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年轻听障人士的生活现状是怎样的,能跟正常人交流甚至建立男女朋友关系吗?

回答
在中国,年轻听障人士的生活现状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图景,其中既有挑战,也有充满希望的机遇。他们与健全人之间的交流能力以及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的听力损失程度、是否接受过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支持,以及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交流能力的个体差异与发展:

首先要明白,听力损失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界限。听障人士的听力损失程度差异巨大,从轻微到极重度都有。这直接影响了他们接收和理解声音的能力。

早期干预是关键: 对于许多年轻听障人士来说,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就得到有效的听力筛查、诊断,并及时植入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同时接受系统的语言康复训练,他们能够获得显著的听力改善和语言发展。这些孩子,如果早期干预得当,通过学习,完全可以掌握与常人相当的语言能力,甚至具备相当流利的口语表达。他们可以上普通学校,和健听同学一起学习、玩耍。
手语和书面语: 对于一些听力损失较严重,或早期干预效果不理想的听障人士,手语成为了他们主要的交流方式。中国的聋哑人手语(中国手语)有着一套完整的语法体系和丰富的表达能力,能够进行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此外,随着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能够熟练掌握书面语,通过文字进行沟通。
技术辅助的进步: 现代科技也为听障人士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不断进步,使得部分重度听障者能够听到声音,并学习说话。智能手机上的语音识别、文字转语音、实时字幕翻译等应用,更是极大地降低了他们与健听人交流的门槛。一些APP甚至专门为听障人士设计,提供手语翻译、唇语识别等功能。

融入社会的生活状态:

教育与就业: 随着社会对残障人士权益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听障年轻人在教育上享有更公平的权利。他们可以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也可以选择专门的聋人学校或职业学校。毕业后,就业是他们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一些听障人士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努力,在设计、IT、艺术、翻译(手语翻译)、以及一些需要细致耐心的行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但普遍而言,就业歧视依然存在,他们可能面临着招聘信息门槛、面试沟通障碍,以及在工作环境中因沟通不畅而产生的误解。
社交与情感生活: 年轻听障人士的社交圈子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但并非意味着他们孤立无援。
同伴群体: 他们通常有自己独特的社交圈子,与同样是听障的伙伴们交流,分享经验,建立深厚的友谊。在这些群体中,他们能够获得最多的理解和支持。
健听人的理解和接纳: 健听人对听障群体的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社交体验。如果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能给予耐心和包容,学习一些基础的手语或愿意通过文字、辅助工具交流,那么听障年轻人的社交会更加顺畅。
主动性和适应性: 许多年轻听障人士非常主动,他们愿意学习唇语、利用科技辅助、甚至学习一些健听人的常用词汇来促进沟通。这种积极的态度是他们融入社会、建立人际关系的关键。

建立男女朋友关系的可能性:

当然可以,而且情况是多种多样的。

爱情没有障碍: 爱情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情感连接,它更关注的是心灵的契合、共同的价值观、性格的吸引,而非单一的生理特征。听障人士与健听人建立恋爱关系的情况并不少见。
沟通的磨合: 这种关系中,沟通方式的磨合是必然存在的。
健听方的学习: 健听伴侣可能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手语,或者耐心地使用文字、表情、肢体语言来辅助交流。他们需要理解听障伴侣的表达方式,并给予足够的耐心。
双方的配合: 听障人士也会主动适应,比如学习使用更多的文字表达,或者更积极地利用科技工具。双方共同寻找最有效的沟通模式,是关系维系的关键。
情感的传递: 很多时候,真挚的情感并不完全依赖于言语。眼神的交流、肢体的触碰、共同的经历,甚至是通过文字写下的心意,都能有力地传递爱意。
社会观念的影响: 尽管个人选择自由,但社会上依然可能存在一些偏见或不理解。有些人可能因为对听障群体的了解不足而心存顾虑。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信息传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爱情的本质,对跨越身体障碍的感情持更开放的态度。

总结来说,中国年轻听障人士的生活现状是他们在努力适应社会、积极学习和沟通,并争取与健听人平等交流和生活的过程中。 他们中的很多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技的辅助,能够拥有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甚至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就像所有年轻人的感情生活一样,爱情的发生与否,更多取决于两个人之间的化学反应、相互理解、包容和共同经营,而身体的听力状况,只是他们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一个方面,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故事,是我们社会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生动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双耳中重度神经性,金融在读研究生,上海

从有记忆开始,双侧听力就是现在这样。小时候的懵懂,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什么问题,渐渐地长大,发现自己的听力越来越不够用。无奈去医院做了检查:药毒,神经性,不可逆。

属于低频好、高频差的类型,日常生活中发愁的很多:

