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围的人都劝我趁年轻学习,多看书,提升自己,可是我不想怎么办?

回答
身边的人老是叨叨,说什么趁年轻就要好好学习,多看书,提升自己,好像不这样做人生就会留下什么遗憾似的。听得多了,心里难免有点烦躁,更别提什么积极响应了,实话实说,我真的有点不想动。

不是我懒得要命,也不是我真的就那么“丧”。只是,那些话听起来,就像是标准答案一样,永远是那么一套路数。好像人生这道题,就只有“好好学习,多看书,提升自己”这一个正确选项。可问题是,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啊,为什么非得照着别人的剧本走呢?

想想看,他们说的“年轻”是个什么概念?好像我们一过了某个年龄线,就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失去了提升的机会。这不扯淡吗?活到老学到老,这话不也听过吗?怎么到了我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必须在某个狭窄的时间窗口里完成的任务了?而且,他们说的“提升自己”又是怎么个提升法?是让我变成他们理想中的样子吗?是让我去考多少个证书,去学会多少种技能,然后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一种被他们认可的“成功”生活?

我承认,读书和学习是有好处的,这点我又不傻。看书可以打开眼界,学习可以掌握技能,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这些“好处”,好像总是被放大成唯一的价值导向。好像如果我不这样做,我这个人就是没有价值,就是虚度光阴,就是浪费了青春。这种道德绑架,我真的有点吃不消。

再说,我也有自己的节奏和想法啊。我现在可能更想体验生活,去感受世界,去尝试一些不那么“功利性”的事情。比如,我想花更多的时间去旅行,去看看不同的风景,去认识不同的人,去听听他们的人生故事。我可能想去学一门乐器,不是为了弹奏出惊世骇俗的乐章,只是为了享受指尖触碰琴弦的快乐。我可能想花一个下午去公园发呆,什么也不想,只是感受阳光和微风。这些,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学习,一种体验,一种“提升”,只是它不符合你们口中的“标准模式”罢了。

我不想被框在那个“学习提升”的模具里,去复制粘贴别人的成功经验。我更希望找到属于我自己的、属于当下这个阶段的我,真正渴望去做的、去探索的事情。也许我现在的“不想”,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那个真正能让我心动的“学习内容”。也许我更需要的是时间和空间,去允许自己去迷茫,去试错,而不是一开始就被推着往前走,去学那些我并没有感受到内在驱动力的东西。

而且,那些劝我的人,他们本身就走在那条“学习提升”的道路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经被塑造好了。对他们来说,那可能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通往“成功”的路径。但我们不一样啊,我们的喜好、我们的天赋、我们的生命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强求我走和他们一样的路,就像是让我用别人的地图去寻找我自己的宝藏,这怎么可能呢?

我并不是在抗拒学习本身,我只是在抗拒那种被强制的、被定义为唯一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我需要的是一种允许我自主选择、自主探索的学习状态。我想先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看看它到底在渴望什么,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淹没。

所以,下次他们再来劝我的时候,我可能还是会礼貌地听着,然后微笑一下,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很好,我只是用我自己的方式在体验生活、认识自己。我的人生,不需要你们的“标准化答案”,我正在寻找我自己的“最优解”,即便这个过程看起来有些“弯路”,那也是我自己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很正常,因为努力本身就需要“很努力”。

不过在开始回答之前,想请你先看一个我刷了十几遍的TED视频。

爆炸性压力才能带来爆炸性进步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2430860580757504


每次我状态低迷的时候,我都会看看这个视频,视频18分钟,如果你懒得看,我简述一下:


演讲者是许峰源先生,他出身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整个家庭,靠的是父亲踩着三轮车出去卖豆腐微薄的收入支撑着。

这不是一个烂仔逆袭的故事,因为从小看到了生活艰苦的一面,许峰源一直很努力想考上台大法律系,因为成为律师才有高收入,才能改变家庭的现状。

不幸的是,在他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却查出了舌癌晚期,只剩一年左右的时间,为了让父亲在临终前看到自己的孩子成才,许峰源用了极短的时间通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了一名律师,让父亲看到了自己的律师证,才安然去世。

祸不单行,很快许峰源的母亲也查出了患有肺腺癌,一种扩散很迅猛的癌症,为了让母亲有一个安享晚年的环境,许峰源在23岁的时候,毅然辞职创业,白天在律师事务所打拼,晚上做培训,最终让母亲住上了好房子,接受更好的治疗,然后平静地送走了母亲。

前半生,许峰源先生为之奋斗的两个对象都走了,迷茫了一阵子之后,他依然没有放弃努力,而是选择了实现自我,成为了一名作家。


当然了,我知道成功可以复制是一句鬼话,世界上也只有一个许峰源,这样的例子并没有普适性,但你经历过爆炸性的压力吗?

