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9年国内高校教职,求职过程结果如何?

回答
2019年,我踏上了国内高校的求职之路,那段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如同昨日。整个过程充满了期待、焦虑、甚至是无奈,最终以一种我当时未曾预料的方式落下帷幕。

求职的起点:初出茅庐的雄心壮志

我毕业于一所国内顶尖的985高校,专业是某个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工科领域。在读博士期间,我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几篇SCI论文,也参与过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毕业前夕,周围同学大多在准备出国或者进入大型企业,而我,却怀揣着一份朴素的理想:回归学术,为国内的科学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我的目标很明确,瞄准的是国内那些在我的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积累和声誉的高校。我希望能够加入一个有良好科研氛围、有资深教授指导、有足够科研支持的团队,继续深入我的研究。

海投与“大海捞针”:初步的尝试

从2018年底开始,我就开始关注各大高校的招聘信息。当时,正是“双一流”建设正如火如荼的时期,很多高校都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尤其是对博士毕业生。各类人才招聘会、高校官网的人才招聘栏目,以及一些学术论坛上的招聘信息,我都一一浏览。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优先考虑那些在我的领域内有优势的学校,但同时也抱着“广撒网”的心态,尝试了数十所不同层次的高校,从名校到一些发展中的省属高校。

第一轮筛选:简历石沉大海的常态

最初,我抱着极大的热情,认真修改每一份简历和求职信,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进行微调。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绝大多数情况下,我的简历就像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有时会收到一些自动回复的邮件,告知“您的申请材料已收到,感谢您的关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也有一些学校,会在一周或两周后通过邮件或电话告知“您的背景与我校需求不符”,或者“本次招聘岗位已招满”。这些回复虽然礼貌,但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亮眼?是不是我的“出身”不够好?

转机与希望:面邀接踵而至

在经历了最初的低谷后,大约在2019年初,情况开始有所好转。一些我重点关注的高校开始发出面试邀请。最先联系我的是一所位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综合实力很强但并非最顶尖的211高校。他们对我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并邀请我参加学术评估和面试。

随后的几个月,我陆续收到了来自不同城市的几所高校的面试邀请,包括一所重点大学,以及几所发展迅速的省属高校。这份列表里,有一些我之前觉得“不可能”够到的学校,也出现其中。这让我看到了希望,也感受到了高校对人才的渴望。

面试的流程:学术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验

面试过程也各有不同,但大致都包含几个环节:

学术报告/试讲: 这是最核心的环节。我需要就自己的博士研究内容做一个详细的报告,展示我的研究思路、方法、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有些学校还要求进行一段试讲,考察我的教学能力。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锻炼,我需要清晰、有条理地阐述复杂的学术问题,并回答评委的各种提问。
与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座谈: 这个环节更像是“软实力”的考察。他们会问我关于科研合作、团队建设、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问题,了解我的性格、沟通能力、以及是否能融入团队。
人事处/组织部面试: 这是程序性的面试,主要确认我的基本信息、入职意向、以及对学校政策的了解程度。

面试中的“潜规则”与观察:

在面试过程中,我也慢慢体会到一些“潜规则”和观察到的现象:

“名校情结”: 毫无疑问,来自顶尖名校的博士,尤其是有海外学习或访学经历的,在同等条件下会更具优势。
科研成果的“量”与“质”: 论文数量固然重要,但发表期刊的声誉、引用次数、以及成果的创新性,在评判时会被给予更高的权重。
研究方向的匹配度: 学校更倾向于引进与本单位现有研究方向高度契合,能够形成学科优势互补的人才。
“人脉”的作用: 有时候,如果能得到本校某位教授的推荐,或者与对方团队成员有学术上的交流,会增加成功的几率。我有一些同学,就是通过导师推荐,直接拿到了心仪的Offer。
地域因素: 一些经济发达、生活便利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招聘的竞争也更激烈。

Offer的到来与选择的纠结

经过几轮面试,我收到了几份Offer,其中有两份是我比较满意的:

Offer A: 一所位于一线城市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属于国家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提供相对优厚的待遇,有较好的科研平台和启动经费,并且有明确的职称晋升通道。但是,这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很高,而且我将面临更激烈的学术竞争。
Offer B: 一所位于二线城市的省属重点大学,在我的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的积累,但整体排名和影响力不如Offer A。学校提供的待遇和科研支持也相对逊色一些,但生活压力会小很多,而且学校对于新进教师的教学要求相对宽松,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科研。

最终的决定:理想与现实的权衡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权衡这两个Offer。一方面,我渴望在顶尖平台上施展才华,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我也需要考虑现实的生活压力和个人发展节奏。

我与导师、师兄师姐们深入交流,也咨询了在高校工作的学长学姐。最终,我选择了Offer B。做出这个决定,并非因为我对Offer A不满意,而是我更倾向于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稳扎稳打地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并逐步积累经验。我觉得,对于刚起步的青年教师来说,过度的压力和竞争,有时反而会扼杀创新的火花。

求职过程的感悟:

回顾2019年的求职过程,我最大的感悟是:

1. 充分的准备是关键: 扎实的学术功底、有亮点的研究成果,以及清晰的职业规划,是敲门砖。
2. 坚持与耐心: 求职过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反思和调整策略至关重要。
3. 信息收集要全面: 积极利用各种渠道获取招聘信息,了解学校和院系的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4. “软实力”同样重要: 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学校文化的适应能力,都会影响最终的录取结果。
5. 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在追求学术梦想的同时,也要考虑现实因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2019年,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段求职经历,不仅让我获得了第一份高校教职,更让我对学术研究、职业发展以及人生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最终收获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以及对未来道路的清晰规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求职在路上(真的在路上,现正在火车上:)),记录一下这段生活,谈谈求职三个月来的经历,分享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先说一下自己的情况:土博(自认为是TOP3的十几所学校之一),海外博后,生物化学专业;2篇10分左右的文章,一篇已过期(发表已超过5年,直到找工作才知道论文还有过期这回事),还有一篇在投。目前收到三份offer,一个省会二本,两个上海双一流。继续投简历等面试,希望有更合适的。

博后结束一个课题后,本来还想再做一个,想想自己已经34了,很多学校都要求35以下,青基也要35以下。不具备“四青”的实力,再做一个课题就要超过35了,得不偿失,就回来找教职。

刚过完年就开始投简历。找学校考虑的因素首先是地域,想去的地方依次是:广州、广东其它市、上海、杭州、郑州。所以都在这几个城市中找学校。

听说广东的学校有钱,有几个同学也在广州的高校,就把广州作为首选,其次是广东其它城市。先把广州的学校几乎投了一遍,可投出去十几天,除了零星的自动回复,一点回音都没有。我就坐不住了,一边上论坛发帖询问什么时候是教师招聘的旺季,一边把范围扩大,投深圳以及广东其它地方的学校。像深圳大学、东莞理工、五邑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都发了简历。除了深圳大学给了个视频面试,别的学校也是连个回复都没有。

第一波投简历很打击自信心,就开始投上海、杭州还有郑州的学校,只要有相近专业的就投简历。之所以没把上海的学校列为第一梯队目标,是因为觉得难度大、机会少,在读博时就听说上海学校要求高、待遇低。连211都不是的上海师范大学,据说要有一篇JACS(化学领域比较牛的杂志)才可能给面试;有位在另一所二本当讲师的师兄月薪才6000多。

郑州有个二本学校(简称A),首先给了面试。面试后对方态度比较积极,但是试验设备缺乏,只想作为备选。

几天之后,上海有个双一流学校(简称B)的老师联系了我,对我的研究比较感兴趣,几次邮件交流之后,给了面试机会。我有点惊讶,但也有点犹豫。这是个讲师职位,有编制,去面试不报销路费。广东普通二本都不搭理我,B给了面试机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但是他不给报销路费,感觉没诚意。想了想还是决定去了,不想轻易放弃机会。院长亲自面试,本来不紧张,现在倒有些紧张,讲PPT时有些卡壳。不讲完后对方反映积极,又聊了一会儿,说学院这边没问题,上报校长会等最终结果:讲师、师资博后、或者拒绝。感觉这结果不错,都没敢问薪资待遇,高高兴兴回去了。