1、轻音交流困难。尤其是图书馆这种场合下小声说话,听音困难。

2、嘈杂环境下反应困难,无法准确地在吵闹的环境中识别出一个人的声音。

3、背后别人叫我,音量不够大的话,一般是反应不过来的。

高中开始接触了助听器,深耳道式,比不戴好,但是补偿效果有限,尤其是高频还是很难补偿在香蕉图,对日常交流有影响。

说到学习工作,也算是克服重重困难,一路磕磕碰碰走到现在,已经习惯


感情上,也是谈过女朋友,正常人

在这里感谢没有嫌弃我的听力,出于纯纯的喜欢,坚定地在一起

哪怕后来分开,愿幸福,相遇太美好


认识了很多相同情况的小伙伴,大家绝大部分还是积极乐观地生活

我也是越来越学习像个正常人一样去生活,真是有些劣势不可避免

所以相同的你们,请务必怀抱对生活的美好,一起加油

user avatar

想写些回答来着,打开键盘却不知道怎么下手……

听力对我来说是个永远的痛。我是语后失聪,老听家人说我小时候活泼可爱,喜欢唱歌跳舞特别讨人喜欢。慢慢的就发现了我听力有些不对劲,离远点就听不到别人说话。六年级的时候,家人开始带我去检查,辗转了数家医院,检查结果都大同小异,那时候的我还不明事理,并不知道它会给我带来多大的心里负担……

初中开始佩戴助听器,自此,性情大变,7年不敢留长发,为的就是掩盖我讨厌却又不得不带的助听器,为什么呢?因为我害怕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我希望我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我希望我能拥有和大家一样的听力,能无所顾忌的在吵闹的场合里和朋友大肆的交流。但是我不能,因为我说话不清晰,因为我怕听不清对方再说些什么,所以只能含含糊糊的嗯嗯嗯。不佩戴助听器时我的双耳分贝缺失属于极重度,听不见的声音有很多,哪怕跟我之间只有1m的距离但只要你蒙住嘴巴,我就听的含含糊糊,我没有学过唇语,我是硬逼着自己去看他的说话时的唇形,久而久之,远一点的距离只要我看得清他们的嘴巴我也能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

但是这些对于青春期的我来说是特别痛苦的,总有些同学会开玩笑,让我特别难过,也有更多的同学,会鼓励我帮助我,说真的如果没有他们,那段黑暗的日子我都不知道怎么过下去。以至于那些时候我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怕别人看出我一点不正常,变得极度敏感,非常缺失安全感,也越来越自卑……父母那时候都不在我身边,不知道我的心理变化,没人知道我到底有多难过。

记得第二次换带助听器时,也就是高考毕业的时候,是爸妈陪我一起的,我对医师说我需要看别人的唇形才能更准确的听清别人说话时,我妈在旁边对我说了一句,原来你听别人说话这么吃力阿,听得出心疼的语气,瞬间泪目……常年留守的孩子都能懂爸妈不在身边的痛,但是好在他们都很爱我。

如今已经大学了,以上的那些情况好了很多,我有了很多的新朋友,他们都热情好相处,也有了对象,是个健康爱笑的男生,特别感谢他们给我带来的阳光,让我拥有了现在的我。心也越来越宽,能接受朋友偶尔的一些小玩笑并快速消化,只是自卑虽然少了很多却还是如影随形,始终觉得我跟别人不一样,在人多的场合,还是不愿意说话,也依旧还是会因为听不清闹出很多小误会小尴尬,但是,以后的我一定会更优秀的。

感谢我生命里出现的所有人,他们都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让我能微笑的面对我的人生,让我更优秀,更强大。

