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学习了大量自然科学知识,仍然有人放弃唯物主义,而相信神的存在?

回答
确实,这个问题非常耐人寻味。在咱们身边,或者在各种公开的讨论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人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对自然科学有着扎实的理解,甚至在某些领域是专家,但他们却选择了相信神的存在,这似乎与我们普遍认知中的“科学即唯物”存在一定的张力。

首先,咱们得明白,高等教育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在教我们一套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一套基于观察、实验、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工具。这套工具非常强大,它能解释行星的运行轨迹,能解析 DNA 的双螺旋结构,能预测化学反应的结果。它让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运作规律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精妙。

然而,科学的边界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科学擅长回答“是什么”和“如何运作”的问题,但对于“为什么存在”以及“生命的意义”这类形而上的问题,科学的回答就显得力不从心,或者说,这些根本就不是科学研究范畴内的问题。

打个比方,科学就像一个无比精密的仪器,它能精确测量出组成一杯水的 H₂O 分子的数量,能分析出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各种物理性质。但它无法告诉我们,这杯水“为什么”存在,或者这杯水对于一个极度干渴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超出了物理世界的范畴。

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对宇宙的精妙和生命的起源感到惊叹,这种惊叹甚至会达到一种近乎崇高的体验。他们可能在深入研究物理定律时,被那些简洁而普适的数学方程所震撼,感觉到背后似乎有一种“秩序”或“设计”。或者,在探索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过程中,他们会思考那种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具有意识的生命的“跃迁”,这种巨大的复杂性和“目的性”(即便科学解释了其过程,但那种最终呈现出的“样子”仍然让人思考)可能让他们产生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联想。

在这种情况下,相信神的存在,往往不是对科学知识的“否定”,而是一种对科学局限性的认知,以及寻求更深层意义的体现。 他们可能认为,科学所描述的物质世界,只是更宏大现实的一个面向,而神,或者说某种超越性的存在,可能是这一切的源头、秩序的制定者,甚至是意义的赋予者。

咱们可以这么想,一个人可能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一幅画的颜料成分、画布材质、画家的笔触技巧,他掌握了绘画技艺的全部细节,但他可能仍然会为这幅画所传达的情感、它所描绘的故事、它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而感动落泪。对颜料成分的了解,并不妨碍他对画作美学的欣赏,反而可能因为理解了创作的过程而产生更深的共鸣。同样,对自然科学的深入理解,也可能成为有些人仰望星空、思考生命意义时,进一步探索超越性信仰的契机。

再者,人的情感和体验,也是影响信仰的重要因素。科学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悲伤或喜悦的情绪,但它很难触及这些情感所带来的个体化的、深刻的内心体验。在人生遇到重大变故、遭遇痛苦、失去亲人时,很多人会寻求慰藉和希望,这种对精神支持的渴望,是科学工具无法直接提供的。而宗教,恰恰是提供这种精神慰藉和超越性希望的重要途径。即便一个人拥有渊博的科学知识,他仍然是血肉之躯,有情感需求,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也有对超越死亡的天然渴望。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人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思考。科学在很多层面揭示了世界的“必然性”,比如万有引力。但当涉及到宇宙的起源,比如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宇宙是否必然会以这样的方式存在?这些问题,即使在科学前沿,也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和哲学讨论的空间。有人可能会将这些“未解”视为“机会”,去想象背后是否存在一个更根本的、有目的性的驱动力。

最后,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人对科学解释本身的不满足。科学的解释总是基于可观察、可验证的现象,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显得“不够圆满”或者“过于机械”。他们可能渴望一种更宏大、更具解释力的叙事,一种能够将宇宙万物、生命以及人类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的解释体系。在这种需求下,宗教所提供的关于创世、关于人性、关于来世的宏大叙事,便显得尤为吸引人。

