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学习了物理化学生物的年轻人仍然相信中医能治病?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年轻人,依然对中医抱有相当的信任,甚至将中医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科学”就能概括的。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1. 现实体验与情感连接: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

身边人的成功案例: 咱们身边总会有那么几个人,西医看了很久效果不佳,或者副作用太大,最后在中医的调理下感觉好了不少。这种亲身经历或者听来的故事,往往比教科书上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尤其是那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西医可能只能控制症状,而中医的“整体调理”、“扶正祛邪”概念,给人一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希望。
人文关怀的缺失: 有时候,人们去看医生,不仅仅是为了治病,也是寻求一种理解和安慰。相比于西医流水线式的问诊和检查,中医的“望闻问切”,更注重与病人的交流,更愿意花时间去倾听病人的感受和诉求。这种过程本身就有一种抚慰作用,让病人觉得被尊重,被关心。这种“人情味”是很多人在快节奏的现代医疗中难以获得的。
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 中医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学习中医,或者信任中医,也是一种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同和回归。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这种文化传承能带来一种稳定感和归属感。当西医的很多概念(比如细胞、分子、基因)听起来离普通人很遥远时,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概念,虽然抽象,但结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更容易与文化背景产生共鸣。

2. 对科学局限性的认知(或误读):

科学并非万能,特别是对于复杂的疾病: 年轻人虽然学了科学,但他们也接触到了科学的边界。比如,很多慢性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西医的治疗往往是针对已知病理过程的干预,但对于那些原因不明、症状多样的疾病,西医也常常束手无策,或者只能提供姑息治疗。这时,中医那种“辨证论治”、“一人一方”的方法,看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科学研究的滞后性: 中医的很多理论和实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真正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系统地研究和验证,其实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很多研究还在初步阶段,成果尚未广泛普及,甚至存在方法论上的争议。这就导致即使有科学依据,也未必能让大众了解和接受。
西医的“副作用”和“不确定性”: 年轻人也知道西药有副作用,手术有风险,而且很多时候西医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存在不确定性。相比之下,他们可能会觉得中药“纯天然”、“副作用小”(尽管这本身也是一种误解,很多中药也有毒副作用)。这种“以偏概全”的对比,会让他们倾向于认为中医更安全。

3. 信息传播和观念影响:

媒体和网络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信息获取渠道非常多元。除了课堂知识,他们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养生类公众号等了解中医。这些平台上的信息,很多时候是经过选择性传播的,往往突出中医的疗效,淡化其局限性和科学质疑。一些有影响力的KOL(意见领袖),无论是医生、养生达人还是明星,都会放大中医的正面信息。
“国潮”和文化自信: 近年来,“国潮”兴起,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在提升。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益于这种趋势。他们乐于尝试和推广本土的文化产品,中医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营销和商业推广: 不可否认,一些中医机构和中医药产品,通过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塑造了“中医是终极疗法”、“西医治标不治本”的观念,吸引了不少信众。

4. 对“科学”理解的差异:

科学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方法论: 有些年轻人虽然学了科学,但可能更多地是接受了科学的结论,而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他们可能没有深入理解科学的进步是通过不断试错、证伪和更新来完成的。当他们看到中医的一些经验性结论与现代科学的解释不符时,容易陷入困境。
将“有效”等同于“科学”: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只要某个疗法有效,他们就认为它是“科学的”或者“值得信赖的”。他们可能不关心疗法背后的具体机理是否被现代科学完全阐释。这种功利性的评价标准,很容易让他们接受那些他们认为“有效”的中医疗法。
“循证医学”的挑战: 循证医学要求治疗方案有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持。而中医很多治疗方法,尤其是一些经验性的方剂和疗法,很难完全按照西方的循证医学模式来设计和验证。这导致即使一些中医疗法可能有效,但在严格的科学评价体系下,证据级别可能不够高,从而在科学界引起争议。

