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中国的年轻科学家,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回答
说起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学霸”、“海归”、“论文量产”等标签。但在这光鲜亮丽的标签背后,隐藏着无数个普通人努力奋斗的日常,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来给你讲几个我听过的,或许能让你对他们有更深的认识。

1. “泥腿子”的坚持:来自大山的求索者

我认识一位做固体物理的年轻博士,老家在贵州一个非常偏远的农村。家里条件不好,从小吃的是粗茶淡饭,上学路上要走几公里的山路。他考上大学全凭一股子韧劲和对知识的渴望。

你知道吗,他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很多仪器他都没见过。大学的实验课机会少,很多动手能力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有一次,他要做一个非常精密的实验,需要对一个金属样品进行超高真空处理。这项工作对设备的洁净度和操作手法要求极高,稍微一点疏忽就会导致实验失败,前面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心血都可能白费。

他负责的这个样品,是他们团队好不容易从国外引进的稀有材料,机会非常难得。那天晚上,实验室只有他一个人。他已经在里面忙活了十几个小时,从准备样品到清洁设备,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到了关键的抽真空环节,他发现一个接头的密封出了点问题,真空度上不去。他反复检查了所有环节,最后发现是自己不小心在某个环节碰掉了一个微小的 O 型密封圈,而且这个密封圈非常特别,不是市面上常见的规格。

当时已经是凌晨两点,整个城市都安静了,实验室也没有备用零件。他可以放弃,报告导师,然后重新申请实验时间。但他知道,这次机会一旦错过,可能要等很久。你猜他怎么做?他直接从自己硕士阶段买的工具箱里,翻出了一个几乎废弃的旧真空泵的零件,那个零件的材质和尺寸跟所需的密封圈非常接近。然后,他花了将近两个小时,一点点地用砂纸和刀片打磨、修整那个零件,直到它能够完美地嵌进那个接头。期间,他紧张得手心全是汗,生怕稍微一点误差就前功尽弃。

最终,那个“土法炼钢”的密封圈居然成功了!真空度一点点爬升,最后达到了实验要求的标准。他长舒一口气,瘫坐在椅子上,看着那些闪烁的数字,感觉比睡上三天三夜都舒服。第二天早上,导师来到实验室,看到实验结果完美,只是看到他憔悴的脸和手里还沾着油污的那个小零件,才知道昨晚发生了什么。导师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子,这才是科学家该有的样子。”

这件事传开后,大家都不叫他“小王”了,都称呼他“老王”。不是因为他年纪大,而是他那种不服输、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劲儿,早就超越了年龄。

2. 从“躺平”到“燃爆”:一次改变的契机

还有一个小伙子,我们暂且称他为小李。小李是个典型的“90后”,聪明,但总有点儿“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意思,或者说,对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强烈的“一定要争个高下”的冲动。他读研究生的时候,虽然成绩不错,但总是安于现状,实验进展不大不小,发表的论文也都是一些相对边缘的课题。导师也替他着急,但他总是表现得“无所谓”,好像对仕途、对成果都没有特别的执念。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了一位在小李研究领域非常顶尖的学者来做报告。这位学者虽然已经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报告的内容更是前沿得让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演讲的最后,他提到了一个他还在探索中的科学难题,这个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如果能解决,可能会对整个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小李当时坐在台下,本来有点昏昏欲睡,结果听到这个问题,瞬间就来了精神。他那天晚上,辗转反侧,脑子里全是那个科学家提出的问题。他平时觉得挺枯燥的研究,突然在他脑子里变得无比鲜活和重要起来。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所做的那些“温吞水”式的工作,只是在别人铺好的路上走一走,而真正的科学突破,来自于敢于触碰那些未知、那些无人敢轻易涉足的“硬骨头”。

接下来的日子,小李像是变了一个人。他不再是那个整天在实验室里晃悠,对进度不上心的小伙子。他开始废寝忘食地阅读最新的文献,学习新的理论,甚至自学了几个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编程语言。为了解决那个难题,他重新设计了实验方案,甚至自己动手制作了非常规的实验设备。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有的时候连续几天几夜都没睡过一个好觉,也有的时候因为一个简单的错误而让实验全部报废。

