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登首次在阿富汗局势剧变后接受专访时,再次为美国撤军行动辩护,并坚称「我不认为这是失败」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拜登总统在阿富汗局势急剧变化后首次接受专访,再次为美军撤离行动进行了辩护,并坚称“我不认为这是失败”。这一表态在国内外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人们对这场持续了二十年的战争及其结局有了更深的审视。

首先,我们得理解拜登总统“不认为这是失败”这句话背后的逻辑。从他多次公开表态来看,他强调的是完成“消灭基地组织”和阻止阿富汗成为恐怖分子避风港这两个主要目标。他认为,尽管阿富汗政府的垮台速度超出预料,但美国已经实现了其核心战略目的,并避免了与塔利班直接冲突的进一步代价。从这个角度看,撤军是他兑现竞选承诺、结束“永久战争”的战略选择,并且他试图将焦点放在实现既定目标上,而不是阿富汗政权的未来走向。他认为,阿富汗人民选择他们自己的未来,美国已经尽力,但不能强加一个它无法维持的民主模式。

然而,将撤军不视为“失败”的说法,显然与许多人,特别是那些为这场战争付出巨大代价的人们的感受存在巨大差距。批评者指出,美军虽然离开了,但塔利班迅速重新掌权,阿富汗人民,尤其是妇女和少数族裔的权利受到严重威胁,人道主义危机加剧。数千亿美元的投入,无数人的生命牺牲,换来的却是比二十年前更不确定的未来。这种结果很难不让人将其与“失败”联系起来。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美国在阿富汗的二十年战争,的确是一次极其复杂且代价高昂的战略行动。最初的目的是反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演变成了国家建设、民主推广等多重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美军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许多胜利,但未能建立起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获得广泛民意的阿富汗政府。对当地文化、政治生态以及塔利班顽固性的低估,或许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拜登政府在撤军时间点和执行方式上,也确实受到了不少批评。塔利班以惊人的速度接管阿富汗,以及撤离过程中出现的混乱场面,都让人们质疑美国的情报判断和撤离计划的周全性。尽管拜登总统在采访中表示,没有人预料到阿富汗政府的崩溃会如此之快,但这并不能完全平息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质疑。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撤军背后更深层次的考量。美国在全球战略上的重心可能正在转移,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与中国等大国的竞争中。在阿富汗问题上投入的无底洞,被视为是一种战略上的拖累。因此,拜登政府的撤军,也是一种对美国国家利益重新评估和战略调整的表现。

然而,这场撤军的“成功”与否,最终的评判标准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清晰。目前,阿富汗的局势仍然动荡不安,塔利班政权的稳定性和未来的走向充满未知数。美国在此后的日子里,是否能通过其他方式(如人道援助、外交斡旋)对阿富汗产生积极影响,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总而言之,拜登总统将撤军描述为“不失败”的说法,是他基于美国战略目标实现的立场。但从阿富汗人民的福祉、战争的长期投入以及实际产生的后果来看,这一说法显然是充满争议的,也无法完全掩盖这场战争留下的复杂遗产。这更像是一场战略上的“结束”,而非一场彻底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间记错什么的就算了,毕竟年纪大,但不能忍的是这段对话


???

姑且不论这个事情距离接受采访还不到48小时,对面描述这么悲催的事情,你作为直接责任方第一反应是“这都是四五天前的事了”?

