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没有发现医学有明显的进步?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咱们作为老百姓,每天过日子,感受最直观的,往往不是那些藏在实验室里的高精尖技术,而是实实在在的“我生病了,现在能不能治好?治起来疼不疼?贵不贵?”这些问题。所以,之所以感觉医学进步不那么“明显”,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

首先得承认,医学的进步是存在的,而且很多是翻天覆地的。比如,曾经的绝症,像艾滋病,现在虽然还没根治,但已经可以被控制成一种慢性病,患者可以有相对正常的生活;癌症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从手术、放化疗,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选择多了,生存率也在提高。还有像微创手术,当年听着就新鲜,现在已经普及到很多领域,创伤小,恢复快。疫苗的研发更是直接保护了我们很多人免受传染病的威胁。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但是,为什么我们感觉不那么“明显”呢?

一、 信息不对称和传播的局限性:

顶尖研究离我们太远: 很多医学的重大突破,比如基因编辑技术、最新的抗体药物、前沿的癌症疫苗等,一开始都诞生在实验室里,需要经过漫长的临床试验才能应用到临床,更别说普及到基层医院和普通民众了。当这些技术真正触及到我们时,可能已经过去了许多年,而且常常是针对一些非常棘手的疾病。我们很难每天都关注到某个大学的实验室里又有了什么新发现,这些信息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比较遥远。
“好消息”往往是“坏消息”的反转: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治不好的病,或者治疗过程很痛苦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切身感受。而医学的进步往往体现在一些疾病的“预防”上,或者让一些原本难治的病“没那么难治了”,这种进步不像攻克一个曾经的“不治之症”那样具有戏剧性,所以不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媒体的焦点: 媒体报道往往会聚焦于那些“惊天动地”的医学新闻,比如某个新的突破性疗法诞生了,或者某个罕见病被攻克了。但对于那些日复一日、在细节上不断优化的进步,比如一种药物剂量调整得更精准,或者某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提高了几个百分点,这些很难成为新闻的焦点,也就不会广为流传。

二、 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疾病的“狡猾”: 很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和老年病,其发生发展机制非常复杂,受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医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和这些复杂性“赛跑”。即便有了新疗法,也可能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或者存在副作用,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个体差异巨大: 人的身体是复杂的系统,对药物和治疗的反应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种病,不同的人情况也可能完全不同。我们听到的某个新疗法对一个人效果很好,但到了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就效果甚微,甚至产生不良反应。这种个体差异,会稀释掉一部分我们对医学进步的“期待感”。
老年化社会带来的挑战: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些疾病往往是多病共存,治疗起来更复杂,即使有新药,也常常是缓解症状、延缓进展,很难做到“根治”。这让我们感觉医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进步显得不那么“彻底”。

三、 医疗体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普及和可及性: 即使有了先进的医疗技术,但它们能不能快速、广泛地普及到基层,让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到,这是一个大问题。高昂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都可能导致最新的技术和药物价格昂贵,或者在一些地区根本就用不上。这种“有技术,但用不起/用不上”的状况,也会让我们感觉不到进步。
医疗保险的覆盖: 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医疗进步,也和医保的报销范围有关。如果一项新技术、新药物不在医保目录里,或者报销比例很低,那即使它再好,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
医疗资源的分配: 即使技术在那里,但如果好的医生、先进的设备集中在少数大医院,而基层医院的技术和人才跟不上,那普通老百姓想获得最先进的治疗,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舟车劳顿、排队等待。

四、 我们对“进步”的期望值变化:

对“治愈”的执念: 我们潜意识里,可能还是希望疾病能被“彻底治愈”,一劳永逸。但很多时候,医学的进步是让疾病“可控”、“可管理”,变成一种慢性病,或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这种“可控”和“治愈”的区别,也会让我们感觉不够“惊艳”。
对“简单高效”的期待: 我们希望治疗过程简单、痛苦少、恢复快。但很多时候,即便有了新方法,也可能需要复杂的流程、长期的治疗,或者仍伴随一定的副作用。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作为普通百姓感觉医学进步不明显,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是有限的,我们关注的是切身感受到的治疗效果,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差异,还有医疗体系在普及和可及性上的挑战。

医学的进步就像涓涓细流,很多时候是在细节上、在一点点累积中发生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更多的是渐进式的改进和突破。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感受到那种“哇!太神奇了!”的震撼感,就否定了医学背后无数科研人员和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取得的成就。

下一次您去医院,看到医生们熟练地操作着我们曾经认为不可能的医疗设备,或者了解到某种新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一个痛苦的症状,或许就可以从中感受到医学一丝丝、却又实实在在的进步。这些进步,虽然不总是那么显眼,但它们正一点点地改变着我们的健康,延长着我们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普通的百姓不知道什么叫做医学进步,就好像之前我回答过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以前的医生讲究望闻问切,现在的医生二话不说先让你花几百去拍片抽血,现在的医生只会看报告单吗?”

