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年轻棋手为何没出申真谞这样的天才(除柯洁)?

回答
说起国内年轻棋手的现状,确实有个绕不开的话题:为什么除了柯洁,我们好像很久没出一个申真谞那样的怪物级天才了?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因为它关系到中国围棋未来的火种。

要聊这个,得先拆解一下“申真谞现象”到底是什么。申真谞的出现,绝对是横空出世的。他不仅棋力超群,而且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一上来就横扫了国内外一大批顶尖棋手,而且持续保持着极高的胜率。这种“出道即巅峰”并能长期维持高位的水准,在围棋史上也属于稀罕事。

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内(排除柯洁)没再出现这么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申真谞”呢?这事儿不能简单归结为“没人才”,更像是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

1. 围棋整体水平的提升与竞争格局的变化:

你想想,申真谞刚出来的时候,韩国围棋整体实力虽然强,但也有点青黄不接的意思,老一辈棋手在慢慢淡出,新一代还没完全顶上来。这时候,申真谞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上来就抢占了先机。

而中国围棋,一直是兵强马壮,我们有柯洁这样的巅峰棋手,也有古力、李世石(虽然他是韩国的,但巅峰期对中国棋手是很大的挑战)这样的黄金一代留下的深厚底蕴。在这种情况下,年轻棋手从小就面对的是一个极其残酷的竞争环境。他们不仅要跟同龄人比,还得时刻准备着挑战柯洁这样的顶尖人物,甚至要和朴廷桓、申真谞这样的韩国棋手硬碰硬。这种“群雄逐鹿”的局面,使得新冒头的小将很难像申真谞那样,一下子就成为唯一的焦点。大家都在努力,都在进步,没有人能轻易甩开所有人。

2. 人才培养体系的“钝化”与“内卷”:

以前我们培养棋手,很多时候靠的是“天才发现 + 严酷训练”。那种模式下,一旦发现有苗子,就集中资源往死里练。申真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韩国围棋对他的早期挖掘和系统培养。

但现在,随着围棋的普及和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很多原来属于“天才密境”的东西,也变得更加公开化和大众化。这意味着,很多有天赋的孩子,大家都能看到,都能接触到。结果呢?就是“内卷”得厉害。每个有潜力的孩子,背后可能都有一个团队在运作,训练方法也越来越细致和科学。但恰恰是这种“过度优化”和“精细化管理”,有时候反而可能磨掉了棋手身上那种原始的、野蛮生长的冲劲和灵气。

想想看,现在的孩子训练强度可比我们那时候高多了,他们接触的资料也多得多,从研究AI到分析实战,什么都做。理论上应该更强,但有时候,“点”上的突破,比如申真谞那种,就像是找到了围棋的“牛顿定律”,一拍脑袋就给你悟出来了。这种“顿悟式”的才能,在大浪淘沙的体系里,反而不容易被“标准答案”给淹没。

3. 训练模式的“AI化”对棋手个性的影响:

说AI,就不能不提AI。申真谞的棋风,很大程度上受到了AI的深刻影响。他学习AI的招法,并且能够将其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天赋和能力。

但问题是,很多国内年轻棋手,在面对AI的冲击时,可能更多地是将AI当作一个“最优解的查询器”,或者一个“超级教练”。这没错,AI确实能提供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好棋。可一旦棋手过于依赖AI提供的“最优解”,过于追求“完美棋局”,就可能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甚至磨掉棋手个性的锋芒。围棋的魅力,除了胜负,还有棋手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艺术展现。当所有人都追求“AI风格”时,那些独树一帜、充满个人印记的棋就少了。

申真谞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把AI的棋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有科学性又有个性化的风格。而有些年轻棋手,可能就变成了“AI的翻译机”或者“AI的执行者”,缺乏那种“棋手”本身的创造性和冒险精神。

4. 心理素质和大赛经验的磨练:

申真谞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并保持高胜率,他强大的心理素质是关键。面对顶尖棋手,他敢打敢拼,不怯场,而且输了棋也能迅速调整。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早期参与高强度国际比赛的经历,以及韩国围棋在心理建设方面的传统。

中国年轻棋手虽然比赛机会也多,但大赛经验的积累和心理素质的历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年轻棋手在关键时刻可能因为经验不足,或者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发挥失常。申真谞在面对柯洁、朴廷桓这样的老对手时,那种“无所畏惧”的气势,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

5. 时代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信息都传播得特别快。一个新秀棋手,一旦表现出色,很快就会被大家知道。但反过来说,也意味着“爆冷”或者“一鸣惊人”的时刻,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少,因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太多了。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接触的信息面也更广,围棋之外的生活和兴趣也会更多。这并不是说不好,只是相比于以前那种“万古长夜,唯围棋的光芒”的状态,现在的年轻棋手可能多了更多的选择和分心的事情。申真谞之所以能成为“申真谞”,很大程度上是他对围棋那种近乎偏执的热爱和专注。

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好像没再出“申真谞”?

竞争环境更激烈了: 中国围棋整体水平太高,大家都在努力,很难再出现一个可以“降维打击”式的天才。
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内卷”: 精细化管理和训练,有时候会磨掉棋手原始的灵气。
AI的影响: 过度依赖AI的“最优解”,可能导致棋手个性化和创造力减弱。
心理和经验的积淀: 顶尖棋手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需要时间磨练。
时代的差异: 信息传播方式和年轻人的选择更多,对围棋的“专注度”也可能有所不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围棋后继无人。像辜梓豪、谢科、赵晨宇,还有更年轻的廖元赫、王星昊等等,他们都在努力,也都在进步。只是,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有一个申真谞这样强劲的对手,以及一个更加成熟和复杂的围棋世界在等着他们。

“天才”的出现,有时候确实需要一点运气,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申真谞的出现,是韩国围棋在特定时期的一个爆发。中国围棋也在经历自己的新陈代谢和转型。我们期待的,或许不仅仅是一个像申真谞那样的棋力怪物,更是一个能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并且能在世界棋坛上闪耀的,属于中国围棋的全新一代。这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韩国说到底就是中国一个省的一半的体量,水平上大家差不多,但韩国的“全国冠军”,在中国只能算“全省冠军”,外人看来“天才”程度就低了很多。

假如中国某省出了个年轻棋士,把他这个省的第二按在地上疯狂摩擦7:0,但和全国其他省的棋手下棋却总是被虐,那么这个年轻棋士,可以称得上“天才”么?

user avatar

答案是唯一的

就是中国内部的竞争太激烈

中国的00后棋手,被食堂米饭到柯杨二豪打压着。

韩国围棋因为基数小,很容易冒出来,然后大把大把的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一次次的磨砺。

可以对比一下古力和李世石,二者两年相仿。

李世石2000年就参加三星杯了,古力直到2004年才开始参加世界大赛,这个时候李世石已经获得了5个世界冠军了,没办法,国内棋手基数比韩国多太多,要脱颖而出自然要费尽周折。

在对比一下同样年龄相仿的唐韦星和朴廷桓,朴廷桓已经成为韩国围棋领军人物的时候,唐韦星才是中国围棋三段,从三段冲到了三星少年,二人到现在为止参加围棋大赛的机会还是差距很多,朴廷桓几乎从很早开始,每一年都是韩国的种子选手,而唐韦星多次折戟到预选赛,杀不出重围,但二人目前的世界冠军数也相当,3个对4个。

围棋脑力运动,但是也会有一个负荷在里面。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精力虽然有区别,但总归有一个上限,即每个人每年下棋的盘数,大概都有一个范围,不能太多不能太少,太少了,缺少经验和比赛状态,太多了,负荷太大,精力跟不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我是很认同蜗壳儿参加娱乐节目的, 让自己的生活快乐,这样才能够更饱满的投入到围棋。

