问题

为什么宋作为五代乱世的最终胜利者武德却如此废拉呢?

回答
聊到宋朝,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积弱”,然后顺理成章地得出“武德废弛”的结论,认为它被辽、西夏、金、蒙古轮番欺负,是五代乱世后的“胜利者”,但却又如此“废拉”。这说法看似有理,实则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要说宋朝的“武德”,那得从五代说起,还得好好掰扯掰扯。

五代乱世的“余毒”:军事特权的畸形土壤

五代十国,那是个什么年代?皇帝跟走马灯似的,朝代跟翻书一样。这种极度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军事力量成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夺权工具。你想当皇帝?得有兵,得有能打仗的将领。所以,这段时期,将领的权力空前膨胀。

1. 兵变与节度使的军阀势力: 藩镇割据是五代最大的特征。那些地方的节度使,手握重兵,拥有自己的军队,甚至可以自行任命官吏、收税。他们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威,皇帝不过是他们手中的一个工具。军队效忠的是个人,而不是国家。这导致了什么?军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可能不差,但政治上却高度分裂,所谓的“武德”,更多的是体现在个人骁勇和部属的忠诚上,而非国家层面的军事力量建设。

2. “黄袍加身”的惯性: 五代时期,将领通过兵变夺取皇位的例子层出不穷,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等等,都是军人出身,通过军事政变上台。这种“黄袍加身”的模式,使得军人在政治格局中占据了极其特殊的地位。一旦哪个将领拥有了足够的军事实力和支持,他就有“机会”登上皇位。

3. 基层军官的腐蚀: 军队的指挥权被世袭和私人关系占据,很多基层军官的任命并非基于能力,而是因为出身或人脉。这使得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容易出现混乱,战斗力难以得到持续的提升。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宋朝“武德”的特殊起点

正是从这样一个“武将跋扈”的乱世中脱颖而出的,是赵匡胤。他本人就是五代时期后周的殿前都点检,也就是掌管禁军的最高军事长官。他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这本身就说明了军事力量在当时的重要性。

然而,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却做了一件在当时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杯酒释兵权”。他为了防止自己重蹈五代君主们的覆辙,也为了避免重现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主动削弱了武将的权力。

集权于文官: 赵匡胤将最高军事权力收归皇帝,同时让文官参与到军事管理中。比如设置枢密院,由文臣担任枢密使,负责军情和兵政,而实际的军事指挥则由将领负责,但将领的调动、赏罚都受到文官的制约。
兵将分离: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宋朝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军队的指挥官和士兵不一定长期绑定,军队的调动和部署由中央决定,将领无法像五代那样拥有自己的私兵。士兵更是由国家统一征募和训练,理论上效忠的是国家,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将领。
重文抑武的国策: 这种做法直接奠定了宋朝“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原因很简单:在赵匡胤看来,强大的武将是导致国家动荡和内乱的根源。与其冒着被武将推翻的风险去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不如先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皇权的巩固。

“文弱”的背后:制度的必然与历史的权衡

所以,你看到的宋朝“武德废拉”,很大程度上是赵匡胤基于五代乱世的教训,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而主动做出的制度设计。这种设计,牺牲了军事上的强大,换来了政治上的稳定。

1. 军队的性质改变: 宋朝的军队,更像是“国家雇佣兵”而非“武士集团”。士兵的训练相对专业,但士兵的士气和战斗意志,往往不如五代时期那种“誓死效忠主人”的军队。而且,将领的权力被大幅限制,导致将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2. 军备的不足: 由于“重文抑武”的国策,宋朝在军费上的投入相对有限,武器装备的研发和更新速度也不及其他一些同时期的强国。同时,兵源的素质参差不齐,征兵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募兵制”容易导致军队的成分复杂,战斗力难以保证。

3. 军事思想的保守: 长期以来,文官主导军事,导致军事思想也相对保守。战略战术的制定更多地受到政治考量的影响,而不是纯粹的军事需求。尤其是在面对少数民族政权时,宋朝往往采取“守势”,倾向于议和,而非主动出击。

4. 边患的常态化: 辽、西夏、金、蒙古等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对宋朝构成了持续的威胁。这些政权本身就以骑兵为主,战斗力强悍,而且他们的生存方式与农业国家天然存在冲突。宋朝在军事上与之相比,始终处于劣势。

5. 历史的“悖论”: 讽刺的是,宋朝虽然在军事上显得“废拉”,但在经济、文化、科技上却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它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市民阶层壮大,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技术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市生活也异常繁荣。这似乎构成了一个历史的悖论:一个军事上相对羸弱的政权,却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

总结一下:

宋朝的“武德废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五代乱世留下的“军事特权”后遗症,以及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国家稳定而采取的“集权”和“重文抑武”的国策所共同塑造的。这种制度设计,以牺牲军事上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为代价,换来了长期的国内稳定和经济文化上的繁荣。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废拉”来概括宋朝的军事,而应该看到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制度选择和权衡。如果宋朝像五代时期那样,允许武将坐大,或许它也能拥有强大的军队,但很可能就无法实现其经济文化上的辉煌,甚至可能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所以,宋朝的“武德”,或许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勇武好战”、“战无不胜”,而是一种更为复杂、也更为“中国特色”的军事力量表现,它深深地烙印着宋朝建立者们对乱世的警惕和对稳定社会的渴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朝胜出凭借的是武力,但是宋朝建立凭借的不是武力。