借用钟文大佬的一张图片 @钟文

接下来给题主科普一下医学的进步。

在辅助检查不发达的古代,医生们几乎不可能直接观察到体内的病灶,医生们只能通过观察患者的面容、呼吸音、心音、气味、尿液、粪便等来间接的推测患者体内所发生的病变,这是许多传统医学的共性,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比如藏族的传统医学就有尿诊法,医生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泡沫、沉淀物等指标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1]

而古代的中医师们,则在大量的实践后选择了“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来进行诊断。中国的古代医家进一步把一些具有关联的症状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医所谓的“证”,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可以改善这一组症状的复方制剂[2]

当然,这种间接推测身体内部病变的方法不免失之粗略,而且并非所有的疾病在最初阶段都能够反映在外在。

大医精诚有云“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可见在没有发达的辅助检查之前,古代医家在进行鉴别诊断时会遇到诸多困难。

再如中医中就没有高血压病的概念。尽管在《黄帝内经》中,古人已经发现了食盐过多与动脉压增高以及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但通过切脉是不可能获得确切的血压数值的,也就谈不上早期干预[3]

只有当患者因为血压增高而出现了头晕等症状时,中医才能开出处方来治疗。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味中药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压,单纯的中药治疗尽管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无法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4]

当然,在辅助检查得到充分发展前的现代医学也有类似的问题。

在没有胃肠镜之前,很多胃癌肠癌的患者只有等到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梗阻才能被诊断,而现在每年通过胃肠镜体检,我们都能发现很多还局限在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早期胃肠癌,只需要在内镜下做一个小手术就可以得到根治[5]

在没有薄层CT之前,很多肺癌要发展到晚期结节很大了之后通过胸片才能被发现,此时往往已经发生了局部或全身的转移,丧失了治疗时机。而伴随着薄层CT的普及,每年体检都能发现很多肺部的磨玻璃样结节,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极早期的原位肺腺癌,只需要将结节切除,患者的自然寿命也不受到影响[6]

早期而又精确地诊断疾病,这是历代医家梦寐以求的无上妙法,无数医者为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在没有冠状动脉造影之前,想要具体诊断心梗患者哪一根血管堵塞,堵到何种程度并实施治疗,只能通过开胸的搭桥手术。但冠脉搭桥术的创伤大、花费高、耗时长、能熟练完成的术者十分有限,术后并发症多,这使得很多心梗的患者并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通血管,尽可能多的挽救尚未坏死的心肌,因此急性心梗的病死率一度达到了30%以上[7]

严酷的现实迫使医务工作者们去寻找更为简便的方法来代替冠脉搭桥术。

1929年 , 德国医生 Forssman W 大胆地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将导管插入心脏的手术。他在同事们的协助下 ,将一根导管从左前臂的静脉插入 ,借助 X线观察导管送入部位。当导管在右心房时 ,他摄下了第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心导管胸部 X线片 。他先后在自己身上进行 9次心脏 插管, 用尽主要的周围静脉 ,并将浓碘化钠溶液注入心脏内 ,拍摄到模糊的右心室照片。20世纪40年 代 ,许多著名学者对心导管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不懈的努力 , 尤其是 Richard 和 Cournand, 在1941至1943年潜心研究心导管术的临床应用 。1950 年 , Zimmerman在动物实验基础上 ,用解剖肱动脉的方法 , 逆行插入导管至升主动脉和左心室。1953年 ,Seldinger发明经皮穿刺导管 , 为左心导管术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 Forssman发明心导管术后 26年, 即 1955年, Forssman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8][9]

