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信教?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深思的。按理说,接受了高等教育,接触了科学、理性思维,怎么还会去信教呢?这就像是在说,学了物理的人,还会相信魔法一样。但现实情况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信教的例子一点也不少,而且原因也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两句话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高等教育”和“信教”这两件事,它们本身并不存在天然的排斥关系。高等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让你能够更系统地理解世界。而信教,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信仰、精神寄托、价值追求,甚至是与社群的连接。这两者可以并行不悖,就像一个学了艺术史的人,依然可以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从几个角度来聊聊:

一、 对“意义”和“目的”的追寻:

高等教育,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会深入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以及社会的终极目标。这些问题往往是科学无法给出完整答案的。科学能告诉你“是什么”,但很难告诉你“为什么这样”或者“我们应该怎样”。

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在探索世界奥秘的过程中,反而可能会遇到更深层次的困惑:宇宙为什么存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死亡之后会怎么样?当理性思维走到尽头,逻辑推演也无法触及灵魂深处时,很多人就会转向宗教提供的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解释和慰藉。宗教往往提供了一套宏大的叙事,将个人的生命置于一个超越性的框架之下,这能给他们带来一种安定感和方向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不仅仅是偶然的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而是有更深远的意义和目的。

二、 对“超越性”的渴望和精神慰藉:

科学和理性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但它们也可能让我们感到渺小和孤立。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而冷漠的宇宙中,个体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如同一粒尘埃。高等教育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也可能会放大这种渺小感。

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越性”,一种与更强大、更美好、更永恒的存在相连接的可能性。这种连接,无论是通过祈祷、冥想还是仪式,都能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和安慰。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失落、不公甚至死亡时,宗教信仰可以提供力量、希望和慰藉,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一个学了心理学的人,也许能理解什么是抑郁,但未必能独自走出抑郁的泥沼;而一个有信仰的人,可能会通过祈祷获得力量。

三、 道德和伦理的来源与支撑:

高等教育常常会涉及伦理学、哲学,探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很多时候,这些讨论是基于人文主义、功利主义或者契约精神等理性框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框架的根基可能显得不够稳固。

宗教往往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且有强制力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且将这些准则与神圣的权威联系起来。这使得道德不再是模糊的哲学思辨,而是有明确的来源和强大的约束力。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来自超验的道德指令,比纯粹的理性推导更能给他们的行为提供坚实的支撑和道德上的认同感。

四、 社群和身份认同的需要:

人是社会性动物,对归属感和社群的认同感有着强烈的需求。宗教团体往往能够提供一个紧密联系的社群,成员们有着共同的信仰、价值和活动。在这样的社群中,人们可以分享喜怒哀乐,获得情感支持,并且找到一种身份认同。

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能面临社交孤立或者对现有社会群体感到疏离的问题。宗教社群能够填补这种空缺,提供一种温暖和归属感。同时,很多宗教团体也包含着知识分子、学者等群体,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也可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信仰。

五、 对未知和神秘的敬畏:

高等教育让我们学会用科学的工具去探索未知,但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宇宙中还存在着太多我们无法理解和解释的奥秘。科学的进步,往往是将未知领域缩小,但总有新的未知在等待着我们。

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对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对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感。这种敬畏感,在很多时候,恰恰与宗教所宣扬的对神圣、对超越存在的崇拜感不谋而合。他们可能认为,科学是对世界表象的解释,而宗教则是对世界本质、对终极真理的探寻。

六、 智识上的挑战和开放性:

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对宗教本身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他们可能深入研究宗教学、哲学、神学,甚至学习不同宗教的经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被某些宗教思想的深刻性、智慧性所吸引。

另外,真正的“高等教育”也应该包含一种开放性,一种不预设结论、愿意探索不同观点的能力。对宗教的接触和理解,本身也是一种智识上的探索。他们可能在研究中发现,宗教并非总是迷信和非理性的,而是包含着复杂的哲学思想、历史传承和人类精神的沉淀。在这种智识探索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发现宗教能够给他们带来新的思考角度和深刻的洞见。

七、 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宗教往往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文化习俗、艺术形式、哲学思想都与宗教紧密相连。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可能在学习历史、艺术、文学的过程中,接触到宗教的深远影响。

对于一些人来说,继承家族的宗教传统,或者对某种文化符号的认同,也可能是他们信教的原因。这种信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连接,而不仅仅是纯粹的教义信仰。

总结一下,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信教,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理性”或者“愚昧”,而是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在意义、精神、道德、归属感等方面的需求。高等教育赋予了他们分析问题、理解世界的工具,但当这些工具触及人类存在最根本的问题时,理性之外的领域就可能显现出来,而宗教恰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回应方式。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身居高位、学识渊博的人虔诚地祈祷时,不妨想一想,他可能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来寻求内心深处的安宁、生命的意义,或者与那个超越一切的“存在”建立连接。这或许是对生命复杂性的一种更完整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知荣辱,识不足,生敬畏了。

