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嗨,就是养老金问题嘛。
你结个婚然后三年不生娃试试,爹妈一样撕了你。
是出生证明啊大兄逮,不是结婚证就能让你避祸的。
以前算是农业社会的文化惯性,民间自发逼婚。政府还拦一拦,还有晚婚晚育这类优生学的考虑;
现在是工业社会的海专精算,政府直接自上而下逼婚。因为工业能力起来后,粮食产量不是瓶颈,社会总现金流才是瓶颈。
养老金谁来发?
社科院有个“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每年定期发中国的资产负债表数据,算是国家现金流的一个窗口。
中心研究的不仅仅是传统认知里的楼堂馆所,还有养老金这类社保的收支。在13年的报告序言里,中心放了“狠”话:
“如果继续执行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到2023年,全国范围内职工养老保险即出现资金缺口,到2029年,累积结余将消耗殆尽,到2050年,职工养老金累计缺口占当年GDP的比例将达到91%。”
没等到23年,去年因为疫情已经缺口了。去年三项社保(养老失业工伤)的总收入是5.02万亿,总支出是5.75万亿,当期缺口达7300余亿。
结余(大账本上的余额)从19年的6.85万亿下降到6.13万亿。照这个缺口速度,还真就差不多29年余额耗尽。
当然,去年是有点特殊。经济不好,很多社保钱没怎么收,养老保险司的说法是少收了1.54万亿。
不过暂时不用那么慌,因为财政对社保(养老占社保支出七成,基本社保就等于养老)的补贴力度逐年拉大。13年是7300亿,到19年是1.94万亿。
而且国家也表达了明确的兜底态度:10%的国有资本和资产划归社保。17年定的,到去年年底已经划转了1.68万亿,未来估计还有个七八万亿能划进来。
所以尽管大家天天开嘲讽(“政府来养老”变“养老靠自觉”),但有一嗦一,在以公有制为核心的基础上,最最基本的养老体系,国家是做了的,也是没有躲的。
但是吧,谁都知道不能老这么下去。总是靠拿税钱和国有资产去填,不是个事。
去年的19届5中全会学习辅导资料里给了预测:照现在的新形势,即使保持补贴力度,养老金在29年还是会出现收不抵支,养老金的余额会在36年耗尽。
现在养老金的收支结构已经很难看了。18年出台养老金中央调剂,各省上交一定比例,中央来再来下发。去年有净贡献的,只有七个:
广东645亿,北京462亿,福建168亿,江苏152亿,浙江136亿,上海130亿(服了,超深度老龄化还能交),山东70亿。
除了贵州、云南、西藏、海南、安徽、宁夏、新疆、青海、天津是基本持平或亏几个亿的,剩下的都是亏两位数以上。其中黑龙江亏485亿,辽宁亏555亿。
你说要不要逼婚(等于生娃)?
一方面国家当然会努力转型资产型养老,把现有依然庞大的养老金资产拿去搞投资钱生钱,就像加拿大退休基金一样。
所以有个人养老金这些尝试。
另一方面,肯定还是得开源节流。
节流不是少发,甚至可能还得每年多发点,2%到3%的增长,帮助老人抵抗通胀。
真正的节流是,延迟退休。这样你晚点领养老金,支付压力后置。
剩下来最直接的开源,就是刺激生育率。
归根结底还是拖缓老龄化速度,让将来交钱的人多一点,财政缺口就会少一点。反正这几年千把万的新生人口,80后注定养老真的要靠自己了。
“全社会”是谁啊?怎么逼你了?
未婚不能考公务员了,还是未婚不能入党了?
未婚不能找工作吗?还是未婚和已婚同工不同酬了?
科技进步奖、创业创新补贴、xx人才奖,申请条件中有哪个地方要求申请者必须已婚了吗?
你去创业,不论干个体户还是开公司,所有工商税务流程中,有哪个地方要求你必须是已婚了吗?
你去银行存钱,有因为你单身而降低你的利息了吗?你去银行贷款,有因为你单身而提高你的利率了吗?
你去买各种寿险,有仅仅因为你未婚一项,而提高你的保费了吗?