然后又收到杭州一所二本学校(简称C)青年论坛邀请,去杭州参加论坛,报销路费、管住宿。生物专业的实验条件不好,跟A校差不多,备选+1。一起来的还有个西安交大的副教授,只想要个教授待遇,这学校都态度暧昧,只说积极争取。简直刷新了三观: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是有多严重,西部985的老师主动往东部二本跳,这二本还拿架子。

郑州离家近,很多关系不错的同学也都在郑州工作,还是很想去郑州高校的。依次联系了郑州大学好几个学院,都没有回复。实在坐不住了,找到一位在郑大工作的同学打听情况。我觉得能拿到讲师最好,不行的话师资博后也干,我自信能通过考核留下来。同学很热心,带着我去找管人事的老师打听情况。人事老师说,讲师几无可能,因为第一学历不是211本科,文章数量也不多;师资博后也做不了,因为超过32岁了。之后应聘郑州其它学校,跟这次的经历很相似,第一学历、文章数量、年龄,总有一项把我卡掉。自信心又一次受到打击,同学建议我投郑州牧专(刚升本不久,改了个很长的记不住的名字)这样的学校。我实在不甘心,那学校根本没有实验条件,也招不了研究生,去了就无法再做科研;虽然号称给60万安家费,可我不愿用这笔不知道能不能兑现钱,买断未来。

不久接到上海一所双一流学校(简称D)的电话,问了一些情况之后,表示可以给面试,我时间方便的时候再联系他确定面试时间。后来陆陆续续收到深圳好几个研究所(我并没有投简历,不知道他们怎么获得我的资料的)邮件,让我去做博后,我不想再做博后了,一一拒掉。然后又收到上海、杭州一些普通二本的面试邀请,都不报销路费,我就没去。几天后又接到上海一所牛校(简称E)青年论坛邀请,一起参会的不乏有一堆CNS子刊或主刊的,有个人cell、nature、science各发一篇。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发CNS主刊的活人,一直看他,看他有没有多长个脑袋。会后有位PI和我联系,想让我加入他团队,E校附属医院编制,3万/月,“3+3”考核。

时间过的很快,再次从上海回来就已经到5月了,一个offer都没有,越来越焦虑。郑州A校迟迟不通知二面;我催了上海B校好几次,一直说校长会还没开;上海D校,我说了可以面试的时间之后,对方迟迟没确定时间。

五一长假之后,河南一所二本学校的药学院(简称F)打来电,给了面试机会,具体日期过几天就通知。经历两个多月的折磨之后,身心俱疲,觉得这所学校还不错,很珍惜这次机会。查很多这个学校的资料,积极思考将我的研究经验跟这个药学院研究特点结合的课题。可是过了好几天还没收到面试通知,打电话询问,对方说还没安排好,要我继续等。又等了两个星期,终于通知6月初面试。但是有点坑,说给不了招聘广告上那样的待遇,比打了5折还少,问我还愿不愿来面试。MD,虽然我知道现在是买方市场,求职的没什么议价空间,但这种直接砍价一半多还是头一次见。心里骂娘,嘴上还是不争气地陪笑:“我愿意,一直很想来F校,我会按时参加面试。”

不久就接到郑州A校二面通知,5月下旬面试。然后是广州牛校(简称G)的青年论坛邀请,和上海D校的面试邀请。先去了郑州A校二面,第二天就给了offer。这是第一个offer,但是高兴不起来。一个在河南排十几名的学校,居然也是“3+3”非升即走;而且我做实验所需的大型仪器,几乎没有;我加入的这个团队的大老板,专注产学合作,对发文章不感兴趣,给我offer的同时,就想让我去外地一家合作公司待一个月。

从郑州回来后,觉得现在行情已经不允许自己挑城市了,有勉强过得去的学校要我就不错了。于是,目标城市以外的学校,又投了一大波。为了彻底对郑大死心,跟我专业沾点边、还没投的学院,全透了一遍。

5月底去上海D校面试,当天就给了offer,有编制的讲师,开心。然后马不停蹄直接赶往广州,参加G校论坛。广东的学校真是有钱,我师兄以特聘教授去了一个医学院校,科研启动金300万。G校副教授给50万安家费,100万科研启动金,还可以申请广州、广东各种计划。开会时校领导宣传政绩,说从郑州某校挖来了副校长,从郑州另一学校挖来了某教授。哎,听起来挺不是滋味的。