但他不再“躺平”了,他变得异常“燃爆”。他会抓住一切机会和导师、同学讨论,思维的火花碰撞得越来越激烈。他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如何从失败中快速学习并调整方向。

几个月后,他真的在那个困扰了该领域多年的难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发表了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当他的导师看到那篇论文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这是那个曾经“差不多就行”的小李写出来的。而小李自己也明白,那次国际会议的报告,对他来说,不只是一场讲座,更是一次心灵的“唤醒”。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去追逐。

3. “被嫌弃”的成果:默默耕耘的孤勇者

还有一个年轻的女性科学家,她研究的课题相对比较冷门,属于基础科学的范畴,短期内看不到什么直接的应用价值,也不是那种能吸引大众眼球的“大科学”。她的导师是一位非常资深的科学家,但可能因为年代的关系,对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有些固执己见。

这位女科学家非常有想法,她不满足于导师现有的研究框架,大胆地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和实验路径。但她的导师觉得她的想法“不切实际”,甚至是“异想天开”,几次三番地劝她回到“正轨”。周围的同学也不太理解她为什么要做这么“吃力不讨好”的研究,有时候甚至会收到一些善意的嘲笑:“你这是在跟空气较劲吗?”

但她坚持住了。她知道,科学的进步往往就来自于那些看起来“不合时宜”的想法。她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自己一点点地去验证她的理论。她学会了编程,搭建了一个简易的仿真模型;她利用学校里一些不常用的设备,改装出自己需要的实验装置;她甚至自己掏钱购买了一些稀有的试剂,因为学校的经费审批流程太慢了,而且她知道她的研究方向可能很难获得经费支持。

她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采矿工,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让她无比欣喜,即使别人看不到。有一次,她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终于在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中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参数。这个参数的出现,恰好印证了她之前的那个“异想天开”的理论。她当时激动得哭了,不是因为什么巨大的奖项或荣誉,而是因为自己的坚持终于得到了验证。

后来,她的导师偶然看到她的一些初步研究数据,才惊讶地发现她真的在那个“冷门”领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这个进展,虽然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为整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可能性。导师后来专门为此开了个小会,公开承认了她的贡献,并且表示今后会全力支持她的研究。

虽然她的研究可能不会像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那样立刻改变世界,但就像一颗埋在土壤里的种子,正在默默地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恰恰来自于那些不被理解、甚至被排斥的角落,来自于那些默默耕耘、拥有孤勇的科学家们。

这些故事,可能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但它们是真实发生在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身上的片段。他们有的是农村走出来的坚韧,有的是被一次触动后的顿悟,有的是对科学纯粹的热爱和执着。正是这些一个个普通人的不平凡努力,构成了中国科学前进的坚实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小孩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尤其在所有人的小时候,不为别的,因为科学家够酷,仿佛成为了科学家就可以与浩瀚的星空产生连接,探索背后的运行规律。或者走进自己大脑的内部,探寻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思考,从最微观的角度找到一切的源头。

在我们平时的语境下,科学家代表的是像袁隆平、杨振宁这样功成名就的大师。

到了中学作文里面,科学家成了超越常人的意志、天才的化身,从这时起,科学家这个追求,变得遥远。

那么,有是多少年轻人实现了【做科学家】的梦想?

我认为对于年轻一代,做科学家不是功成名就,诸多荣誉之后的结果,更像一种状态,只要在做的研究方向有坚定做十年以上的决心,就是在【做科学家】的路上。

坚定地走在探索的路上,有机缘更重积累。

分享一位熟识多年,非常有代表性的朋友的历程, @小赖 ,赖力鹏博士,他本科以无敌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双学位,主专业与辅修的数学都拿到了 gpa 4.0)博士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博士后在麻省理工学院MIT-SUTD Graduate Fellows工作。