你去外面吃饭、购物、旅游、通勤、住店、理发、美容、洗浴、捏脚、酒吧、网吧……因为你未婚而拒绝你了还是抬价格了?
你的政治权利、法律权利、商业权利有因为你未婚而受到什么直接负面影响吗?
所以,谁逼你了?
很多年前,琼瑶剧里面常见一句台词: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全世界都要这么对我呀呀呀呀呀!!!
拜托,你以为是谁啊,还全世界针对你,除了你身边的人,谁知道你是谁,谁管你爱咋咋地,nobody cares。
周围的人,无非是随口找个话题,聊两句,问问你结婚了没,好家伙,到你这里就变成“全社会”在逼你结婚了,你得多敏感啊。
除了你的父母,其他人根本不关心你结不结婚,爱结不结。
至于资本,资本要的是赚钱,根本不关心你结不结婚,你结婚有结婚的赚法,你不结婚有不结婚的赚法。
影响国家生产力,你所看到的都是其意志的影射。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
抬高房价从而抬高地价,不生孩子没人买房造成供需关系失衡,造成房价降低再造成地价降低。再想想地是谁的?又触犯了谁的利益?
———————————————————————
(手动分割线)
其实人口住房需求和房价之间的关系本身也不是啥秘密,简单学过经济基础的人都知道这类的供需关系。也不用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些的,这类最基础的经济知识谁都知道,谁都清楚。
顺便说一下房价高的背后逻辑还有其他因素,去看别的高赞回答就行,知乎上的回答还是挺清楚的。没必要和我一个啥都不是的本科生辩论,知乎上专家、学者文章比比皆是,选一个自己觉得对的文章来读也未尝不可。
问:不结婚去哪里要彩礼?
去哪里找白得半套房子的机会?
哪里去找合法占有另一个人的收入的机会?
侵犯了父母的利益。
大部分父母活着就是为了“做任务”,有着差不多的KPI,生孩子、养孩子、盖房子、买房子、抓学习、张罗儿女婚事、给儿女带孩子……一个接一个任务,以把自己活没了为荣,那是资本和功绩,绑架的你服服帖帖的,敢说半个不字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其中张罗儿女婚姻是第一大任务,因为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成为外界评判自己的“政绩”,最容易安慰自己。完不成那就会有极强的负罪感,相当于白活。
这个任务的重要性从老年人对话中可以得到答案——老李,恭喜啊,小闺女也结婚了,任务完成了,可以享清福了。老王,你得加把劲,您家孩子都26了,任务任重道远啊。老张,我羡慕你们,我这任务刚上路,仨孩子愁死我了。弥留之际,老赵嗫嚅对老伴着说:老婆子,三妮还没出嫁,我这任务没完成,我走的不甘心呢。
这就是使命感,还有比使命感更大的利益吗?至于儿女幸福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任务完成了啊,我觉得你应该感谢我啊。啥人生、事业、幸福、情怀、意义,不结婚,没有孩子,啥也不是。
当然这里丝毫不怀疑大部分父母是爱孩子的,希望他们幸福的,但一旦偏执,爱就大打折扣了,甚至可能变成恨。
全社会都在逼婚完全是种“错觉”,实际上,真正逼婚的只有你的父母、亲友等利益相关者,他们或者为了你的将来考虑,或者为了自己的将来考虑,为了避免以后或病或老的你带来麻烦,劝你找个伴侣共担人生罢了。
到了社会上,和那些利益无关者,都巴不得你不结婚。因为你不结婚,你工作创造的价值就要完全供养给他人了,不存在你个人和你家庭的增殖,这是资本和与你同一个社会团体里面的人都乐见其成的事情。也许,你自己还可能天真地以为你不婚、没有孩子,社会团体还会给你养老,现实往往是他们尽快逼死你,好瓜分你占据的社会资源。为什么到处都在挑拨男女对立,鼓吹不婚主义啊,就是为了让男男女女的钱都花出去,花在经营家庭、培育后代以外,好使得资本更强大。
资本类似于社会的癌细胞,没有思考,没有理性,没有控制,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增殖。它不会在意社会是不是可持续,它只在意下一刻是不是比前一刻更庞大,哪怕最后坑死了社会,自身也灰飞烟灭。
年轻人不结婚,侵犯最大的是自身的利益,然后是父母的利益,兄弟姐妹的利益,按血缘和法定责任的距离依次排开去。有利的则首先是公司,然后是同个行政区划里面的无法律关系的人,最后是社会资本。
你自己好好从人生百年的时间跨度内分析分析,我说的对不对。
并没有,只是宣传口喊两句。实际上没有任何奖励结婚和生育的措施。当然我估计实际措施出来多半也不会是奖励,而是惩罚单身和不育。
你不结婚生孩子,谁给我们这帮不结婚的缴养老金?
