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庸为什么在《倚天屠龙记》中说杨逍“年老德薄”?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中,《倚天屠龙记》是其中一部备受喜爱的小说。而书中对杨逍的评价“年老德薄”更是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好奇和讨论。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 杨逍的个人特质与早期经历:

杨逍的魅力与武功: 杨逍是明教光明左使,拥有极为高强的武功,在书中是一位极具魅力的角色。他的聪明才智、潇洒不羁、以及对爱情的执着都让他成为读者心目中的偶像。
“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这是金庸先生对杨逍早期性格的描绘。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天赋且自傲的人,不轻易将他人放在眼里,甚至对教内的一些长辈也多有不敬。
早期与黛绮丝的恋情: 杨逍为了和纪晓芙在一起,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身份,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惊世骇俗的。虽然他们之间的爱情令人感动,但其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例如利用武功逼迫,也确实在道德上有可议之处。
与正道的冲突: 杨逍作为明教的重要人物,与武林中的正道人士是敌对关系。他的很多行为,比如在江湖中行侠仗义,虽然是帮助弱小,但在正道眼中却是“邪魔外道”。

二、 “年老”的含义:

生理上的年老并非主要原因: 在《倚天屠龙记》的语境下,“年老”并非单指杨逍生理年龄上的衰老。虽然他书中出场时已经不是少年,但他的武功和精力依然充沛,足以与年轻一辈高手匹敌。
更多是指“资历深厚”但“观念陈旧”的潜在意味: 在某些语境下,“年老”可以引申为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某个团体中资历很深,拥有丰富经验。然而,如果这个人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年老”就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暗示其思维可能有些固化,不够灵活。
与年轻一代的对比: 《倚天屠龙记》后期,随着张无忌的出现,整个武林的格局和明教的走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比于张无忌的博爱、开明以及对江湖恩怨的超脱,一些“老一辈”的人物,包括杨逍在内,虽然武功高强,但在处理江湖纷争和团结各派方面,可能显得不够有魄力或者其过往的一些经历(如对正道的仇恨)会成为一些掣肘。

三、 “德薄”的含义与争议:

“德”的多重解读: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涵盖了品德、道德、仁义、忠诚等多个层面。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德”,往往需要从其行为、动机、以及对社会整体的影响来判断。
杨逍的“德”的争议点:
对纪晓芙的“强迫”: 这是杨逍身上最大的争议之一。他为了得到纪晓芙,使用了武力强迫,虽然最后两人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但这个行为在道德上是难以辩解的。这在一些读者看来,是“德薄”的直接体现。
作为明教成员的身份: 明教在当时的江湖中被视为“魔教”,其教义和行事风格在正道眼中是离经叛道的。杨逍作为明教光明左使,自然也背负着这种负面标签。他虽然在明教内部行事光明磊落,但他的“德”是以明教的道德标准为基础的,这与主流的江湖道德标准是有冲突的。
早期对教内长辈的不敬: 前面提到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虽然是其个人能力超群的表现,但也反映出他对前辈的尊重程度不够,这在讲究“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观下,也可能被视为“德薄”的一部分。
对武林恩怨的态度: 杨逍虽然为人光明磊落,但对武林中的很多恩怨纠葛,他的处理方式可能更多是基于明教的利益,或者个人的好恶,而不是完全遵循一种绝对的“善”的标准。

四、 谁在说“年老德薄”?以及其背后意图:

谁在说? 在《倚天屠龙记》中,明确说出“年老德薄”的,最常被引用的是峨眉派的灭绝师太。
灭绝师太的动机:
立场上的对立: 灭绝师太是正道领袖,而杨逍是魔教(明教)的骨干。双方是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
个人恩怨: 灭绝师太的师父郭襄曾被杨逍所救,但灭绝师太本人对杨逍并没有好感。她认为杨逍是魔教中人,其行为必有其不堪之处。
教导周芷若: 灭绝师太在临终前,对周芷若的叮嘱中,提到了杨逍。她一方面是为了让周芷若警惕杨逍,不被其花言巧语所迷惑;另一方面,她也希望周芷若能在武学上超越杨逍,为峨眉派争光。
对明教的固有偏见: 灭绝师太对明教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明教的人都“德薄”。即使杨逍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光明磊落,在她看来,其魔教身份已经注定了其“德薄”的本质。
“年老”的引申义: 灭绝师太可能也认为杨逍虽然武功高强,但其江湖经验和思维方式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特别是与张无忌这样的年轻人相比。

五、 金庸先生的创作意图和角色塑造的复杂性:

多角度审视人物: 金庸先生在塑造人物时,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复杂性。他对杨逍的描写,既有其耀眼之处,也有其 বিতর্ক之处。
不同立场不同评价: “年老德薄”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特定角色的立场和偏见。灭绝师太作为杨逍的敌人,她的评价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
突出杨逍的成长与转变: 虽然被评价“年老德薄”,但杨逍在书中后期也表现出了对张无忌的支持,以及对纪晓芙的深情和对女儿的责任。他的形象并非停滞不前。
引发读者思考: 金庸先生通过这种评价,实际上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是“德”?评价一个人的“德”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会带来怎样的评价差异?