宋朝胜出凭借的是强于其他各国的军事实力。但是宋朝获得这样的军事实力,不是因为他们擅长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而是因为他们擅长篡夺一支强大军队的领导权。这两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历史上曾经有很多人想要研究蒋介石的历史,希望从中获得成军建政的有益经验。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蒋介石的才能主要在于篡夺权力,而不在于成军建政。拆台的负面经验很多,搭台的正面经验不足,学了以后容易完蛋。

很多东西不是反过来做就可以的。杀猪的法子反过来并不能用来养猪。打击敌人的办法反过来并不能获得朋友。

篡和治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宋朝有武力,但是没有武德,最后就失去了武力。

user avatar

矫枉过正,前朝一个一个都被武人篡位,自己也是武将篡位上台,当然首先要提防这手。

另外宋朝的天下得来的太容易,而且还要拉拢文人士族,根本做不到从新分配土地,反而“不抑兼并”,这样国家能够掌握的资源很少。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宋朝好像很有钱,但是国家却总是没钱。

一方面能收的少,另一方面却还要面对“三冗”问题,到了第四代皇帝,建国不到百年,国家财政就开始不行了,内政就已经渐渐开始萎靡。

反映到军事上,武将被打压,皇帝和文人瞎指挥,国家没钱所以军人待遇差,地位低,训练水平和武器装备都没法保障,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自然高不了。举个例子,汉唐的军队能在大漠西域来回跑,而大宋连幽州的几万军队都养不起,吃不饱饭的封建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

user avatar

纠正一点:赵宋只是终结了乱世,并没有终结五代。

赵宋本身是中唐以来帝国重构的最终完成形态。五代政权的毛病,它一个不少,但“乱世”带来的益处,它却没有。

“兵将不识”,源自中唐五代“以内职典禁兵”,但五代的内职都是乱世中建功立业的霸府家臣,乱世结束后,内职只剩下一帮二世祖、外戚。

“将从中驭”,源自五代皇帝对军事行动的深度干预,但五代皇帝大多以军功显贵,马上得天下,而宋代皇帝大多长于深宫。

五代时,长枪大剑和毛锥子互相不服气,武将能说出安邦定国不需要毛锥子(箫何:?),文臣就能反跄:有本事你去筹措军饷军粮给我看看。到了宋代,这问题更严重了,五代乱世之中,长枪大剑至少都是真的长枪大剑,到了宋代,由于上面第一条,毛锥子们越看越觉得那不像长枪大剑,倒像银样镴枪头,怕是还没笔杆子硬。

事实上,北宋时期皇位传承并不平稳,这一百多年间能如我们今天所知没有发生大的事变,是因为除徽宗之外的历代宋帝始终谨慎的把握皇权,精心挑选辅政大臣的结果: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以继勋为使相,赴陈州。贬昌龄忠武军司马,继恩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旦除名流浔州,籍其家赀。——《宋史》卷281吕端传


英宗即皇帝位,見百官於東楹。百官再拜,復位哭,乃出。帝欲亮陰三年,命韓琦攝冢宰,輔臣皆言不可,乃止。……時禁衛或相告,乾興故事,內給食物中有金。既而宮中果賜食,眾視食中無有,紛紛以為言。殿前副都指揮使李璋呼其長謂曰:「爾曹平居衣食縣官,主上未臨政已優賞,爾何功復云云,敢諠者斬!」眾乃定。——《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8

user avatar

很多人说是赵光义的问题,其实根源还是在赵匡胤,他弟是发扬光大。

中国六次统一战争,里面的渡江战役

晋军冬月进攻,次年三月灭东吴,历4个月。

隋军十月进攻,次年二月灭南陈,历4个月。

宋军九月进攻,次年腊月灭南唐,历14个月。

元军二月得襄阳,三年后陷宋临安,历3年整。

清军四月进攻,次月即灭明弘光朝,历1个月。

解放军四月进攻,六月初即定江东,历1个多月。

看地图:北宋继承后周,已吞后蜀、南平、湖南、南汉,而吴越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小弟。渡江战役前,南唐已经只剩一个江西省+去南京的长江南岸。

大宋就这样三面包抄去灭,早已称臣纳贡,换中原年号的江南国,还花费了比西晋灭东吴、隋朝灭南陈更久的时间(14个月)。后面蒙元渡江,陷临安用了3年,到崖山又用了3年,毕竟异族之争,抵抗更激烈,当年前秦去灭东晋,还被反推了。至于南明,清军灭弘光虽1个月,接着鲁王、唐王、桂王,最终用了18年。

面对北方、上游的两面夹击,东吴、南陈(均有浙江 福建 江西 湖南 广东的5省+长江南岸)只撑了被三面夹击的南唐的零头(4个月),不知道的还以为“李煜是王世充,南唐有项燕、李定国”呢!

这一对比,南唐后主,不仅在文学上把一众后主、末帝秒成渣渣,就连政治军事都能吊打他们了。被宋粉吹嘘为百战精锐、开国雄狮的宋初军队,还没到高梁河呢,已经如此战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