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还能依靠自己在一线城市买房吗?

回答
能,但得看是哪个“年轻人”,以及他们对“依靠自己”的定义。

这话听着有点绕,我慢慢跟你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线城市”这仨字的分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地方房价高企是事实,而且不是一般的“高”,是那种让你看着账单,再看看自己工资,感觉人生瞬间就失去了颜色。

所以,年轻人靠自己买房,这话得分两头看。

一、 “依靠自己”的含金量有多高?

纯粹“自己攒钱” vs “自己努力+家庭支持”

如果“依靠自己”指的是完全不靠家庭,一分钱不花家里的,全靠自己工资攒出来的首付,那说实话,难度系数直接爆表,堪比科幻片。

你想啊,一线城市一套房,哪怕是小户型,首付也是个天文数字。按现在随便一个地段不错的7万/平米算,一套60平米的小两居,首付三成就是126万。就算你工资很高,年薪税后50万,不吃不喝不花,一年也就能攒下50万。要攒够126万,也得小三年。这还是刨去你所有的生活开销、社交娱乐、甚至是生病看医生的钱。而这三年,房价可能还会涨。更别说,你还得考虑房贷的月供,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会狠狠地挤压你的生活质量。

所以,绝大多数靠自己在一线城市买房的年轻人,他们的“自己”,其实是包括了自己极其努力地工作,积极地学习和提升自己,赚取更高的收入,同时,也或多或少地会得到家庭的支持。 这种支持可能是一笔启动资金作为首付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父母在你婚后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减轻你的房贷压力。

这其实也是一种“依靠自己”,只不过这里的“自己”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是个人能力、努力加上家庭作为后盾的总和。

努力的方向和能力

“依靠自己”也意味着你得有持续的赚钱能力和良好的财商。这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而是要能在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找到一份高薪且有发展前景的工作。这意味着你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提升专业能力,甚至是要有创业的勇气和能力。你的职业生涯发展,你的收入增长速度,将直接决定你攒钱的速度。

此外,理财能力也很关键。不是让你去炒股炒币玩心跳,而是懂得如何把自己的钱做有效的配置,比如学习投资,让钱生钱。但前提是,你得有闲钱,而在一线城市,闲钱往往是稀缺品。

二、 哪些年轻人更有可能实现?

高收入行业从业者: 比如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高科技公司的核心研发人员等。这些人本身收入就远高于平均水平,如果再能抓准行业风口,收入增长会非常快。
创业成功者或核心合伙人: 创业风险高,但一旦成功,回报也是巨大的。能够在一线城市创业并且获得成功的年轻人,他们的财富积累速度是打工族难以比拟的。
拥有稀缺技能或资源的人: 比如在特定领域有突出才能,或者能整合某些稀缺资源的人,他们能创造出比普通人更高的价值,自然也就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有清晰规划和自律能力的人: 即使收入不是最顶尖,但如果一个人有非常清晰的购房目标,并且能够极度自律地储蓄和消费,控制开支,长期坚持下来,也并非没有可能。

三、 除了攒首付,还有哪些现实的路径?

公积金贷款: 对于有稳定工作并缴纳公积金的年轻人来说,公积金贷款的利率远低于商业贷款,能省下不少利息。
人才引进政策: 一些一线城市为了吸引人才,会推出购房补贴、人才公寓等政策。如果你的专业和能力符合城市需求,可以关注并利用这些政策。
结婚后的共同购房: 很多年轻人的购房梦想,是在婚后实现。两个人共同努力,双方家庭再稍微搭把手,压力会小很多。这并非“不靠自己”,而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租售比的考量和替代方案: 很多年轻人也开始重新审视“拥有一套房”的必要性。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租房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尤其是在职业发展初期,灵活性更高。有些人会选择在距离市区稍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购房,或者考虑小户型,降低购房门槛。

总而言之,

年轻人依靠自己在一线城市买房,不是不可能,但门槛确实很高,且大部分“依靠自己”都包含着“家庭支持”的成分。 那些纯粹靠自己工资打拼,完全不接受家庭帮助就买到房的年轻人,要么是能力超群,要么是时机抓得特别好,要么就是他们对“一线城市”的定义不那么苛刻(比如郊区、远郊)。

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更加务实。他们会权衡自己的能力、家庭的资源以及市场的变化,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或许,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是他们人生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也不是必须要牺牲一切去实现的唯一途径。