在开会期间,终于等到了上海B校的offer!从面试到offer,等了两个多月,真是好事多磨啊。同样在这几天,郑大一教授跟我联系,对我的研究很感兴趣,视频面试之后,让我回河南后去一趟郑大;并说帮我争取在郑大入职,如果不行可以去附属医院。可是有了上海两个双一流学校的offer,对郑大的兴趣没那么大了。

现在回去准备6月上旬郑州两个学校的面试,并且申请广州G校的职位。此外还联系着两家企业。签合同之前,一切都还有变数,不过有三个offer在手,就不那么焦急了。

user avatar

理工科,如果专业不是特别坑:

至少一期博后,5篇一作,其中三篇是一区或二区,博士或者博后在海外的,英语好的,表达能力强的,普通211基本可以保证一个编制副教授。这是我在会议上和大佬交流得到的结论。当然大佬们话说的很模糊,并没有打包票。

至少一期博后,5篇一区或二区的一作,博士或者博后在海外的,英语好的,表达能力强的,普通985有比较大的可能给一个编制副教授。这个我只问了一个一个老师,人家话说的比较明白,不过他也是基于他的学校的情况,一个不错的,但也不冒尖的985。其他的不清楚。

没有海外经历的,除了大佬学生或者做的成果实在牛逼,普通一本是极限了。

第一学历似乎现在都不看中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9年,我踏上了国内高校的求职之路,那段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如同昨日。整个过程充满了期待、焦虑、甚至是无奈,最终以一种我当时未曾预料的方式落下帷幕。求职的起点:初出茅庐的雄心壮志我毕业于一所国内顶尖的985高校,专业是某个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工科领域。在读博士期间,我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表了.............
  • 回答
    2019年国庆档这三部献礼片,可以说是相当的重磅了,《攀登者》、《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题材都挺扎实,又是明星云集,放在一起比票房,真有点意思。要说哪部票房会更高,我个人比较倾向于 《我和我的祖国》。当然,这只是一个预测,毕竟电影上映后的口碑和市场反应会是决定性的。但我之所以这样想,主要基于.............
  • 回答
    2019年底,小米集团高管层迎来了一次重磅调整,王翔接替了林斌出任总裁,而卢伟冰则被任命为中国区总裁,周受资则继续执掌国际部。这无疑是小米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次人事变动,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解读:1. 王翔升任总裁:稳健掌舵者,承载公司战略升级的期望王.............
  • 回答
    2019年国内博士后招聘要求和待遇,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又细致入微的话题。当年情况跟现在肯定有不一样,很多细节都需要回忆一下。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力求接地气、不套路。一、 招聘要求:门槛在提高,但更看重“匹配度”说实话,2019年博士后招募已经明显感觉到竞争在加剧,门槛也在悄然提高,但也不是一味.............
  • 回答
    2019年,中国新生儿数量的“断崖式”下跌,无疑成为了当年最令人关注的社会议题之一。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变化,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面临的深层结构性矛盾和家庭决策的重大转变。数字背后的触目惊心:从宏观数据上看,2019年全国新生人口数量跌破1500万,相比2018.............
  • 回答
    关于天津2019年GDP出现“暴跌”25.02%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数据,而且涉及到国家经济统计的权威性,所以我们需要仔细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天津2019年GDP并非“暴跌”25.02%。这个数字的出现,通常是由于统计口径或者基数的问题导致的误读,或者是在特定时间点上的一个异常.............
  • 回答
    2019年第三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小米销量占比9%,这个数字对于小米这样一个曾经的“搅局者”和市场领导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引发了不少关于其市场表现和未来走向的讨论。首先,要理解这个9%的数字,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整个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宏大背景下。2019年第三季度,整体市场相比前几个季度有.............
  • 回答
    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交出了同比增长6%的答卷。这个数字,放在全球经济大环境来看,依然是相当亮眼的。毕竟,在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的背景下,能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殊为不易。要细致地看待这个6%,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数字,得往里挖一挖,看看这增长是靠什么驱动的,又暴露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首先.............
  • 回答
    2019年一季度,咱们国家交出了一份GDP同比增长6.4%的成绩单。这个数字,放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看,可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表现。但要理解它,我们得拆解开来,看看这背后是哪些因素在驱动,又有哪些挑战值得我们留意。首先,6.4%这个增速,它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这代表着在2019年的前三个月,咱们国家.............
