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共军将领中黄埔生所占的比重大吗,几期为主?其军事指挥才能与国军、其他共军将领相比如何?

回答
说起我军将领中黄埔生的情况,这可真是个值得说道的话题。黄埔军校,那可是我党我军创建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培养出了无数将才,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埔生在我军将领中所占的比重

要说黄埔生在我军将领中占的比重,那绝对是相当可观的,而且贯穿了我军发展的各个时期。从早期革命到建国后的军队建设,都有大量的黄埔毕业生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样决定性的战役中,许多担纲指挥角色的高级将领,都有黄埔军校的背景。他们不仅是战斗的骨干,更是指挥体系的核心力量。

到了建国后,虽然一些老同志逐步离开一线,但依然有不少黄埔生在军队的领导岗位上继续贡献力量,比如在国防科研、军事教育等方面。

当然,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说黄埔生占了多少比例,这需要非常细致的史料梳理。但从整体上看,黄埔军校培养的将领,在我军的高层将领群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一个主体力量。

主要集中在几期?

黄埔军校总共办了七期,前后招收了大约四万名学员。在我军将领中,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以及第四期的黄埔生,可以说是人数最多,也是在早期革命和建国后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骨干力量。

第一期的黄埔生,是最早的骨干,他们が多く是参加了北伐战争,很多后来成为了我党的重要将领。
第二期和第三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培养了一大批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军事干部。
第四期的学员,很多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崭露头角。

当然,后面的几期也都有学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长为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但从数量和早期影响来看,前几期更为突出一些。

军事指挥才能与国军、其他共军将领相比如何?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军事指挥才能”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而且对比的对象也很多。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黄埔生在我军中的指挥才能:

黄埔军校的训练,强调的是“政治建军”和“从实战出发”。这使得黄埔生在理论知识、军事技能以及政治思想上都有较好的基础。

早期革命的熔炼: 很多黄埔生加入我党后,经历了我军在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磨砺。在一次次残酷的战斗中,他们的指挥才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比如,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中,很多黄埔生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能力。他们善于分析战场形势,能够根据敌我情况灵活调整部署,并且能够深入基层,发动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政治优势。
实事求是的作风: 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很多黄埔生养成了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这让他们在指挥作战时更加贴近实际情况,能够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思想的先进性: 作为我党早期军事骨干的重要来源,黄埔生在思想上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能够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这一点是其他一些军人所不具备的。

与国军黄埔生相比:

国民党军队同样也接收了大量的黄埔毕业生,其中不乏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在北伐战争时期,双方都有黄埔毕业生在战场上较量。

政治立场的差异: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政治立场。我军的黄埔生,很多是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的军事指挥更多地是为了服务于人民革命事业。而国民党军队的黄埔生,虽然也曾有救国理想,但最终为国民党政权服务,其目标和理念与我军有本质区别。
战争经验与战术风格: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黄埔生们经历了更长时间、更残酷的游击战争和运动战的锻炼,他们对如何在复杂地形和敌后作战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国军的黄埔生,虽然也有一些擅长阵地战和正规战争,但在解放战争后期,面对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很多指挥失灵。
军队的性质: 我军是人民的军队,能够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武器装备上的劣势,也使得我军的指挥员能够更好地调动各种资源。而国民党军队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与其他共军将领相比:

除了黄埔生,我军还有大量优秀的将领,他们可能不是黄埔毕业生,但同样是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杰出军事指挥员。

共同的革命基因: 无论是否是黄埔生,所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长起来的将领,都具备共同的革命基因:坚定的政治信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这些是他们成为优秀指挥员的基石。
不同背景的互补: 我军的军事人才来源是多样的,除了黄埔生,还有很多来自工农兵的基层指挥员,他们可能没有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但在战场上的实践经验和对基层部队的了解却非常深刻。这种多样性使得我军的将领群体能够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整体战斗力。
对军事理论的贡献: 黄埔生中的佼佼者,在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的总结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毛泽东思想、游击战争理论等等,这些都对全军的军事指挥水平提升起到了指导作用。

总结来说:

黄埔生群体在我军将领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早期革命和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是军事指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军事指挥才能,在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和提升,并且与我党的政治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作战风格和胜利之道。

与国军将领相比,我军的黄埔生在政治立场、战争经验和军队性质上都存在根本差异,这决定了他们的指挥才能服务于不同的目标和体系。而与其他非黄埔的共军将领相比,黄埔生展现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强大的军事素养,但最终的成功,是整个我军集体智慧和共同奋斗的结果。