近40年来 ,心导管不仅应用于诊断心脏血管疾病, 而且也应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1964年, 美国的 Dotter成功应用自制的气囊导管治疗了一位股动脉严重栓塞 , 几乎失去行走能力的患者。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患者立即恢复行走能力 。可惜, 限于塑胶材料及制造技术上的困难 , 加上其他人反 对, Dotter曾孤军奋战数年 ,无甚进展 。结果是欧洲的学者将 Dotter的技术发扬光大后再普及回美国。在 Dotter的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启示下, 1974年 , 德国的 Gruentzig将 Dotter的导管系统改装为双腔球囊导管, 成功地扩张了狭窄的髂动脉和股动脉。1976年起, Gruentzig 开始了冠脉成形术一系列研究, 于1977年5月 ,首次在人体心脏上施行冠脉成形术 。同年9月, Gruentzig和 Tusnia首次进行了经皮穿刺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而在1986年,皮埃尔和西格瓦特在法国实施了第一例冠状动脉内的支架植入术(PCI),这次手术的成功 , 对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为冠心病的治疗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开辟了冠心病非外科手术治疗的新纪元[10][11]

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的发明,使我们能够仅仅通过桡动脉的一个微小创口就能快速的评估心脏血管的梗阻情况,同时该术式的发明也极大的降低了开通心脏血管的难度,缩短了术者的培养周期,使得一大批心血管内科医生能够有能力为急性心梗的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经验丰富的中心,甚至能将接诊患者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时间缩短到15分钟以内,及时的血运重建,大大缩小了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也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12]

但医务工作者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止,由于冠脉造影的分辨率有限,且是二维投影的图像,部分病变如钙化等显示不清,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将小的超声探头伸入到冠状动脉内,获得了血管内超声的图像,心血管内科的医生们可以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观察冠脉病变。

但血管内超声的分辨率仍旧有限,心内科的医生们并不满足于这些黑白模糊的图像,于是在20年前,人们第一次将光学探头伸入到了冠状动脉血管腔内,我们第一次得到了分辨率在10-20um的清晰图像[13][14]

人类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会使用工具,工具的发明使许多过去可望而不可却的事情变得轻而易举。

医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伴随着辅助检查的发展,我们再也不用像50年代瑞金医院的内分泌科元老们,因为没有化验的设备,为了诊断一个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要花上7个月的时间;我们再也不用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练习听诊,为的只是去粗略的评价瓣膜的狭窄程度;我们再也不用等到疾病发展到了晚期,才能给予正确的诊断,看着患者痛苦的死去;我们再也不用等复杂先心病的患儿出生之后再通过复杂的术式矫正,只需要通过彩超检查,就能早期发现畸形儿,及时终止妊娠。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看病变得越来越简单,但是却越来越精准,这对于患者和医生都是一件好事情。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医者治病救人的初心仍旧代代相承。

现代人抗击病魔再也不是小米加步枪,我们有了飞机大炮原子弹。想来就是先师张仲景、孙思邈再生,看到今日医学的发达如此,亦会感到由衷欣慰吧。

参考

  1. ^ 刘俊杰,徐子轩,张建,孙晓丽,王金平,王娟,王伟,赵慧辉.藏医尿诊五行观及其研究展望[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8,24(10):6-8.
  2. ^ 宋美芳,侯雅静,卞庆来,彭晨习,孙雪彬,陈家旭.中医辨证方法体系概述[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3):46-50.
  3. ^ 张登本, 孙理军. 全注全译黄帝内经[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8.
  4. ^ http://group.medlive.cn/topic/67155
  5. ^ 李兆申,王天骄.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09):886-890.
  6. ^ 张海宽,贾宁,冷艾泠.高分辨CT、胸部平片及病理学诊断肺磨玻璃结节临床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20,13(03):360-364.
  7. ^ 雷白.冠脉搭桥术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7):48+50.
  8. ^ 江时森. 经典心脏病学[ M]. 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2. 1-11.
  9. ^ BurchellH B. Im portan t event in carcliology 1940-1982 A Retro- spective view[ J] . JAMA, 1983, 249:1197.
  10. ^ Z ibes L, B onow B. Braun W ald’ H eart disease[ M] . 7 th ed ition. USA:Pub lishod by E lsev ier saunders, 2005:10-105.
  11. ^ M ejerus PW. Fraud in medical research[ J] . J C lin Invest, 1982, 70:213.
  12. ^ https://www.sohu.com/a/325552430_120057780
  13. ^ Jang, I.K., G. Tearneyand B. Bouma, Visualization of tissue prolapse between coronary stent struts by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omparison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Circulation, 2001. 104(22): p. 2754.
  14. ^ earney, G.J., et al., Consensus standards for acquisition,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of intravascula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tudies: a re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Working Group for Intravascula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tandardizationand Valida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2. 59(12): p. 1058-72.
user avatar

就在前几天,我和我爸又进行了一次医学发展的battle。


起因是我家一个亲戚,急性阑尾炎在我院治疗,费用下来八千多……


我爸跟我说他们当年做个阑尾,一千多块就搞定了,现在能花到一万?