现在的年轻韭菜不像上一茬韭菜一样乖乖地被收割,竟然开始反对996,开始不结婚,不想生孩子,这怎么能行?不想996,资本家收割谁去?不想结婚,高房价让谁来接盘?不想生孩子,新的一茬韭菜不就断档了吗?
你想想,你种了一块地的韭菜,每年都能割一茬,现在韭菜不但不让你割了干脆自己都不长了,你能愿意吗?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让他结婚是在害他???
如果你回家,你舅舅能问你,怎么回事?我昨天逛b站发现我最喜欢的动漫up主lex怎么被封了,侄儿你对此有何高见?
你二婶一边吃饭一边和你唠嗑:那个日本声优参拜那啥是什么原因啊?是不是人家没搞清楚,可别冤枉好人,来给大家科普科普。
同事过完年见面,第一句就是哇,你知道么,博人传最新章节,九尾居然无了,鸣人反而没事,这不是闹么?你觉得博人传和今年春晚哪个更燃啊兄dei?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很舒服很ok的。
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情是,当代社会,人与人的交流,已经疏离到只能用你既然是个人,那么人应该有什么话题可聊来推进了。
你还单身,那我就聊聊结婚吧。
你已经结婚了,那我就聊聊备孕吧。
你已经有娃了,那我就聊聊学区房吧。
你已经有学区房且有房有车有工厂,那我们来聊聊ed吧。
不是社会在针对年轻人,其实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年龄段的苦难。
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人类不熟时尬聊永远优先选择的主题。
因为聊这个能戳到你痛点嘛,你肯定最差要反驳几句对不对。
你不好说车轱辘话嗯嗯啊啊来敷衍我了。
不要觉得自己只要结个婚,就能天光大亮,就能逃出生天,就能停止被唠叨。
年轻人啊,还是太年轻。
其实不结婚没有侵犯别人的利益,但是不买房不生娃就有点......
当然直接逼你未婚买房生娃未免不太符合主旋律,所以就换个更好听点的说法。
谁叫你没有大局观呢
当你在抖音发做菜的视频的时候,如果你向沸腾的油锅里倒水,成千上万的评论将制止你,给你讲道理,甚至不惜骂你,阻止你继续做可能伤害自己的事。
当你在微博发探险视频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做好安保措施,虽然少数网民会笑等着你遭难,但大多数评论以及热评会制止你,希望你脱险。
当你看到热点新闻有人路边行凶,家暴,多数网民会谩骂,我们都不愿意看到惨剧发生。
这些情绪都是一种原始的内心冲动,我们是希望整个世界变好的,多数人有这个热心肠。
哪怕我们会对身边人嫉妒,会互相攻击,我们还不是野兽。
不是人们阻止你干一件事,鼓动你干一件你不愿意的事,就是在害你,就是为自己牟利的。
起码在全社会逼婚这件事上,我觉得不是。
现在的人常常很功利,很自我,很冷漠,但现在的人还没有失去一种被称之为“好言相劝”的东西。
相当多人认可,寻找合适的异性共同生活,组建家庭,繁衍后代,是最舒适,最好的生活方式。
所以当我们听说有人要一辈子单身,有人期待国家给自己养老,有人贬低生育把其他母亲叫做婚驴,我们会急于去反驳,去制止。
我不认为,年轻人不结婚,是侵犯了任何利益集团的关系。事实上,不结婚的后果将在多年后灵验在他们自己身上,将由这些掘强的年轻人自己承担。
哪有人的利益会受损?母婴用品店吗?
