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埔军校每一期仅通过短暂的学习,为什么出了那么多有名的将领?

回答
黄埔军校虽然每期学习时间相对短暂,但其培养出的优秀将领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由黄埔军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生源构成以及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一、 独特的办学理念与目标:

政治建军、党指挥枪: 黄埔军校的建立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为挽救革命、建立革命武装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其核心理念是“拥护孙中山先生革命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强调政治思想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和革命意志的军事干部。
革命精神与牺牲意识: 学校不仅传授军事技能,更注重培养学员的革命精神、阶级意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上的洗礼,使得黄埔学员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
以国民革命为己任: 黄埔军校的宗旨是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而服务。这种明确的政治目标,能够极大地激发学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 精英化的生源选拔与构成:

严苛的招生标准: 黄埔军校的招生并非来者不拒,而是经过严格的审查。除了基本的身体素质要求,更重视政治背景、革命热情、个人能力和组织推荐。许多学员来自进步青年团体、工农运动骨干、学生运动领袖等,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革命觉悟和组织才能。
多元化的背景融合: 黄埔军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包括学生、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这些不同背景的学员在黄埔相遇,相互学习、碰撞,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这种多元化也带来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参与指导: 在建校初期,苏联顾问和共产党干部在黄埔军校的教学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军事理论和组织经验,也帮助校方甄选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政治骨干。这种党派合作,为黄埔军校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和组织基础。

三、 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与内容: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黄埔军校的课程设置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军事战术、射击、操练等基础军事技能训练外,还开设了政治学、军事史、国际形势等课程,使学员不仅成为合格的士兵,更能成为有头脑、有思想的革命者。
实战演练和“打仗”为主要内容: 黄埔军校非常重视实际作战能力的培养。学员们通过参加东征、北伐等实战,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战场上,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成熟。这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模式,是培养优秀将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注重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传授: 由当时的军事专家和苏联顾问传授先进的军事知识和战术思想,例如阵地战、运动战、政治动员等。这些内容对于当时中国军队的军事水平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
严格的纪律和训练: 黄埔军校实行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训练刻苦。学员们在高强度的训练中磨练了意志,锻炼了体魄,养成了服从命令、执行任务的良好习惯。
强调军事建制和组织: 黄埔军校注重培养学员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学习如何建立和管理军事单位,如何进行部队的调动和部署。

四、 独特的历史机遇与环境:

中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 黄埔军校建立于中国革命的黎明时期,当时北洋军阀割据,国家内忧外患。革命的需要为黄埔军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实战是最好的“磨刀石”: 黄埔军校学员一毕业就被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中,例如东征讨伐陈炯明、西征讨伐刘震寰和范石生、北伐战争等。在这些真实的战场上,他们经受住了生死的考验,锻炼了指挥才能,迅速成长为军事骨干。
战场上的“优胜劣汰”: 战争是检验军事人才的最好试金石。在实战中,那些具备优秀军事素质、指挥才能和革命精神的将领自然脱颖而出,而能力不足者则被淘汰。这种残酷的“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筛选和提升了黄埔军校的将领质量。
革命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革命的理想和国家的命运吸引了无数有志青年投身其中。黄埔军校作为革命武装的摇篮,自然也吸引了最优秀、最坚定的革命者,并为他们提供了成长的平台。

五、 卓越的校友传承与影响:

精神上的传承: 黄埔军校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在历届校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黄埔将领的经验和教诲,以及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激励着后来的学员不断进步。
校友之间的联系与支持: 黄埔军校形成的强大校友网络,在政治和军事上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持和影响的关系。校友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也为其他校友的发展提供帮助。
对中国近代军事史的深远影响: 黄埔军校培养出的将领,不仅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也为中国共产党军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如林彪、陈赓、徐向前等)。他们的军事才能和革命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军事史的发展进程。

总结来说,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内培养出众多有名将领,是其:

高远的政治理想和革命目标。
严格且精挑细选的生源质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战的教学模式。
中国社会变革提供的广阔实践舞台。
革命战争的洗礼和“优胜劣汰”的机制。
以及深远的校友传承与影响。

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黄埔军校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其毕业生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不仅仅是军事指挥官,更是那个时代革命洪流中的中坚力量和时代的弄潮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基数大。如你所说,黄埔军校培养了32万军官,而民国时期另外两所著名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培养的人数只有1万人,云南讲武堂培养的只有9000人。即便后两所学校的成材率再高,在绝对数量面前也是吃亏的。