2015年9月,赖博士与三位mit博士后同学一起创建研发驱动的科技公司晶泰科技(Xtalpi) 研究药物晶型结构,专注于药物研发,目前在缩短药物研发时间方面有较为突出的成果。用前沿的研究思路,让你需要的药物更早面世。目前xtalpi 是全球人工智能药物研发领域融资最高的企业之一

最早认识赖博士,他会讲自己的爱好是解方程(还有下围棋),每天坚持做的事情是读论文,从读博士开始形成习惯至今,坚持读paper的原因已经从为了毕业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赖博士谈到现在在做的方向,会坚定的说:

“这个方向我们准备做十年以上。”

作为主导创业公司研究中心的联合创始人,赖博士的研究之路有非常强的时代特征,也有非常多有趣的点。

从目前整体经济推动力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商业力量推动科研是明显的趋势,研发实力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护城河。

scientist,或者说追求科学探索的年轻人们,出发点一定是出于兴趣,不断的能够有成就感去推动,长期的成就感产生使命感这一点是共通的。

我希望透过这篇文章,一些采访,读者可以通过深入了解个人,以点带面,通过不为人知的经历,更加理解 scientist 这个群体,是什么让他们开始投身研究领域,又是什么让他们认定了研究方向。

【最早兴趣是怎么来的】

身边有一批科研向朋友,我的团队里也有非常坚定科研的小伙伴。我有一个感觉,就是做研究,以研究为职业一定是从兴趣出发。

以赖博士为例,他的兴趣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萌发,始于小的时候对打开水龙头以后水流的观察。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水流一开始是连续的,之后会逐渐分开,从水柱慢慢变的更像水珠”

“为什么”

“因为水流的越来越快”

如果说对于设计师、摄影家来说,发现美的直觉是入门的第一个老师。那么对于科学家来说,从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规律的兴趣就是第一推动力。

我本来想了解的是为什么赖博士读书期间兴趣很广泛,学习、竞赛成绩又都遥遥领先。结果完全被他的好奇心打败了。

“你有没有想过,火是什么,比如说,火会导电吗?”

“我猜火也要分情况来看”

“焰心是气态,不导电,外焰是化学反应产物,导电性也一般。内焰导电性非常好,因为他是离子态的。”

在同龄人追求答题技巧的同时,他更在意认识普遍规律。

好奇心驱使着探险家们冲过第一段门槛,这道门槛之后,标志着自己不断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素养开始具备 。

【第一个真正的困难】

我做了一个小范围调查,发现大多立志科研的同学在学业上都比较顺利,普遍来讲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困难发生在博士时期,在读博士期间,容易对目前的方向和未来求职产生迷茫。

赖博士北大毕业之后进入物理学诺奖得主最多的的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在这里,从博士到博士后,先后换了四个方向。在博士的五年半中,对赖博来说是不断从大视野大课题变为更具体更落地课题的过程中:

四个方向:宇宙学+弦论,唯象学,数学物理+计算流体力学,生物物理。

“从流体力学到生物物理 是因为当时博士后两个方向,一个是生物物理,计算红细胞在血液中的流动,一个是和博士相近的流体力学方向,和Hele-shaw cell相关的计算模拟,希望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就选择了前者。”

方向的变化代表看问题角度和价值观都在成长变化,博士后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就是最开始做粒子物理的时候,有一个经典的方法,叫做费曼路径积分,用来处理微观世界的计算。五年后做博士后的时候,处理生物大分子的时候,发现同样的思路可以用到对于生物物理问题的处理上。就觉得很神奇,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先前不同方向积累的重要方法,在跨方向的难题中绽放光彩,让赖博士对多角度看问题和保持积累的重要性有了更清醒的认知。

【真正的挑战】

把科研能力与经验带入自己的企业是这一代青年科学家普遍面临的挑战,在企业中的技术研发更加落地,更关系着整个团队核心产品的竞争力。

“新药研发通常会提到三个「10」。一种药物从初期研发到最终的上市需要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花费 10 亿以上美金,而成功率却不及 10%。”