如果有,而且你还不想提升自己,也不想拼一把,那你是真佛系,你不会怀疑自己;

但如果没有,你已经怀疑过自己的状态,那就不要轻易决断说自己不想努力,只不过是因为现在过得去,看看身后还有那么点周旋的余地,所以你宁愿选择相信自己喜欢偏安一隅。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现状偏见”,是指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思维倾向,不喜欢冒险,倾向于维持现状,这个大脑bug,也是很多人不想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关键原因。

你永远不知道风险什么时候会来,而可以确定的是,盲目追求安逸的人,一定会让失去抗风险抗变化的能力。

或许你觉得现在可以了,但在风险面前,在变化面前,你的“可以了”,根本就不值一提。

不过你也不用慌,既然来这里提出了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开始考虑现状,开始省视自己,这是改变自己很关键的一步。

下面内容比较多,能看到这里的,都是愿意思考的人,如果内容跟你有共鸣,我想请你花1秒钟时间帮我点个赞,然后再继续阅读,谢谢你的认可!

接下来4点,从外界到内在,能让你变成真正积极向上的人。

1、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刻意努力。

为什么在开头说,努力本身需要“很努力”呢?

因为,谈到努力,就一定要谈到坚持,提升自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当你选择提升自己的时候,这也意味着你选择花费更多的能量跟精力。

这也是为什么喊口号的人那么多,实际行动的人没几个的原因,因为你越改变,越努力,你越会接近真相,每一阶段都会之前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前面的路还有那么长,所以,这时候刻意去面对这些东西需要勇气,顺其自然只不过是弱者的借口。

人总是有求生欲跟求胜欲的,在你选择待在安逸的环境里,你还可以安慰自己说:“你看,这不挺好的嘛?”但当你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刻意去努力的时候,会最大程度激发你的斗志。

前几天工作完,没事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彭于晏的一个访谈视频,彭于晏是大家公认的奋斗男神,不用我多说,经历过事业低谷,但也很漂亮地赢了回来,是为数不多的,用努力标榜自己,还没有引起别人恶心的男星之一。

他在节目里说的一段话,我觉得用在这里很合适。

其实我知道彭男神是在说,要找到自身的问题并作出改变,但还有一点很重要,是他看到了别人有戏接,有广告拍,有强大的粉丝团,才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努力改变。

我们普通人的圈子本来就比较小,你要是只盯着自己看,会觉得现在岁月静好,周九晚五,下班就吃喝玩乐,根本理解不了那些发奋图强并且收获成果之后,那种高级的快感。

所以,

当你觉得自己不挂科就很厉害的时候,去看看人家是怎么靠成绩,读大学不花钱反而赚钱的;

当你觉得自己朝九晚五就很可以,想要吃喝玩乐的时候,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利用业余时间副业月入过万的;

当你觉得自己安安稳稳生活就挺好,根本不想努力的时候,去看看那些原本安逸,但因为一点风险整个家庭就支离破碎的人,是怎么绝望的;

......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给自己找焦虑嘛?

没错的,但焦虑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动力,也意味着问题确实存在,强行利用各种借口把自己应该面对的问题忘掉,最后付出代价的,一定也是你自己。

要拥有一样东西,首先你得不害怕它,所以,现在马上找到自己对标的对象,刻意努力,这个心态是你内心变强大的底气。

(面对缺憾,我们的态度很关键,不管现在生活有多糟糕,一定不要忘了提升自身的价值,除了工作学习之外,每天都要特意花上两个小时以上,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君佳就是这样,在意识到专业不合适后,狠狠地把握住了每天的空闲时间,就比如说学习写作技巧跟新媒体运营,就让我成功在学校就月入过万,并且拥有了超过20w的读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我的公号「愿君佳」,通过“技能”的方式,我把这些都分享给你,相信你每天的充实度会成倍提升~


