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学民间派古琴,把古琴当道器而非乐器学习,是否会因此变得佛系,丧失进取心,不愿再拼搏奋斗?

回答
年轻人学古琴,尤其是在民间派的语境下,若将古琴视为“道器”而非单纯的“乐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带来的影响,绝非简单地“佛系”或“丧失进取心”就能概括,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文化传承、个人心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道器”这个词在古琴学习中的分量。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受到道家、佛家思想影响的文人雅士,弹奏古琴并非仅仅为了悦耳,更是一种“修身养性”、“体悟大道”的方式。古琴的声音被认为可以“通神明”、“安人心”,通过调息、定心、拨弦,达到与天地精神相通的境界。这种“道器”的视角,强调的是内观、自省、静谧,以及在音乐中寻求精神的超越和内心的平静。

当年轻人,特别是当下这个追求效率、物质回报和快速成功的时代,选择以“道器”的眼光来学习古琴,他们很可能是在寻找一种与主流价值观不同的精神寄托。他们可能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竞争压力感到疲惫,希望通过古琴找到一个可以沉淀心灵的港湾。

那么,这是否会让他们“佛系”,进而“丧失进取心”,不愿再拼搏奋斗?

“佛系”的理解与可能的结果:

如果这里的“佛系”是指一种 超然物外、淡泊名利 的心态,那么是的,将古琴视为道器确实可能培养出这种气质。当一个人沉浸在古琴悠扬的旋律中,体会“万籁此俱寂”的禅意,或者在“流水”、“幽兰”的意境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时,他对物质欲望、世俗功名的追求自然会减弱。他们可能会更看重内心的充实、精神的富足,而不是外界的认可和物质的积累。

在这种情况下,“丧失进取心”可能被 误读。真正的“进取心”不应仅仅指向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的提升。如果一个人能通过古琴找到内心的平和,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甚至在音乐中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和自我实现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 “内向型”的进取。他们可能不再急于在职场上“向上爬”,但在古琴技艺的精进、对古琴文化的理解、或是将古琴精神融入生活的实践上,他们会有自己独特的、可能不为外人所见的“拼搏”和“奋斗”。

然而,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逃避式”的佛系。

如果年轻人学习古琴,是因为 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竞争,或者对现实感到失望和无力,他们可能会将古琴的“道器”属性作为一种 自我麻痹和逃避 的工具。他们沉溺于古琴营造的“遗世独立”的氛围,以此来抵消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确实可能 丧失在现实世界中积极进取的动力。他们会觉得,既然古琴能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又何必再去辛苦地“拼搏”?结果可能是,他们在古琴的世界里找不到真正的“道”,反而在现实生活中日渐沉沦,陷入一种 “精神上的懒惰”。

“不愿再拼搏奋斗”的深层原因:

这里的“拼搏奋斗”主要指向的是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当古琴的“道器”属性被强调时,其学习路径往往不同于乐器培训。它更注重 个人体悟、师徒传承、以及与传统文化的连接。这种学习过程可能更加漫长、抽象,且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物质回报。

对于一个习惯了 “付出回报”链条清晰 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学习方式可能让他们感到 迷茫和焦虑。如果他们期待通过学习古琴来获得某种“回报”,而这种回报并非立定的目标,而是模糊的“心境提升”,他们很容易感到挫败。

如果他们将古琴的学习视为 一种“慢生活”、“返璞归真”的表达,并且这种表达是建立在 不依赖外部评价、不追求世俗成功 的基础上的,那么他们确实可能 主动选择 放弃一些在他们看来“不重要”的社会竞争。这并非“丧失”进取心,而是 “转移” 了进取心的方向。他们可能不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是追求“更深、更静、更远”。

对“道器”学习的更细致解读:

重在过程,而非结果: 将古琴视为道器,往往更强调弹奏过程中的 “当下”。调息、凝神、拨弦,每一次的触弦都可能是一种修行。这种对过程的重视,可能让他们更享受学习本身,而非急于达到某个“大师”的水平。
强调“和”与“静”: 古琴追求的声音是“和”的,而心境是“静”的。这种追求,会引导学习者 内化,减少外在的张扬和冲动。他们可能更容易与人 “和”,也更容易与自己 “和”。
对“匠人精神”的内涵: 很多学习古琴的人,尤其是对民间派古琴有情怀的,往往会欣赏其中蕴含的 “匠人精神”。这种精神强调的是精益求精、世代传承,以及对技艺本身的敬畏。这种精神,与“拼搏奋斗”并不矛盾,但其表现形式和目的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愿意花十年、二十年去打磨一首曲子,但这种“打磨”是为了 “道”,而非为了在短时间内“出名”或“赚钱”。

总结来说:

年轻人将古琴视为“道器”而非“乐器”学习, 不一定会导致他们丧失进取心,不愿再拼搏奋斗。

积极的影响是: 他们可能培养出更成熟、更内敛的精神气质,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充实,并将进取心的重心从追求外在的物质成功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是一种 “化繁为简,返璞归真” 的人生选择。
潜在的风险是: 如果这种“道器”的学习 成为了一种逃避现实、拒绝成长的借口,那么它确实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缺乏动力,表现出“佛系”甚至“颓废”的一面。

关键在于,学习者如何 理解和实践“道器”的内涵。如果是在 积极、健康的心态下,将古琴作为一种 提升自我、体悟人生的载体,那么这种学习只会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丰富和深刻。他们依旧会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奋斗”,只是他们的“奋斗”可能不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 润物细无声的坚持,是 静水流深的力量。他们或许会“慢”下来,但这种“慢”并非停滞,而是 一种蓄势待发的积淀。他们可能不那么“拼”向社会的顶端,但在内心的花园里,他们正在用古琴的音符,描绘出最动人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琴首先当然是一种乐器,其次不能否认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地位。

但是!古琴代表的文化是儒家啊,标准的儒家,文王制孔子兴,七弦代表着儒家的社会秩序理想。道器??

