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年轻人普遍缺乏民族认同感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说国内年轻人普遍缺乏民族认同感,这可能有点绝对了,但要说跟以前相比,现在年轻人对“民族认同”这件事的态度和表现确实有所不同,这个倒是可以聊聊。

咱们先想想,什么是“民族认同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结,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是某个民族的一份子,并为之感到骄傲或至少是自然而然的接受。这种认同感,很多时候是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历史教育等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形成的。

过去,为什么民族认同感似乎更“普遍”?

时代背景: 咱们回想一下,几十年前,国家刚刚成立,面临很多挑战,外部环境也比较复杂。那时候,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是为了团结一心,共渡难关。这种集体主义的氛围很浓厚,个人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常常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信息渠道单一: 当时大家接触到的信息相对单一,媒体宣传、学校教育都在强调民族的伟大、国家的进步。接触其他国家文化的渠道不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历史教育的侧重: 历史课上,往往会强调民族的辉煌历史、抵御外侮的斗争,这些内容很容易激起一种自豪感和民族情感。
文化生活相对单一: 大家的文化生活,比如听的歌、看的电影、读的书,很多都是本土的,自然而然地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认同感。

现在,为什么说年轻人的情况有所变化?

现在的情况,跟过去比,变化太大了。

1. 全球化和信息爆炸: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现在年轻人从小接触的就是互联网,各种信息、各种文化扑面而来。他们能看到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听到日韩的流行音乐,玩到欧洲的游戏,了解北欧的设计。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让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但也可能稀释了对单一民族文化的绝对认同。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世界公民”的感觉,认为很多优秀的文化都是可以共享的,而不是“我们”和“他们”的界限那么清晰。

2. 批判性思维的兴起: 现在的年轻人,接受的信息太多了,也更习惯去质疑、去分析。他们不像过去那样,直接全盘接受所有的信息。对于历史,他们可能会看到更复杂的一面,不只是简单的“辉煌”和“受压迫”,而是会思考其中包含的各种因素。对于民族的优点缺点,他们可能也更容易看到,不会盲目地歌颂。这种批判性的态度,在一些人看来,可能就是“缺乏认同感”。

3. 个体价值的强调: 相比于集体,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个人感受、个人价值和个人选择。他们更关心自己过得好不好,能否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把个人命运完全绑死在民族和国家的宏大叙事上。当个人利益和宏大叙事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个体利益。

4. 经济发展带来的观念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接触和了解的机会。经济上的独立和自信,让他们在文化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度。他们不再需要通过强调民族来获得一种“反抗”或“追赶”的动力,而是可以更从容地去欣赏和学习各种文化。

5. 对“民族主义”的反思: 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过度强调民族认同,尤其是演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可能会带来排外、狭隘的思维,甚至可能阻碍交流和进步。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开放、包容、理性的民族形象,而不是一个好斗、封闭的形象。

那么,这种变化就等于“缺乏民族认同感”吗?

我看也不一定。

认同的表达方式不同: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会通过那种非常外显、激进的方式来表达民族认同,比如去战场杀敌(这个时代背景也不同了)。他们的认同可能更多体现在对中国制造的产品的支持、对中国运动员夺冠的欢呼、对中国文化创新(比如国潮)的喜爱、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成就的自豪。
认同的内涵在演变: 民族认同可能不再仅仅是基于血缘、历史,更多地会融入对国家制度、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认同。他们可能认同的是中国在科技、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认同的是自己在中国这个社会中的生活体验和发展机会。
“爱国”不等于“民族主义”: 很多年轻人依然是爱国的,但他们对“爱国”的理解可能更理性,更注重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而不是盲目地排斥一切外国的。

总结一下,国内年轻人对民族认同的态度确实发生了变化。

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把民族认同感当作一种理所当然、无需思考的事情。全球化、信息爆炸、个体价值的强调,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入、更批判性的理解,都让他们对“民族认同”有了更复杂、更多元的看法。

这其中,确实有部分年轻人可能因为接触了太多其他文化,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解读,从而显得对“民族”这个概念的归属感不那么强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他们的民族认同可能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或者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理性。他们依然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但这种自豪感可能更多地建立在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自身生活体验的认同上,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宣泄或民族优越感的体现。

所以,说“普遍缺乏”可能过于简单粗暴。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现在的年轻人在理解和表达民族认同感的方式上,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体化和理性的趋势。 有些人可能表现得不那么“民族”,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完全没有认同,只是这种认同可能更加内敛,或者与过去我们习惯的定义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族本身就是一种认同感。