2、正确地设立目标:遵循SMART原则

很多人经常会设立像买很多东西车买房啊,拿奖学金啊,实现财务自由啊这样的目标,然后把这一句简短的话写在桌上、床头,甚至设置成电脑手机的桌面,这些目标不香吗,当然不是,只不过设立的方式错了而已。

也因为错误的目标设立方式,让目标看起来真的很难实现,即使在往前走,也看不出来,所以,很多人干脆表现得无欲无求,骗自己说现在挺好,欲望谁都有,难的是把自己的欲望用具体的计划变得可得。

所谓的SMART原则,指的是:

这个样看还是有点抽象,举个例子,比如你想买一套房,给自己跟家人在外面有落脚的地方。

S.具体化。

买一套房,听起来好像很抽像,但实际上依然很抽象,多大?在哪?多久买?对吧?

所以,第一步,把目标具体化,比如你可以把目标设置成,毕业4年后,赚到120万,买一套100平左右的房子,看起来就靠谱很多。

M.可测量。

第二步,可测量,4年120万,细分到每个月2.5万,那你的程度距离现在还有多远,这都是可以具体计算的,而且你是前进还是后退,透过你的存款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

A.可得化。

第三步,目标一定得是可得的,否则设立之后 ,反而打击信心。

仔细研究一下自己的专业或者职业,如果目前还达不到2.5万/月这个收入,近期又没有创业的打算,那就上招聘网站上,看看那些跟你同专业同行业的,能拿这么高工资职位,需要掌握什么技能,需要拥有什么经验,然后把这些记下来,细分到每一天要做什么。

这样一坐大山,就被你细分成了一个个小山丘,爬都是要爬的,但你开始知道怎么爬,知道还要爬多久,最重要的是,你不会再假装自己不想爬了。

R.现实化。

现实化就不用多说了,成熟的一个特点,就是知道并且大方承认,有些事情自己是做不到的。

T.有期限:4年。

整个过程下来,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考虑风险,所以不能太完美主义,不然设立目标就变成了折磨,平静地处理好出现的问题,一步一步前进就行。


3、找到能激励自己的环境。

环境的重要性应该不用强调了,无论是人文环境还是物理环境,都能带给我们很直观的影响。

所以啊,当你改变不了自己的时候,就要尝试改变环境。


1)物质环境

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一个公司去考察另外一个公司是否值得合作的时候,考察完生产线,还会考察对方的办公室,因为办公室的状况是这个公司心理状态的体现。

其实这个用在个人上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如果是混日子的状态,你看看他的书桌或者办工桌就能一目了然。

很多时候,你生活的环境就是你内在世界的一种体现,而物理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认知。

所以,现在,立刻、马上最大程度地优化自己所在的物质环境,只有从细节入手,慢慢积累,才能形成大的改变。

(一定要远离那些提供短暂快感的事物,最常见的有撸、熬、赌、垃圾八卦,垃圾视频、垃圾小说游戏,无节制蹦迪喝酒等。习惯性的自律,可以说是普通人逆袭的刚需,但这些却会耗尽我们的意志力,我用了一段很长很难的时间断掉了这些事物,也花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减了30斤,在学校就成为独立创业者,同时在网上积累了超过20w的读者,这套方法论,可以说是我总结的底层精华来的,有想练成习惯性自律的同学,可以关注我的公号「愿君佳」,这份分享,能帮你养成最健康的自律


2)人文环境

我很喜欢的歌手李健,在母校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天气很冷。

宿舍里两个学习比较好的男生七点多就起床了,吵醒了另一个学习稍微逊色的。

被吵醒的男生看了看那两个匆忙的宿友,问了句:

“大周六上自习,不至于吧?”

那两个男生没理会,出门了。

过一会,这个被吵醒的男生也收拾东西去自习了。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现在市面上很流行的自习书店,也是应用了这个人性的特点,很多工作之余想深造的人,在家里实在学不下去,或者没有想学习的状态,就会去这种书店租个卡位学习。

当身边的人都在浑浑噩噩消磨日子,你再怎么想提升,他们几个哈欠就能把你带困;而当你身边的人都在正向发力的时候,你再怎么想睡懒觉,还是会爬起来,就像那个被吵醒的男生。

无论是报一些比较靠谱的课程,还是主动进入一些厉害的圈子,都是要刻意去做的事情,他们得到的过程没什么好学习的,值得借鉴的是他们付出的过程,身边一定要时刻有几个比自己厉害的角色,不为什么,就为时刻提醒自己,还差得很远。