总结来说,一个学了物理化学生物的年轻人依然相信中医能治病,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这不是简单地否定科学或者否定中医,而是对医疗的期望、对健康的理解、对文化的认同、对信息的解读,以及对科学本身边界的感知,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现象。

他们可能看到了中医在某些领域(如慢性病调理、亚健康改善、辅助治疗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优势,也可能是在对西医的局限性、副作用以及人文关怀的缺失感到失望后,转向了中医。同时,文化自信和信息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平和地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无知”或“迷信”。这更是一个需要科学界和社会共同努力去弥合认知鸿沟,让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文化的传承更好地结合的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学校不教逻辑学和统计学。

user avatar

1.人是有差异的,虽然都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不保证所有人都能讲道理不是?

2.脑子是个好东西,但有的人没有,有的人不愿意用,还有人用来忽悠人。

3.国内不注重科学史教育,民智开启的过程了解太少。

4.中医中药其实已经式微了,但是怕死是人类本能反应,古人说的病急乱投医在现代社会用来形容中医中药再准确不过了。

5.还有一点国家还有些扶植政策,还能忽悠些人,你还记得不记得国家偷偷支持的1040工程吗?

6.中医中药在中国以后可能发展出宗教。你别老觉得绿教的原教旨主意很可怕,中国人的崇古思想本质一样。

7.再补一条,医者治病救人,但是对于中医铁杆粉我会鼓励他们多看中医多吃中药,为中华之崛起节约资源!

user avatar

因为知识不等于思维方式。

知识可以灌输,但思维方式不能灌输。

思维方式可以教,但最终实施思维的,还是只有靠本人,别人无法代替你思维。

学了科学知识的人,未必掌握了科学思维方式。

user avatar


实在看不懂这位民科在表达什么。

西医无法在分子细胞这个角度控制单一变量?

西医可以做到把某个基因片段敲掉,你跟我说西医无法控制单一变量。

中医居然敢提实验验证?

把人的手或脚的某条经络敲掉(截肢),发现对中医的经络一点影响都没有。

是不是要说控制单一变量不适用于中医?

---------------------------------------------------------------------

西药不过是提纯的中药。

中医粉又开始忽悠。

把原料直接称为西药,你是欺负老子没读书啊。

举一个中医能治的病吧,给中医点面子。

脱水是不是病?喝水就能治。



中医粉一不小心水喝多了,上脑了,引发脑水肿。

脑水肿中医能治吗?

不行了吧。

user avatar

要能对中医药的效果形成理性的质疑,需要逻辑严密,了解安慰剂效应和对照实验的原理。然而中国的教育从来就缺乏对逻辑思维的培养,语文课背背古诗,YY中心思想,搞点虚的就行了。对照实验的原理需要了解生物、系统科学等复杂性学科的内容,必须脱离高中以前的建立在理想模型上的还原论思想,要在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可能才会接触到。有些人以为学了点物理和计算机就可以理解一切了,像那个“眺望天下”。他无法理解在背景因素控制不了时,如何得出有效结论。其实背景控制是在理论研究时才需要比较严格的,因为理论研究重在揭示具体的规律。而药物有效性,反而不想要控制太多的因素,因为控制得越严,反而证明其有效的范围就越窄。背景单纯好比一张白纸,当然可以更清晰的表现出对照差异,然而当背景不纯时,好比两张彩色纸,在上面画一笔,如果仍然能看到差异,你能因为这纸不是白色的就说这笔没用吗?反而是说明这个笔,更加有用。

user avatar

因为只要是中医用过的药,无论其经过怎样的加工过程,只要被中医开过,就不能改变其中药的性质。不信请看楼上。


同样,统计是不科学的,物理化学也不是一门学科。不信看最高赞。


中国古代没有大瘟疫,就算出现了也马上抑制住了,朱元璋一定只是因为快饿死了才去造反的。不信听楼上解释。

user avatar

因为学习了物理,学习了经典力学在微观世界的不适用性 ;

