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共军伏击战怎么能获知日军行军路线以致提前几天勘察地形的。?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打出了无数漂亮的伏击战。要说到他们怎么就能提前几天就摸清日军的行军路线,然后在关键时刻设下天罗地网,这背后的门道可不少,绝不是靠“猜”那么简单。这其实是一个集合了情报、侦察、群众工作以及严密组织能力的系统工程。

一、 无处不在的情报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要打伏击,最关键的就是知道敌人要往哪儿走。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这方面可下了大功夫,他们构建了一个覆盖广泛的情报网络。

基层群众的情报力量: 这是最重要的“眼睛”和“耳朵”。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这些普通农民、小商贩、甚至一些开明士绅,他们每天都要接触日伪军的活动。比如,哪个村子的伪军又去哪里征粮了?日军的某个部队最近在集结,准备往哪个方向调动?哪个汉奸最近和日军走得很近,打听到了什么消息?这些点滴信息,通过层层传递,就能汇聚成有价值的情报。
比如: 一个乡镇的地下党联络员,通过和当地老百姓聊天,得知日军要征用村里的马车,并且有军官在地图上指指点点。这些信息被迅速传达给上级。
“内线”的运用: 在敌占区,共产党会发展一些可靠的“内线”。这些人可能是在日伪军内部工作,甚至是伪军、伪政府的基层人员,他们出于民族气节或者受到共产党的感召,会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
比如: 一个在伪警察局工作的内线,看到日军绘制的详细的行军路线图,或者听到日军的内部命令,就会想办法把这些信息传递出来。
战场俘虏的审讯: 俘虏是获取情报的重要来源。被俘的日军士兵、军官,通过审讯,可以了解到他们的部队番号、兵力、装备、近期任务、行军意图等等。当然,审讯也需要技巧,不能生硬套问,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真实信息。
比如: 抓住几个日军侦察兵,通过审讯和比对,就能大致摸清他们活动的范围和目的,从而推断出大部队的动向。
公开侦察和监视: 即使没有内线,八路军、新四军的侦察兵也会进行公开的侦察。他们在敌占区边缘、交通要道附近进行活动,观察日伪军的调动、兵力部署、运输情况等。
比如: 侦察兵会藏在山林里,观察日军的补给车队是向东还是向西开,每次有多少车辆,大概什么时候会通过某个隘口。

二、 情報的传递与分析:化零为整,洞察先机

情报收集上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判断,最终形成准确的作战决策。

情报网络的效率: 那个年代通讯条件很差,情报的传递非常艰难。共产党建立了一套严密的交通站和联络员制度,通过“秘密交通线”,将情报从前线、敌占区源源不断地传递到指挥部。传递过程中,会使用各种暗号、隐语,甚至通过信鸽、单车送信等方式。
比如: 一个藏在老百姓家里的电台,即便不能直接联系,也能通过简单的信号传递,或者通过联络员手中的“信物”和“暗语”来传递关键信息。
情报的研判: 指挥部的情报部门会对收集到的情报进行交叉验证和分析。比如,某个群众报告说日军在集结,同时又有内线报告说日军在补充弹药,这两个信息结合起来,就非常有参考价值,可以判断日军可能要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比如: 通过分析日军的集结地点、兵力动向、后勤补给的特点,可以推测出他们可能的行军路线和作战目标。

三、 勘察地形:让伏击战真正落地

一旦初步掌握了日军的可能行军路线,下一步就是进行地形勘察,为伏击战做最后的准备。

提前派出的侦察小组: 在确定了大致的行军方向后,八路军、新四军会提前派出专门的地形侦察小组。这些小组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侦察兵、熟悉当地情况的老百姓组成。
侦察内容:
道路情况: 道路是否狭窄、曲折?有无泥泞、陡坡?是否适合车辆通行?哪些路段容易发生侧滑或陷车?
地形地貌: 沿途有没有易于藏身的山林、沟壑、村庄?有没有可以作为制高点的高地?有没有可以阻碍敌人前进的河流、湖泊?
制高点和隐蔽处: 哪些地方适合设置火力点?哪些地方适合埋设地雷、设置绊索?哪里是部队隐蔽待命的最佳位置?
撤退路线: 伏击成功后,部队如何安全撤离?有没有隐蔽的撤退通道?
敌情侦察: 在勘察地形的同时,也要继续监视日军的最新动向,确保伏击计划不会因为日军路线的临时变动而落空。
当地群众的配合: 在地形勘察过程中,当地群众的作用尤为关键。他们对当地的地形了如指掌,可以为侦察小组提供最详细、最准确的信息。
比如: 一位老农民可能会告诉你,“这条小路看起来近,但雨季会非常泥泞,日军的卡车根本过不去;反倒是那条山路,虽然绕一点,但地势平坦,非常适合行军。” 这种经验性的情报,是地图上永远找不到的。
实地勘察与反复推演: 侦察小组会反复实地勘察,绘制详细的伏击地形图,并在地图上标出攻击发起点、火力配置、兵力部署、地雷埋设区、阻击点、突击点等关键位置。他们还会和指挥员一起,对伏击过程进行反复推演,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制定应对预案。