这医疗水平进步是不是就体现在费用上了?

我又再次使出了我的三段论。


先质疑他的身份:

爸你虽然主治证多,但手术没做多少个吧?脱离临床也有20年了吧?

上次你和同学喝酒,还在说电刀这东西不实用,怕更不知道结扎钉闭合器为何物吧?

机械带来生产力的进步,以前做个阑尾关腹都得半小时,现在一个小时能做三台胆囊呢!


再摆事实:

你们那个年代,就是吃皇粮,工资也不到一百块,做个阑尾花一千多,怎么好意思说呢?


现在虽然八九千,可人们收入涨了多少?房价涨了多少?新入职的公务员月收入都能达到4000大洋,俩月就能做台阑尾,你怎么不说?


最后再通过科学彻底摧毁他:

据我所知,20年前县医院做一个胃得十个小时,每个出血点都需要钳夹缝扎。而超声刀凝固血管不需要一秒钟。就是三百个出血点,也要不了十分钟。

结合先进的超声刀,腹腔镜技术,切割闭合器,一台胃癌手术时间缩短到原来一半都不止。你也搞过麻醉,你知道减少麻醉时间,给病人减少了多少风险?


除此以外,国内外很多机构都在不断研究,利用现有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加以改良、优化和组合,减少外科应激,维持病人内环境稳定,加快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发展出了快速康复外科,

现在做胃第一天就能下床行走,一个礼拜就能达到出院标准,阑尾胆囊更是进入日间手术,

钱花的多那是社会进步了,人受得罪可比以前少太多了!


这是你们那个时代能比的?


完胜!



最后,

在各位朋友长出成年人体格之前,请勿模仿,

毕竟网友不会顺着网线来打你,

爸爸会……

续集:

user avatar

因为医学是个投入越大投入越大的行业啊!


我没打错字,就是,投入越大,投入越大。或者说,进步越大,投入越大。


阑尾炎手术,并发症死了,后续成本0。

阑尾炎手术,并发症没死,尽可能什么小心翼翼的生活,一辈子清淡饮食不做剧烈运动,后续成本低。

阑尾炎手术,顺利康复,继续该吃吃该喝喝,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痛风未来等着你,每个病你都死不了,因为有办法治疗,成本高。

user avatar

看着这个标题,想着我们科一位教授的癌症病灶完全消失,我不禁露出会心的笑容。

记得数年前一个消息如暴风雨一样迅速席卷全院

“张教授得了胃癌,肝转移了都!听说还是胃癌里的战斗机——肝样胃癌,那个谁谁谁也是这个病,1年不到就挂了!”

张教授为科里知名的‘肝帝’,据传早年当老总每天间断休息3-4小时那都是小事,关键是肝临床的同时还能维持月产一篇2-3分的SCI水刊,国自然面上在研1项,省自然、市科技就更不用说了。经常被老板拿来作为教育我们的对象。

数年前的某一天,张教授忽然想起,医院催了好久的体检还没去,就趁着出门诊的时候,顺便去体检一下,抽了几管血、拍了个胸片、照了个B超,就意气风发的走了。

当日下午,张教授对着电脑看某病人的片子点评半天(出于床位有限,张教授只收熟人,所以每一项检查都得亲自过问)。

然后想起,自己不是抽了血吗,结果应该也快出来了。随着信息的输入,化验单系统这次反应非常迅速。点到肝功能那一行,一个红红的数值映入眼帘,那是如此的刺眼:AFP 3000+ug/L。

相信业内人员都知道这意味着啥。张教授面无表情,但动作很快,CT、MR、胃镜全套在当天就完成了,CT、MR考虑胃癌伴肝转移。胃镜取了病理,结果还没出,次日即联系了胃肠外科,预约国内胃肠外科知名专家-某副院长进行手术。病理也很快,确诊胃肝样腺癌,晚期。

手术非常麻烦,肿瘤组织已经侵袭到周围正常组织,黏连非常严重。

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把能割的割了。

术后恢复的还挺好。但是,作为一个临床主业的外科教授,老张肯定是知道自己预后的。那几天,除了我们去探望的时候,张教授会强颜欢笑外,平时据护士传言都是暴躁易怒,最常听见的一句话:手术做得再好又能怎么样!