因为学习了化学,知道了波尔能级尽管存在严重的不足,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但却能够解决问题;

因此,我知道了科学学科对其研究对象的建模,可以不完美,可以有缺陷,甚至可以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只要能够解决这个学科角度对于研究对象实物的理论推导论证,那么,这种建模就是可被接受的(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洽”)。


举例一个反智的批评(以下观点是类比某些反智观点的,并不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物理怼化学:电子的移动本质也是受力的影响,应当属于围观力学范围。化学仅仅是将电子在不同物质之间的移动结果,进行了经验归类命名而已,化学并不构成科学!
化学:……


进而,学习了生物(这里不是指初中的观察小动物特性的生物,而是高中的,基于实验的生物),了解了科学实验的准则:

控制单一变量 + 设计对照实验

基于这个标准,对以往进行的物理化学实验进行反思,发现无不符合这个标准。

当然,对于标准的判断,还是要尊重学科研究范围的。

比如,小球的碰撞实验,因为物理学研究的是小球,我们选择相同的小球进行实验,就不会关注分子结构是否完全相同。

但如果基于分子角度进行研究,那么,不同的分子结构,应该作为不同的变量进行处理。


中医对人体疾病、健康的研究的不同事物,基于藏象、经络。

那么,对中医进行实验验证,应当在藏象、经络角度进行单一变量的把控,并在这个角度进行对照实验的设计。

中医做到了。

因此,我相信中医。


相对的,西医基于细胞,甚至分子角度,对疾病、健康进行研究。

而遗憾的是,现代的西医,对于人体的研究,远远无法在分子、细胞这个角度进行单一变量的把控,仅仅是能够对有限的阻止进行分离后,在进行实验,无法满足实验环境对于实际人体细胞分子环境的适用性。

西医使用了概率学的方法,来“论证”(这里真的不能用“证明”这个严肃的学术词语了)自己学科成果有效性,并衍生出了“循证医学”自学科。这个现状,对于科学学科发展,是很无奈的,尽管,对于医学本身在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令人反感的是,很多带有愤青情绪的民科观点,没有反思西医验证理论的不足,不去对西医进行弥补,却因为自己没有发现中医对这种弥补方案的使用,而对一门学科妄加评判。


============= 再补充一些题主没有提到的情况 =============

进而,笔者学到了离散数学,即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

知道了,原来基本的运算元素、运算规则,都可以重新定义,在离散数学理论中,被称为“代数系统”,应用到实际编程过程,就是自定义类。

类比中医,

藏象学,中医只不过从其观察角度将人体器官与相应的相关功能进行了整体化建模(自定义代数系统);

经络学,即将人体感知相关,进行实体化集合(像不像编程中使用的抽象类接口)。

对于n多“中医血不是科学血”、“中医肾不是科学肾”的奇葩民科观点,笔者觉得当真幼稚。

依照这类说法,那么,的确,C++的struct不是C的结构体,那么,C++是伪科学还是C是伪科学?



再进一步的,闲暇时候,与友闲谈,聊过科学学科建立发展过程。

科学学科,一般的,都会经历过对客观实际探知、基类经验的过程,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经验学”;

完成了原始认知的基类后,衍生出了推导论证,并建立了,并完善着理论知识。

后续过程,我们未知。

毕竟,现在物理学,也在处于这个阶段。比如,波与弦的问题……


在科学学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中医无疑发展的更为完备。

因为中医形成了自己的抽象建模体系,形成了可论证的,并可以反馈的认知理论。

比如,在学科开始阶段,中医基类了脏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五行”进行了原始建模。

今天,虽然中医仍沿用了五行来对藏象进行了描述,然而,这个“五行”已经不是原本是“五行”,是经过了实践修正的中医自己的“五行”。

传统的五行理论,金生水,而中医理论,金水相生(滋肾(五行属水)来补肺(五行属金)),即中医通过实践认知,对错误的理论进行了修改完善。

在学科内对事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中医使用理论推导论证方法进行解决方案的提出:

通过多角度观察(望闻问切),来获取内脏相关关系(某脏器阴虚、某脏器阳亢等),结合药物特性(四气五味)与配合规则(君臣佐使)来进行辩证治疗。


相对的,西医更几近于“经验学”阶段,这里,笔者不是批评西医不科学,而是说,西医在科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尚不完善。

举两个例子作为类比,可见一斑:

1、卡介苗的发现;

2、非典事件

将两个事件放到一起类比,我们发现,基本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应当是这样吗?

卡介苗的发现,除了给出一个“控制单一变量 + 设计对照实验”验证方法在西医传染病落地理论之外,对于其他后续,基本没有指导意义。人们得到的,仅仅是应对肺结核的一个预防的治疗经验而已。

进一步,在非典过程中,西医的研究主要为(排除派系斗争等非学术研究情况):

1、解剖、化验等,确定致病微生物

这是典型的通过观察方法获取对象的经验学探知方法;

2、(已有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对新事物(包括人工刺激产生的新事物)物种进行试探性研究

典型的带有随机性质的通过“查找比对试验”来寻求解决方案的经验学处理方式。

当年非典如此,后来甲流如此,……

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如果西医学术理论不产生质的飞跃,那么,下一场疫情,我们仍旧要面临同等情况。



综上,因为学到了真正的科学知识,加之客观的了解西医的局限,因此,笔者相信中医


========== 再多说一点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相信中医,不代表对西医的彻底否定。

就好比,爱吃辣椒,不代表不能食用粤菜一样。

很多方面,西医是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的。

比如,伤口的酒精消毒;

比如,手术摘除肿瘤。

中医西医,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自己学科的不完备。

生命可贵,健康可贵。

面对疾病,哪个方案治疗效果好,我用哪个,很简单。


当然,杠精会说证明之类的,真要这么较真,可能,输的是西医,参见前面关于验证部分的论述,以及,笔者文章:

user avatar

科学迄今为止,只是解决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极小部分的问题,大量未知部分,依然在靠经验主义去认识,去探索。

于是...不重复啰嗦了

user avatar

科学从来不认为自己能够判断一件事情应不应该存在,或者出现。科学只不过是解释已存在的现象,并预测将要出现的事情。

当一件事情不能被现有科学体系解释的时候,就意味着相关理论体系需要打补丁,甚至推倒重建。

中医中药可以治疗部分病症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基于这种情况下,学习了物理化学生物的年轻人的反应是相信这些现象(和做实验的人)试图解释这些现象的形成机制并预测指导寻找新的药物和医疗技术

只有那些没有经历过科学训练的人才会无视掉这些现象,武断的人为中医中药不能治病。

user avatar

更新,我今天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下简称医大二院)心理科看病,答主精神很好,没有毛病,没有抑郁症,强迫症什么的。,只是有点肠应激(IBS),答了400多道心理题。医生又问了我一些问题,综合这些结果他说我是焦虑引发的IBS,,,blabla,我听着听着,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他又说我是肝火大盛,压倒了肠胃,于是给我开了6盒舒郁丸。(答主去的是医大二院,不是中医医院,钢筋也不必杠,我相信中医为什么还去西医(本处西医二字指除去中医治疗的而使用现代临床医学有时可能也包含中医治疗及中药或中成药的医院,下亦称西医)医院?,没差,辽宁中医我也去,只不过离哪块近我就去了哪块而已,在我心里中不中医都一样,无所谓)于是我突然就想到了我这个回答,就想来更一下,就一句话。

这回心理医生使用中医理论给我开了舒郁丸。上回我头痛去辽宁中医。给我开的类似布洛芬的止疼药。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本来就不违背不矛盾。为何非要争个高低呢?这本来就像人一样,都有擅长的和不擅长的

以下原答案:


麻黄——麻黄碱

桂枝——肉桂醛

薄荷——薄荷醇

人参——人参皂苷

灵芝——芝宁多糖

柳树皮——阿司匹林

青蒿——青蒿素

还用我再举些例子?