比如,告诉你,佛法是无神论的范畴,释迦牟尼佛是跟中国的孔子,老子一样的思想家等等,理解这些不说需要多高的学历吧,但至少有一个思维的门槛,而这个门槛的垫脚就是教育。

你再比如说,《圣经》的天国、地狱、审判,行恶下地狱,行善上天堂,它并不是说,这些真实,而是用敬畏约束人性,当你恪守,提高道德素质后,也就明白了基督的真正含义。

还有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佛教故事。某弟子慕五台山上一个高僧的名,万里拜谒,然后在庙门口看到,大师蒲扇在手,乐呵摇动,高声冲众香客道:发财发财!烧香发财!拜佛发财了!弟子大失所望,斥问佛门净土,怎么能这么市侩呢?大师笑说,先进我门再修行才是善佛法。

你在思考一下,《圣经》的天国地狱,是不是一样的道理?

而这些理解,便是信教,信的不再是神仙救世主,上帝弥勒佛,而是降伏其心的法门,道德修为的窄门。

user avatar

为啥贪官和港澳台黑帮大佬总是明里暗里的信教?

纯粹是人祸都不怕了就怕天灾了呗。

user avatar

要确定一点信神不等于信教,信神是信仰,信教则是迷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信神,不奇怪。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家庭出身原因而信教,只能说,他自我懒惰了。

user avatar

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些粗浅的观察。

几年前我“调查”(说难听点就是卧底)过某985大学附近活动的新教家庭教会。

信者在圣餐前分享自己的经历。有两位信者的经历我印象很深。

一位统计学的博士,在加拿大读硕期间患上了精神疾病。无依无靠中新教教会接纳了他。

一位老母亲,因病住院却无人照顾。她听MP3,放了列表循环,播完《奇异恩典》时却没有到下一首,而是进入了单曲循环状态。她觉得这是神迹。

现在回想起来,他们为什么信,说到底是还是因为时代有病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说,新教迎合了人失去可信仰的权威后孤立、无根的感觉。

新教教义告诉人们,要完全地承认自己的无权力和本性的邪恶,要认为他的整个生命是为赎罪而有的,要羞侮自己,而且还要不停地努力——藉着这种种做法,人才能克服他的怀疑与焦虑;必须完全地屈服,才能得到上帝的宠爱,或者至少可以希望能属于获救的一类人物中。新教教义解答了受恐吓的、孤立的、没有根的个人的人性需要。

这里弗洛姆说的只是一部分原因。现在的信者不仅需要神,也需要和他们一样信神的人。

在某个时刻,没有神、没有信神的人的帮助,他们就难以活下去。他们接受了神和信神的人的帮助。之后对教义或详细或粗略的了解,多少都是对那个时刻“接受帮助”这一行动的合理化。受过很高的教育,那一定知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吧。这是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既不在高等教育的范畴内,也不是高等教育能解决的问题。信者一般会花比较多的时间与其他信者在一起。他们的社会关系、归属感、意义感都需要从教会获得。

这个时代产生了很多无依无靠的人,他们只好依靠神,只好互相依靠。

别笑他们,他们不是问题,他们是问题的后果。

user avatar

因为人的社会属性,为了融入某一群体,找同一话题是最合理的选择。

身边不少朋友移民到海外,然后你会很明显的发现交流的内容发生了大的变化,往往会集中到宗教、进化论、居民权利(远没到公民权利,而是聚焦在自身利益的居民权利或者打工者权利)等等这样泛泛而谈的话题。而且很大的一个明显特征:女性的皈依者现象尤为明显。