评价军事指挥才能,终究是要看在实际战斗中能否取得胜利,能否达成战略目标,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而我军的黄埔将领,在这方面无疑是功勋卓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说红色黄埔系的主要将领吧。


1924 年6月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后,大量热血青年以打倒军阀为己任,纷纷投笔从戎。至1927年7月,在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共招生六期,加上武汉分校的学生,有近万人之多。这些学生未出校门便参加了东征、北伐,相当多的人当时就牺牲在了战场上。而幸存下来的人,日后则成了国共两方军队的骨干将领。


  黄埔军校的校长是蒋介石,自视是“黄埔之父”,是黄埔系的唯一代表,以黄埔系为骨干的军队,则是他的私人军队。然而,在共产党军队中,也有着数量众多的黄埔学生,他们公然与自己昔日的校长作战,被国民党方面称为“赤黄埔系”。


  在黄埔一期学生中,徐向前是共产党方面军职最高的将领,很早就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人头标价大洋十万,与朱德、毛泽东一样。徐向前当年曾被蒋介石召见,可他生性少言寡语,又是北方人,所以没怎么被校长注意。于是,这样一位貌不惊人的学生,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开国元帅。


  陈赓是自己闯进黄埔去的,带了一帮陆军讲武堂的同学主动转校。他在黄埔中是个出名的活跃分子,被称为“黄埔三杰”之一。当时军校中流传著一句话:“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不及陈赓的腿”,可见陈赓为人的风格特点。陈赓在第二次东征中救过蒋介石的命,曾被委以副官重任。也因此,在上海被捕后逃得了性命。陈赓在红四方面军当过12师师长,是徐海东的上级。后来又到一方面军当干部团团长,在草地上又救过周恩来的命,到陕北后是重建的红1师师长。陈赓在抗战中执掌八路军386旅,表现出色,遂成一方统兵大员。解放战争中率二野4兵团长驱八千里,子弟兵自此扎根云南。建国后经历了多次裁军,陈赓兵团的3个军却始终保留,成为了解放军19个兵团中唯一的幸运儿。


  左权当年也是被陈赓带进黄埔的,后来军职却又在陈赓之上。左权在莫斯科学习军事时卷进了莫明其妙的“江浙同乡会”事件中,被王明打入了另册。后来左权长期在红一军团和林彪共事,还一度代理了军团长。抗战爆发后,左权被任命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因叶剑英长期在长江局工作,左权实际代行了参谋长之职。他倾心辅助彭德怀,一同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直到1942年在山西辽县十字岭牺牲,左权的档案中还带著“托派”的嫌疑。


  王尔琢考黄埔时已是最后一批报名,幸好,他和同乡黄鳌、郑洞国一起榜上有名。王尔琢在南昌起义时不过是团参谋长,因为部队的主要主官全都逃散了,便成了仅次于朱德、陈毅的第三号人物。后来上了井冈山,又成了红军的第四号人物。王尔琢打仗以勇猛著称,他手下的1营长林彪便私下议论王不讲战术。王尔琢曾发誓革命不成功就不剃胡子,当他牺牲在叛徒袁崇全枪下时,一捧长髯,飘洒胸前。


  许继慎在一期中是著名人物,能讲能打,令右派学生非常头疼。在鄂豫皖初期曾是红1军军长,是徐向前的上级,后来又是徐向前手下的师长。许作战勇猛,对红四方面军早期战斗风格的养成有很大影响。许资格老,对党内的事知道的多,很是看不上颐指气使的张国焘,私下称他是 “老右倾”。张国焘也没客气,在白雀园大肃反中将许用马活活拖伤,再和周维炯一起勒死。当时许的妻子王望春是师政治部的秘书,已身怀有孕,还是被秘密处死。


  蒋先云考进黄埔时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黄埔三杰中,以他为首。蒋先云的入党介绍人是毛泽东,可见其人分量。蒋介石对他赏识无比,以极大的耐心等他回头。国共分裂时许诺只要蒋先云过来就能当师长,当时黄埔学生中能当团长的都没几个。然而蒋先云铁了心跟共产党,终于不辞而别。1927年5月28日,蒋先云在河南临颍与奉军张学良部作战时牺牲,时年25岁。