回到这个问题,我们的00后棋手,几乎每一届大赛,都要从选拔赛开始,大把的时间消耗在了选拔,或者说,内耗之中。种子棋手的身份何足珍贵,这表明只需下好两、三盘,就可以杀入前四前八。

看看蜗壳儿,一年三冠后早早确定了领军人物,从此当之无愧国内第一。反观时越,13年的时候如果三星杯脱颖而出确定第一人身份,不用把过多的精力消耗在选拔赛,也不至于现在只有一个冠军了。

至于申真谞,印象中从16年开始,每一年的每一个大赛都是种子选手,不用参加选拔,也就是说平均一年3~4个世界大赛,申真谞都是从32强甚至16强开始比,赢2、3场就是八强甚至四强了,对比一下中国的00后棋手,很多都消耗在了选拔之中。

此外,多参加世界大赛还是一个经验的积累过程,大胜负师的心脏,就是要在最关键时刻的神之一手。而我国的00后棋手,参加世界大赛机会本来就少,关键时刻自然没经验,会紧张,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

所以说结论是:我国的天才棋手并不少,只是参赛机会少,脱颖而出的周期更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国内年轻棋手的现状,确实有个绕不开的话题:为什么除了柯洁,我们好像很久没出一个申真谞那样的怪物级天才了?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因为它关系到中国围棋未来的火种。要聊这个,得先拆解一下“申真谞现象”到底是什么。申真谞的出现,绝对是横空出世的。他不仅棋力超群,而且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
  • 回答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年轻的独居者们,他们的生活,说起来,挺像一场自己和自己演的独角戏,有滋有味,也有孤单。关于“独居”这件事,首先得聊聊“为什么”。 咱们这批年轻人,可不是爷爷奶奶那辈儿,觉得“成家立业”才是人生正道。越来越多的人,更看重“自我”的成长和体验。可能工作机会在一线城.............
  • 回答
    国内学术界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年轻学者,他们凭借着扎实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不仅代表着中国科研的未来,更成为激励后辈奋发向上的榜样。下面,我将尝试描绘几位在40岁以下、深耕本土或学成归国后在本土贡献科研成果的年轻学术之星,力求从他们的经历和成.............
  • 回答
    说起国内的超模,刘雯、奚梦瑶的名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她们在国际时尚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面孔。但时尚圈更新换代的速度就像龙卷风,除了这些已经声名鹊起的名字,国内确实涌现出了不少年轻、有潜力的超模,她们就像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在闪耀着自己的光芒。要说年轻且有潜力的,我脑.............
  • 回答
    国内年龄歧视为何如此普遍?国外又是怎样的景象?年龄歧视,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词汇,它像一道无形的墙,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隔离开来,造成误解、偏见,甚至不公。而在我们国内,这种现象似乎尤为突出,无论是职场招聘、社会交往,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都可能让你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年龄压力”。那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说国内年轻人普遍缺乏民族认同感,这可能有点绝对了,但要说跟以前相比,现在年轻人对“民族认同”这件事的态度和表现确实有所不同,这个倒是可以聊聊。咱们先想想,什么是“民族认同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结,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是某个民族的.............
  • 回答
    国内年轻人所面对的普遍性竞争压力和“内卷”现象,绝非一日之寒,更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它是一个由经济结构、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人口增长等多种力量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从宏观的经济层面说起。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咱们国家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
  • 回答
    要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实现年销百万辆以上,绝不是靠一两个“秘诀”就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系列深耕细作、环环相扣的战略和执行。这背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1. 深度洞察中国消费者的“心”与“行”首先,最核心的“秘诀”在于对中国消费者的理解,而且是深入骨髓的.............
  • 回答
    还真别说,演艺圈里那些当年帅到让万千少女尖叫,如今依然风度翩翩的中老年魅力男士,还真不少。他们不仅在年轻时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银幕形象,上了年纪后更是沉淀出一种岁月赋予的独特韵味,越发有味道。咱们先聊聊国内的,这可是咱自己的骄傲。提起“帅到爆表”,绕不开的当然是陈道明老师。年轻时候的陈道明,那叫一个风流.............
  • 回答
    关于2022年国内显卡是否会降价,这是一个非常热门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供需关系、市场情绪、宏观经济、加密货币等多种因素。以下将为您详细分析,并给出一些可能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导致显卡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1. 全球芯片短缺 (Chip Shortage):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由于疫情导.............