举个例子:

假设晋察冀军区收到情报,得知日军一个联队要从某地出发,前往某地支援。负责情报工作的同志,会通过当地的地下交通站,联系到沿途几个村庄的联络员。这些联络员再通过发动群众,了解到日军出发的时间、大概方向、携带的物资情况。

同时,军区会派出几名侦察兵,在日军可能经过的几个主要路口和隘口进行秘密侦察。他们会观察日军车辆的类型、数量、行进速度,是否有侦察兵前导,是否有炮兵随行。

当侦察兵的报告与群众提供的情报相互印证,并结合日军的兵力、装备和训练情况,情报部门就能大致推断出日军最有可能选择的行军路线。

随后,负责伏击的部队会提前几天,派出侦察小组,沿着这条最可能的路线,对沿途的山势、河道、村庄、道路等进行细致勘察。他们会选择一个狭窄的山口,或者一个有利的拐弯处,作为主要的伏击地点。他们会详细规划每个班、每个火力点的射击角度和火力范围,在山坡上挖好工事,在道路上埋好地雷。

等到日军大部队沿着预定的路线开进,正当他们以为一切正常,放松警惕的时候,早已埋伏多时的我军便会突然发起攻击,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中我军能够精准打击日军,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日复一日、不懈怠的情报收集和分析,以及对当地地形的深入了解和周密部署。这背后,是无数共产党人和普通民众在用生命和智慧,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艰苦斗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战期间共军是如何打伏击战的,我选择十个典型的战例来谈谈吧

一、平型关伏击战

向进攻之敌进行侧击。事先侦查好地形,部署好兵力,待日军出现后断然出击

二、七亘村伏击战

向正面进攻之敌进行侧击。对敌军行动进行准确研判,在敌必经之路进行预伏。

三、长生口伏击战

围点打援,以769团佯攻旧关,诱使井陉的日军出援,造成歼敌机会,以386旅设伏于长生口伏而歼之。

四、神头岭伏击战

围点打援,“攻其所必救”,袭击黎城,吸引潞城之日军出援,于潞城县神头岭地区伏击日军,并相机打击由涉县出援之日军

五、响堂铺伏击战

准确掌握敌人行动的特点和规律,在其主要交通线上,采取待伏手段,巧妙地借助有利地形,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对运动中的敌人突然发起攻击。