总结来说,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通过灭绝师太之口评价杨逍“年老德薄”,并非仅仅是对杨逍生理年龄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在强调:

1. 杨逍在江湖主流道德观下的争议行为(特别是与纪晓芙的往事)。
2. 作为明教成员的身份带来的负面标签。
3. 灭绝师太作为对立方的主观偏见和警惕。

这种评价,为杨逍这个角色增添了深度和复杂性,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物评价标准和江湖道德的深入思考。杨逍最终如何被读者认可,更多的是看他后期与张无忌的互动、对女儿的养育以及对明教的贡献,而“年老德薄”的评价,更像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侧影,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一句杨逍的道德问题。

明教潜在继承人中,四法王龙王是卧底,且远走波斯;狮王满手血债且已归隐;鹰王已死;蝠王整一个恐怖分子,都没人敢接近他,他能和杨逍说道德?

范遥在汝阳王府卧底多年,手上甚至有明教中层干部的血债,这比杨逍杀个童仆和强奸纪晓芙严重得多。

五散人里面,布袋和尚说不得听到张无忌讲蛛儿如何杀死殷野王的爱妾时的反应是啧啧赞叹,他后来也跟张无忌说,他和冷谦不太爱杀人,其他三个却是杀人不眨眼。后来为了救寒毒发作的韦一笑,铁冠道人要下山捉人,周颠则是让说不得把张无忌给韦一笑吸血。可见五散人的道德水平也高不到哪去。

所以,明教当时整体的道德水准也就是这么个层次,杨逍放在里面真不见得比别人低。所以德薄这两个字我觉得不能光从道德角度出发来理解。


===============以下是原答案=================


德薄不是统治之道的问题,而是人望不够,换句话说,没有实力派愿意支持他。

张无忌出现之前,明教处于长期分裂状态,杨逍是当时留守总坛诸人中身份最高者,可就算如此,五散人五行旗掌旗使等人也并不服他,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时他对这些人的影响力很有限,以至于明教差点被全歼。之后不久张无忌串联反元起义一呼百应,可见明教还是有很大势力的,但杨逍压根无法动用这些势力。之后张无忌凭一己之力救了明教所有人,有这份恩情,加上其他人互相制约,才当上了教主,一旦没有了张无忌,马上又会回到分崩离析的状态。

朱元璋作为明教麾下,大概是五散人线上的,这五个人奔走串联影响力颇大,后来也在朱元璋身边立过不少功劳,史书有载。从这一点来说,如果张无忌退隐,杨逍是根本无法和五散人竞争的。而五散人力量分散,教中地位又不高,也无法约束朱元璋。所以杨逍才是这么个结局。如果五散人能支持杨逍,那么以杨逍的手段,是不会得这样一个评价的。

user avatar

首先大家必须清楚,“年老德薄”里面的“德”字,并不是指“品德”、“德行”,而是指“恩德”、“恩惠”。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结尾写道:“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

注意,作者是在《倚天》收尾,杨逍接替张无忌当上明教教主之后,才给他一句“年老德薄”的评语。

为什么杨逍当教主之前,不说他“德薄”?那是因为,只有当了教主,“德薄”的巨大危害才能显露出来。

杨逍当上明教教主后,一如既往的刻薄寡恩,不懂得对下属施加恩德,所以不得人心,教中无人支持,他根本斗不过手握军权的朱元璋。

有人说杨逍曾经强占峨眉派纪晓芙,为人所不齿,因而认定他品德低劣,不孚众望。这种观点,依然是把“德薄”理解成了“品德不正”。

强占纪晓芙固然是杨逍的一个污点,但别忘了,人家纪晓芙事后表示心甘情愿,并不后悔,还把女儿取名为“杨不悔”。再者说来,杨逍这档子事跟那些动辄杀人放火的江湖好汉比起来,能算得了什么?

韦一笑吸人血练内功,谢逊到处滥杀无辜,也没见他们人缘差到哪里去,至少在明教内部,韦一笑、谢逊的人缘要好过杨逍。

所以杨逍的问题根本不是品德问题,他真正的问题是性格问题,是他的傲慢自负、目无下尘。不当明教教主倒还罢了,既然当了明教教主,就必须团结下属、善待教众,这样才能赢得他们尊重和拥戴。

可杨逍倒好,当了教主之后,依然本性难改,还是那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姿态,照样看谁都不上眼。这种个性,他怎么可能放下姿态去笼络下属、团结教众?怎么可能赢得人心?怎么可能斗得过人精朱元璋?

不当教主,不是一把手,就算你为人傲慢刻薄,最多就是人缘差罢了,那也不算什么。当了教主,成了一把手,还是刻薄寡恩,那就会导致下属跟你离心离德。所以,在杨逍当上明教教主之后,金庸才给他“德薄”的评语,可谓恰如其分。

想想历史上的曹操,不但残暴嗜杀,还好色无厌,为什么他还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为什么他手下那么多人愿意听命于他?