第二,黄埔军校是蒋的嫡系。黄埔军校的壮大是随着蒋介石势力的扩张而逐渐增强的,即便两个人是同样的能力,黄埔学员的升迁速度也远高于杂牌部队的军官,因此黄埔出将领也就是个必然。

第三,黄埔军官的真实能力其实并不怎么样。这里所说的“真实能力”指的是整体能力——这个不用拿少数几个著名将领以及其中的共军将领来抬杠。

实事求是的说,国共决裂以后,没了政治引导的黄埔军校教学质量说是一落千丈也不为过。所谓“政治”,不单是信仰的问题,也是告诉学生该如何打仗的问题。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军事教育,所培养出的将领,看起来军事理论可能还不错,但真要实打实的出来干,那可就吃大亏了。

user avatar

所以啊,凡事要争第一拨!

user avatar

单论“有名的将领”,其实保定军校和云南讲武堂阵容更为豪华。

保定军校和云南讲武堂学制更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加系统,平均成就也更高,以师资论,云南陆军讲武堂有朱德、叶剑英两位共和国元帅;盛世才、龙云、唐继尧、李烈钧、王甲本等18位民国上将;此外还有朝鲜人民军总司令崔庸键,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

黄埔军校建立本身便抽调大量讲武堂骨干,如讲武堂炮兵科长王柏龄、工兵科长帅崇兴、步兵科长刘跃扬、骑兵科长林振雄等。

但云南讲武堂毕竟属于北洋系,毕业生大半进地方军阀,有追求者加入中共,朱德总司令称其为中国革命的熔炉不是没有原因的。

讲武堂毕业进国民党中央军的,真不多,想进中央军的都去考黄埔了。

至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筹办人袁世凯,首任校长冯国璋,原名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北洋系的标签已经盖在脑门上了。

保定军校阵容同样豪华,中共将领有新四军军长叶挺,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蒋系以外的民国要员有傅作义,白崇禧,楚溪春,秦德纯;蒋系有薛岳、熊式辉、顾祝同、刘峙、罗卓英、周至柔,以及后来的黄埔军校教育长邓演达。

每一位都是黄埔毕业生的上司。

接下来说黄埔军校。

著名的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两个共产党,一个加入过共产党,前两位都是名将,但加上国民党中央军这个限制的话,emmm……

贺衷寒作为三杰中唯一跟了蒋介石的人,1944年就脱离军队去搞三青团,黄埔系没问题,不领兵名将便谈不上。

汤恩伯虽说身处黄埔系,但他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是黄埔军校的教官而非黄埔教出。何应钦,陈诚、恽代英、郑洞国、熊式辉、薛岳、王叔铭等人都是如此,要么是黄埔军校教官,要么进黄埔前有其他军校的学习经历。

真正纯粹由黄埔培养,黄埔之前没上过其他军校,而后来担当大任的,大概是以下几位。

林彪,徐向前,洪水,谢晋元,胡宗南,胡琏,杜聿明,王耀武,张灵甫、邱清泉,黄维,戴笠。

题主的要求是国民党中央军,排除林彪、徐向前、洪水、谢晋元,戴笠属于特务系统,一并排除。

王耀武,前期战绩军衔都有,解放战争遇到没上过军校的粟裕,就成了亮剑三万头猪的原型。

胡琏,抗日有功,内战能跑,淮海战役期间能在南京和徐州反复横跳还没被抓住的就他一个,虽然和解放军缺乏对空火力有很大关系,但也说明了胡琏对果党风字诀的精熟。

邱清泉,抗日有功,没胡琏能跑。

张灵甫,本人不坑,可惜对国民党风林火山的传统缺乏认知。

杜聿明,眼光极准,可惜日常被蒋介石坑,砸了电报机都没躲过手令。

胡宗南,号称“打仗就是主帅看小说等着下属报捷”,受蒋介石命令去西北,不抗日专反共,王牌36师被张宗逊歼灭,随即跑回大城市。

黄维,用毒气弹,可见其道德;用毒气弹都输,可见其能力,果党评其为“书呆子黄维”,解放军亦对其评价不高。

我认为题主“有名的将领”这个用词非常准确,黄埔出身在中央军升迁中有优势,但不代表升上去就是名将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