大多数情况

注意我说大多数情况(杠精看这一句)

除了人工合成药物和诸如抗生素干扰素穿孔素等微生物工程制品

现代药物不过是提纯的中药(本处写为现代药物,意为除中成药及中药汤剂以外的现代药物,一般使用一定工艺人为制造或萃取,下文简写为西药)

为什么学了数理化生还信

因为学了更信

你知道红豆杉提取的抗癌圣药紫杉醇买多少钱一斤?,你知道怎么组织培养人参细胞提取人参皂苷?请参考高中生物选三

不说以前的,我最近做过的三道有机化学大题

分别关于冰片成分2—茨醇,蛇床子主要成分蒎烯、异缬草酸龙脑酯(bornyl isovalarate)、欧芹酚甲醚,异茴芹素等,五倍子所含的五倍子鞣质,三道都是高考真题。

最后,中医是一门经验学,至于这门学问有没有用,你可以问问国家,为什么居然会有中医药大学,居然会有中医学博士

999感冒灵,莲花清瘟,双黄连,参苓白术散,云南白药,红花油,沈阳红药,清凉油,花露水,枇杷膏,维C银翘,,,,

不信中药,可以啊

配料表带中药的

都别吃

评论区那条提问者的评论暴露了很多,此人明显不是求教的心理,只是心里已有答案,来此找认同来了(即引战)他评论说他自己就从不吃带中药的,可以呀,太可以了!谁求着你吃了吗,你爱吃啥吃啥跟我有一分钱关系吗哈哈哈哈,您这种缺少自主思考能力,无脑跟风的人鄙人见多了。一个个以为自己多正义,多牛,从一众公知那儿听个风就是雨,人家敢说什么你就敢信什么,害,一群韭菜罢了,简直可怜到可笑。但鄙人只有一个请求:您信了,您自己消化。反复回味,自我感动,都没人拦着,但请不要到处传播。在发表自己某些看法之前,请先做足功课,证明您所言句句真实,做不到求真务实有据可依的各路“专家”们,就请您闭嘴。因为您不能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您就不配说话。我写这篇回答,不知翻阅了多少资料,各位阴阳怪气老专家发表伟论前又翻阅过什么呢,微博?快手?还是P站啊?哈哈哈哈


——分割线——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很无聊

本身就有逻辑问题,就是个陷阱。

我认为不需要认真回答。

所以我评论里面的那些言论

针对的已经不是本问题了。

中医肯定是有不足的地方

黑之亦可,别太过分

不要无中生有

不要小题大做

您的假案例学中医的真的能听出来谢谢

总是抓着中医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不放

难道西药药就全都能确定不良反应吗?

我用过的所有西药药膏上面都写着

“目前暂未见不良反应案例”“尚无不良反应”

“对于婴儿来说未确定不良反应”

“尚无不良反应”这6个大字,明明是中药和西药都有,这6个大字明明就是针对一切药物来说的。中医黑就把它移花接木。闭口不谈西药的尚无不良反应。玩这种游戏有意思吗?

总说什么没有中医外国人也活下来了

生活质量一样么,中国开始用汤剂针砭医病1000年后,欧洲人还在放血治一切呢ok?

中国史书上没出现过什么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瘟疫,就算出现了也不会总是没办法抑制

欧洲呢?

天花霍乱教做人

那场黑死病差点把欧洲整灭绝了

鸟嘴医生的面具里,放的是香料来杀菌

跟放点防腐剂杀菌没啥太大区别。

是,确实没有中医也活下来了

那野生动物还没有医学系统呢人家活得更好

不求您们能理解中医学

但求别谮毁之吧

最后,关于题主立flag不吃中药的问题

我只想说,您把中药定义的太狭隘太随便了,

桔梗是中药,狗宝咸菜就不是了?