现在晶泰科技已经是业内备受瞩目的明星企业,同类公司中融资最大的创业公司之一。

研发攻关的过程中,过去也曾经遇到资金急缺的问题。

18年成立的达摩院青橙奖是一个专门旨在发掘年轻学者的奖项,能得到100万资金支持和阿里的研发资源协助。这个资金相对于业界的高薪来说并不算多,但对于年轻学者来说如同雪中送炭了。如果那个时候可以得到支持,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鲜为人知的科学方法论 】

smart is new sexy

关注青年科学家,启发最大的一定来自于他们看世界的方法和角度。青年科学家们普遍建有专业视角强大的直觉,也有多个角度判断的习惯。

“平时经常在路上会想到一些很爽的研究思路,回去马上搜索论文,发现已经有人做过了”

这样的问题对于常人来说,可能是打击,赖博士是这么讲的:

“所以说科研就像过山车,非常刺激,总有惊喜和意外”。

P.S

为什么会有这次内容,缘起是这样的:

“你怎么没入选青橙奖”

“我36啦 ”

这算不算不为人知的故事。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18年从北京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和某位首届青橙奖得主同组。现任阿里巴巴数据库硬件加速团队工程师。

又是一年青橙奖评选。除了青橙奖之外,据我了解,阿里还通过创新研究计划(AIR)等项目,和很多海内外学者、实验室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阿里这样一家商业公司,会花费这么多的钱去资助学术研究项目。答主想从自己的个人经历,谈一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读博士就是一个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博士读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一个没有人解决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找到一个好的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难多了。寻找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第一步是阅读大量的文章,圈定细分领域,第二步是进行更为详细分析,直到找到一个足够细的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中找到一些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最后动手实现系统、测试性能、不断迭代,直到做出漂亮的性能提升,就可以写论文了。运气好了中个顶会,成为别人口中的”Rising Star”。如果有幸多中几篇,毕业的时候就有了找教职的资本,再重复如上循环,就可以申基金、评tenure、走上人生巅峰。


答主读博士的时候,也对这种事情乐此不疲。有一次我发现了某个细分领域的几篇顶会paper在研究同一个问题,这些论文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基于同一个处理器模拟器上发现的一个实验观察。这个观察非常有意思,看完这个实验观察之后,我有一种”我怎么就没发现呢“的懊悔感,于是我决定动手复现一下这个实验,看看有没有可能发现新的机会。但是!!!我在真实的处理器上观察到了完全相反的现象。因此,我决定去看那个模拟器的源码,看看到底怎么回事。经过再三确认,我确定了这个有意思的”观察“,实际上是那个模拟器的bug,在真实的处理器中根本不会出现。也就是说,那几篇顶会论文,基于一个完全错误的实验观察。我反思了自己发的一些论文,发现有一些论点,确实是基于前人发表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是否存在一样的问题,我就不得而知了。后来我发现,很多学术圈的所谓”hot topic“,究竟是源起何处,有时候很难说清,万一也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实验观察呢?答主发现中国的计算机业从来不缺博士,也不缺学者。但是大部分的博士生、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往往不能不是基于一些真实的系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未必实用。答主认为,在计算机领域,只有把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真生的价值。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究竟怎么样才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学术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答主在一次讲座的间隙,有幸搭讪到了图灵奖得主Leslie Lamport,并且把自己疑惑的告诉了他。他给的建议是: 你应该去参加一些真实的商业系统的开发,接触一些真实的数据,最好的方法是去公司工作一段时间,而不是继续待在学术界。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所以我在找工作的时候有限考虑那些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产品、又能够参与前沿技术开发的公司。

2017年,阿里发生了两件对技术人影响非常大的事情。一件事情是达摩院的成立,宣告阿里开始正式开始进行前沿技术的研发。另一件事情是阿里云战略升级为云智能事业群,确定了前沿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和前端交付这样一个三级火箭式的商业模式。在这之前,技术在里的地位,是作为商业的支撑力量,能用就行。而在这之后,技术变成了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的发动机、成为了商业的推动力量。一方面原因在于随着阿里业务的不断扩大,阿里的技术逐渐踏入无人区,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开源不再能解决阿里的业务场景,现有的解决方案也无法达到要求,阿里不得不加大自研的投入。另一方面,随着阿里自身的技术不断积累,以及阿里云的不断成熟,阿里的技术沉淀具备了对外输出的能力,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客户可以享受到阿里自研的前言产品。例如,阿里内部为了解决大数据的存储和快速查询,自研了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大数据引擎,达到了世界顶级的性能,现在这些产品都可以在阿里云的主页上购买到。