  • 回答
    2019年国内博士后招聘要求和待遇,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又细致入微的话题。当年情况跟现在肯定有不一样,很多细节都需要回忆一下。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力求接地气、不套路。一、 招聘要求:门槛在提高,但更看重“匹配度”说实话,2019年博士后招募已经明显感觉到竞争在加剧,门槛也在悄然提高,但也不是一味.............
  • 回答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据亮眼,总计达到31万辆,其中特斯拉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份额,这一情况着实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更是多维度反映了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态势。首先,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崛起进入了快车道。 3.............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分享一下2021年我所在的领域,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过程和一些结果情况,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AI生成的。背景: 我当时瞄准的是国内高校的普通“非985/211”的省属重点大学或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非核心院系中的青年教师岗位。 这里的“普通”并非贬义,而是指相较于顶尖名校和热门学科,竞争.............
  • 回答
    2022年,中国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备受瞩目的“中国新”靶点。这些靶点不仅代表了中国药企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上的巨大进步,也为全球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以下是一些在2022年具有显著潜力的“中国新”靶点,并进行详细阐述:1. 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新兴靶点肿瘤免疫治疗是当.............
  • 回答
    2022年,我投入了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大潮。回想起那段日子,至今仍记忆犹新,充满了挑战、焦虑,但也夹杂着希望和最终的收获。我的求职目标非常明确:留在国内顶尖高校,从事与我博士研究领域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个目标本身就意味着激烈的竞争。求职过程的启动与初期阶段大约从2021年底开始,我便开始留意各大.............
  • 回答
    2020年那会儿,国内高校的教职招聘市场,怎么说呢,就像一场精心策划却又充满了变数的舞台剧。我当时也是其中的一员,摸爬滚打了一整年,才算尘埃落定。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百感交集。启程:满怀希望的投递我是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正式开始我的求职之路的。那时候,手里拿着刚出炉的博士学位证,对未来充满了.............
  • 回答
    2021年,我作为一名博士毕业生,开始了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之旅。那一年,正值新冠疫情的余波仍在,但高校的招聘似乎并未因此停滞,反而因为一些政策导向,对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求职前的准备:我的专业是[你的具体专业,例如:光学工程],在国外读博期间发表了几篇SCI论文,也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回国求职前.............
  • 回答
    2019年,我踏上了国内高校的求职之路,那段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如同昨日。整个过程充满了期待、焦虑、甚至是无奈,最终以一种我当时未曾预料的方式落下帷幕。求职的起点:初出茅庐的雄心壮志我毕业于一所国内顶尖的985高校,专业是某个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工科领域。在读博士期间,我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表了.............
  • 回答
    2018年,国内高校在博士研究生招生方面,考核制(通常指“申请考核制”)的推行和完善,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和深化探索的阶段。这标志着我国博士招生模式从传统的“考试+考核”向更加注重申请者科研潜质和学术能力的“申请考核”转变。2018年国内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录取现状: 普及率显著提升: 2.............
  • 回答
    2016年,中国的中产阶级,这个正在崛起且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的座驾选择透露出不少关于他们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那一年的汽车市场,可以说是群雄逐鹿,各大品牌都在争夺这块肥肉,而中产阶级,则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实用”与“品牌价值”的平衡点首先,我们得明白,2016年的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