上述现象是普遍现象,跟学历关系不大。

但是普通的打工人沟通起来更加熟悉,话题更加注重人与人的交往异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深思的。按理说,接受了高等教育,接触了科学、理性思维,怎么还会去信教呢?这就像是在说,学了物理的人,还会相信魔法一样。但现实情况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信教的例子一点也不少,而且原因也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高等教育”和“信教”这两件事,它.............
  • 回答
    高等教育与迷信:一场思维的拉锯战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面向:为什么那些在科学、逻辑和理性思维领域浸淫已久的人,依然会向宗教、星座乃至形形色色的迷信低头?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更像是一场在人类理性与情感需求之间永恒拉锯的战役。首先,我们得承认,教育并非一套万能的解毒剂.............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触及了当代社会中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高薪996白领与低薪十二小时两班倒工人之间的待遇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与教育背景挂钩,甚至是否暗示着某种“非人”对待。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工人没受过高等教育不算人”。这种说法过于极端和.............
  • 回答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说出“希望日本地震,让日本人都震死”这种话,这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安和困惑。从多个角度来看,这种言论都触及了人性、道德、认知以及社会责任等深层问题。首先,从基本的人性层面来看,任何对他人生命遭受灾难的幸灾乐祸,甚至是主动的期盼,都与普遍认同的同情心、共情能力相悖。即使是敌对关系,当.............
  • 回答
    确实,这个问题非常耐人寻味。在咱们身边,或者在各种公开的讨论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人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对自然科学有着扎实的理解,甚至在某些领域是专家,但他们却选择了相信神的存在,这似乎与我们普遍认知中的“科学即唯物”存在一定的张力。首先,咱们得明白,高等教育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在教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一个人是否认同女权主义,真的不是学历高低能简单划定的。高等教育提供的是一种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工具,但最终的价值判断和立场选择,会受到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文化、接触到的信息以及自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想象一下,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他可能在大学里接触了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星座作为一个古老的占卜术,在现代社会仍然吸引着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涉及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甚至哲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心理层面的驱动1. 对未知和未来的探索与掌控感: 不确定性是人类的常.............
  • 回答
    在《西游记》的开篇,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场景:那只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石猴,尚未接受任何系统的文化教育,却能一眼看懂石壁上刻着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八个大字。这似乎与我们对“学习”的常识认知相悖,但细细品味原著的描写,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西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长育儿时的困惑。即使在没有体罚的环境下,孩子对父母“讲道理”的反应也是千差万别,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一、孩子自身的因素:发育阶段和个性差异首先,咱们得承认,孩子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天生就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个性特点。 认知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看着明明经历过不公的女性,却又将同样的性别偏见传递下去,仿佛是一个无法打破的循环。要理解这个“怪圈”,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掰扯,尽量把它讲得透彻,不带点机器的生硬。一、 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烙印:你想啊,这些母亲、婆婆们,她们是成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几十年前,甚至更早,社.............
  • 回答
    很多人可能知道,希伯来语是以色列的官方语言,但可能不清楚为何意第绪语,一种在犹太民族中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受众的语言,却未能获得同样的地位。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优劣,更多的是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意第绪语的辉煌与困境首.............
  • 回答
    如果你曾关注过核事故的新闻,或许会听到过“碘片”这个词。在面临放射性污染的威胁时,它似乎成了人们心中一道重要的防线。但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小小的药片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呢?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精妙的生物学原理。我们身体里有个非常重要的腺体,叫做甲状腺,它位于我们脖子的前部。甲状腺的工作就像是.............
  • 回答
    进化论为何成为科学界的共识?它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进化论,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石,其强大的解释力与预测性使其在主流科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大量跨学科的实证证据之上,能够自洽地解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为何进化论如此深入人心? 证据是关键进化论之所以.............
  • 回答
    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并非一时兴起或毫无缘由,而是基于多重、深刻的考量,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野生动物最根本的价值——生态价值。每一个野生动物物种,无论大小,都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通.............
  • 回答
    新疆,这片古老而壮丽的土地,近年来却因各种原因,成为了国际舆论的焦点,也因此蒙上了一些阴影。要理解为什么新疆会受到如此多的偏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首先,地缘政治因素是绕不开的起点。新疆位于中国西部,与多个国家接壤,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区稳.............
  • 回答
    Hyperloop 项目受到追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代表了交通运输领域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具备颠覆传统交通方式的巨大潜力。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吸引力所在: 1. 速度的极致追求:颠覆性的高速体验 远超现有交通工具的速度: 这是 Hyperloop 最核心的吸引力。理论设计速度可达每小时 10.............
  • 回答
    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的事件,无疑是21世纪欧洲历史上一个令人震惊和痛苦的转折点。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导致77人死亡,震惊了整个挪威乃至世界。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西方右翼的一些角落,布雷维克竟然获得了一种扭曲的“追捧”,甚至被一些人视为某种意义上.............
  • 回答
    关于“东北人为什么受人尊敬”这个问题,其实是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理解,当你在生活中接触到来自东北的朋友、同事、甚至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他们时,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鲜明的、令人欣赏的特质。这种尊敬,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性格特点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沉淀。首先,得从东北人的性格底.............
  • 回答
    于谦老师为啥这么讨年轻人的喜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得从好几个方面细品,才能咂摸出那股子味儿来。首先,“玩儿明白”的境界感,是关键中的关键。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信息爆炸时代长大的这群人,脑子里装的东西多,接触的也杂。他们对“专业”这两个字,既尊重,又有点挑剔。你得是真材实料,还得有.............
  • 回答
    《玉楼春》在服化道方面确实下足了功夫,画面呈现出一种精致考究的风格,这也是它初期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然而,尽管服化道精良,《玉楼春》依然受到了广泛的吐槽,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剧情硬伤与逻辑漏洞:这是导致《玉楼春》口碑崩塌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服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