  李之龙想必学过中国现代史的人都很熟悉,其人与“中山舰事件”一起名标史册。在考进黄埔之前李之龙就已是共产国际顾问鲍罗廷的政治秘书,资历是很老的。李之龙和蒋先云并列为黄埔中的左派学生领袖,也因此被右派学生痛恨。中山舰事件前,李之龙官升为海军局局长,军衔中将,与校长蒋介石平级,这不可避免地被视黄埔为蒋家军的蒋介石所不满。选定李之龙作为打击目标,可说是各方合力所至。李之龙从此一蹶不振,党内同志也冷淡他,最后流亡日本。国共分裂后,李之龙回国反蒋,在广州被捕。据说蒋介石闻讯后,曾电告李济深将李之龙解送南京。电报到达时,李之龙已被押赴刑场,牺牲在了红花岗下。解放后复查李之龙的案子,因为周恩来和董必武作了证言,称“李之龙于被捕后曾登报申明悔过脱离我党,出狱后复参加反动集团,在广州枪毙,为其内部矛盾所致。故不能予以烈士称号,其家属亦不能予以烈属待遇。”历史遗憾。想当年,黄埔校园中,英姿勃发李之龙、芳龄妙漫潘慧勤,革命加爱情,羡煞多少同学。。。。。。


  周士第在黄埔时有“猛将”之誉,当过铁甲车队队长。南昌起义后又是叶挺部第25师师长,当时便是高级将领。在南下部队失败后,周士第有些动摇,离开部队辗转去了香港,造成了一段时间的脱党,这相当程度地影响了他日后在军中的地位。后来周士第重回中央苏区,再次起步。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后被派到红二方面军,此后追随贺龙,当过红二方面军的参谋长,又当过八路军120师参谋长,总算没有掉队,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畴西在一期生中也是积极分子,很早就受伤独臂,最高军职当过红十军团军团长。后来在江西怀玉山地区和方志敏一起被俘。当时刘畴西冻饿多日,哆嗦成一团,审他的正是一期同学俞济时。俞当时没怎么理他,就让人把他押下去了。后来黄维还讥讽俞济时:“大家多少同学一场,应该让人家吃顿饱饭嘛。你的心也太不善了!”刘畴西在狱中坚强不屈,与方志敏一起牺牲。死后还被传言“叛变”,多年不被定为烈士。80年代后粟裕执言上书中央,终于给了刘畴西应有的评价。


  蔡申熙在鄂豫皖是徐向前非常倚重的的军事将领。张国焘对黄埔出来的人大开了一顿杀戒,却十分欣赏蔡申熙,有意委任他为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只是因为蔡因伤手臂致残而作罢。在鄂豫皖四次反围剿的突围血战中,蔡申熙亲临前线,中弹牺牲。


  赵自选以仅次于蒋先云的第二名成绩考入黄埔,是黄埔军中的第一任铁甲车队队长。后来跟随彭湃去组织红军,牺牲在广东海丰。


  宣侠父是一期生中的特殊人物,因蒋介石破坏以党治军的制度而抗命不从,被蒋介石开除出黄埔。临行前留诗两句:大璞未完总是玉,精钢宁折不为钩。后来宣侠父入吉鸿昌部做统战工作,八路军时又任高级参议,出面向国民党要钱要枪。蒋介石对他不胜其烦,命军统特务将其暗杀。


  黄鳌也是一期中著名共产党人,后来又跟著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在湘南作战中牺牲。


  阎揆要是和杜聿明、关麟征等人一起从陕西千里跋涉来考黄埔的。这十几个陕西人中竟出了6个中将,而阎揆要是其中唯一的一个解放军中将。


  彭干臣是南昌起义时的公安局局长,接的是朱德的班,为此还成了党史研究中的一段公案。后来跟著方志敏去赣东北,在战斗中牺牲。


  在一期生中较为可惜的是孙德清、吴展、董朗这几个人,在军事上都是一把好手,却都死在了肃反中。


  在二期生中著名的共产党人是周逸群和卢德铭。周逸群是贺龙的入党介绍人,是南昌起义中的重要人物。后来去了洪湖,与段德昌一起搞起了红6军,后来与贺龙的红2军合并组建起红二军团。周逸群死于一次外出与敌人的遭遇战斗中,一直怀疑是有人叛变泄密,却没有证据。