时代在变,年轻人的观念也在变。与其纠结“能不能”,不如思考“怎么才能最好地实现”,或者“有没有比买房更好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年轻人,深圳并不欢迎你能留在深圳买房啊。深圳只希望留住你的青春给你一段美好的回忆。80公里外的广州想让你买房,比深圳便宜一半,你又嫌人家节奏慢工资低不去买。

年轻人你首先得理解什么是深圳模式:

海量廉价写字楼吸引大企业和创业公司创造海量工作岗位,大企业高薪吸引刚出炉血气方刚有梦想的年轻人,天量城中村廉价出租屋满足单身青年的居住需求,价格极高数量稀少的住宅再淘汰掉过了人生黄金期还没能力买房的中年人,只留下顶层精英和资本家定居杜绝老弱病残。年轻血液一波换一波用老了就赶走,城市永远充满朝气。

深圳的房价贵吗?那是对你个人来说贵。各种新闻都显示了,深圳的商业地产比如写字楼商铺的价格和租金都快跌到二线水平了。那为什么深圳得写字楼价格都快腰斩了你还买不起房呢?



深圳写字楼修得多到甲级写字楼租金都跌到100块了,谁要是在5年前在深圳买了写字楼估计要赔死。腾讯华为如果想要写字楼深圳几乎零成本赠送,大铲湾腾讯拍地的价格直接低到死。如果深圳真的缺地,写字楼怎么会修这么多,以至于租金都连跌好几年了。

对比这两则新闻:深圳写字楼平均租金跌幅增大未来也要继续供应。而这么缺乏住宅的2020年住宅楼供应量则下降了50%


那深圳为什么大量土地修写字楼也不修住宅呢?说白了就是想让大部分35岁以上年轻人赶快滚蛋。修写字楼那是为了留住企业发展经济创造好的营商环境。二十多岁来了就是深圳人,给你一笔落户奖励金让你一开始觉得这跟你办事全靠关系的老家不一样,让你对深圳充满好感。其实深圳跟你老家并无区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全世界都一样,只是不为难小老百姓罢了。

深圳给境外高端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到了最高15%,给年轻人几万块补贴算什么。




同样是前海概念区,腾讯建写字楼拿地的楼面价4000多一平,泰康人寿3000多一平,而住宅楼7.2万一平,同样区位的土地只是因为给企业还是给市民的不同价格相差20-30倍这个你还看不明白吗?

依照越是不依靠卖地搞房地产赚钱的地方政府财政就越健康的理论。深圳的财政收入非常健康,财政对土地拍卖的收入依赖度很低。也就说深圳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既然深圳的财政主要依靠税收,那么深圳政府的第一要务就是服务好企业创造好营商环境,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依靠房地产发展经济。相反广州的大企业好企业少,市民收入普遍低于深圳,从企业和市民手中收不到足够的税金,只能通过土地拍卖开发房地产来维持政府的运转。深圳好企业多利润高,市民收入高所得税高,仅靠税金就能让政府可以运转,政府根本没有动力去大规模拆迁搞房地产,就算供应土地也要优先企业,住宅稀少价格就高。广州财政非常依靠房地产,住宅楼供应量大,收入低贵了也买不起所以房价低。

既然深圳不需要搞房地产财政就能运转,那深圳的想法是年轻人奋斗十年留下青春赶快回家多好呢,这是人最有精力和创造力的年龄,既能创造GDP还不生病占用医疗资源,也还没生孩子需要教育资源,这黄金十年给哪个城市不都是滚滚的发展力?如果深圳大量修住宅楼,年轻人能容易的买到房子留下来,那么紧接着又得修学校医院满足这些中年中产的各种需求以及未来的养老。

不给住宅大量供应土地,而大量廉价供给写字楼,就是为了只留工作岗位只留大型企业而不留人。铁打的深圳,流水的年轻人,对城市发展来说这种模式不要太好。华为不就是这种么?

如果深圳真的想让你买得起房子留下来,那就不要再修那么多写字楼了,也不要修商业公寓了,60平两房80平三房大规模供应起来你绝对买得起。可深圳为什么要这么做?日本政府因为老龄化有多头痛你知道吗?让你轻松买了房真正成为深圳市民然后过几年城市老龄化养你?

