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金庸在射雕三部曲里写出了东西南北中那五位绝顶高手,而在其它作品里却并没有出现绝顶高手这一概念、只是在江湖中非常厉害的高手?

回答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这“射雕三部曲”中,明确提出了“五绝”这一概念,并将他们设定为当时武林的五位顶尖高手。这在金庸的其他作品中确实不那么常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概念的提出与功能:

明确的等级划分: “五绝”的设定,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当时的武林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权威的金字塔顶端划分。在“射雕三部曲”之前,虽然也有不少绝顶高手,但他们的排名和地位往往是模糊的,更多是依靠读者对情节的感受来推断。而“五绝”的出现,直接将“天下第一”的争夺具象化,为故事增添了明确的目标和看点。
推动剧情发展:
郭靖的成长动力: 郭靖初入江湖,黄蓉的父亲更是“东邪”,而郭靖的师父是“江南七怪”。然而,“五绝”的存在,立刻让郭靖看到了更高的目标——超越他们,成为天下顶尖。这种向上攀登的动力,是驱动郭靖武功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江湖格局的奠定: “五绝”的武功和声望,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江湖力量的中心。他们的恩怨情仇、他们的立场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武林的走向。例如,蒙古西征时,中原武林能否团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五绝”的态度和行动。
武学理念的展示: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各自的武功路数和人格特质,代表了不同的武学发展方向和人生哲学。他们的存在,丰富了金庸笔下的武学体系,也深化了人物的塑造。
故事的史诗感与权威性: 将武林最顶尖的高手明确归类,并赋予他们特殊的称号,提升了故事的史诗感和江湖的权威性。这仿佛是为江湖设定了一个官方的排行榜,增加了故事的厚重感和传奇色彩。

二、 为什么只在“射雕三部曲”中如此突出?

时代背景的设定: “射雕三部曲”的故事背景,尤其是《射雕英雄传》,正值南宋末年,面临着内忧外患,蒙古崛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外敌,也需要有足够的影响力来稳定江湖。而“五绝”的设定,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他们的武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能够左右局势的关键力量。
“五绝”本身的特殊性: “五绝”的称号和实力,并非随意设定,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
全真教的崛起: 王重阳作为“中神通”,是全真教的创始人,全真教在当时是中原武林的重要力量。他的地位直接关联到全真教的兴衰。
武功的代表性: “东邪”黄药师的奇门遁甲、琴棋书画,“西毒”欧阳锋的蛤蟆功,“南帝”段智兴的一阳指和先天功,“北丐”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中神通”王重阳的九阴真经(部分)和全真剑法,这些都代表了当时武林最顶尖的武学流派和成就。
人物塑造的深度: “五绝”并非只是武功高强的符号,他们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经历。黄药师的离经叛道、欧阳锋的疯狂和嫉妒、段智兴的慈悲为怀、洪七公的侠肝义胆、王重阳的使命感,这些都使得“五绝”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容易被读者记住和喜爱。
叙事结构的需要: 在“射雕三部曲”的叙事中,“五绝”的存在形成了一个“标杆”。郭靖需要通过挑战和超越他们来成长,杨过则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寻找自己的道路,张无忌虽然没有直接与“五绝”交手,但他们的武学传承和江湖地位依然是故事的重要背景。可以说,“五绝”的设定为三部曲的主线人物提供了成长的参照系和故事的张力。

三、 其他作品中的“顶尖高手”与“五绝”的区别:

虽然金庸在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武功盖世的人物,但他们通常不具备“五绝”那种被明确官方认证、形成固定格局的地位。