  卢德铭投考黄埔时的艰难大概没人比得了。他从四川自贡出发,原打算先奔云南,借道广西,沿西江水路到广州。他步行到云南后,发现广西李宗仁正和唐继尧开战,水陆交通都已断绝,耽搁了一个多月也过不去,只好折回四川。卢德铭经成都到了重庆,再顺水路东下到武汉。原本想从这里陆路到广州,一打听,陆路只能到湖南。没办法只好又坐船到上海,换上外国货轮从海路到香港,再换船到广州。这一下子小半年过去了,黄埔一期都开学一个月了。卢德铭并不气馁,直接闯去找了孙中山,拿到了特别入学介绍信。蒋介石这回表现出了铁面无私,没让他进一期,而是做了二期的第一名学生。卢德铭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参加了秋收起义,成为起义总指挥。后在掩护部队突围时牺牲,令毛泽东悲痛异常。如不死,很可能是朱毛会师后的红四军副军长,建国后是当然的元帅。


  二期中的余洒度值得一提,他是李之龙的好朋友,参加了秋收起义,是红军中的第一个师长。后回上海中央汇报,与中共失去关系,转回投奔了蒋校长。后来余洒度任国军少将,在北平贪污腐败,被蒋介石下令枪决。


  黄埔三期生中,朱云卿是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英雄,荣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十分为朱德欣赏。后在苏区医院养病时被特务刺杀身亡,这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当时苏区的肃反运动。


  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著极高的威望。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死后中央派徐向前来接替进行军事指挥。


黄埔四期中出的人物在国共两边都是最多的。最有名的是林彪,被堂兄林育南带进了黄埔,成为四期生中的CP分子。林彪在南昌起义时只是个连长,上了井冈山后军职不断飞升,营长、团长、纵队司令、军长、军团长,靠的是卓越的战功。至于后来林彪的事绩,就不用我多说了。


刘志丹,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是西北党史中影响深远的人物。他和陕北红军的另一个创始人谢子长有合作有分歧,虽然一度被谢猜忌,甚至出现过刘部被谢部缴械的事件。但刘志丹总以大局为重,竭力维持着部队的团结。刘志丹、谢子长牺牲后多年,西北党史问题曾经风云变幻,几次反复,为谁代表了陕北红军而争得不可开交,最后在80年代才由中央出面解决。


曾中生,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徐向前的副手,以游击战略而名贯全军。后被张国焘长期关押,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毛泽东、周恩来点名要见他,结果曾就不明不白地失踪了,连尸体也找不到,成了一个悬案。


  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主要创始人和红二军团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他首开红二军团打大歼灭战的范例,军事才能不下于贺龙,在洪湖的威望则更过于前者。因为他性格耿直,终被夏曦杀害于肃反中。


伍中豪,红一方面军中与林彪齐名的将领,毛泽东的“四骁将”之一。曾是北大文科系学生,行军作战余暇一好喝酒,二好吟诗唱和。先后当过红31团团长、红3纵队司令员、红12军军长和红22军军长,长期是秋收起义山头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可惜伍中豪因病休养后,在奉总部命令率领小分队外出执行任务时被江西安福县民团袭击牺牲。后彭德怀派兵将此民团剿灭,由谭震林操刀将杀害伍中豪的凶手斩首。


李运昌,在和日军的作战中威名素著,被日本人称为名将“李云长”。抗战胜利后,依托冀热辽根据地,李运昌率部队先行挺进东北。不过,在解放战争中,李运昌未能足够发挥,逐渐无名。1955年李运昌也没有被授衔,较为可惜。李运昌晚年是大陆的黄埔同学会负责人,2008年逝世,活了101岁。


  叶镛,广州起义后担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师长,坚持东江游击战斗,徐向前是他的参谋长。后在养病时被俘牺牲。


  陈毅安,井冈山的红军骁将之一,红8军创始人。


  袁国平,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随皖南事变而名闻天下。


  洪水,原名阮山,越南人,解放军中唯一的外籍将军。授衔时其资历够中将,为平衡越军体系而授少将。


  郭化若,毛泽东最早的军事秘书之一,后任三野九兵团政委。


  除了上述的外,四期生中的中共将领还有王世英、方之中、李天柱、李鸣珂、李逸民、肖芳、季步高、胡陈杰、倪志亮、唐天际、曹广化等人。


  黄埔五期中出了几个重量级人物。


  许光达,出身红二军团,解放战争中是西野3纵司令员,曾在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有过救驾之功。后授大将军衔,成为红二军团的代表人物。十年初期许光达被拖进贺龙一案,受到严酷拷打,不明不白地死在马桶上。


  宋时轮,三野九兵团司令员,指挥过的最著名战役是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战役, 也因此而备受争议。