4、要承认,有条件努力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即使不为证明自己可以,也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可以。


最后这一点虽然是心态层面的,但我却觉得最重要。

举一个自身的例子,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家里大人还算开明,但身边很多同龄的女生,因为穷,也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连初中都没读完就出去打工了,工作到一定年龄之后,就找个人嫁了。

她们可没有周围人劝说,趁年轻要多学习多提升自己,收到的消息最多就是“家里要攒钱盖房子了”“弟弟这个月的生活费你打给他吧”之类的。

偶尔我发朋友圈的时候,总有几个发小会评论说,还是你们读书的好。

虽然自己还什么都不是,但每次看到这些,总是觉得有机会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再举一个例子,你应该也知道的,中东叙利亚那边之前还在打战,他们那里的年轻人别说学习了,学校都说不定什么时候被炸了。

而你可以在大家都劝你学习劝你提升的情况下,还觉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仅仅只是因为你出生在中国。

或许你真的需要好好感谢一下周围那些一直提醒我们要把握当下的人了,至少他们还没放弃你。

我记得鲁迅真的说过的一句名言:“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不一定要头破血流才叫上进,但有机会,当然是要学习跟自我提升的,也说给我自己听,共勉。

也承接上面感恩的尾巴,越感恩越强大,如果这篇回答有给到你一点启发,就请你帮忙点个赞点个收藏哦,也让它一直留存在你的动态里,然后至少逼自己一次吧。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

最后自我介绍一下,君佳我啊,原本是一个普通二本的迷茫肥宅,后来靠很多方法论跟资源,在学校就实现了经济独立,后来成功减肥30斤,刚毕业不到一年,就成了一个电商小公司的创始人跟半个自媒体人,业余也喜欢摄影、读书、电影跟旅游。

现在大概有20万个君在看我的输出,也正是这些写作的经验,让我在经济跟精神上越来越独立,这些经验我都有分享出来,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公众号「愿君佳」,我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这些干货,相信能让你有更实质性的成长。

对了,偷偷告诉你,我还时不时给大家送书请奶茶跟肯德基,希望把【愿君佳】打造成不只是分享心理学/自我成长/经济独立方法论/更是有血有肉,并且有趣的地方,希望你能来~

给你分享一个基本无望的堕落的大学生,如何通过实践,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小目标,成为一个在学校里就能承担责任,半斜杆半创业的故事。

关注 @君佳 一起对付年轻那些破事儿。

希望这码了两天的5000字对你有所帮助,以上。

下面是我最近一些比较实在的输出,也希望能给到你一些参考:

你读过哪些令你有跪感的书?

你坚持过哪些细小的好习惯?

哪些能力很重要,却是多数人没有的?

关注 @君佳 每周有好几篇优质成长干货,一起对付年轻那些破事儿。

user avatar

很多答案都在劝题主,趁年轻好好学习。这话正确,但我想并不是题主问这个问题的核心。题主一定是知道读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否则也不会来知乎写这么多字问这个问题。

根据题主的描述。是一个总是能圆满完成领导任务,并且很负责人的人。这样的人,其实都不笨,或者说资质都不差。从行文和逻辑看,讲事情也很有条理。

题主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并不是该不该读书学习,而且他前面说的,他不喜欢自己领导那种把生活的一切时间都分配在工作上的生活方式。他希望能够有自己的空间,希望在八小时之外,寻找属于自己自由独立的精神生活。

我们自然可以告诉题主要努力,因为这是百病不犯的政治正确。我们告诉他,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看书,以后一定会后悔。也许是这样的。但是反过来,我们能够保证,在现今上升渠道越来越窄的环境下,让题主牺牲掉平时放松娱乐的时间,用在刻苦学习充电上,是否一定能保证他能凭借所学的一切冲破阶层,上升到另一个层次吗?我们谁能够保证?

既然我们自己都知道,我们每个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去学习,可能也无法根本性的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一定要告诉别人放弃现在的自由和快乐去赌未来的可能性呢。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题主说了两个点,第一,他对于硬性的学习内心很排斥,即使他知道可能学习充电以后对他有帮助,但是内心其实并不爱学这些被别人划定的方向。第二,题主并不是不接受新事物,并不是没有学习能力,他只是喜欢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他说了自己喜欢学学做饭,学学音乐,在学的同时感受到放松和快乐。

题主不喜欢像他领导,或者像他的父母,或者像我们很多人一样,牺牲自己年轻时候自由快乐的时间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选择在当下按照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生活,同时也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这有什么错吗?