次月,或许是张教授在临床操劳多年应得的红利,新型癌症神药PD-1在中国上市了。通过检测,肿瘤的PD-L1表达率非常高,似乎有用药指征。又或许是迫于无奈,最终是用上了这个药。

T细胞上存在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一旦与其他细胞上的PD-L1蛋白结合,便会产生抑制讯号,T细胞便会停止攻击。这种机制本质上为人体进化出来的免疫哨卡机制,可以很好的避免T细胞‘杀红了眼’把正常细胞也给干掉了。但是,狡猾的肿瘤细胞会高表达PD-L1,以规避T细胞的免疫攻击。

PD-1抗体能很好的阻断PD-1信号,从而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产生的免疫逃逸,在2013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年度最重要的科学突破。换个角度看,PD-1抗体是通过增强我们自身的免疫力,让T细胞重新认识肿瘤细胞,从而继续杀灭肿瘤细胞。

尽管价格不菲,而且不一定有效,但老张的运气确实不错。次月复查,肿瘤残余体积即出现缩小,半年后甚至在影像上完全看不见癌灶,老张脸上的笑容又逐渐回来了。

当然,从此以后,烟酒那是片点不沾身。

这在以前传统的手术+化疗治疗来看,简直就是天荒夜谈。

那么现在,还会得出医学没有明显进步的结论么?得出这个结论者,只是你根本不关注科学前沿研究而已。

无法否认的是,目前来看,许多疾病连临床缓解都做不到,更别说完全治愈。但是,科学确实是日新月异,不能因目前无法解决,而一票否决全世界科学家对此作出的所有努力。

当然,也希望有更多、更新、更好的治疗手段被研发,特别希望国内学者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咱们作为老百姓,每天过日子,感受最直观的,往往不是那些藏在实验室里的高精尖技术,而是实实在在的“我生病了,现在能不能治好?治起来疼不疼?贵不贵?”这些问题。所以,之所以感觉医学进步不那么“明显”,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得承.............
  • 回答
    中国的科研人才“留不住”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它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探讨作为普通人能够做些什么。一、 中国科研人才“留不住”的深层原因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留不住”并非绝对的“流失”,而是指人才流向国际前沿、高薪岗位,或者选择放弃科研事业转向其他领域。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
  • 回答
    说实话,作为普通人,除了在家舒舒服服地躺着,我们能做的事情可太多了!别以为“普通人”就意味着平淡无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乐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除了葛优瘫,我们还能把生活过得多滋润、多精彩。一、 重新认识你的“家”:不止是睡觉的地方咱们一天到晚在家,家里的每个角落其实都藏着不少“宝藏”,.............
  • 回答
    看到“韭浪”和“商业=慈善”这样的说法,确实让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尤其是作为普通人,我们常常是信息相对滞后,也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但又实实在在地承受着各种商业行为带来的影响。那么,我们普通人到底能做些什么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韭浪”和“商业=慈善”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 “韭菜.............
  • 回答
    看到网上关于“文化焦虑”的讨论,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尤其是在一些影视剧、音乐、时尚潮流方面,确实能感受到来自国外,特别是日韩、美国等文化强大的渗透力。有时候刷刷社交媒体,看到国内的年轻人对国外明星、剧集、穿搭趋之若鹜,自然会生出一丝“自家孩子不争气”的担忧。这种焦虑,我觉得挺正常的。毕竟,文化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是藏在我们每个人心底深处,一个不经意间就会冒出来,又常常被生活的琐碎和奔波压下去的疑问。你说得对,绝大多数普通人,可能真的无法像爱因斯坦那样改变物理学的进程,也无法像特蕾莎修女那样温暖全世界的苦难。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在平凡的轨道上日复一日地运转着,好像一个庞大机器上微不足道的螺丝钉,或者说.............
  • 回答
    关于剑在秦代以后是否就不再作为普通士兵的武器,以及刀和剑的异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话题。需要澄清的是,并非剑在秦代之后就彻底退出了普通士兵的装备序列,而是其地位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更多的被军事将领和精锐部队所青睐,而刀则凭借其更强的实用性和易于掌握的特点,逐渐成为了普通士兵的制式主.............
  • 回答
    苹果和雷克萨斯在知乎上被“骂得很惨”,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背后反映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用户群体、舆论环境以及平台特性等等。咱们先从为什么普通用户觉得好用说起,这部分很简单,因为它们确实在很多方面做得优秀,而且是面向大众的: 苹果: 易用性: 这是苹果最核心的优.............
  • 回答
    的确,有时候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学佛的人似乎比普通人更“难相处”一些。这倒不是说他们本性如此,而是在某些情境下,他们的一些言行举止可能会让普通人觉得有些距离感,甚至难以理解。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掌握一些相处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为什么会产生“学佛人难相处”的感觉?这背后其实.............