深圳特区发展这四十年,新的企业倒是一堆,但你听过深圳特区给我们中国带来一所全国闻名的新医院,新大学吗?有听过全国各地都有疑难杂症者跑到深圳的某知名医院,或者高考状元选深圳大学么?深圳城市建立到今天已经40年了,医疗教育到今天还停留在弱二线城市的水平。一个正常想吸引人来定居的新城市不应该是先修医院和学校?比如说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移民城市上海租界和英属香港建立的时候,除了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建城初期就修建了的当时全国先进的西医院(上海仁济医院,1844),新式的学校(香港皇仁书院,1862)。这说明深圳建立的初衷就不是为了为了年轻市民宜居而留下来,反而仅仅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成为一个商业金融中心,给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支持。如果当时深圳真的是想为了留住年轻人口而建立的话,那么第一步就应该是修建全国一流的医院,清北标准的大学。可是深圳却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引入商品房和土地拍卖的城市。而且深圳最早的商品房只能用港元购买。

深圳对资方支持的多,证券交易所不走,非制造业资本和企业也不会走,华为离开了深圳去哪能当必胜客?还有城中村大量的违章建筑提供大量的廉价租房,就不愁没有年轻人来。只要有大量住城中村出租屋的年轻人源源不断的涌入深圳,再加上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资本和技术,深圳的经济发展能不好吗?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上海简直羡慕死,上海还得养着那些土著底层。深圳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土著坐地占坑排外,这个模式真的不好?

深圳以前以买了房的业主们,现在一个个集体抬价。什么房价太低影响市容,集体消灭低房价的口号都喊出来了。试想如果今天深圳大规模供应土地让年轻人可以容易点买房,那么几十年后深圳把没了土地储备早都卖给当年的来深圳闯荡的年轻人们了的话,又有谁愿意把自己当年深圳大规模供应的房子廉价出让给新来的年轻人,到时候上哪里找土地给企业用?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房的时候喊着房价太高,等上了车又会焊死车门不让后来者上车。所以与其让年轻人们可以轻易买了房,几十年后以深圳这座城市的利好占着坑坐地起价。还不如让99%的人都买不起房到了年龄就走,维持城市年轻劳动力的正常新陈代谢。



深圳现在80%的人口都是就业人口。其他城市根本无法比。

现在的深圳是全国最大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最大保险公司平安保险,最大券商中信证券,国内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公司腾讯,ICT巨头华为,排名前五的地产公司里三家(万科,恒大,中海)总部的所在地。只要通过廉价且现代化的海量写字楼供给稳定住这些公司,供给少量高质量的住宅给这些巨头的中高层管理。这些企业就不会离开深圳。毕竟公司的决策层是少数高收入群体,对深圳房价的敏感度要比年轻人小的多。决策层感不到深圳的压力,就没有离开的动力。并且大部分大型公司都是金字塔形,年轻的基层人员也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入中高层。刚来的年轻人住比京沪便宜的多的深圳城中村出租屋,几年后大部分被淘汰离开深圳,没有被淘汰的精英们升职加薪后的收入高了也能在深圳买得起了这不是很好么?尤其是因为大量买不起房的会自动离职,公司还没有清理成本。爬上去的也是千里挑一,家庭背景学历各方面综合起来的精英,太好了是吧。其他城市谁能有深圳这样的体系?

等你到了要结婚生孩子的年纪才意识到房子的重要性时,能买得起一套房对深圳的财政也是重大贡献,买不起你反正也不年轻了无压榨价值不缺你一个。通过房价筛选精英,并且通过房价让你交一大笔入城税,深圳不香吗?这一套当年上海法租界公共租界就都玩过了。

深圳现在还要说要大量修公租房,这个上海法租界公共租界也玩过。大量公租房项目会进一步挤压可出售的住宅数量,只会让年轻人更难买到房。而这部分公租房可以提供给体制内基层,医教人员及基础服务人员。深圳的基层公务员,基层医生教师,初级科研人员,甚至公交车司机等其实也有购房压力,让这部分人可以住进公租房人才房就可以保证城市的运转。当年法租界的公共部门都有自己的宿舍,香港警察公务员也有自己的宿舍甚至学校,这都是高房价城市为了保证体制运转公共服务运转机制。但地就那么多,如果搞人才房那就是进一步挤压商品住宅的空间,让广大普通年轻人定居买房更加无望罢了。

