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巾军既然是官逼民反顺应民意的事情 应该得到广大民众支持 但何解刘备所谓“破贼安民”又得到广大群众支持?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黄巾军起义,从表面上看,确实是官逼民反,顺应了当时许多底层民众的诉求,但也正因如此,刘备“破贼安民”的口号之所以能获得广大群众支持,甚至比黄巾军更能赢得人心,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民意”就能概括。

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开来说。

首先,得先明白,“民意”从来就不是一个铁板一块、非黑即白的集体概念。 特别是在那个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的时代,所谓的“广大民众”,他们有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地域,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自然千差万别。

黄巾军为什么起义?

我们不能否认,黄巾军起义的根源,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专权、豪强兼并土地、赋税沉重、民不聊生。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而且非常严重。张角领导的太平道,宣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抗色彩,对于那些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救赎和希望。

黄巾军的“顺应民意”体现在哪里?

反抗压迫: 当官府税赋重得让人活不下去,当地方豪强侵占田地,当黑心商人囤积居奇,老百姓自然渴望有人站出来打破这种局面。黄巾军的出现,至少给了他们一个反抗的途径。
宗教信仰的吸引力: 太平道本身是一种宗教,它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组织方式。在那个迷信盛行的年代,张角的“符水治病”等做法,对那些遭受病痛折磨、又无力医治的百姓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黄天当立”不仅仅是推翻一个政权,更包含了对一个更美好、更公平社会秩序的渴望。

但是,为什么黄巾军最后没能获得“广大民众”的长久支持,甚至被很多人视为威胁?

这里就有几点非常关键,而且往往是后来者(如刘备这样的势力)能够汲取的教训:

1. 起义的性质: 黄巾军虽然打着“安民”的旗号,但其本质是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武装起义往往伴随着暴力、破坏和动荡。虽然起义者可能是被逼无奈,但过程本身就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冲击。
对地方士绅和商人的影响: 那些在地方上拥有财产和地位的士绅、商人,以及依附于他们的普通百姓,他们可能同样不满官府的腐败,但他们更害怕的是社会秩序的崩溃,害怕自己的家产被毁。黄巾军的席卷,无疑会让他们感到恐慌。
无政府状态的恐惧: 起义初期可能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一旦失去了国家机器的约束,各种矛盾和冲突都会暴露出来。黄巾军内部的组织纪律、后勤保障、对占领区的管理,都可能出现问题,甚至出现烧杀抢掠等行为(尽管这未必是张角本意,但乱世中难以避免)。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混乱,会让很多渴望安稳生活的人产生恐惧。

2. 黄巾军的局限性:
政治纲领的模糊性: 太平道虽然有反抗压迫的口号,但其长远的政治设想和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案,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可能不够清晰和可行。仅仅依靠宗教狂热和对“太平”的模糊概念,难以建立一个稳固持久的统治。
领导层的缺陷: 张角虽然有号召力,但他的领导方式和对局势的判断,以及其弟兄之间的配合,都存在问题。起义缺乏一个真正成熟的政治和军事领导集团。
缺乏长远战略眼光: 黄巾军更多的是一种爆发式的反抗,缺乏对未来政治格局的深度思考和长期经营。

刘备的“破贼安民”为什么能获得支持?

刘备提出的“破贼安民”,恰恰击中了当时社会民众的痛点,并且以一种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回应。

1. “破贼”的合法性与秩序感:
拥护朝廷的旗帜: 刘备虽然出身不凡,但他的行动是作为官军(汉室宗亲、朝廷任命的将领)来展开的。他打着“讨伐叛贼”的名号,这本身就具有合法性,能够赢得那些忠于汉室、维护秩序的人的支持。
与黄巾军的区别: 黄巾军是“反贼”,而刘备是“官军”。即便人们对朝廷不满,但“乱臣贼子”的帽子仍然是人人唾弃的。刘备用“破贼”来区分自己,就是在表明自己不是破坏者,而是秩序的维护者和恢复者。

2. “安民”的实在与承诺:
解决实际困难: 刘备的队伍在初期,虽然规模不大,但往往会注重安抚百姓、赈济灾民、严明军纪。他们不像一些强盗性质的武装那样劫掠地方,而是试图与当地民众建立一种互信关系。
以德服人: 刘备虽然实力弱小,但以他的仁德、爱民著称。他的关羽、张飞等人,虽然勇猛,但也能在刘备的约束下,对百姓表现出尊重。这种“以德服人”的形象,对于经历过战乱和压迫的老百姓来说,极具吸引力。他们更愿意看到一个能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领导者。
争取士绅支持: 那些有声望的士大夫,他们可能也对朝廷失望,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儒家所提倡的礼义廉耻和政治稳定。刘备展现出的仁德和对汉室的忠诚,能够争取到这部分人的支持,而这部分人往往在民间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他们会影响周围的百姓。
长远政治目标: 刘备虽然也经历了颠沛流离,但他一直有着“兴复汉室,匡扶天下”的宏大政治理想。虽然这个理想在当时看来有些遥远,但它为他的行动提供了一个清晰、积极的政治方向,比黄巾军更具凝聚力和感召力。

