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登首场记者会称「中美必会发生激烈竞争」,并称将扩大对内投资、拉拢盟友,这将对中美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
拜登总统在执政百日之际举行的首场记者会上,抛出了“中美必将发生激烈竞争”的论调,并明确表示将通过“扩大对内投资”和“拉拢盟友”两条主线来应对这一竞争。这番表态,无疑给本就复杂敏感的中美关系定下了一个更加鲜明的基调。那么,这些举措究竟会对两国关系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首先,关于“激烈竞争”的定义和实践:

拜登政府将“竞争”置于中美关系的核心位置,这与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战略竞争”有相似之处,但可能在内涵和方式上有所不同。

战略方向的延续与调整: 拜登政府继承了特朗普时期对中国崛起的一些担忧,特别是关于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科技实力以及意识形态模式。然而,拜登政府的表述中,更多地强调了“竞争”而非“脱钩”,这可能意味着在某些领域,双方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但合作的边界和条件将受到严格的审视和管控。
国内投资作为“竞争弹药”: “扩大对内投资”并非仅仅是经济政策,更是拜登政府将国内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这包括了对基础设施、绿色能源、半导体制造、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巨额投资。
科技领域的“练内功”: 通过在关键技术上的自主研发和人才培养,美国试图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并在未来科技竞赛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可能会导致在半导体、5G、AI等领域,中美之间的技术壁垒进一步加深,双方围绕技术标准的争夺将更加白热化。
经济韧性的提升: 强大的国内经济基础是支撑其对外竞争的基石。拜登政府希望通过内需的拉动和产业的升级,来增强美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使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更加游刃有余。
对全球产业链的重塑: 美国的“再工业化”和供应链回流战略,可能会对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产生深远影响,促使更多国家重新评估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其对中国的过度依赖。

“拉拢盟友”的战略意图: 这是拜登政府处理中美关系的一大亮点,也是其与前任政府最大的区别之一。
构建“民主联盟”: 拜登政府将中国崛起视为对“民主价值观”的挑战,因此,联合理念相近的盟友,共同构建一个以民主、人权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是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多边主义”的竞争策略,旨在通过集体力量来制衡中国。
经济与安全并重: 盟友的加入,不仅仅是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声援,更是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协同。例如,在供应链安全、人权问题、地缘政治挑战等方面,美国会寻求与盟友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共同对中国施压,或者在关键议题上形成统一战线。
印太战略的深化: 拜登政府将继续深化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加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合作,通过“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机制,构建区域安全网络,以应对地区安全挑战,其中中国是主要的考量对象。
欧洲盟友的争取: 尽管欧洲国家在对华政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战略模糊”,但拜登政府正积极争取欧洲在关键议题上的支持,尤其是在人权、贸易公平性、网络安全等领域。

其次,这些举措对中美关系将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

竞争的常态化与复杂化: 拜登政府的策略表明,“激烈竞争”将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长期特征。这种竞争不再是零星的摩擦,而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性对抗。
经济领域: 贸易争端可能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在技术标准、数据治理、产业补贴等方面,双方的摩擦将持续存在。投资审查会更加严格,涉及国家安全的审查范围可能会扩大。
科技领域: 科技“脱钩”的趋势可能会在关键领域继续深化,尤其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美国将积极推动其盟友在技术领域与中国保持距离。
地缘政治领域: 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人权问题等方面,美国将继续联合盟友对中国施加压力,地区紧张局势可能因此加剧。
意识形态领域: 拜登政府更明确地将竞争与意识形态挂钩,这使得中美关系的意识形态对立更加凸显,也增加了双方沟通的难度。

合作的空间压缩与新的可能性:
合作的“条件性”增强: 尽管竞争加剧,但并非意味着完全没有合作。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如疫情防治)、核不扩散等具有全球性影响的议题上,中美两国仍存在合作的必要性。然而,这种合作将是“有条件”的,即美国会将其对华政策的整体评估作为合作的决定性因素。
“选择性接触”: 拜登政府可能会采取一种“选择性接触”的策略,即在符合美国利益的领域进行有限度的合作,同时在其他领域保持强硬立场。

对全球秩序的影响:
阵营化趋势加剧: 拜登政府拉拢盟友的策略,可能加剧全球政治经济的阵营化趋势。国家可能会面临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压力,这不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合作。
国际规则的重塑: 中美之间的竞争,也是对现有国际规则和秩序的争夺。双方将试图在各自主导的国际体系中扩大影响力,这可能导致现有国际机构的改革和重塑。

国内政治的影响:
国内共识的塑造: “激烈竞争”的论调,有助于拜登政府在国内形成更广泛的共识,特别是争取共和党在对华强硬政策上的支持,从而缓解国内政治分裂带来的政策执行阻力。
对中国国内政策的牵动: 美国对内投资和拉拢盟友的策略,也可能对中国的国内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产生一定的牵动和调整。

总结来说, 拜登政府首场记者会所传递出的信息,预示着中美关系将进入一个以“激烈竞争”为主导的新阶段。美国将不再试图“塑造”中国,而是更加关注如何“管理”这场竞争,并通过国内实力增强和盟友体系的构建,来确保其在全球格局中的优势地位。这将使得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竞争将成为常态,而合作则将更加困难和有限。理解并应对这种新的“竞争范式”,将是两国乃至全球未来几年面临的重要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进一步促进中美贸易,尤其是美国对中国进口额的提升。

因为除了前面这些废话与自我吹嘘外(视中国为对手,要各种遏制中国,抗疫成功全靠我,世界各国全听我),最实在的一句话是他计划在下周公布一项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提议。

而基础设施建设,就算不直接用中国工程队,也必然会大量购买中国的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

所以,我们要在挣美国钱的同时,严防输入性通货膨胀。

user avatar

本来以为拜登是个老练的政客,而不是川普那样的愣头青,而在美国社会族群撕裂、全球局势并不稳定的情况下,年事已高的拜登看起来不愿也无法彻底解决抑制美国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重构利益分配机制,只是想用树立一个外在的敌人借以转嫁国内的矛盾。我想这是他此次发言的隐含逻辑。

然而,拜登的此番发言有意无意地立了一个FLAG,世界政治也是一个舞台,一个剧目,乱立FLAG意味着什么,拜登的老同事Janet Reno一定深有体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