当年曹操杀孔融、杀杨修、杀华佗、杀荀彧、杀荀攸,这些被杀者只不过违背了曹操的意志而已,并不是犯了什么必死之罪。此外,曹操早年还有过纵兵屠城的罪恶史,他为了报父仇,攻破徐州的彭城,杀得满城百姓尸骨累累,造成“泗水为之不流”的惨状!这些惨遭屠戮的普通百姓,又有什么罪过?

后来曹操收降了地方军阀张绣,却觊觎张绣婶婶的美貌,强行霸占了她,结果气得张绣起兵反叛,使曹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样一个嗜杀又好色的曹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拥护?道理很简单,因为曹操懂得怎样笼络人心,在他手下,不论是文武百官,还是普通士兵,都能感受到他的恩惠。曹操甚至还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这样的恩赏制度,谁能不服?谁又能不拥护他?

所以,身为一把手,个人私德有亏,并不算大恶,不懂得施恩于众,才是致命的问题。

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

user avatar

先看原文中,“年老德薄”的语境:

“此后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这帝皇之位了。”

在这句话里,作者明显是拿杨逍和朱元璋进行对比,指的是明教教主最终在政治上的失败。

年老,当然没有争议。不过却也有一层隐含的意思,即面对年富力强的朱元璋,已经走向暮年的明教教主当然没有争夺帝位的优势。而德薄,指的却是政治手腕不够强,没有能够笼络人心。

由于在真实的历史中,朱元璋最终是明朝皇帝,而倚天又非架空小说,所以明教教主最后必然要失败。不管教主位子上坐的是宅心仁厚的张无忌,还是杀伐决断的杨逍,结果都是一样。

在新修版中,朱元璋部下逼宫张无忌一节,可以看出其实朱元璋早已掌握了军队实权。哪怕张无忌这样私德无亏的青年才俊,也不能说得上“德厚”。因为他同样缺乏政治能力,所以在逼宫之时败下阵来。只是张无忌原本就不想当明教教主,更不想做什么皇帝,因此可算主动退位。

张无忌退位之后,杨逍成为明教教主,和朱元璋相比,他自然不能说是一个纯粹的政治人物,在争夺江山,指挥军队,笼络人心方面,作为精英人物的他当然不能胜过底层出身的朱元璋。

政治人物的德行,和私德是两码事,甚至有可能一个人私德越好,越是善良温和,越是无法在政治层面上取得胜利。因为政治人物需要相当的残忍和果决。这个“德厚”,其实是一种厚黑之学。

当然了,杨逍如果在政治上腹黑心狠,笼络八方,觊觎皇帝之位,又怎会是那个昆仑山上的逍遥散仙?

所谓“坐忘逍遥”,金庸在杨逍身上,寄托的毕竟还是他最欣赏的道家出世理想。是杨逍,而不是张无忌,才是明教的灵魂和栋梁。而沉沦权欲,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人物,在金庸的世界观里无一不是反派。

出自《易经》的“德薄”这个词,古人倒是经常用来形容自己:

如欧阳修《泷冈阡表》:“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意思是,我欧阳修德行浅薄,缺乏才能,只是恰逢其时,“窃取”了这么个高位,但是我保全了大节,也没有辱没祖先,这是有原因的。

似贬实褒,不过是古人常见套路罢了。

阳顶天也自称德薄:

余以德薄,未能正之。

欧阳修一代文宗,阳顶天属下人人对他爱重,这个词更近于一个自谦之词。如果“德薄”指的是私德有亏,尤其在男女风化之事上有亏,欧阳修绝对不会拿来自称,阳顶天则无此必要。

金庸特意在新修版中加了这段,“德薄”一词,移到了阳顶天身上,无非也是想再对读者强调一次,之前说杨逍年老德薄,饱受争议,其实在这里真不是骂他道德品质恶劣。

因此,哪怕杨逍在个人品德上有亏,的确做出了强奸囚禁峨眉女侠纪晓芙的行为,也不是此处“年老德薄”语境中所指的内容。如果金庸先生强调的是男女之事,可以直接写他“私德有亏”,而不会用政治意味浓厚的“德薄”二字。他强奸纪晓芙一事,金庸是这么定性的:“张无忌心想,魔教过去作恶甚多,杨逍之强暴纪姑姑即为明证。”

反过来说,就算他强奸了一个女子,会影响到他争抢皇帝之位吗?朱元璋以及他的万千军队,这样的事情做的还少了?

关键还是在于政治影响力和军队控制权。

正因为被太多人误读,所以金庸先生后来只能直接删除了。

他也许在想,早知道,还不如写杨逍“年老色衰”,估计大家更能接受。毕竟作为著名美男,颜值这种稀缺资源,才是杨逍最大的优势。在魔教那帮妖魔鬼怪里一站,他清雅出尘,美得就像一幅画,因而引起众人的嫉恨也是必然的。

帅得不像实力派,说的不就是他这种人吗?

至于杨逍究竟是怎样的人?请移步这个帖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