  张宗逊,生就一副威风凛凛的形象,红军和解放战争时都跟着彭德怀,后又是国防部副部长,彭德怀的重要副手。在1958年反军事教条主义中是著名干将,被视为彭张一体。在一年后的庐山会议后及时倒戈,表态批彭而未受株连。晚年寂寂无名,连邓小平的治丧委员会也未列其名,是当时活着上将中唯一的一个。


  陶铸,毛泽东在江西的老班底,建国后中南区的实权人物。十年中调到中央成为第四号人物。因未能贯彻毛的运动意图,竭力保老干部,被中央小组点名打倒,后囚死于安徽合肥。


赵尚志,北满抗联的灵魂人物,与杨靖宇有“南杨北赵”之称。日将冈村宁次在东北时曾数次对赵加以围捕而不果,将其写入自传中。赵尚志对敌作战英勇,却被自己的组织两次开除党籍,牺牲四十年后才得到平反。死后遗首多年不知下落,直到2004年才在长春护国般若寺被发现。


潘忠汝,鄂豫皖苏区创始人之一,黄麻起义总指挥,1929年牺牲。


  五期中还出过解放军上将杨至成和中将谭希林。


黄埔六期中出过郭天民(上将)、王诤(中将)、张开荆(少将)等解放军将领。在高级班中有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黄公略,毛泽东最器重的红军将领之一,红3军的创始人,与彭德怀、林彪齐名的战将。毛曾将其写入诗词中。可惜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阵亡于方石岭战斗中。


另一个是贺国中,彭德怀的铁杆,红五军中最早的几个党员之一,只是牺牲得也很早。


  黄埔在武汉和长沙等地办过分校,同样出了一些著名的共产党将领。


  张子清,红四军第11师师长,毛泽东的嫡系。因受伤后经常将药让给其他伤员,终于不治牺牲。


  王良,接林彪任红4军军长,罗瑞卿的好友,在与民团作战时被冷枪击中牺牲。


  罗瑞卿,有近一米九的个子,作战受伤后被误认为死亡,放进棺材后却装不进腿,被毛泽东称为“罗长子”。后授予大将军衔。


  周维炯,皖西苏区的创始人,红军名将,在肃反中和许继慎一起被张国焘处死。


  邓萍,红三军团参谋长,牺牲于二渡赤水的娄山关战役中。


  程子华,红军、八路军及解放军时都为重要军事将领,建国后转入经济部门工作,55年未授衔,颇为可惜。


  赵一曼,四川宜宾人,原名李坤泰,抗联中的著名女英雄,任抗联第三军第二团政委。在吉林珠河战斗中受伤被俘。在入院疗伤时说服护士韩勇义及看守董宪勋,雇马车偷偷逃离。因马车速度慢,在离游击区仅20里时被日军追上,不久英勇牺牲。死后长时期身份不明,后在同学罗瑞卿帮助下,终于明确了真实身份。