我还以为有人断章取义,特意去看了abc的原视频,就是这么说的。

无语,这种时候就没一个平常很有爱心的白左站出来批评一下?

user avatar

美军仓促撤出阿富汗标志美国国际信誉的破产

8月15日,就在美军仓皇逃离阿富汗首都后,阿富汗塔利班进入并控制了喀布尔。次日,美国总统拜登发表讲话承认“阿局势恶化快于美方预期”。国务卿布林肯则将喀布尔陷落归咎于阿安全部队“无力保卫自己的国家”。在国际舆论感慨美军在阿遭遇“战略性失败”的同时,美国的国际信誉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相似的历史遭遇更多折射出美国战略的失败。《纽约时报》报道,在年初有关美军从阿富汗撤出的白宫会议上,拜登曾叮嘱幕僚,要避免出现当年美国人在驻西贡大使馆屋顶仓皇登上直升机逃跑的标志性场景。1975年,由于在越南战争中失利,面对越共军队逼近西贡使馆,美国人被迫用直升机匆忙撤走使馆人员。拜登说:“无论如何,你都不会看到有人从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馆的屋顶上撤离。”

然而8月15日当美国人从喀布尔使馆旁的停机坪慌乱撤离的画面在电视上直播时,拜登绝对没有想到他会被自己的话如此迅速地“打脸”。46年后,美军完美再现了“西贡时刻”,难怪有美国媒体称拜登将以这样的形象被载入史册:在他的领导下,美军在阿富汗的行动以耻辱的方式落幕。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甚至在推特上写道:“我们在阿富汗看到的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拜登政府的撤退将给美国的声誉留下污点。”

如果说“西贡时刻”的发生标志着美国无法以一己之力阻挡越南社会主义力量发展的话,喀布尔的陷落则再次证明美国强推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必然失败的定论。“9·11”事件是美国入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但美国人始终没想清楚的是自己一手扶植的“基地”组织为何最后反戈一击,会将美国作为袭击的对象。“他们为什么恨我们?”2001年许多美国人提出的问题,时至今日还没有找到答案,却有少数人开始对美国的行为作出反思。日本富士新闻网报道称,前美军士兵丹尼尔·戴维斯就认为,美国单方面强加价值观是美军在阿富汗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20年这场美国“最长的战争”中,2300多名美军士兵丧生,然而更多的阿富汗人和巴基斯坦人为美国的反恐战争付出生命和财产的代价。虽然美国的盟友认为拜登最终退出了一场获胜遥遥无期且不再符合美国利益的战争,但美军撤离时的表现却给美国的国际形象带来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

这一方面表现为,美国人对曾经帮助过他们的阿富汗人“弃之如敝履”,让盟友心灰意冷。此前,美国曾信誓旦旦地表示,会将数千名美国人、使馆工作人员和其他曾为美国人服务的阿富汗人送出该国。然而,15日以来的电视画面显示的却是喀布尔机场停机坪上人群密集、秩序混乱,甚至有阿富汗人冒死爬上美军飞机,最终在空中跌落地面悲惨地摔死。阿战之初美军击溃塔利班后,美国曾将阿富汗的“国家建设”作为重要政策目标,然而时至今日,美国对这一目标已经避而不谈。

另一方面,则是美军的仓皇撤退强化了美国对其他盟国的支持并非没有限制的观点。就在8月17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再次就阿富汗局势抨击拜登政府。他说,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尴尬,会在数十年里影响美国和世界的关系。法国国防分析人士弗朗索瓦·海思堡也对拜登政府从阿富汗撤军提出批评。他说,当拜登说“美国回来了”的时候,很多人会说,“是的,美国回家了”。海思堡的话表明,当西方期望拜登政府调整对外政策,重新“领导世界”的时候,美国却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对领导国际事务变得没有兴趣。当美国的霸权地位不可避免地开始衰落之后,它对地区安全挑战的应对变得越来越有心无力,甚至干脆抽身离开。

总而言之,尽管部分美国人仍在狡辩从阿富汗撤军的美国已经“赢得了战争”,但它不可能掩盖的是美国无法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与制度强加给别国的事实。同时,国际社会也愈加看清了某些霸权国家的嘴脸。在其实力衰落后,无论嘴上如何甜言蜜语、维护“国际道义”、遵守“国际承诺”,实际行动却是始终如一的“本国优先”和“本国利益至上”。(张志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责任编辑:郭素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