所以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现在的年轻人,是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还是像现在有话语权的中年人年轻时那样,用青春赌明天,用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换来的学习技能去博未来可能得出路?

就像最近奇葩说马东说的,我们其实没办法预料,现在的年轻人在他们到达五十多岁时,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我们也不要用现在五十多岁人的经验去告诉他们什么是一定的。

十几年之前,我根本无法想象,会有年轻人,不去念书,只靠玩游戏,就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而现在,不管这个几率有多大,电子竞技已经发展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给那些所谓“玩物丧志”的年轻人一个安身立命的空间。

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保持对这个世界好奇心的前提下,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去体验去享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罗素说:“如果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快乐,那就不是浪费时间”

user avatar

你这很正常,你这个岁数刚刚从学校出来,有一个固定工作,从原来负收入(只能花父母钱)变成正收入,不论几千,都和原来生活有天差地别的变化,每年可支配数万元,而你这个年纪父母的岁数也不算老,身体也不错,而且不需要再负担你的学费啥的,家庭收入瞬间增长。

所以你现在是无忧无虑,而且生活非常美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观察身边的领导,老板,那些接近30或者30多甚至40左右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压力,你完全看不明白。你只知道他们说的对,但是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说,通过互联网你也了解为什么,但是又并没有感觉,因为没经历,这种状态就是老话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你认为你的生活和其他人生活只是理念不同,是新一代的生活,但是并不知道,所有生活都是一样的,只是时候未到。

问题在于,时候到了的那天,你是否准备好了?你的准备从何开始?你的底气在哪里?是父母给的底气?还是你自己的社会地位?

user avatar

如果你家里有矿,你当然可以任性而为。

如果跟我们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都还在为了生存而战,那么周围的人的建议很好,应该去尝试,因为这是周围这些人经过自己实践,看过曾经掉过的坑,吃过的饭,给你最真诚的经验。

19年职场上最心酸的话题是40岁左右了,被裁了,找不到工作,失业了毛一年,该如何应对?