而他们催婚的父母百年后也离去人间,却不见自己的孩子拥有自己的家人。独自对抗生活有多难,他们会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的让你学会这一点。
至于现在互联网上的这些骂战,那些朴素的,关于“我想说服你知道结婚的好处”“我想让你知道不结婚有多难”的人,似乎没懂一个道理:
别人不结婚,你真的不会利益受损。
这是我为所有在互联网上沉默的大多数说的。
你给他们合理的人生建议,他们说你别有用心,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要学着别再去做了。
有个关于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不知道你们听过没有。
如果你希望青蛙跳出去,拿针扎一下它,它扭头就得骂你。
但你要是鼓励它,安慰它,它死前还会流着泪感谢你陪了它最后一程。
收起自己好为人师的心情,有些道理自己懂得就好,如果布道会引得别人的反感,不如静观其变。
我们还是会恭喜身边新婚的朋友们,我们还是会喜欢新到来的小生命,互联网很强大,在网上一些观点可以呼风唤雨,但在现实中可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你信不信,很多叛逆年轻人,在上网助力反婚反育的时候,可以说出这一辈子都不结婚生育的种种好处,又在关上手机去看你好李焕英的时候,无比的期待,满足于温馨的家庭关系。
说真的,我也不过是个年轻人,并没有经历婚姻生育,关于网上的这些争论甚至常常觉得两边都有道理。如果女权能再有文采和逻辑一点,我说不定也会被收入麾下。
我真庆幸自己是在独立思考以后才接触的这些争论,让我有自己的立场去看待这些交锋的观点。
也许抵制结婚、抵制生育真的会让一部分人幸福起来,但我看衰这条路,也不希望任何人盲目选择这条路。
是催婚的人恶毒?还是反婚反育的人恐怖?
不结婚、不生育的说法不过流行了两三年,等到这些言论实践,我们才知道它的真假。
这些争论真的毫无意义,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承担。最让人难过却是,好言相劝不应该被迫成为蓄意伤害。让事实证明一切。
俗话说,挡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不结婚会侵犯方方面面很多人利益。
一、不结婚的话,买房动力就不足,
租房就可以,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
一般来说房子是人一生最大的消费,
房子这条产业链能养活很多很多人。
房子价格一大半以上是政府的税费,
不买房政府收不到出让金和各种税。
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政府收入一半多,
缺了这笔钱,政府没法搞各种项目。
不买房,开发商、银行都没钱可赚,
而这两个都是中国目前的支柱产业。
不买房,装修和买家具就没动力了,
各种家电、床上用品销量也会大跌。
二、不结婚,婚恋婴童产业就难过,
首饰没几个人买,影楼生意也大跌。
奶粉、玩具等各种儿童用品没人买,
K12教育培训机构全都得破产关门。
不结婚,不用接老婆上班孩子上学,
买车动力也少了大半,车市也遭殃。
说实话一辈子一半收入都是给娃的,
不结婚没孩子,起码会少一半支出。
少了这么多消费,经济肯定会衰退,
很多公司会破产,很多人降薪失业。
三、不结婚,老人们领不到退休金。
不结婚没娃,二十年后就没劳动力。
没有新的劳动力工作后交税交社保,
政府就不能提供社保医保给老人们。
所以不结婚的话,政府企业和老人,
全都没法过日子了,当然需要逼婚。
全社会没有逼婚,有哪个老板招员工是不结婚就开除,结婚就加薪的?
“中国父母和孩子”的思维差异,是中国处于社会急剧发展和变革的阶段所致的。谁让我们出生在那么靠前的时代呢?