3. 时机与选择:
黄巾军失势后: 黄巾军起义初期声势浩大,但很快因为内部矛盾、官军的围剿以及战略上的失误而逐渐走向衰败。当黄巾军的威胁减弱,但社会秩序尚未完全恢复时,像刘备这样能够提供秩序和保护的势力,自然更容易获得认同。
地方割据的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权力衰弱,地方豪强和军阀势力纷纷崛起。在这种背景下,百姓更倾向于支持能够提供实际保护和稳定生活的军事力量。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

你可以想象,社会就像一栋房子。
黄巾军起义,就像房子着火了,很多人因为房子太破旧、房租太高而愤怒,他们聚集起来想要烧掉旧房子,建立新房子。这确实反映了很多人的不满。

而刘备的“破贼安民”,就像是消防队来了,他们先是灭火(破贼),然后开始维修房子,重建秩序(安民)。即使这栋房子原来的主人(汉朝)有很多问题,但是大家更害怕房子被烧成一片废墟,更希望有人能把房子修好,让大家有地方住。

所以,刘备的口号之所以能得到支持,是因为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既解决了“乱”的问题,又承诺了“治”的希望。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推翻旧秩序”,而是提出了“建立新秩序”的切实行动和政治愿景,并且以一种更符合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忠君、安民、仁德)的方式去实践。这使得他在“民意”的博弈中,能够争取到比黄巾军更广泛、更稳固的支持基础。

总结来说,黄巾军的起义是底层民众对压迫的反抗,具有一定的道义性和群众基础。但其暴力性、社会动荡带来的恐惧,以及政治设想的模糊性,限制了其长久的支持。而刘备则抓住了这一点,以“破贼”的合法性、以“安民”的德行和承诺,以及长远的政治理想,赢得了更广泛、更务实的支持,尤其是在那些既想摆脱压迫,又渴望秩序与安宁的民众以及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农民阶级是有局限性的,这不仅仅是一句教科书上的判词而已。黄巾起事是因为活不下去,但天下之大,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活不下去,总有凑合能活下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百姓对黄巾的想法是“你们死不死不关我事,麻烦你们远一点死”,可是苍天已死,黄巾自然不会顺着你的心思去留,被历史裹挟的农民为了讨回太平生活自然会呼唤救世主、凯撒和护民官。

但是农民想不到,逼反洪水般凶恶的黄巾军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敲骨吸髓的世家、豪族、地主。而被他们视作洪水猛兽的“乱贼”、“流寇”不过是另一个地方的自己。

太平天国、义和团、李自成、黄巢……莫不如是。

农民只知道恨,却没恨对人;只知道悲叹命运,却不知命运的推手何在。

今天的书生自以为真理在握毫不留情的抨击农民起义,给贵族地主的生活史蒙上温情优雅的面纱,看着袁腾飞之流咬牙切齿的骂“贼王八”“土老冒”,然后志得意满的夸耀“不世出的圣主”,我只有冷笑:这种认识程度,比千百年前的农民高明多少吗?

共产党的历史教科书,与他处是不同的,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就只写了四个字“造反有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伤痕文学、历史解构。官方对此不置可否,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才批判词“历史虚无主义”。

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没有立场的看历史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解读历史不过是为了给当下寻求解释,如果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君权神授”、来自于“万世一系”那自然不喜欢农民起义,连朱重八登大宝后都要给自己攀一个朱熹老祖、刘邦坐天下还得编一个砍白蛇的故事,许仙都老不高兴的。

所以你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教科书里“造反有理”了,你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农民起义军都是贼王八”这种观点了,这两种人的屁股是坐在不同地方的,而不仅仅是观点不同而已。

谁要是跟你说他看历史没有立场,中立客观,他一准是个骗子。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非常好,直接点出了阅读历史的核心问题——阶级立场。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阅读历史,书写历史的人同样会有自己的立场。同样一个词“群众”,只要你所站立场不同,那意义天差地别。

东汉是一个属于豪强地主的时代,大庄园经济盛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一种常态。普通百姓大多沦为佃农和奴婢,成为豪强地主们的私奴附庸。当时的豪强地主有多奢靡,请看一段史书原文: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亨羔豚以奉之。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后汉书 仲长统传》

到了东汉末年,豪强地主们兼并土地更是肆无忌惮,贫富差距走向历史极端。再加之东汉中央政府无休止的徭役、兵役,普通百姓遭受双重剥削,更是民不聊生。

黄巾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利用宗教,进行大规模组织动员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不再借助统治者的旗号,而是公开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表明黄巾大起义的主要成分是更为纯粹的底层“人民”,也就是无地的佃农、流民和奴婢。

刘皇叔口中的“民”则与黄巾起义中的“民”完全不一样,皇叔妥妥汉朝皇室后裔,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其立场毫无疑问跟东汉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在皇叔看来不论何种理由,只要你反汉朝,那你就是反贼。皇叔认为的“民”指的是支持东汉朝廷的那一波人。这波人是以豪强地主为核心,且以宗法和封建生产关系为纽带的利益集团。

说白了,刘备眼里的群众跟黄巾起义中的群众根本就不是一波人,他们只是用了同一个词而已。

user avatar

一个题目三个陷阱

黄巾军他只是个别地区的官逼民反。然后加上个别地区的顺应民意,才有这样大的生事。

可是对于整个天下,支持他们的人民还是少数

所以他们并没有得到广大群众支持。

而支持刘备群众数量,在地域上比支持黄巾军的人民更多,所以刘备胜利也是必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