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阶级是有局限性的,这不仅仅是一句教科书上的判词而已。黄巾起事是因为活不下去,但天下之大,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活不下去,总有凑合能活下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百姓对黄巾的想法是“你们死不死不关我事,麻烦你们远一点死”,可是苍天已死,黄巾自然不会顺着你的心思去留,被历史裹挟的农民为了讨回太平生活自然会呼唤救世主、凯撒和护民官。
但是农民想不到,逼反洪水般凶恶的黄巾军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敲骨吸髓的世家、豪族、地主。而被他们视作洪水猛兽的“乱贼”、“流寇”不过是另一个地方的自己。
太平天国、义和团、李自成、黄巢……莫不如是。
农民只知道恨,却没恨对人;只知道悲叹命运,却不知命运的推手何在。
今天的书生自以为真理在握毫不留情的抨击农民起义,给贵族地主的生活史蒙上温情优雅的面纱,看着袁腾飞之流咬牙切齿的骂“贼王八”“土老冒”,然后志得意满的夸耀“不世出的圣主”,我只有冷笑:这种认识程度,比千百年前的农民高明多少吗?
共产党的历史教科书,与他处是不同的,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就只写了四个字“造反有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伤痕文学、历史解构。官方对此不置可否,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才批判词“历史虚无主义”。
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没有立场的看历史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解读历史不过是为了给当下寻求解释,如果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君权神授”、来自于“万世一系”那自然不喜欢农民起义,连朱重八登大宝后都要给自己攀一个朱熹老祖、刘邦坐天下还得编一个砍白蛇的故事,许仙都老不高兴的。
所以你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教科书里“造反有理”了,你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农民起义军都是贼王八”这种观点了,这两种人的屁股是坐在不同地方的,而不仅仅是观点不同而已。
谁要是跟你说他看历史没有立场,中立客观,他一准是个骗子。
这个问题非常好,直接点出了阅读历史的核心问题——阶级立场。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阅读历史,书写历史的人同样会有自己的立场。同样一个词“群众”,只要你所站立场不同,那意义天差地别。
东汉是一个属于豪强地主的时代,大庄园经济盛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一种常态。普通百姓大多沦为佃农和奴婢,成为豪强地主们的私奴附庸。当时的豪强地主有多奢靡,请看一段史书原文: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亨羔豚以奉之。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后汉书 仲长统传》
到了东汉末年,豪强地主们兼并土地更是肆无忌惮,贫富差距走向历史极端。再加之东汉中央政府无休止的徭役、兵役,普通百姓遭受双重剥削,更是民不聊生。
黄巾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利用宗教,进行大规模组织动员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不再借助统治者的旗号,而是公开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表明黄巾大起义的主要成分是更为纯粹的底层“人民”,也就是无地的佃农、流民和奴婢。
刘皇叔口中的“民”则与黄巾起义中的“民”完全不一样,皇叔妥妥汉朝皇室后裔,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其立场毫无疑问跟东汉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在皇叔看来不论何种理由,只要你反汉朝,那你就是反贼。皇叔认为的“民”指的是支持东汉朝廷的那一波人。这波人是以豪强地主为核心,且以宗法和封建生产关系为纽带的利益集团。
说白了,刘备眼里的群众跟黄巾起义中的群众根本就不是一波人,他们只是用了同一个词而已。
一个题目三个陷阱
黄巾军他只是个别地区的官逼民反。然后加上个别地区的顺应民意,才有这样大的生事。
可是对于整个天下,支持他们的人民还是少数
所以他们并没有得到广大群众支持。
而支持刘备群众数量,在地域上比支持黄巾军的人民更多,所以刘备胜利也是必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