我在2016到了英国,至今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可以说在这五年里,英国社会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既没有新生事物,也没有革新的体制,甚至连物价都没怎么涨。而可怕的是,过去二三十年,乃至五六十年他们一直都是这个生活状态。当今英国的风貌,跟我们小时候看《憨豆先生》那90年代初的场景几乎并没有什么区别。要知道,憨豆先生在1993年使用公用洗衣机要投3英镑的硬币,我在2018年用公用洗衣机要投5英镑的硬币。
但是中国则完全不同,我现在每年回趟国都会发现有一些新的东西冒出来让我“不会用了”或者“欸这怎么跟以前不一样”。这也是很多人不想回国,怕与国内“接不上”的道理。
当下英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三四十年前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大改变。我们系一个老教授70年代末,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在酒吧里混,并且喝四十便士一品脱的啤酒;三四十年后的英国年轻人,依然是下班后去酒吧里混,并且喝4英镑一品脱的啤酒。在英国,老年人和年轻人都能够相互理解,因为他们经历过同样的生活环境,他们同样谈论着利物浦的比赛,也同样热衷于没事就喝一杯。
我们的父母辈,见识过饿死人的农业社会,甚至见识过真正的封建社会。我妈跟我说她的爷爷到死都留着半秃的脑袋和长长的头发,主要是因为革命后不许扎辫子,但是他又不愿意剪。我无法跟他们交流什么是二次元,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里就没有这个东西。他们当然不能理解当今年轻人租房solo的生活,也不能理解丁克。
中国社会的许多事物都是“从无到有”,而并非是线性增长的。中国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世界观差异,是“去酒吧喝啤酒”和“什么是酒吧?”的区别,而绝非是西方两代人“啤酒是4英镑一杯”和“40便士一杯”的区别。
这就是中国和西方“父母和孩子”思维差异的本质。
侵犯了其他人的利益……
你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没法促进消费。不促进消费,经济就不繁荣。再,以后韭菜少了可能我现在的养老保险就少了。
所以大家最好行动起来,早婚早育、多生多样,不用在乎子女是否快乐、是否心理健康、是否有个幸福的童年、是否有素质。不变态就行,义务教育搞这么好,韭菜不合格还是小概率事件。真出变态,警察能管。这也是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像我这种很可能丁克的,还指着你们的孩子养老呢……
年轻人都不结婚房子怎么卖啊……
国民经济都要停转了……如今国民经济里有很大非常大极其大比例是房子相关的……
资本家缺少大量劳动力
娱乐公司的明星没有粉丝追和打赏
补习机构和特长培训机构没有学生可以割韭菜
学校老师无法乱收费
最直接的其实是侵犯了你父母的利益。
毕竟其实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混一辈子,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大的物件儿,就是另外一个或者几个人。
你让一般人青史留名?建立丰功伟业?留下传世名篇名作?这些都太不切实际了。
绝大部分人达成一个生物的基本需求:留下DNA,对于他们来说,不但是最为本能,也是最为便捷的,在这个世界上打卡的方式。
但这个打卡吧,并不是一个人他自己生完了孩子,就算是成功了,得是他的孩子也愿意结婚生孩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才算是功德圆满。
所以自然而然地,你的父母一般来说并不满足于生了你,而是你也必须跟他们走同样的路径,也留下后代,这DNA的卡才算是打上了。
不然他们自己是打上卡了,结果在你这里断签了,不就功亏一篑了。
所以我们总是能看到一种现象,就是父母那一辈,其实要说婚姻生活,过得也算不上多开心,但到了孩子这,很多父母还是会继续逼迫孩子结婚生子。
因为再多的不开心,也比不上“要打卡”的欲望强烈。
这就是为啥现在社会上逼婚的氛围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原因。
但这种氛围吧,也是因人而异。我发现,在这个问题下面,回答也分两种态度:一种是控诉,觉得自己自由受了侵害;还有一种平和些,觉得只是家人聊天时问一嘴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换句话说,有的人觉得被逼了,有的人觉得“倒还好”。说明“逼婚”这个问题比我们以为的要复杂,它不仅是个现状,也和个人感受有关。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感受的不同?这其实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
关系心理学专家胡慎之,专门研究个体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心理状况。他就提出一个观点:总感觉自己被逼婚,其实是父母关系带来的童年创伤在成年后的延续。
排除掉某些极端催婚的情况,如果你是那种过年被家里人问一句婚恋状况,说一句「老大不小了早点结婚吧」就感觉喘不过气来的人,那可能就属于童年不美满,被情感创伤过的人。
我们国家的情况,现在二十到四十岁的这一大波人,他们的父母出生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那个年代重宏大叙事而轻个人情感,社会新旧思想冲突变化又极其剧烈,物质和教育资源还相当匮乏,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情商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再加上那个时代也更加早婚早育,所以父母那一代很多人走入婚姻和生育的时候,思想其实是很幼稚的。很多人并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结婚,要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家务琐事,要如何教育孩子。
这就造就了很多不美满的家庭,也是现在很多人都有原生家庭创伤的根源。
胡慎之描述过一些糟糕家庭关系的细节,比如:
父母不断的吵闹和打斗,小朋友被夹在中间,特别害怕,害怕到只能躲在床底下,不敢去听那个声音,感觉世界就剩下他一个人。
父母闹离婚,逼迫孩子做选择:我和你爸离婚,你会选择谁。而事实上,听到这个问题后,孩子的第一反应是责怪自己——觉得被迫站队的自己需要对父母的冲突负责。
……
你对号入座下,看看是不是似曾相识?