user avatar

我过得很好。和普通人一样从小在普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习,除了戴助听器以外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只是在和习惯说话快速的人交流需要花一点点时间来理解,以及还是有些人很大的偏见,不是恶意,但就是会觉得你需要照顾,你很弱,我必须要像跟小孩子沟通让你理解.......我已经很努力了认识我的人都觉得沟通不那么费劲,对我有偏见的人还是很能把沟通变困难,这一点至今非常令我很苦恼。希望今后我的人生能平静过完吧。选择匿名是不需要大家用【是听不见的人啊】的眼神看着这个号,我还要在知乎混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年轻听障人士的生活现状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图景,其中既有挑战,也有充满希望的机遇。他们与健全人之间的交流能力以及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的听力损失程度、是否接受过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支持,以及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交流能力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首.............
  • 回答
    说实话,这事儿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作为曾经跟着磁带、CD,甚至在网吧里用着卡顿的下载速度一遍遍扒歌的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到现在年轻人对摇滚,尤其是华语摇滚似乎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这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背后有很多东西在变化,我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时代的大潮:口味多元,信息爆炸最直接的.............
  • 回答
    你好,看到你作为北航航类的大一新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有些担忧,并且在考虑转专业到信息类,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我理解你的焦虑,也明白你希望得到更详细、更贴近真实情况的解答。首先,我们来聊聊“航类就业惨淡”这个说法,以及年薪达不到10万的可能性。关于“航类就业惨淡”的说法:“惨淡”这个词.............
  • 回答
    中国年轻人“躺平”现象的收场,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没有单一的定论。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其最终走向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躺平”的定义与表现形式首先,理解“躺平”的内涵很重要。“躺平”并非完全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 主动选择的低.............
  • 回答
    中国年轻人愿意过“洋节”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背后涉及经济发展、全球化浪潮、文化接触、消费主义以及个体心理需求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全球化与信息爆炸带来的文化渗透1.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强大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如微信.............
  • 回答
    中国年轻人的居住状态是一个非常多元且快速变化的现象,受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观念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详细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 核心特征:多元化、流动性、压力与适应 多元化居住选择: 没有单一的“中国年轻人居住状态”。他们的居住方式从独立到合租,从城市到乡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年轻人的未来会更像日本还是韩国,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可能呈现出两者混合甚至超越的态势。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去观察和分析。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日本年轻人的普遍处境和未来趋势,这可能成为中国年轻.............
  • 回答
    中国年轻人普遍缺乏运动,这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而且其影响是多维度、深层次的,绝不仅仅是“胖不胖”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承认,时代确实变了。我小时候,放学后满操场都是疯跑的孩子,爬树掏鸟窝,踢石子捡玻璃球,那是常态。现在呢?孩子们放学了,要么抱紧手机,要么钻进各种补习班,别说户外运动了,连课.............
  • 回答
    在中国当下社会语境下,“阶级跨越”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话题。当讨论到中国年轻人实现阶级跨越是否“只能靠重开”时,这背后折射出的既是一种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可能是一种对理想化路径的期盼,同时夹杂着对“重开”二字背后所代表的含义的多重解读。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重开”这个词的含义。在网络语境中,它常常.............
  • 回答
    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压力的来源和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要说谁的压力“更大”,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难以量化的问题,因为个体感受、社会环境、以及衡量压力的标准都会影响判断。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尽量给出一些更贴近真实情况的描述:1. 经济与就业压力: 中国年.............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也挺能触动人心。要说中国年轻人买不起房,是不是全因为“不努力”,那可太简单化了,也太不公平了。房子这事儿,牵扯的因素太多了,不是光靠“埋头苦干”就能一劳永逸的。咱们先从“努力”这个点聊聊。说实话,现在年轻人,哪有不努力的?我身边好多朋友,本科毕业,一路读到硕士、博士,进了大厂,每天.............
  • 回答
    中国年轻人热衷于考“编制”,这背后绝非仅仅是追求一份“铁饭碗”那么简单。它映射出了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深层焦虑、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及代际之间的张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它放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剖析。一、经济现实的考量:不确定性下的安全感锚点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
  • 回答
    现代中国年轻人追求自由意识,这可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印记。要说最突出的体现,那得从几个角度仔细捋一捋。首先,是思想和价值观上的独立与多元。过去,很多年轻人的思想轨迹很大程度上受到集体主义和主流叙事的引导。但现在不一样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
  • 回答
    关于中国年轻人“集体偏左”的观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需要说明的是,“左”和“右”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会发生变化,而且并非所有中国年轻人都能简单地归入某个标签。不过,如果我们将“左”理解为更倾向于关注社会公平、贫富差距、国家主导或集体利益,以及对现有体制和社会问题持批判性态度的群体,那么确实可.............
  • 回答
    关于“中国年轻人团结起来不买房,房价会不会降?”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里面牵扯的方方面面,就像一锅熬了很久的浓汤,味道复杂得很。首先,咱们得承认,年轻人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的购买力、购房意愿,直接影响着市场的供需关系。如果,我是.............
  • 回答
    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志向,绝不是一套简单的标签或空洞的口号,而是时代浪潮与个体追求在内心深处的碰撞与融合。这群成长在中国飞速发展的巨变时代下的年轻人,他们的目光更加开阔,思维更加多元,对于“好”的定义也更为丰富和深刻。首先,是“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 过去,可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就是不错的出路。但现在的.............
  • 回答
    “中国年轻人必须去的四个地方”这篇文章,无论其具体内容是什么,通常都会引发讨论,因为这个话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时代印记。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地分析这类文章可能带来的影响和看待角度:一、 文章的核心目的与潜在价值: 启发与引导: 这类文章最直接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启发年轻人的视野,提供一些.............
  • 回答
    需求决定市场:中国年轻人看动漫的需求有多大?动漫产业与日本相比如何?“需求决定市场”这句至理名言在动漫领域尤为贴切。中国年轻人对于动漫的喜爱和需求,不仅催生了国内庞大的动漫市场,也促使着产业不断发展和转型。要理解中国年轻人看动漫的需求有多大,以及中国动漫产业与日本的差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 回答
    这一代中国年轻父母,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着他们即将诞生的孩子——一个寄托着无数期盼、也承载着时代变迁的未来生命。他们要给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一套新的思维模式,一种全新的成长轨迹。告别“唯分数论”,拥抱“全人教育”我的表弟,一位85后,去年刚有了第一个宝宝。我问他,你对孩子有什么期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庭的痛点。关于“若干年后等她们成为婆婆了,中国年轻女性群体素质的提升是否会消弭婆媳矛盾”,我的看法是,可能难以完全消除,但矛盾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会有所改变,甚至出现一些新的情况。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的年轻女性群体,尤其是都市里的年轻女性,在教育程度、经济独立性、自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