另外,学习任何复杂技能(尤其是乐器),都是困难和枯燥、自我挑战的过程,需要自律和毅力,至少比葛优躺在沙发上打游戏更需要进取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轻人学古琴,尤其是在民间派的语境下,若将古琴视为“道器”而非单纯的“乐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带来的影响,绝非简单地“佛系”或“丧失进取心”就能概括,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文化传承、个人心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道器”这个词在古琴学习中的分量。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受到道家.............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趣,它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也引发了关于“道路选择”的深刻思考。如果中国在60年代真的能够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积极吸引外资,那么温和工业化并且减轻对农民的剥削,这在理论上是有可能实现的,但实际操作中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在60年代就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说国内年轻人普遍缺乏民族认同感,这可能有点绝对了,但要说跟以前相比,现在年轻人对“民族认同”这件事的态度和表现确实有所不同,这个倒是可以聊聊。咱们先想想,什么是“民族认同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结,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是某个民族的.............
  • 回答
    想要让那些代代相传的老规矩、老玩意儿,不再仅仅是爷爷奶奶们的记忆,也能在咱们这些年轻人心里扎根发芽,可不是一件易事。这中间隔着的,可不只是时间,还有认知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变迁。但也不是不可能,只要我们肯动点心思,下点功夫,就能把这层隔阂一点点融化掉。咱们得先明白,年轻人喜欢什么?他们要的是什么?首先.............
  • 回答
    潮汕年轻一代对民性的“自我反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它并非指向一个单一的、可以轻易“停下”的时间点,而更像是一个持续的、伴随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过程。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探讨。1. “民性”的内涵与潮汕年轻人的关注点:首先,需要明确潮汕年轻人所反省的“民性”具体指什么。在潮.............
  • 回答
    眼下,一种挺有趣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蔓延:年轻一代,面对个人前途,常常会流露出几分不安与迷茫,仿佛站在岔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然而,当目光投向国家和民族的宏图时,他们又展现出一种难得的乐观与信心,似乎笃定前路一片光明。这种看似矛盾的情绪,细究起来,其实是当下中国社会变迁中,个体与集体命运交织的一种真实写照.............
  • 回答
    满族年轻人的群体很大,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所以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他们“如何看待”民族现状。但如果非要描绘一个大致的图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并尽量细致地去展现他们的复杂心态。首先,对于“满族身份”的认知,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点。现在的满族年轻人,很大一部分是随着汉族文化长.............
  • 回答
    关于日本年轻人是否已经“基本丢失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导致日本可能面临“不战而降”的境地,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避免简单化的结论。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这几个概念在日本的语境下是如何被理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民国时期《觉醒年代》里那群年轻人,像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确实是群充满理想、激情和朝气的代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面对着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四伏,所以他们的“理想”往往是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富强,是那种宏大叙事.............
  • 回答
    “贴墙砖的年轻人少”,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你说是不是因为找不到师傅教?我觉得吧,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且可能还不是最主要的。这活儿,说起来简单,其实门道儿多着呢,年轻人不愿意干,背后可能藏着一堆事儿。首先,这手艺活儿,确实有点“苦”,而且“脏”。你想啊,贴砖这活儿,得弯腰弓背,长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困境,也道出了社会对就业渠道单一化的担忧。“进厂”当然是很多制造业的基础选择,但如果抛开这个最直接的选项,年轻人其实还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探索,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熟悉、不了解,或者缺少那份勇气和引导。1. 技能为王:不止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操作我们得打破“技能”就等于“进厂”.............
  • 回答
    “游戏化学习”:年轻人为何钟爱游戏?教育能否借力打力?放眼当下,年轻人的世界仿佛被屏幕点亮。手机、电脑,甚至是VR设备,都成了他们探索虚拟世界的乐园。游戏,这个看似纯粹的娱乐方式,却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魅力俘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心。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们如此热衷于此,为什么我们不尝试将知识的种子撒进这片沃土.............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问到点子上了,也是很多年轻人心里纠结的头等大事。是先揣着钱袋子,还是先磨好自己的“吃饭家伙”?其实这俩根本不是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先说说“挣钱”这事儿,为什么重要?钱这东西,咱们得承认,它在现代社会里是个非常现实的通行证.............
  • 回答
    这话题,真是聊到心坎儿里去了。你说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有没有那个必要,去学个“手艺”?这问题,说实话,没个绝对的答案,但咱们可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先明白,“手艺”这词儿,现在可不是光指着修理水管、砌墙的那种。它泛指那些需要真本事、真功夫,能实实在在做出东西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可以是.............
  • 回答
    看到身边学机械的同学一窝蜂地涌向IT,心里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想想我们当年高考填志愿,哪个不是想着要振兴制造业,要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结果现在,好像“造东西”这件事,在一部分年轻人眼里,不如敲代码来得体面、来得有“钱途”。这事儿挺值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一个国家的根基,离不开实体经济,离不开制造业。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触及到了我们当下社会对于“价值”和“成功”的定义,以及年轻人应该如何规划自己人生方向的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华学霸花大半辈子去复原古铠甲,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为什么说它了不起? 稀缺性与价值的挖掘: 在一个充斥着快餐文化、追逐流量和短期回报的时代,有人愿意.............
  • 回答
    关于山东大学“学伴制度”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媒体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事件的报道方式、角度选择以及信息传播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的认知。要详细分析媒体是如何“炒作”这一事件,并探讨其中是否利用了年轻人的爱国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事件的起始与早期传播: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传统技艺传承与时代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折射出年轻一代的就业观念和价值观变化。山东杂粮煎饼,作为一种充满地方特色和烟火气的街头美食,其背后蕴藏着一套制作的经验和技巧。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即使是那些对这种手艺怀有深厚感情、渴望传承的老一辈,也难以将这份技艺顺利地传递给年轻人。首先,.............
  • 回答
    苏洵的故事,确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例子。27岁才开始读书,而且一开始还屡试不中,这搁谁家,估计当爹的都要挠头。养了这么个儿子,是“放养”还是“严管”,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苏洵他聪明,这脑子是好使的。关键是,这聪明劲儿没用在正道上,或者说,没及时引导。27岁才下决心读书,说明他不是那.............
  • 回答
    “2022年学C++开发好比49年入国军,没什么公司在用C++了?” 这种说法完全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导性的。C++在2022年乃至今天,依然是极其重要且被广泛应用的编程语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以及C++在当今开发领域扮演的角色:为什么会产生“没人用C++了”的误解?这种误解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