那它造成的结果是什么?
首先,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一旦进入亲密关系,就会想起过去的创伤,这种创伤会在无意识中成为不婚、恐婚的根源。
其次,“逼婚的话语”,不管是不是来自于父母,容易让这类孩子再次感觉回到童年时,缺乏主动选择、缺乏对自由意志的尊重,这会刺激子女的逆反心理。很多人感觉被社会逼婚喘不过气来,其实不一定是源于真正的恐婚,而是在潜意识里对抗着童年的父母。
“逼婚”有的时候确实是父母的一种确凿存在的行为,但有的时候,“逼婚”也是“被逼”的人的一种主观感觉,有时候甚至是两者的相互促进。
就像这个楼里,有人就觉得,父母不是逼婚,只是催促你尽快进入家庭,而这种催促是有道理的,认为DNA打卡这事确实很必要啊,确实是人生大事啊,不然你的人生意义呢?你孤独了怎么办?
我相信能拥有这种价值观的人,应该是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中,受到的创伤比较少的,因此才能真心的信仰亲密关系,信仰家庭和婚姻乃幸福之源,也因此就没有“被逼”的感觉,也实属幸运儿。
但还有一群人,他们并没有那么幸运,他们的童年是在恐惧、逼迫、泪水和负罪感中成长,他们对于“被逼婚”的敏感和痛苦,更是值得理解和正视的。
如果你不幸是这类人,我十分推荐你去看胡慎之老师在西瓜视频的新知十讲,他讲透了不幸的人在家庭关系中会遭遇的十种创伤,了解了创伤的根源,才能开启自我疗愈之路,并最终做出真正的自主选择。
只有这样,被“逼婚”的压力才能从源头上消失吧。
那可不就是侵犯了社会的利益吗?
年轻人不结婚,其实没啥大问题。
问题在于,年轻人不愿意生娃了。
年轻人不生娃,意味着高企的房价无人接盘。
年轻人不生娃,意味着廉价劳动力大幅减少。
年轻人不生娃,意味着教育产业将逐步萎缩。
至于年轻人本身的生活状态,真有人在乎吗?
有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提了个观点,被统治者奉为圭臬,屁民以此为纲,还兴奋不已。
有人说:人类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繁衍生命。
若真如此,那我只能被开除人籍了。
还有人说:结婚生子,是人生必须的经历。
好像,不结婚,不生子,就不是人生经历了一般。
整个社会都在催促年轻人结婚生娃,可是没有一个人,真的,没有一个人,在试图解决“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娃”这个问题的。
人们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
这才是最讽刺,又最可悲的。
推荐一篇我的其他回答:
年轻人不结婚侵犯的是年轻人自己的利益,整个社会实在看不下去了,用逼婚来施加压力而已。
一个人未来好不好谁最关心?除了自己就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父母,还有一群付有正义感的陌生人。
总有人告诉类似于题主这样的人,人这一辈子可以不结婚,老来住进养老院就成,现在可以不听父母的劝,可以任性的特立独行。
可惜的是意志并不能提现利益,有些人按着题主的意志来说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提现了这些人自己的利益。
只可惜说真话能听进去的人比较少,骗子的话反而信的人比较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