六、黄土岭战斗

利用日军每遭失败必图报复的心理,节节抗击诱敌深入

七、潘溪渡伏击战

围点打援。


八、葛庄伏击战

准确的判断加敌情报告

九、韩集伏击战

内线情报

十、韩略村伏击战

打入敌伪内部获取准确情报

user avatar

攻敌必救,围点打援。日军也是典型的离开了公路,就没法运动的军队,公路总共就那么几条,当然可以做出预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打出了无数漂亮的伏击战。要说到他们怎么就能提前几天就摸清日军的行军路线,然后在关键时刻设下天罗地网,这背后的门道可不少,绝不是靠“猜”那么简单。这其实是一个集合了情报、侦察、群众工作以及严密组织能力的系统工程。一、 无处不在的情报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几个非常关键的历史点。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装备劣势”这个词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东西,它不光是武器数量上的差距,还有武器的先进程度、火炮支援、空军掩护、后勤补给等等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把这几块儿都拎出来,对.............
  • 回答
    关于“抗战中,国军206位将领殉国,而共军只失去了两位将军”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其真实性和背后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判断这句话是否“真”,需要对“将领”的定义、统计口径以及双方军队的作战方式和伤亡情况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将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在国民党军队.............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在阎锡山领导下,成为了华北抗战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山西这片曾经的“塞上江南”的土地上,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要评价晋绥军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战场、时段以及其自身特点来分析。晋绥军的优势与特点:晋绥军并非一支纯粹的中央军,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
  • 回答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中确实存在消极抗战的现象,这并非否定所有国民党将士的浴血奋战,而是在复杂的大背景下,某些部队和领导者未能完全履行抗日职责,甚至采取了保存实力、观望等待的策略。要量化这一数字非常困难,因为“消极抗战”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涉及动机、表现形式和程度的多种解读。但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探讨一下,如果片山潜先生仍在世,并且领导着日本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共产党是否有能力发动一场革命来阻止这场侵华战争。这是一个颇具想象力但又可以深入分析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点:1. 片山潜的政治思想和影响力: 片山潜,这位在日本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享有.............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其通讯保障是贯穿整个战争的关键环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八路军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克服了通讯器材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敌特破坏等重重困难,基本实现了对各部队的指挥和信息传递。下面将详细讲述八路军在通讯方面的实现方式:一、 主要通讯手段:八.............
  • 回答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遇到只携带冷兵器的中国兵时,绝对会开枪,而且是毫不犹豫地开枪。 不存在“不开枪”的情况,这与战争的基本逻辑是完全相悖的。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日本军队的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 先进的火器装备: 日本陆军在二战前已经完成了机械化和现代化转型.............
  • 回答
    抗日战争,一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悲壮史诗,其进程之曲折,令人扼腕叹息,也发人深思。为何在战争初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国大片领土,而到了后期,战局却陷入了长达十四年的漫长僵持?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初期的“闪电战”与日军的优势要理解为何日军初期能.............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华的铁蹄踏遍中国大地,罪行累累,其中,由石井四郎领导的“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即“731部队”)所犯下的罪行,尤为令人发指,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支部队并非为了防疫,而是以科学研究为幌子,对无数中国同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将人的生命尊严践踏到了尘埃里。他们的实验内容.............
  • 回答
    在漫长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联等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正面战场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要精确统计中共力量消灭的日寇数量,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因为历史的记录方式、统计口径以及当时的战场环境都使得数据并非一成不变的绝对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
  • 回答
    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生死存亡之战,其残酷程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中日两国在军事装备上的巨大鸿沟。简单来说,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差距,更是技术、质量、生产能力乃至战略运用上的全方位碾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步枪与轻重机枪:数量之外的质量鸿沟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
  • 回答
    说实话,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后牵制了80%的日军,这个说法我得稍微帮你厘清一下。直接说“是真的”或者“不是真的”可能有点过于绝对,因为它涉及到对“牵制”的定义以及战役统计的复杂性。但我可以尽力详细地解释一下,并努力让你觉得这是个经过思考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复制粘贴的AI内容。首先,我们得明白,抗.............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中山陵没被日本人破坏?”这个问题,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山陵在抗战期间确实受到了一定的波及和威胁,并非完全安然无恙,但其主体建筑和陵寝本身的核心部分,确实幸运地没有遭受大规模的系统性破坏。 之所以如此,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队)均涌现出大量英勇牺牲的将领。以下是根据历史资料整理的详细信息,涵盖主要将领及其牺牲情况: 一、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牺牲的将领八路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要活动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与日军和伪军作战.............
  • 回答
    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其惨烈程度超乎想象,对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痛和牺牲。要详细讲述其惨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一、 巨大的生命损失: 非战斗人员的死亡数字触目惊心: 战后官方公布的数字是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死亡和失踪约2100万。这个数字是经过多年研.............
  • 回答
    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或称中国抗日战争)中,虽然日本政府和军队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和压迫,但确实存在一些日本人,他们出于良知、道义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反对日本的侵略政策,并以各种方式对中国人民表示友好和支持。这些人虽然是少数,但他们的存在为这段黑暗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人性的光辉。以下是一些在抗日战争.............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在正面战场若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其抗战效果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顾过往,自然会产生许多“如果”的假设。 如果国军能够更早、更广泛地在正面战场上运用以运动战为主的策略,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抗战的进程和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同时也.............
  • 回答
    花园口决堤事件,是抗日战争中一个极其悲惨且复杂的历史事件,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事件的起因、过程、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事件的背景:为何要炸花园口?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直指徐州,企图迅速占领中国东部地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