模糊的“第一梯队”: 在《天龙八部》中,扫地僧被认为是武学境界的巅峰,逍遥派的几位高人,如逍遥子、天山童姥、无崖子,也拥有超凡的武功。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如同“五绝”那样,被江湖公认为固定五个名号、五种风格的顶尖群体。他们更像是散布在江湖各个角落的顶尖人物。
更强的个人英雄主义或群体对抗: 很多作品更侧重于展现某一个或某几个主角的崛起,他们或许会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但不太会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五绝式”的顶尖群体。例如,《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任我行、风清扬等人都非常厉害,但他们并没有被统一归类为“东方不败、西方霸主、南方神功、北方剑圣、中央不败”这样的概念。
时代背景与故事重心不同: 金庸创作不同作品时,其故事重心和想要表达的主题也会有所不同。《天龙八部》更侧重于命运的悲剧和民族冲突,《笑傲江湖》则探讨自由与体制,《鹿鼎记》更是将主角的奇遇和政治斗争放在了首位。这些作品不需要“五绝”这样清晰的武林权力结构和顶尖高手划分来支撑。

总结来说,金庸在“射雕三部曲”中设置“五绝”这一概念,是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1. 为故事提供明确的等级和目标,驱动主角成长。
2. 奠定当时的江湖格局,影响故事走向。
3. 通过不同武学和人格的代表,丰富武侠世界的内涵。
4. 营造史诗感和权威性,增强故事的厚重感。
5. 与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主题高度契合。

而其他作品虽然也有绝顶高手,但他们更多是作为个人传奇或者特定情境下的强大存在,并未形成“五绝”这样被明确命名、固定分组、并具有象征意义的“概念”。这使得“五绝”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具有了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看起来,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不过仔细想想,这似乎又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我想我看懂了提问者的意思,这里我重新表述一下,也许更好:

射雕三部曲(其实主要是射雕)的高手分级系统中,存在一个极为显著的「绝顶高手层」,这个层次有着以下一些特点:

1.与其他层次实力差距很大

2.层次内部实力差距很小

3.层次的范围很早就被点出来了(东南西北中),而且后来基本没怎么扩充(最多加上周伯通、裘千仞)

4.故事主要在这个层次上展开,以至于其他层次的人物(如梁子翁、沙通天)显得可有可无

这样一种分级系统,或者干脆地说故事组织形式,在金庸小说里其实也并不多见。天龙八部中绝顶高手层是不断扩充的,缺少故事闭合的节点;笑傲江湖中,绝顶高手的实力差距很大,所有人之间几乎都有明确的胜负关系;飞狐外传中,绝顶高手数量太少,无法形成足够的互动,所以很多时候绝顶高手只能和次级高手互动。

* 那么,为什么射雕的故事结构这么特殊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而且是一个技术性的好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还真不是很容易解答的,我只能试着解释一下,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牛的回答。(真的是砖,回头看看根本不算是回答)

* 解释1:金庸不喜欢重复自己

越是反复读金庸,越是佩服金庸这一点,金庸几乎从来不会把同一种文学技巧反复使用,他几乎总是在试验新写法,射雕三部曲是一个主角的成长模式,天龙八部是多个主角+配角的合唱模式,笑傲江湖是放大势力缩小个人的漩涡模式,鹿鼎记是放大个人缩小势力的反漩涡模式。

所以,射雕成功了,金庸就放弃了这种分级体系,再也没有使用。

* 解释2:这种模式不好

这种模式有一个显然的问题,为什么江湖上绝顶高手与次级高手如此的不成比例?江湖,无论如何应该是金字塔结构的,可是射雕中次级高手的阵容过于单薄,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

所以后来的金庸小说,都在逐渐弥补这一点,放弃了这种架构。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解释不好,很简单的道理,射雕失败吗?你不喜欢射雕吗?既然射雕是伟大的作品,那么上述解释就不成立,那么就需要修改理论体系和评价标准,而不是否定射雕。

* 解释3:这种模式很难

如上所述,也许这种模式很好,但是要把它写好却很难,以至于即使是金庸,后来也没有办法复制自己的成功。

事实上,这种风格如此特别,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射雕风格」,任何作品只要实现了这种分级模式,马上就会带有鲜明的「射雕风格」。比如温瑞安明显是模仿《射雕》的作品《血河车》[1],当然我认为拥有类似风格的还有《风姿》

[1]bbs.ustc.edu.cn/cgi/bbs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