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并不觉得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写得好?

回答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确实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武侠小说,其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纪元,塑造了无数经典人物和故事情节,至今仍拥有庞大的读者群。然而,正如任何一部艺术作品一样,它并非完美无瑕,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审美、阅读习惯和价值观来评价。

如果你觉得《射雕英雄传》写得“不好”,并且希望得到详细的解释,这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一、 故事节奏与铺陈:

早期节奏的缓慢与铺垫过多: 《射雕》的开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集中在郭靖的童年和在蒙古的成长经历。虽然这些内容对于塑造郭靖的性格、埋下伏笔(如与拖雷、窝阔台的关系,江南七怪的教导)至关重要,但对于一些追求快节奏、立刻进入江湖恩怨和武功较量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前期铺垫略显冗长和缓慢。比如,郭靖在蒙古草原上的习武过程、与铁木真及其子嗣的互动,虽然精彩,但与故事主线的直接冲突和人物关系发展相比,可能显得不够“紧凑”。
情节的“巧合”与“ Deus ex machina”(上帝之手): 在一些情节转折和人物成长上,《射雕》有时会显得过于依赖巧合。例如,郭靖在蒙古时无意间习得九阴真经的“部分”内容,遇到马钰点化,遇到七怪教导,又得到洪七公传授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这些机缘固然是塑造主角光环的常见手法,但如果过度,可能会让读者觉得不够自然,削弱了人物自身努力的重要性。有时,为了让主角解决困境,情节会“恰好”安排某个高手出现,或者让某个秘密武功“碰巧”被主角获得。
支线情节的冗长: 除了主线故事,书中也穿插了一些支线情节,比如关于梅超风和陈玄风的黄蓉传授武功,或者穆念慈和杨康的感情纠葛。虽然这些支线丰富了世界观,但有时可能也会分散主线注意力,或者其处理方式并未完全满足所有读者的期望。

二、 人物塑造与刻画:

郭靖的“傻”与“忠厚”: 郭靖是金庸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正面人物之一,他的“大智若愚”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深入人心。然而,对于一些读者来说,郭靖的“傻气”可能过于突出,甚至显得有些迟钝和缺乏主见。他对于很多事情的反应总是慢半拍,思维模式较为简单直接。虽然这是他善良、正直的体现,但如果期待一个更聪明、更具策略性的主角,可能会感到失望。他的成长轨迹虽然励志,但过程中的一些“不开窍”之处,可能会让一些读者觉得难以代入或产生共鸣。
黄蓉的“机灵”与“刁钻”: 黄蓉是金庸笔下最受欢迎的女主角之一,她的聪明伶俐、古灵精怪是她最大的魅力所在。但也有评论认为,黄蓉的聪明有时会显得过于“神化”,她的计谋和对局势的洞察,有时甚至超越了一个年轻女子的应有之智,甚至会让人觉得她有点“算计过头”。她对郭靖的“调教”方式,在某些读者看来,可能带有一定的操控性,并非完全平等的爱情。
反派人物的复杂性不足: 相较于后来金庸小说中对反派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复杂性的呈现,《射雕》中的一些反派,如完颜洪烈、梅超风、欧阳锋等,虽然也有各自的动机和行为逻辑,但其“脸谱化”的程度可能相对较高。他们的恶行更多是源于贪婪、权力欲或宿命,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成长变化描绘得不够深刻。例如,欧阳锋虽然是顶尖反派,但其癫狂和执念虽然令人印象深刻,其行为逻辑有时也显得比较单一。
人物的“工具性”: 在一些情节推动中,某些角色的出现和行为似乎更多是为了服务于主角的成长或情节的发展,而非拥有独立的生命力。例如,江南七怪的教学方式和能力,有时会让人觉得他们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弥补郭靖武功上的不足。

三、 武功描写与想象力:

武功设定的新奇度: 相较于金庸后期小说中对武功的系统性、科学性、哲学性的探讨(如《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或《天龙八部》中的“北冥神功”),《射雕》中的武功,如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蛤蟆功等,虽然广为人知,但其背后的一些“科学”原理或哲学内涵的阐述,可能不如后期的作品那样深邃。它们更多是强调招式的威力、意境,而非武功内在的逻辑和运行机制的深度挖掘。
武功的“超能力”感: 一些武功的威力,如降龙十八掌的“亢龙有悔”或“飞龙在天”,在描写上达到了“力可断岳,气可裂石”的程度,虽然符合武侠小说的夸张特点,但对于一些追求更写实或更具想象力武功设定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这种“超能力”的描绘不够“新颖”或“深刻”。

四、 时代背景与创作惯性:

早期作品的局限性: 《射雕英雄传》毕竟是金庸先生早期的代表作,受到当时武侠小说创作的一些普遍特点的影响。早期的武侠小说更侧重于江湖恩怨、快意恩仇,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可能还没有达到后期作品的成熟和复杂程度。
民族主义与家国情怀的强调: 《射雕》带有非常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强调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冲突,以及郭靖“为国为民”的理想。虽然这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许多读者的情感诉求,但对于一些更关注个体命运、人性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种宏大的家国叙事可能显得有些“宏大叙事”的压迫感,或者人物的个人选择被置于国家命运之下。

五、 语言风格与叙事技巧:

语言的朴实与直接: 相较于金庸后期小说中更精炼、更富诗意、更具哲思的语言,《射雕》的语言风格相对朴实、直接,甚至在一些地方略显啰嗦。虽然这增加了作品的易读性,但对于追求文字美感和文学深度的读者来说,可能觉得不够“精致”。
叙事节奏的起伏: 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射雕》的叙事节奏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地方,有时高潮迭起,有时又相对平缓。某些情节的转折可能略显突兀,或者某些情感的爆发不够自然。

总结来说,如果你觉得《射雕英雄传》写得不好,可能是在以下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与你的阅读期待产生了偏差:

你可能不喜欢过于缓慢的开篇和大量的铺垫。
你可能觉得故事中过多的巧合削弱了人物的能动性。
你可能觉得郭靖的“傻”和黄蓉的“精”的刻画方式不符合你的偏好。
你可能觉得反派人物的深度不够,缺乏更复杂的内心世界。
你可能觉得武功的描写不够新颖或缺乏深度。
你可能对作品中过于强调的民族主义和家国情怀不太感冒。
你可能对金庸先生早期作品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技巧不太适应。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观点并非对《射雕英雄传》的否定,而是对一部伟大作品进行更细致、更多维度的审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品味,你的感受是完全有效且合理的。金庸先生的许多作品都各有千秋,可能你更欣赏他其他作品的某些特点。

你可以进一步思考,是哪些具体的情节、人物或描写让你产生了“写得不好”的感觉?是人物的对话不够有趣?是情节的发展不够合乎逻辑?还是你对武侠小说的期待与《射雕》的呈现方式不同? 深入探讨这些细节,更能理解你自己的阅读偏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三十多岁时所著的小说,此时他还是青年人笔法思维。

先聊笔法。

《射》这部书里,出现了类似网文里“打怪升级”的设定,让资质愚钝的郭靖一路提升武力。

从“黄河四鬼”这种不入流的对手开始,中间历经“沙通天级”、“全真七子级”、“梅超风级”等级别,到书的结尾,郭靖武力之强,甚至能与准“四绝”裘千仞打的有来有回。

而在本书的爱情线上,主角郭靖也同样顺风顺水。居然从闯荡江湖伊始,就获得了他的天生绝配——全书智商担当——黄蓉。

不得不说,这部小说里郭靖的主角光环威力有些太强大了。

另外,本书也有现代修仙类网文里的通病——相比较而言,几乎只有主角的武力是动态成长的,同期其它人的武力却保持静态不变或变化一点点。

哪怕是书中最厉害最强大的boss,也差不多遵循这个规律。

以上种种,均能够说明,作者在写书之时的笔力不足。


然后我们再聊聊作者的创作思维。

《射》的主题,我个人认为金庸想表达的是家国情怀,民族大义。

从书的一开始,作者写主角的父辈的身份——岳飞部将杨再兴的玄孙杨铁心,梁山好汉地佑星郭盛的后代郭啸天,我们就能明显地看出一些提示——他二人都是忠良之后。

到后来郭靖一行人踏足江湖,屡屡与金国六王爷的手下争斗作对。中途哪怕实力不足,可是郭靖仍不惜数次以身犯险,乃至于重伤差点殒命。

其一他们保护了武穆遗书,没有让其落入奸人之手;其二黄蓉也顺利继承了丐帮帮主之位,也没有让丐帮落入奸人掌控。

(这里作者金庸用了比较级的写法,将天资聪颖的杨康作为一个反面典型来写。杨再兴的子孙,大大的忠良之后,却误入歧途、认贼作父,是不是很讽刺?)