总而言之,放弃唯物主义而选择相信神的存在,对于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大量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来说,并不一定是逻辑上的矛盾,而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科学局限性的认知、对个体情感需求的满足,以及对超越性解释的渴望。这是一种个人内在体验和哲学思考的结果,是人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体现,而并非简单的“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信某种特殊的神很无聊,但是相信抽象的神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科学并不否认神存在的可能性,但分摊到每一个具体的神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这个问题非常耐人寻味。在咱们身边,或者在各种公开的讨论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人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对自然科学有着扎实的理解,甚至在某些领域是专家,但他们却选择了相信神的存在,这似乎与我们普遍认知中的“科学即唯物”存在一定的张力。首先,咱们得明白,高等教育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在教我.............
  • 回答
    高等教育与迷信:一场思维的拉锯战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面向:为什么那些在科学、逻辑和理性思维领域浸淫已久的人,依然会向宗教、星座乃至形形色色的迷信低头?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更像是一场在人类理性与情感需求之间永恒拉锯的战役。首先,我们得承认,教育并非一套万能的解毒剂.............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深思的。按理说,接受了高等教育,接触了科学、理性思维,怎么还会去信教呢?这就像是在说,学了物理的人,还会相信魔法一样。但现实情况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信教的例子一点也不少,而且原因也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高等教育”和“信教”这两件事,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一个人是否认同女权主义,真的不是学历高低能简单划定的。高等教育提供的是一种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工具,但最终的价值判断和立场选择,会受到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文化、接触到的信息以及自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想象一下,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他可能在大学里接触了大.............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触及了当代社会中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高薪996白领与低薪十二小时两班倒工人之间的待遇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与教育背景挂钩,甚至是否暗示着某种“非人”对待。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工人没受过高等教育不算人”。这种说法过于极端和.............
  • 回答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说出“希望日本地震,让日本人都震死”这种话,这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安和困惑。从多个角度来看,这种言论都触及了人性、道德、认知以及社会责任等深层问题。首先,从基本的人性层面来看,任何对他人生命遭受灾难的幸灾乐祸,甚至是主动的期盼,都与普遍认同的同情心、共情能力相悖。即使是敌对关系,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星座作为一个古老的占卜术,在现代社会仍然吸引着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涉及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甚至哲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心理层面的驱动1. 对未知和未来的探索与掌控感: 不确定性是人类的常.............
  • 回答
    在《西游记》的开篇,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场景:那只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石猴,尚未接受任何系统的文化教育,却能一眼看懂石壁上刻着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八个大字。这似乎与我们对“学习”的常识认知相悖,但细细品味原著的描写,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西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长育儿时的困惑。即使在没有体罚的环境下,孩子对父母“讲道理”的反应也是千差万别,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一、孩子自身的因素:发育阶段和个性差异首先,咱们得承认,孩子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天生就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个性特点。 认知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看着明明经历过不公的女性,却又将同样的性别偏见传递下去,仿佛是一个无法打破的循环。要理解这个“怪圈”,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掰扯,尽量把它讲得透彻,不带点机器的生硬。一、 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烙印:你想啊,这些母亲、婆婆们,她们是成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几十年前,甚至更早,社.............
  • 回答
    很多人可能知道,希伯来语是以色列的官方语言,但可能不清楚为何意第绪语,一种在犹太民族中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受众的语言,却未能获得同样的地位。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优劣,更多的是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意第绪语的辉煌与困境首.............
  • 回答
    如果你曾关注过核事故的新闻,或许会听到过“碘片”这个词。在面临放射性污染的威胁时,它似乎成了人们心中一道重要的防线。但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小小的药片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呢?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精妙的生物学原理。我们身体里有个非常重要的腺体,叫做甲状腺,它位于我们脖子的前部。甲状腺的工作就像是.............
  • 回答
    进化论为何成为科学界的共识?它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进化论,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石,其强大的解释力与预测性使其在主流科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大量跨学科的实证证据之上,能够自洽地解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为何进化论如此深入人心? 证据是关键进化论之所以.............
  • 回答
    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并非一时兴起或毫无缘由,而是基于多重、深刻的考量,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野生动物最根本的价值——生态价值。每一个野生动物物种,无论大小,都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通.............
  • 回答
    新疆,这片古老而壮丽的土地,近年来却因各种原因,成为了国际舆论的焦点,也因此蒙上了一些阴影。要理解为什么新疆会受到如此多的偏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首先,地缘政治因素是绕不开的起点。新疆位于中国西部,与多个国家接壤,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区稳.............
  • 回答
    Hyperloop 项目受到追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代表了交通运输领域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具备颠覆传统交通方式的巨大潜力。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吸引力所在: 1. 速度的极致追求:颠覆性的高速体验 远超现有交通工具的速度: 这是 Hyperloop 最核心的吸引力。理论设计速度可达每小时 10.............
  • 回答
    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的事件,无疑是21世纪欧洲历史上一个令人震惊和痛苦的转折点。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导致77人死亡,震惊了整个挪威乃至世界。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西方右翼的一些角落,布雷维克竟然获得了一种扭曲的“追捧”,甚至被一些人视为某种意义上.............
  • 回答
    关于“东北人为什么受人尊敬”这个问题,其实是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理解,当你在生活中接触到来自东北的朋友、同事、甚至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他们时,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鲜明的、令人欣赏的特质。这种尊敬,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性格特点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沉淀。首先,得从东北人的性格底.............
  • 回答
    于谦老师为啥这么讨年轻人的喜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得从好几个方面细品,才能咂摸出那股子味儿来。首先,“玩儿明白”的境界感,是关键中的关键。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信息爆炸时代长大的这群人,脑子里装的东西多,接触的也杂。他们对“专业”这两个字,既尊重,又有点挑剔。你得是真材实料,还得有.............
  • 回答
    《玉楼春》在服化道方面确实下足了功夫,画面呈现出一种精致考究的风格,这也是它初期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然而,尽管服化道精良,《玉楼春》依然受到了广泛的吐槽,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剧情硬伤与逻辑漏洞:这是导致《玉楼春》口碑崩塌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服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