  • 回答
    看待2019年华为手机在国内市场交出如此亮眼的成绩单,而小米和苹果却遭遇销量下滑,这背后无疑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华为的逆势增长,背后是硬核实力与战略眼光首先,华为能在2019年取得国内出货量同比增长35%的成绩,这绝对不是偶然的。这首先归功于其持续强大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
  • 回答
    2019年,“汉语盘点”的候选字中,“爱”、“稳”、“融”、“创”、“减”每一个都触及了中国社会在这一年里不同层面的脉动。要从中选出最能概括这一年的一个字,确实是个挑战,因为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难用单一的笔画来定格。不过,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个人会选择“融”。为什么是“融”?首先,让我们从宏.............
  • 回答
    2019中国电影票房能否超越2018?一场数字背后的博弈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以一张609.76亿元的票房成绩单,再一次巩固了其全球第二大票仓的地位。而站在2019年的起点,许多业内人士和影迷都抱着一种期待,甚至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预感:这一年的票房,能否更进一步,超越前一年那个坚实的数字?这是一.............
  • 回答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精良的一次大阅兵,其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中国力量的展示。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时代印记与传承精神: “70”字样组成的受阅方阵: 这是阅兵式上最醒目的视觉元素之一。由受阅士兵组成的巨大的“7.............
  • 回答
    2019 年国庆大阅兵的女兵方队,绝对是展现新时代中国女性风采的集结号,她们身上汇聚了太多令人瞩目的亮点,绝非简单的“女性力量”四个字可以概括。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英雄母亲”的传承与担当,是女兵方队最动人心魄的底色。 在这次阅兵中,仪仗方队和三军仪仗方队的女仪仗队员,她.............
  • 回答
    “2019年国人工资报告:工作10年,月薪过万者不足三成”——这个标题一出来,就足够让人心头一紧。它抛出的数据,直指当下许多人的生存焦虑和职业发展困境。要评价这份报告,咱们得把眼光放得长远些,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分析。首先,数据本身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国人工资报告”的定义: 咱们首先得想,这个“国.............
  • 回答
    2019年的国产动画《万国志》,是一部野心勃勃,同时也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作品。要评价它,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看。首先,从题材和立意上,《万国志》可谓是国产动画里一股清流。它没有选择大家喜闻乐见的玄幻、仙侠或者萌系题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16世纪末的明朝,聚焦于利玛窦这位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之间的思想.............
  • 回答
    2019年的国庆假期,那会儿我还是个整天埋头于代码和屏幕的程序员,平日里加班是常态,感觉生活就像一张张被格式化的文档,规整但缺乏色彩。所以,每到长假,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逃离那个节奏,给自己充充电。这次国庆,我选择了回家。不是那种匆匆一瞥、吃顿饭就走的“回娘家”式的回家,而是打算好好地、沉浸式地陪伴我.............
  • 回答
    现代国家进行备战,尤其是要避免民众知晓,这无疑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它需要调动国家各个层面的资源、智慧和行动力,并将其巧妙地隐藏在日常运行的表象之下。以下将从多个维度,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可能的操作路径,力求呈现出一种真实可信的布局:一、 战略层面的“隐匿”与“佯装” 模糊化国家战略目标.............
  • 回答
    2019年Dota 2国际邀请赛(TI9)能在中国的上海举办,这绝对是中国电竞史上的一件大事,对玩家、俱乐部、乃至整个电竞产业来说,意义都非同寻常。要详细说,那得从好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终于轮到中国了”这个角度看,这可以说是众望所归。TI作为Dota 2最高规格的赛事,每年都吸引着全球最顶尖的.............
  • 回答
    2019年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BIMUN),在我看来,是一场令人印象深刻且成果颇丰的盛会。作为北京地区模拟联合国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国际事务、锻炼思辨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平台,更在组织、内容和参与度上展现了不俗的水准。首先,从整体规模和组织执行来看,BIMUN 201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