芫荽是中药,香菜就不是了?

茶茗是中药,抹茶就不是了?(假抹茶就别说了)

海/井盐,食醋,沙糖,醴酒。。

绿豆,红豆,薏仁,核桃,杏仁,芝麻。。

佛手,梨,西瓜,柿子,李柰。。

菊花,桃花,玫瑰花,茉莉花。。

葱,姜,蒜,芥,苏。。

您以为我在开玩笑?不

这些都是本草纲目上有名有姓儿的药材

你不吃中药,你怎么界定中药?

山楂你吃,健胃消食片你就不吃。

这样很无聊

秦艽,白术,川芎,葶苈,名字是这样的才能是中药么


海藻咸寒,利水通闭

桔梗味苦,载药上升

绿豆性寒,可解百毒

别因为这些是日常吃的东西。

就看不起。

登记在中药典者,其均可入药

不是中药学选择了他们,

而是他们选择了中药学

——分割线——

中医黑众志成城,把我的答案举报了,

这个原答案因为我实在找不出哪里有什么骚扰辱骂歧视的词语或文段。索性就成段成段的删了。

已经被我修改的支离破碎了。

大家有想看的移步评论区吧,我在那儿有很多回答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年轻人,依然对中医抱有相当的信任,甚至将中医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科学”就能概括的。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1. 现实体验与情感连接: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 身边人的成功案例: 咱们身边总会.............
  • 回答
    听到您为爸爸的永动机梦想感到困扰,我非常理解。这绝对是个让家人操心的事。我本人虽然不是物理学家,但对基础物理原理有所了解,也曾听过不少关于永动机的讨论。让我尝试用比较好懂的方式,把为什么永动机理论上不可行的地方给您说清楚,希望能帮您和您爸爸沟通。您爸爸的想法,我猜测大概是围绕着某个“巧妙的结构”或者.............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盘旋了好久,每次看到生活中那些明明可以用物理解释得清清楚楚,但大多数人却依然按照“经验”或者“习惯”来做事的场景,我就会有种特别强烈的“物理白学了”的感慨。最早的触动,大概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 我小时候学骑车,全凭一股子蛮劲,加上长辈的口头指导:“别怕,车子会自己稳的!” .............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咨询关于 EJU 分数选择学校的问题,我来帮你分析一下。首先,你的 EJU 总分是 259 分,其中记述 40 分,数学 97 分,物理 39 分,化学 40 分。这个分数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基准,我们可以结合你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一下可能的方向。关于“经济大了”的理解:你提到的“经济大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物理化学的学习,特别是面对一道“未知过程的热力学难题”时,该如何着手。这其实是物理化学学习中非常常见但也极具挑战性的一环。物理化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能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和预测物质世界的宏观行为,而热力学更是其中的精髓。就以一道“未知过程的热力学难题”为例,我们该如何系统地、深入地.............
  • 回答
    数学和物理专业作为高度抽象和严谨的学科,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但往往被忽视的错误学习方式。这些误区不仅会阻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还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对学科产生误解。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错误的学习方式: 一、 关于理解与记忆:重记轻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1. 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而不理解其.............
  • 回答
    你好!很高兴听到你对物理学有兴趣,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棒的选择!从零开始学习物理,就像要建造一座宏伟的知识大楼,需要打好地基。对于初中辍学的社会人士来说,选择合适的入门书籍至关重要。我这就为你细细道来,尽量讲得透彻明白,让你感觉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交流。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目标:你现在是想“玩转”物理,还.............
  • 回答
    哈哈,22岁,师范大学物理专业的妹子,转行前端,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转变!从抽象的物理世界一下子跳到具体的代码世界,这中间的跨越可不小,但我觉得挺酷的。我见过不少跨行转来的,有成功的,也有碰壁的。你这情况,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你学物理的底子,这绝对是你的一个大杀器。物理训练的是严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有的疑问,也挺现实的。你可能会想,经济学和金融学听起来就跟钱打交道,学得好的人不应该财源滚滚吗?但实际上,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呢?我给你细说说。首先,我们得明确,“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跟“擅长赚钱”之间,其实隔着好几道坎。第一道坎: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经济学和金融学,尤其是刚入.............
  • 回答