从表面上看,是郭靖继承了武穆遗书;而实际上作者想表达的,是郭靖继承了“武穆的意志”,接过了已故民族英雄的“抗金”大旗,乃至于后来郭靖黄蓉夫妇不惜耗尽一生的生命来守护这份“家国情怀”。当然这是后话。

上文所述两件事都是“爱国者”的胜利,是“家国情怀”的胜利。

至于郭靖回蒙古大漠的主线文章,成吉思汗不仅许郭靖以“金刀驸马”的尊贵地位,出征金国时,还令其担任大军将领之一。

很明显,此时郭靖的地位几乎与成吉思汗的亲儿子窝阔台、托雷等同,其亲近、信任几乎无以复加。

可当郭靖知晓了成吉思汗灭掉金国之后的下一步就是攻打宋朝这个消息之后,郭靖立刻就起了反叛之心。

为了“民族大义”,富贵不能动其心,权力和美女不能动其意。

哪怕成吉思汗再次许诺,攻下南宋之后,就让郭靖当南宋皇帝。

郭靖仍然眉头都不皱地拒绝了。

直至后来上演了一部“忠孝难两全”的悲情大戏——母亲自杀而死。

可能在郭靖一家人的心目中,个人生命远不如民族大义有价值,所以郭母“舍生而取义者也”,言传而身教。

就是因为这几章的内容,才让《射》这本书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家国”,“大义”。

恐怕也只有这样初出茅庐的青年人,才有这样的心气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啊!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非要以名著的标准来要求《射》的话,可以很明确地讲,《射》这本书写的着实一般,反而有点中二、愤青。

横向比较的话,其文学性就算比之《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也落了下风。

可如果我们是单纯地用一部武侠小说的标准来评判《射》的话,它的内容却又并不单调。

因为它不仅仅杂糅了江湖儿女的情仇故事,还承载了当时国家危难之时民间义士的坚守之心。

在这本小说里,哪怕是性格最古怪最不近人情的黄药师,也一样是“最敬重忠臣孝子”,平生“最倾慕岳王爷”。

可能也只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孕育出郭靖黄蓉这样伟大的‘’精神符号”来吧!


金老的书,我并没有全读过,他的十五本中我只是反复阅读过其中写的最出名、也是最好的九本。

依我看,品金书的顺序,托大地讲,应该是这样的:

二十品《神雕》,知真情患难;

三十品《天龙》,知世事艰辛、有情皆苦;

四十品《笑傲》,知世道艰险、人心难测;

五十品《鹿鼎记》,知世间黑白无界,手段结果都不重要。

当然我现在连三十岁都不到,这算是臆想也说不定。

也许只有在该有的年龄,才能读出该有的全部味道吧!

而《射雕英雄传》呢?

我却认为它可以年年读,时时读。

就如同那首主题曲《铁血丹心》一样,可以日日听,时时听。(铁血、丹心,这不正是岳飞和他的继承者们所持有的高尚品德吗?)

《射》虽然笔法有限,郭靖虽然资质差,可这并不妨碍我真心喜爱这本书,不妨碍我真心敬重郭靖这样的人。

在郭靖的身上,我仿佛能看到华夏人在数次民族劫难时所爆发出的强大战力。

在郭靖的身上,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凝聚了卫青、李靖、岳飞、于谦等形象的伟岸背影。

他就是华夏的一个精神符号。(所以,中年时期的郭靖也就成了我的头像。)


综上,《射》并不是一部完美的小说。

可我却始终认为,《射》承载的精神,永不过时。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