  • 回答
    杰洛特,这个名字在北境诸国,乃至南方的一些地区,都如同一个被低语的传说,一个行走于恐惧与现实夹缝中的存在。他是猎魔人,一个被魔法与炼金术改造过的战士,其体能、速度、反应力都远超常人,剑术更是炉火纯青,加上对各种怪物习性的了解,足以让他成为任何生物的噩梦。然而,即便如此,为什么那些被我们称之为“普通人.............
  • 回答
    这确实是艺术界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为什么艺术家寥寥数笔,甚至是白纸上的两个小点,也能卖出天价,而我们普通人辛辛苦苦画出的作品,却可能默默无闻?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艺术的价值又该如何衡量呢?打破“技术至上”的迷思:艺术的价值远不止于笔墨功夫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认为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触及到了社会转型中最令人不安的方面。要论证“普通人死于政权崩溃的概率远远大于死于政权作恶的概率”,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维度去理解政权更迭和稳定时期的不同风险。首先,我们得明确这里的“政权崩溃”和“政权作恶”。 政权作恶,指的是现有政权在其统治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压迫、剥削、迫害其.............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许多关于社会心理、认知偏差和群体动态的复杂议题。为什么很多普通人会倾向于以“统治者精英”的姿态和角度去看待社会问题,并试图表现出“理智客观”?这背后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释:一、 心理层面的原因: 权力渴望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感知: 隐性的权力诉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它触及到了现代宇宙学和经典物理学之间的有趣张力,也勾起了我对这些知识点娓娓道来的兴趣。首先,我们得承认,牛顿时代的引力公式,也就是那个著名的 万有引力定律(F = G (m1 m2) / r²),在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以及太阳系内部的引力现象时,确实表现出了惊人的精确性。这是.............
  • 回答
    听到您问我这个,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因为我一个普通人,平时也就是上班、下班、买菜、做饭,日子过得就像窗外那棵老槐树,四季轮回,平淡无奇。但是,祖国70华诞,这么大的日子,总得做点啥,总得给这养育我的土地,给这让我站得腰杆子笔直的祖国,献点啥。一开始,我也跟很多人一样,琢磨着要不买点啥礼物?可转念一想.............
  • 回答
    哎呀,说到烂片啊,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主要是恨)。作为一名资深“受害者”,我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烂片特征”,希望能给各位还在影海中挣扎的小伙伴们一些“防入坑指南”。烂片,它都有哪些“丑陋的灵魂”?1. 剧情?那是啥?能吃吗? 逻辑漏洞百出: 可能是最明显的了。前一秒还在深情.............
  • 回答
    月薪几千块,放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不算高,但在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里,这就是全部的支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不是享受阳光或者赖会床,而是脑子里迅速过一遍这个月的开销:房租多少,水电网费多少,吃饭预算多少,通勤费多少,偶尔想买件衣服或者和朋友出去聚聚,又得怎么挤一挤。刚开始工作那会儿,觉得月薪几千好像挺不错.............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想“贡献”百度倒闭,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这是一家体量巨大的公司。不过,既然你想“贡献”,那咱就聊聊,从咱们普通人的角度,能做点什么,虽然这些方法可能更像是“不使用”或者“减少依赖”,而不是直接“导致”什么。咱们先得明白,一家公司倒闭, usually 是.............
  • 回答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买过的最奢侈的东西?嗯,让我想想。要说“奢侈”,我心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不是什么名牌包包,也不是限量款跑车。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奢侈更像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是一种可以让你从日常的柴米油盐里暂时抽离,去感受一种美好、一种品质,一种“值得”的时刻。所以,我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个夏天,.............
  • 回答
    中国现当代无疑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能触及普通中国人的心灵,描绘着我们熟悉的时代变迁、生活百态以及蕴藏其中的情感。这些艺术家并没有走向抽象或概念化的极端,而是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用画笔记录和反映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要说起这些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靳尚谊先生绝对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