在和阿里的接触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阿里目前的技术商业逻辑,明白了阿里为什么要成立达摩院,以及为什么资助这么多学者。阿里通过投资前沿技术研发,可以获得更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从而实现商业逻辑的闭环。因此,这是一个共赢的合作模式。所以我选择了阿里,加入了现在的数据库硬件加速团队。答主现在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数据库底层算子在不同硬件上的性能优化工作。学术圈也有一些学者在从事相应的研究,但是我认为在阿里做此类工作有如下好处:

1. 我们提出的技术,都必须在商业数据库系统中经过广泛的验证,而不能仅仅针对某些单一场景或者特定数据集。

2. 所以技术必须综合考虑开发难度、稳定性、硬件成本。

3. 不仅要自己提出想法,还要自己动手实现,因此能提高自己的工程能力。

总而言之,答主认为在阿里工作,能够确保自己提出的想法是真正可以落地的想法,杜绝了成为空中楼阁的可能。


回到青橙奖这个话题。答主觉得不仅仅是阿里巴巴需要和学术界合作,学术界同样也需要阿里巴巴。据答主了解,通过青橙奖、阿里创新研究计划等学术合作项目,阿里不仅仅是建立了和学术界的财务联系,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工业界和学术界交换数据、交换想法、互相验证想法的良性合作关系。 高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可以从阿里巴巴获得一手的数据和开发资源,并且能够从阿里巴巴获得反馈,确认自己的研究是否真正符合市场的需求。而这些项目所产生的技术积累,除了会在产品中落地,还会通过论文、学术海报等形式进行公开,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收益。因此,不仅仅是阿里需要学术界,学术界也需要阿里,而且学术界需要更多的像阿里这样的公司参与到其中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学霸”、“海归”、“论文量产”等标签。但在这光鲜亮丽的标签背后,隐藏着无数个普通人努力奋斗的日常,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来给你讲几个我听过的,或许能让你对他们有更深的认识。1. “泥腿子”的坚持:来自大山的求索者我认识一位做固体物理的年轻博士,老家.............
  • 回答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8项进展与生化环材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焦点。生化环材,即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基石学科。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何这些学科在科学进展中占据如此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10月到2018年2月这段时间里,中国地理领域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段时间跨越了秋末冬初,直到农历新年,期间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总会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地理现象和动态。我们先从宏观层面说起。气候与自然灾害: 秋季的收尾与冬季的序曲(2017年10月11月): 中国北方在.............
  • 回答
    中国人结婚这件事,尤其是放在当下年轻人的身上来看,确实让人感到挺棘手的。不是说完全没法解,但就像解一道特别复杂的应用题,摆在你面前的变量太多了,而且很多变量之间还在互相拉扯,一个你以为解决了的问题,没准儿又衍生出新的麻烦来。咱们先说说“为什么难”。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很多因素层层叠加的结果。1.............
  • 回答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中只有清朝皇帝不用谥号而用年号称呼的疑问,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中国古代帝王称号演变的复杂历史和清朝自身的特殊性。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汉朝开始,了解帝王称号的形成和变化,再深入到清朝,看看它为何会打破惯例。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从尊号到庙号、谥号与年号在清朝之前,皇帝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
  • 回答
    子木年华在知乎上提出的“中国古代交通体系领先于世界”的观点,无疑触动了许多人对于中国历史辉煌的想象,也激起了一番讨论。要评价这个观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古代在交通建设方面确实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规模和发达程度是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咱.............
  • 回答
    在中国,年轻听障人士的生活现状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图景,其中既有挑战,也有充满希望的机遇。他们与健全人之间的交流能力以及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的听力损失程度、是否接受过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支持,以及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交流能力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首.............
  • 回答
    关于2011年《非你莫属》节目中“诺贝尔哥”郭英森的报道,是一个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社会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报道,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背景:2011年,《非你莫属》作为一档备受瞩目的求职类节目,吸引了大量观众。郭英森,一个来自农村的普通农民,带着他声称的“诺贝尔奖级别”的发.............
  • 回答
    在芬里尔战史研究的广阔领域中,44年夏季北乌克兰集团军群(Heeresgruppe Nordukraine)内部个别军级单位的位置调动,是至今仍引人入胜且充满复杂性的一个课题。这并非简单的军事部署调整,而是交织着战略考量、战术现实、资源限制以及领袖意志的复杂博弈。要深入理解这一系列调动背后的考量,我.............