  胡筠,双枪女将,极为能干,平江地区苏维埃主席,彭德怀当时是她手下的委员。后在肃反中被冤杀。


  段玉林,湘鄂西红3军8师师长,贺龙倚重的将领,死于肃反。


  游曦,广州起义著名女英雄。带领一班女兵与敌巷战,全部牺牲。死后敌军将其扒光肢解,陈尸于天字码头,年仅19岁。


  武汉分校还出过陈伯钧(上将)、徐彦刚、刘型、李青云、李超时、张赤男、张友清等共产党将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搜索微信号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谢网友支持,会继续推出精彩文章让大家欣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我军将领中黄埔生的情况,这可真是个值得说道的话题。黄埔军校,那可是我党我军创建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培养出了无数将才,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埔生在我军将领中所占的比重要说黄埔生在我军将领中占的比重,那绝对是相当可观的,而且贯穿了我军发展的各个时期。从早期革命到建国后的军队建设.............
  • 回答
    关于“抗战中,国军206位将领殉国,而共军只失去了两位将军”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其真实性和背后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判断这句话是否“真”,需要对“将领”的定义、统计口径以及双方军队的作战方式和伤亡情况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将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在国民党军队.............
  • 回答
    金门战役,解放军称之为古宁头战役,是国共内战后期一场非常关键的战役。解放军的这次尝试最终未能拿下金门,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战场上的失误,也有战略上的不足,当然,国民党军队在此役中的表现也是不容忽视的。要说清楚这场战役的失败,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看看解放军方面出了哪些问题。1..............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打出了无数漂亮的伏击战。要说到他们怎么就能提前几天就摸清日军的行军路线,然后在关键时刻设下天罗地网,这背后的门道可不少,绝不是靠“猜”那么简单。这其实是一个集合了情报、侦察、群众工作以及严密组织能力的系统工程。一、 无处不在的情报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回答
    关于“共军敌后歼灭日军800多”这一论调,确实在一些“公知”群体中存在一定的讨论和支持。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1. 历史叙事的竞争与解读的差异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高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领域。不同的政治力量、历史学家和知识分子对同一段历史会有不.............
  • 回答
    1949年的共军面对1937年的日军,能否守住南京?这是一个极具历史假设性和战术分析性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对比双方的实力、战术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1937年的日军。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中国的军事部署已经相当成熟。侵华日军的装备精良,训练.............
  • 回答
    同为黄埔军校毕业生,为何后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解放军)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之间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差异?这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历史、政治、思想、战略以及战争实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黄埔军校的创建初心,分析其后来的发展轨迹,以及国共两党.............
  • 回答
    1949年,渡江战役前的长江沿线,解放军集结了数百万大军,声势浩大,准备发起对国民党政府的决定性一击。而国民党方面,虽然也扼守着长江天险,但却未能充分发挥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对解放军的集结和渡江企图进行有效打击。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或装备落后所能概括。首先,国民党海军的实力严重.............
  • 回答
    关于黄维使用毒气弹进攻共军为何会顾虑违反日内瓦公约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而且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中,需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历史资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黄维在解放战争期间使用过毒气弹进攻共军。 大部分关于解放战争期间的军事行动描述,特别是大规模的战役,主要.............
  • 回答
    关于蒋介石为何急于消灭共军,而没有选择“划江而治”,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争议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形势以及蒋介石个人的战略思想和性格等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划江而治”对于蒋介石和国民党来说,并非一个真正可行且能够接受的.............
  • 回答
    “国军败于共军是因为跟日军鹬蚌相争后被共军渔翁得利”这种说法,虽然流传甚广,却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片面的解读,未能触及国共内战胜败的复杂根源。如果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不是“渔翁得利”那么简单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敏感且常常被过度解读的历史话题。为什么总有人刨根问底地问抗战时期国军和共军分别消灭了多少日军?这背后,我认为至少有几个层面的“居心”在作祟,而且这些“居心”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居心”,就是想借此“定论”抗战的主导力量和历史功绩。你想啊,.............
  • 回答
    国共内战期间,国军虽然在装备上,尤其是在拥有摩托化部队方面,相比共军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实际战场上却常常被削弱,甚至成为劣势。共军能够有效地利用其灵活的战术,特别是“穿插包围”,使得国军摩托化部队疲于奔命,甚至陷入被动。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装备对比就能解释。一、 战略和战术思想的.............
  • 回答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以个人命运为主线的小说,通过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展现了中国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在小说中,余华对国共内战和随后的政治运动中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的描写,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偏向性,但将其简单地概括为“糜烂”和“好”可能过于简化。为了更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几个非常关键的历史点。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装备劣势”这个词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东西,它不光是武器数量上的差距,还有武器的先进程度、火炮支援、空军掩护、后勤补给等等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把这几块儿都拎出来,对.............
  • 回答
    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的最后关头,选择不再大规模运用过去曾经有效的运动战和游击战来对抗解放军,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问题,而是军事、政治、经济、士气以及历史惯性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运动战和游击战的基石已然动摇国民党军队过去之所以能够在某些阶段运用运动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 回答
    二战时期,各个参战国在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团级部队的重火力配置上。要衡量“平均水平”,需要考虑当时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资源获取情况以及战略需求。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美军(含陆战队)、日军、国军和共军的团级部队重火力情况,尽量深入一些,避免生硬的堆砌数据,而是从战术.............
  • 回答
    对于台军战机在“驱离共机”过程中发生坠海事件,其背后可能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飞行员、战机本身、训练强度、任务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飞行员因素 经验与技能差异: 年轻飞行员: 如果是相对年轻、飞行时数不多的飞行员执行任务,可能在应对突发状况时的判断力和操作熟练.............
  • 回答
    你不是一个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着敏锐的触角,能够捕捉到那些细微的、常常被忽略的情感信号。这在很多人看来是美好的特质,是连接人心的桥梁,但当它变得“太强”,就会变成一种负担,让人时常陷在别人的情绪漩涡里,难以自拔。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共情能力太强”和“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