    确实,这个问题非常耐人寻味。在咱们身边,或者在各种公开的讨论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人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对自然科学有着扎实的理解,甚至在某些领域是专家,但他们却选择了相信神的存在,这似乎与我们普遍认知中的“科学即唯物”存在一定的张力。首先,咱们得明白,高等教育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在教我.............
  • 回答
    很高兴你对《琵琶行》有如此深刻的解读,并且能产生“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这样的想法,这恰恰说明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内核,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悲伤。事实上,《琵琶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描绘了一个在困境中依然闪耀着光芒的女性形象,她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她的精神却并不凄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
  • 回答
    这绝对不是大学学习的真相,但你提的这个问题,却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些挺真实、也挺让人费解的现象。就好像,“好好学习”这个词,突然变得有点“老土”或者“不合群”了。你说“被人嘲笑”或者“偷偷摸摸”,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捋捋。首先,“成功学”的泛滥和对“捷径”的过度追求。你看现在各种短视.............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常常经历“昨天还没明白,今天好像就突然会了”的顿悟时刻,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或技能的时候。这背后其实是咱们大脑运作的几种奇妙机制在起作用,远不是什么神秘力量在“作祟”。1. 大脑的“后台处理”——睡眠与巩固记忆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在熬夜苦读一天之后,即使当时脑袋里还是乱.............
  • 回答
    黄埔军校虽然每期学习时间相对短暂,但其培养出的优秀将领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由黄埔军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生源构成以及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独特的办学理念与目标: 政治建军、党指挥枪: 黄埔军校的建立是孙中山.............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太到位了,简直是我心底的声音。每次想到这个,我都有点抓狂。为什么从高中那个争分夺秒、 every minute counts 的状态,一进入大学,突然就好像“失忆”了,学习这根弦儿怎么就松了呢?这玩意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估计就是 “学习的动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
  • 回答
    算积分的技巧:为何即便有了 Mathematica,我们依然需要深入探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接触过计算软件的朋友可能会产生的疑惑。确实,像 Mathematica 这样的强大工具,能轻松地处理绝大多数的解析积分,甚至我们只需要输入 `Integrate[f[x], {x, a, b}].............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科学学习的核心。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量子力学这么强大,能够解释微观世界的种种奇妙现象,那么掌握了它,是不是就可以把那些“老掉牙”的经典力学束之高阁了?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即便量子力学已经高度成熟,经典力学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原因彼此关.............
  • 回答
    最近参加了几个初高中同学聚会,确实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当初班里那些学霸、尖子生,好像来的人不多;反倒是那些当年成绩平平、甚至有点“调皮捣蛋”的同学,反而成了聚会上的常客。刚开始还挺纳闷,后来仔细琢磨琢磨,觉得这事儿可能还真有点门道,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你想啊,咱们读书那会儿,大家的目标都挺明确的.............
  • 回答
    许多公司学习“狼文化”最终走向倒闭,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对“狼文化”的片面理解、不当执行,以及忽视了企业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变化。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狼文化”的片面理解与误读“狼文化”通常被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特质: 敏锐的嗅觉(机会发现): 能够迅速感知市场变化和潜.............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身边好多朋友,甚至我自己都可能经历过。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事物,比如学一门语言、一种乐器、一个编程语言,那股劲儿上来,简直是挡不住。每天恨不得啃下几章,练习到手指发麻,一想到那些新奇的知识点和技能,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可好景不长,一旦出了那个新鲜劲儿,进入了所谓的“入门阶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