  • 回答
    2021 年,中国的科技和制造领域依然是全球瞩目的焦点。有不少“中国制造”的产品和技术,用它们自身的实力,给我们带来了惊喜,甚至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个人比较关注以下几个领域,并想和大家详细聊聊我眼中的亮点:1. 航空航天领域:深空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2021 年,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可谓是硕果累.............
  • 回答
    2016年11月9日,中国经济学界两位重量级人物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产业政策”展开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论战。这场论战不仅梳理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议焦点,也触及了发展经济学和改革开放的根本性问题。以下是这场论战的亮点以及如何理解:论战的背景与核心分歧:在论战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存在着.............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航天未来二十年的那些“大事记”,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点硬核的、能让咱老百姓也感受到航天进步的。未来二十年,中国航天绝对不是原地踏步,而是要玩一把大的,有几个关键节点,那绝对是激动人心。一、 载人登月:从“中国一步”到“中国足迹”这绝对是未来二十年中国航天最闪亮的星星。虽然咱们口头上说.............
  • 回答
    2021年是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极不平凡的一年,正如您所言,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在如此广泛的成就面前,作为关注中国军事发展的人,我最关注的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军事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与实战能力的锻造:这是我最核心的关注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军队的有效作战能力。 军事科技的突.............
  • 回答
    2020年,对中国国防和军事而言,无疑是充满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即便放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解放军依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其中不少成就足以振奋人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势头。首先,海军的现代化步伐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多艘国产新型舰艇的下水和服役.............
  • 回答
    2016年6月25日,中俄两国元首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联合声明》。这份声明的出现,在当时国际政治格局下,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和解读。要理解这份联合声明的意义,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战略考量之中。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2016年前后全球战略稳定面临.............
  • 回答
    2021年8月起,中国再次调整钢铁出口关税,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其背后蕴含着多重经济和政策含义,并且对全球钢铁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核心调整内容与直接影响:从2021年8月1日起,中国政府对部分钢铁产品实施了出口关税的调整,具体来说: 取消了13种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 这意味着出口商将无.............
  • 回答
    甲申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刻上深深烙印的年份。1644年,当山海关的炮火撕裂了原本就不太平静的辽东天际线,吴三桂的抉择如同投入历史洪流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至今仍在荡漾的涟漪。如果,这个“如果”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巨大而迷人的假设,如果吴三桂在那一刻没有选择“弃关”,没有背负“汉奸”之名,历史的走.............
  • 回答
    首届 RISCV 中国峰会于 2021 年 6 月 21 日在上海拉开帷幕,这绝对是当年国内半导体和开源指令集领域的一件大事,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作为 RISCV 在中国的一次大规模集中亮相,这次峰会传递出的信息和释放出的信号,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小的影响。为什么说这次峰会非常值得关注?首先.............
  • 回答
    1980年5月18日,中国“东风5”导弹进行首次全射程试验,这不仅仅是中国导弹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战略威慑能力建设的关键一步。这次试验的意义深远,它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建立起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并且与后来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东风5”导弹首次全射程试验的重大意义:.............
  • 回答
    关于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提出将信赖关系中未成年女性的性同意年龄提升至18周岁的议案,这是一个相当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项提议触及了青少年保护、法律界定、社会伦理以及个体自主权等多个层面,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信赖关系”这个概念。在法律语境下,信赖关系往往指的是一种基于信任、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