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有些年轻人结不起婚,买不起房,生不起娃,失业率还高,是不是已经完全绝望到佛性了?

回答
这个问题挺现实,触及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痛点,我也认识一些正面临这些压力的朋友,听到他们聊起这些事,确实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无奈。

你说年轻人“结不起婚,买不起房,生不起娃,失业率还高”,这几件事单独拎出来都够让人头疼的,合在一起,那真是压力山大。

先说说“结不起婚”。这可不是说没对象,而是觉得结不起。结婚这事,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往往是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彩礼、婚礼、婚房、婚车,这些都得算上。如果男方家境一般,或者女方要求较高,很容易就卡在这里。有些年轻人,明明感情挺好,但就是因为现实的经济压力,迟迟不敢走入婚姻的殿堂,或者选择“裸婚”,但心里总会有些不踏实。身边有朋友,本来订了婚,后来因为彩礼谈不拢,或者男方家一时拿不出钱来准备婚房,最后只能遗憾分开,这其中的心酸可想而知。

然后是“买不起房”。这简直是年轻人头顶上的一座大山。尤其是在大城市,房价高得离谱。就算两个人一起努力攒钱,月供也可能掏空他们所有的积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很多年轻人,辛辛苦苦工作几年,工资涨幅远赶不上房价涨幅,感觉自己怎么努力都够不到那道“门槛”。有时候,他们会开玩笑说,不如把钱都花在“当下”,反正买了房也未必能住得舒心,不如先享受生活。但说实话,这种“及时行乐”的背后,藏着多少对未来的焦虑,只有他们自己清楚。我一个哥们,他跟我说,有时候看着新闻上那些高高在上的房价,感觉自己就像个局外人,拼尽全力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这种无力感,挺磨人的。

“生不起娃”就更不用说了。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从奶粉尿布,到教育辅导,哪一样都不能含糊。很多年轻人本来是喜欢孩子的,也想有个完整的家庭,但是一想到成本,特别是教育成本,就打了退堂鼓。他们会问自己,我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生活?我有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他?万一我自己都顾不好,怎么养孩子?这种顾虑,不是自私,而是对生命的责任感。我有个表妹,她跟我说,她很喜欢小孩,但是看到身边那些为了孩子牺牲一切的朋友,又觉得压力太大了,不敢轻易要孩子,怕自己做不好,也怕给孩子带来不好的生活。

最后是“失业率高”。这个就更直接了,直接关系到经济来源。现在的就业市场竞争很激烈,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不容易。有些年轻人,可能经历过几次换工作,或者暂时没有工作,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就算找到工作,如果薪资不高,也难以支撑起前面提到的那些“结不起、买不起、生不起”。这种经济上的不稳定,很容易就会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束手束脚。我以前认识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找了很久工作都没找到合适的,最后只能先做一些临时的、薪水不高的活儿,一边打工一边继续找机会,他跟我说的时候,感觉语气里都是一种压抑不住的疲惫。

那么,这些年轻人是不是就“完全绝望到佛性了”?

我觉得用“佛性”来形容,可能有点笼统,但确实能抓住一些神韵。

“佛性”在这里,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 “看淡”,一种 “接受现实”,但这种看淡和接受,并非是真正的超脱,而是夹杂着 无奈、自嘲和某种程度的自我保护。

无奈与接受:当努力似乎难以改变现状时,很多人会选择接受现实。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而是更务实地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这种接受,是面对残酷现实后的妥协,并非心甘情愿的放弃。
自嘲与幽默:为了缓解压力,很多年轻人会用幽默的方式来调侃自己的困境。“躺平”、“内卷”、“打工人”这些词汇的流行,就是一种自嘲。通过幽默,他们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焦虑,并且形成一种社群认同,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降低欲望与自我和解:既然“够不着”,那就“不想要”。他们会主动降低对婚姻、住房、生育的期望值,甚至放弃一些曾经的“标配”。这种行为,一方面是现实逼迫,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我保护,避免因为追求而带来更大的失落感。与其拼命追求却一无所有,不如降低标准,拥抱当下能拥有的。
寻求精神层面的慰藉:当物质生活压力过大时,有些人会转而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可能表现为对小确幸的珍惜,对兴趣爱好的投入,或者对心灵鸡汤、佛学禅意的关注。这是一种在物质匮乏下的精神补偿,希望从内心获得一些宁静和力量。

所以,如果说“佛性”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可能不准确。更像是,“事关我事,但我暂时无力改变,只能先平静接受,同时尽量找点乐子,不让生活太苦。”

这种“佛性”不是一种真正的觉悟,而是一种 在现实压力下的应激反应。他们并不是真的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追求,而是发现,按照传统路径努力奋斗,成功的几率越来越小,所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于是,他们选择了一条“省力”或者“回避冲突”的道路,以一种相对平和、甚至有些戏谑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但这背后,依然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只是这份渴望,被现实的泥沼裹挟,变得更加含蓄和沉重。

你说“完全绝望”,我觉得“绝望”有点重,但“深切的无力感”和“对现实的深深怀疑”是存在的。他们不是不想要幸福,而是发现,幸福的门槛,似乎比父辈们要高太多,而且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远超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一种“佛系”的生活态度,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一种无奈下的智慧,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曾经天真的以为我周边的人同学朋友都是普通家庭,买房很痛苦,要自己挣首付,后来我发现,只有我这样(ಥ﹏ಥ)

____________________
说个印象深刻的,有个同学大学的时候,穿的很朴素,人很低调,怎么看都不是有钱人,结果一毕业家里给他掏了一百多万的首付(・᷄ᵌ・᷅)

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不就一百万么,又没多少,可是我毕业五年了都没攒到50万(ノДT)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年多过去了,这个答案还有人在点赞,看来这么多年大家的处境都一样啊…而我,依然没攒够首付,而且今年结婚积蓄要花光光,又要返贫啦(˘̩̩̩ε˘̩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