讽刺的是,年轻人相对更容易买得起房且教育医疗水平更高,就在深圳旁边的广州反而越来越不能吸引不到高质量年轻人,从以前妥妥的一线到现在快变成跟杭州一个水平的二线城市了。广州花了大钱给了最好的地段,当爷一样供着办的中大和华工留不住人才在本地,反而每年源源不断地给深圳的供应大量的码农,金融民工。中大华工在深圳的90后校友会人数和影响力快超过了主场广州。不少年轻人一毕业就迫不及待地离开生活几年的广州跑到深圳,被所谓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所感召,被来了深圳就能成功给洗脑。就算买不起房,住城中村农民房也要节衣缩食吃泡面都要为深圳供楼做准备。

你们抱怨深圳买不起房。可旁边的广州算上步行到珠江新城地铁一个小时的地方,大把大把精装两万一平的房子,卖不动愁的售楼小姐姐们恨不得买房就叫男生男神。广州的领导为了卖房黄浦区专科都能办人才绿卡了。那广州这种医疗教育好深圳十倍,甚至是很多深圳人上过大学的城市,房价亲民的城市你们也不去啊。你们都觉得深圳房价高,本质还是因为你们这些年轻人既不愿意降低收入和节奏,又买不起房赖着不走罢了。

备注:本来不想发广州两万多的地铁精装房在哪,因为怕人说我是房v卖房做广告的。


广州多修医院学校,加快地铁网络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学位及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配套设施齐全,大量底价供应住宅土地为市民在各条地铁都能买到通勤一小时的便宜住房,反而搞的半个城市都是廉价楼,让很多人认为广州的房买了没有升值空间不愿意买。广州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很多年轻人居然说广州这样生活四平八稳没有压力节奏太慢。另一方面又对深圳这种不修医院学校,各种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基本挂零的文化荒漠,只修写字楼给资本家不修廉价房给年轻人,公开鼓吹加班加点,劳动仲裁基本都是资方赢的城市各种顶礼膜拜前仆后继,马上都把深圳吹成宇宙中心了怕不怕。等到深圳的年轻人意识到节奏快也是压力想安定下来的时候,青春也都送给了深圳。

既然年轻人用脚投票不选择广州这种宜居模式,深圳让你们这些年轻人买不起房也是合情合理的,路是你们自己选的,反而年轻人选了深圳抱怨深圳房价高才有问题。

对年轻人来说,深圳就是在你最美的年纪占有你,而又不愿意结婚承担责任让你年纪大了自己分手的那个人。广州老实人,你又嫌人家不会说话没情商给钱少。

高房价其实对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城市影响很小,因为这三个地方一个是首都两个有证券交易所,是政治,金融的中心。而广州杭州南京这些城市呢,说白了挣得还是辛苦钱,房价过高确实会影响城市发展。要是年轻人继续涌入深圳,那么未来广州未来可能就是个深圳的垃圾筐,专门吸纳深圳的淘汰人员和产业。广州目前的产业以制造业和大企业分部为主,挣得都是辛苦钱,缺乏上海深圳那样的总部经济及金融中心地位,再加上跨境电商严重挑战广州的传统外贸产业,广州已经不能再算做一线城市了。房价涨不了多少,吸纳下深圳香港的退出的中产和配套产业,这就是未来的大湾区吧。

其实如果年轻人团结起来大家都不去深圳被廉价剥削青春,那深圳的交易所和大企业总部也会搬走。深圳也自然会意识到民意的不满解决房价问题。什么时候你们能团结一致站起来拒绝深圳通过高房价压榨新来的年轻人,什么时候深圳就马上会大规模供地让你们买得起。可深圳大量供应廉价土地就跟广州没有什么区别了,你们的子女又说深圳节奏慢了。

最后我给你的建议是买不起就去成都西安武汉长沙这类的地方,买好的学区和地段,过几年让这些省份县城出来到省城打工的有志青年来省会给你接盘,兴许赚的钱还能让你在深圳交个首付。别人割你,你割别人。要么你们就团结起来集体别去深圳,但年轻人普遍觉得自己以后都是大亨不会停止送人头的步伐。

为什么推荐成都西安这类的二线?因为华为最大的俩基地在这,单价也就1.5万,最近几年华为终端往西安批量转移工作岗位。华为的人才理念和深圳是一致的,所以华为去哪你去哪,买华为员工将来要接盘的地铁口,你至少可以跑赢深圳增幅。要买房就给自己合理的定位,不要看不上二线,不要嫌郊区要挤地铁,甚至很多人其实就应该转身离开深圳。不要过几年二线都没你位置了。你看看评论里多少人说2万多的均价只能在广州郊区买然后广州不便宜。你拿着5万一平方的钱也就是在上海深圳买个到市中心挤一个小时地铁的窝,广州2万多就能买到还不便宜吗?买房这个事,年轻人如果选择了一二线城市就别挑三拣四。