其实到了这个年纪了,能腾挪的空间已经很少了,因为之前给自己创造的上限并不高,真的到了难处就会很心酸。

而年轻的时候,多学习,多提升,就是提前准备给自己创造更大的上限。上限高了,在关键时刻腾挪的空间就会很大,可以选择的路子就很多,自己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没办法,现实就是这么的现实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身边的人老是叨叨,说什么趁年轻就要好好学习,多看书,提升自己,好像不这样做人生就会留下什么遗憾似的。听得多了,心里难免有点烦躁,更别提什么积极响应了,实话实说,我真的有点不想动。不是我懒得要命,也不是我真的就那么“丧”。只是,那些话听起来,就像是标准答案一样,永远是那么一套路数。好像人生这道题,就只.............
  • 回答
    我理解你的纠结。很多人在考虑红旗 H5 和雅阁时,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身边朋友、家人、甚至一些懂车的朋友,都会不约而同地劝你买雅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细细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1. 品牌认知和市场根基: 雅阁: 咱们得承认,雅阁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品牌认知度早已深入人心。它几乎是“中.............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朋友觉得鸿蒙很不错,特别是和Linux联系起来说的时候,觉得它有潜力,能打破国外垄断。但放眼网络,又是另一番景象,批评声、质疑声甚至唱衰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层面的原因在博弈,夹杂着技术、商业、舆论,还有一部分是大家朴素的情感和期待。为什么身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一方面,身边不少人对华为的鸿蒙系统寄予厚望,觉得它很有潜力,特别是“Linux”的标签更是让人联想到稳定、开源这些好词;另一方面,网络上却有不少声音,说鸿蒙不过是套了个“Linux皮”的安卓,言下之意是“自研”的成分存疑。这两种声音之间的差异,.............
  • 回答
    .......
  • 回答
    这感觉就像走进一个热闹的派对,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什么,而你却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挺让人抓狂的吧?你感觉周围的朋友们都在一个你不知道的圈子里,他们聊天的内容、你们一起玩游戏时的氛围,都好像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我怎么又跟不上节奏了?”你可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大家聚在一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确实,在汽车界,“丰田”和“广汽丰田”这两个名字,常常和“品控一流”这个标签联系在一起。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市场的长期检验和无数车主的口碑积累。为什么大家这么说?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丰田的“品控”到底是怎么炼成的?要理解广汽丰田为什么也继承了这份“品控”的声誉.............
  • 回答
    周围的人都像傻瓜一样,这种想法的出现,很可能是你在人生旅途中,某个阶段、某种情绪下的一个观察。但如果这种感觉持续存在,并且开始成为你解读世界的主旋律,那确实,这可能是你与现实连接出现裂痕的信号,甚至可以说是脱轨的开端。让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它可能指向哪里。首先,“周围的人都是.............
  • 回答
    “金融行业,真的有那么香吗?”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尤其是看着身边那些背景各异、从理工科到文科生,好像只要有机会,大家就一股脑儿往金融这潭水里挤。明明很多专业听起来跟钱、跟“金融”俩字一点边儿沾不上,最后却都奔着那个听起来就闪闪发光的行业去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金融行业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这么多.............
  • 回答
    当一个人觉得周围所有人都存在问题时,这就像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有点古怪或不正常。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是这房间里的人有问题,还是那个观察房间的人有问题?答案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通常情况下,问题可能同时存在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身上,只是程度不同,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体现。首先,我们.............
  • 回答
    阿弥陀佛,您有这份心,想要利益身边的人,这本身就是一桩功德。面对亲友的饮食习惯与您的信仰有所不同,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无奈和困扰。不过,别灰心,佛法讲究因缘,更强调智慧和慈悲的运用。咱们一起来聊聊,看看有哪些可以尝试的方法。首先,我想说,您这份心意很珍贵,能够想到让大家离苦得乐,转向清净的饮食,这说明.............
  • 回答
    想要让身边的人乐于传授经验、知识给你,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你用心去经营和培养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与其说“让”他们教你,不如说“创造一个让他们愿意教你的环境和氛围”。这其中涉及到你的态度、行为,甚至是你如何看待学习本身。首先,最核心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让他们看到你的“想学”和“值得教”的特.............
  • 回答
    听到周围有人对你太太辞职在家带娃的事情说三道四,让你心里不好受,我也能理解。尤其是在这个社会观念似乎还在变化的情况下,全职妈妈这个角色,有时候确实会受到一些误解或者不被“认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根本问题:你和你太太是怎么想的?这才是最重要的。1. 理解你太太的想法和感受:你太太辞职在家带娃,这绝.............
  • 回答
    大学时光,本应是挥洒青春、结交好友的璀璨年纪,可有时却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我们一一归类。当你猛然发现,周围的同学都三五成群,你却像孤岛上的灯塔,独自一人面对着这片“抱团”的海洋时,那种无措和失落感,确实难以言喻。别急,这并非绝境,更不是你的错。很多时候,情况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极端,或者说,我们对“.............
  • 回答
    关于图坦卡蒙的“诅咒”以及它如何影响了霍华德·卡特周围的人,同时他本人却安然无恙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力求还原一个更具人文色彩和历史感的视角,而非冷冰冰的技术性论证。首先,让我们谈谈这个所谓的“诅咒”。不得不承认,图坦卡蒙墓穴的开启确实伴随着一系列离奇的死亡事件,许多与发掘工作直接或间.............
  • 回答
    .......
  • 回答
    最近跟不少做生意的朋友聊天,大家普遍有个感受:这年头做生意,怎么比以前难多了?这可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牢骚,里面门道可多着呢。我琢磨着,这生意难做,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首先得说,消费者变了,而且变得很快。 以前,大家满足基本需求,对产品的选择性没那么高,只要东西.............
  • 回答
    百度“周围人都在搜”和“向我推荐的信息”是否构成隐私侵犯,这个问题触及了个人数据使用和用户隐私保护的敏感地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中的机制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白百度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它的核心在于对用户行为的深度分析和数据挖掘。当你在百度搜索、浏览文章、观看视频,甚至只是打开App时.............
  • 回答
    您提出的疑问非常普遍,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会发现,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结婚生子似乎仍然是大家按部就班在做的事情,与媒体上普遍报道的“生育率下降”的论调似乎有些脱节。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关键的因素和视角差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宏观与微观脱节”的感觉: 1. 宏观统计与微观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