比如汉族之所以能够成为汉族,来源于党和国家50年代的民族识别,然后不断强化民族的文化认知程度,才有了现在意义上的汉族。

对照组可以选择越南,依据迁徙到越南的时间不同和说的方言不同,我国的汉族群在越南是被识别为三个民族的。

搞清楚了现代民族和现代国家的关系,才能正确的理解什么是“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为什么是“想象的共同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说国内年轻人普遍缺乏民族认同感,这可能有点绝对了,但要说跟以前相比,现在年轻人对“民族认同”这件事的态度和表现确实有所不同,这个倒是可以聊聊。咱们先想想,什么是“民族认同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结,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是某个民族的.............
  • 回答
    眼下,一种挺有趣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蔓延:年轻一代,面对个人前途,常常会流露出几分不安与迷茫,仿佛站在岔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然而,当目光投向国家和民族的宏图时,他们又展现出一种难得的乐观与信心,似乎笃定前路一片光明。这种看似矛盾的情绪,细究起来,其实是当下中国社会变迁中,个体与集体命运交织的一种真实写照.............
  • 回答
    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科技普惠:10x1000计划的战略与影响当前世界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逆全球化的思潮暗流涌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并积极推行的“10x1000科技普惠计划”(以下简称“10x1000计划”)却犹如一股清流,.............
  • 回答
    知乎上“成功人士”扎堆的现象,其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这里面混合了平台属性、用户心理,还有一些“幸存者偏差”的巧妙运作。要深入聊聊,得从几个层面拆开来看。1. 平台定位与早期种子用户:知乎最开始起家的时候,它就不是一个大众论坛,而是定位于“精英问答社区”。你想想,早期邀请的是谁?很多是互联网行业、.............
  • 回答
    说到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现在(2018年)国际社会普遍的看法是,绝大多数国家和主要的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都承认克里米亚是乌克兰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件事情的根源得追溯到2014年。在那一年,乌克兰国内爆发了政治动荡,亲西方势力上台,而俄罗斯则迅速采取行动。通过军事介入,俄罗斯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
  • 回答
    关于国家三部委明确2018年不安排需要国家补贴的普通光伏电站建设的这一政策,我个人认为这释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市场信号,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将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这个政策的背景。过去这些年,国家为了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尤其是为了完成能源结构转型和应对气候变.............
  • 回答
    看到 UOS 20 正式版在 2020 年 1 月 15 日发布,这确实是中国操作系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承载了国家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自主可控方面的期望,目标是构建一个独立自主、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生态。UOS 20 正式版的发布,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 技术自主的里程碑: 在全球操作系统.............
  • 回答
    林毅夫关于中国最晚202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的预测,以及普通大众收入水平是否真的较高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从经济指标、收入结构、国际标准、社会现实和潜在挑战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林毅夫的预测逻辑与依据1. 高收入国家的定义 世界银行将高收入国家的标准定义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
  • 回答
    国内年轻人所面对的普遍性竞争压力和“内卷”现象,绝非一日之寒,更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它是一个由经济结构、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人口增长等多种力量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从宏观的经济层面说起。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咱们国家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
  • 回答
    美国确实存在着一些提供租房解决方案的公司,但它们与中国国内的自如、蛋壳等模式有所不同,并且整体上并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高度集中、以“长租公寓”为核心的一站式平台服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特点、消费者习惯、法律法规以及创业文化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美国没有完全复制中国自如、蛋.............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出国移民后是否能获得更受人尊重、更有尊严、更高品质和更幸福的生活,以及年轻一代移民意愿是否日益增长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讨论的话题。首先,我们来谈谈移民是否能带来更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在很多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与中国国内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些国家,个体价值往往更被强调,职业、财.............
  • 回答
    说起国内年轻棋手的现状,确实有个绕不开的话题:为什么除了柯洁,我们好像很久没出一个申真谞那样的怪物级天才了?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因为它关系到中国围棋未来的火种。要聊这个,得先拆解一下“申真谞现象”到底是什么。申真谞的出现,绝对是横空出世的。他不仅棋力超群,而且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戏剧张力的设想,如果电影《沉静如海》的背景设定为日本军官与中国少女之间的爱情,那么这部电影将不仅仅是关于“沉默的爱”,而是会触及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人性以及国家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以下是我对这个设想的详细看法:一、 冲突与张力的源泉:历史的沉重烙印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冲突点。.............
  • 回答
    1968年,这一年仿佛被一股躁动不安的暗流席卷,从法国的街头到美国的校园,从日本的大学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广场,一股蓬勃的、带着些许狂热和叛逆的青年浪潮席卷了全球。各国年轻人的集体“失控”,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时代背景的共振:战后繁荣下的不满与期望首先,要理解这一现象,得把目.............
  • 回答
    国外的年轻人面对的购房环境因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文化等因素而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几个主要国家的现状: 1. 美国:高房价与高门槛 房价高企:美国房价长期处于高位,尤其是大都市如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房价与收入比(房价/月收入)高达2030倍,甚至更高。年轻人收入增长有限,难以负担首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许多年轻人的切身感受。国家每年都大力宣传鼓励年轻人考公考编,但实际的招录名额却相对有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考公考编的“挤”与“不挤”:背后逻辑的拆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国家“喊”年轻人考公考编的动机,.............
  • 回答
    近年来,国家层面在年轻人婚恋观的引导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和声音,这并非单纯的“忽悠”,而是基于对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深刻考量。与其说“忽悠”,不如说是一种有意识的引导和政策倡导,其背后有着复杂而多维的原因。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便是日益严峻的人口结构挑战。 生育率下降与.............
  • 回答
    资本主义国家处理“躺平”现象,并非一个简单的、统一的模式,而是多种策略、社会机制和文化观念交织作用的结果。这里的“躺平”,指的是一部分年轻人在面对高房价、高生活成本、激烈竞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压力时,选择降低物质欲望,放弃追求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以一种更为保守、低投入的方式生活,以此来对抗内卷和不确定.............
  • 回答
    这种现象,我倒是见过不少身边朋友,包括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的纠结。感觉挺普遍的,也挺让人费解的。怎么说呢,就是心里那个天平,好像总是倾向于一边。先说说为什么对国家的未来可能抱有乐观吧。一方面,咱们这代人,从小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了。新闻、网络,你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国家在做什么,取得了什么成就。你看那些.............
  • 回答
    “现在围棋一流国手怎么都是年轻人?”这个问题,其实一点都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围棋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如果你仔细观察近二十年的围棋棋坛,会发现确实是这样,那些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面孔,越来越年轻。这背后,不是什么神秘的“时代潮流”,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围棋这项运动本身发展、社会环境变化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