如果真的哪里都买不起,那就给我点赞,把这个回答转发到朋友圈去,让更多的人明白深圳是一个怎么样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是否适合他打拼接盘,或者自己是能在竞争中成为金字塔尖的人物成功融入深圳,要么一开始就应该规划好离开深圳的节奏和退路。

关于深圳还可以看看这些:


如果想知道你这么辛苦也买不起房的根本原因,可以看这个:


user avatar

翻了下答案,都在分析分析分析。我不分析,我给你算算一笔账。

一、收入

假设你现在30岁,月薪20K,年底3薪,一年也就20K*15=30W。(税前)

扣税:14280+5790=20070元。

按照5险1金,扣:8%+2%+10%=20%,20K*12*20%=48000元。

30W-20070-48000=231930元。

不吃不喝不辣不撒不住不病,啥都不干,一年存231930元。

全都基础呢?

租房1500*12=18000元

三餐简餐5+20+20=45 45*365=16425元

交通(刨去节假日)地铁5+5=10 10*300=3000元

通讯(手机话费+网费)50+30=80 80*12=960元

最最最基础的总费用为18000+16425+3000+960=38385元。

基础下来,一年存231930-38385=193545元

二、房价

咱们也不选南山福田啦,咱选宝安。6.61万/m2

咱们也不选大户型啦,选小户型,60平。

6.61万*60=396.6万,首付30%=118.98万,贷款277.62万。

实际要还521.35万,实际花费为521.35万+118.98万=640.33万。

也就是说,基本上400万的房子,你要花640万才能还完。

三、负担

按照193545元的年基础存款来算,每月16128.75元,还完14481.97元,你还剩下1646.78元。

按照193545元的年基础存款来算,首付118.98万,需要6.14年才够首付。

四、实际

1、你不可能只吃喝拉撒住,你还要娱乐啦~你还要日常生活用品啦~你还要社交啦~你还要买衣服啦~blablabla

实际你一年能存个10万,都已经很了不起了。

2、你保险买不买?你会不会生病?你会不会要每年回个家一两趟,过年要不要花点?

实际你一年能存个7万,都已经很了不起了。

3、你要不要谈恋爱?你要不要考个证?你要不要健个身?

实际你一年能存个5万,都已经很了不起了。

····

如果按照上面,你将近25年才够首付。还房贷就别想了,连资格都没有。

···

4、你可以持续保持30年的收入都是20K吗?你有没有35岁危机?有没有40岁危机?有没有45岁危机?

5、你还要结婚,买不买车?生不生孩子?孩子读书花不花钱?

6、老人家会不会生病?要不要照顾?

7、喜事丧事要不要支持点?万一加上个投资失败要不要认个倒霉?

五、怎么办?

1、找个伴侣,也是高收入的,那么你的难度就减少了一半。这就是婚姻最基础的属性,组队打怪。

2、大幅提升自己收入,让自己的能力匹配自己的欲望。

3、甘心做房奴30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压抑自己其他的需求。

4、啃父母,将父母的积蓄用来支撑房子。

以上除了12,我都不建议。

六、为什么会这样?

我在另一个问题中有过这样的回答,但除了感同身受的,基本都会说我们这代不能吃苦。

我们总是在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勤勤恳恳的受教育那么多年,兢兢业业的工作,还是不能安稳的生活。只要明白房地产的钱,都去哪儿了,就会明白了。

七、回到问题

年轻人还能依靠自己在一线城市买房吗?

可以,但是代价太大了。

压抑自己的所有作为人的基础需求,压抑自己所有的消费欲望,勤勤恳恳如履薄冰的工作30年,你才能会的一线城市的房产?

可人生不仅仅是为了一套房子啊.....


如果可以,请选择公租房、安居房,用倾注入房地产的钱,丰富自己的人生。

最后,用不买房子的钱,来提升自己生活质量吧~你认可我吗?

因为买房,手机都不舍得换。不如租吧,把钱拿来消费。

我就很喜欢买表,所以我写了仨篇手表的全攻略。


4月29日更新,补充,公积金的额度要算进去,漏算了。同学们稍微加一加吧,没精力再算一次了......


附表格:

1、个人所得税计算后

2、5险的比例

3、公积金比例

4、年终奖税

user avatar

人类历史上我从来没见过和平的“土地反兼并”。

你能选的只有两个。

一个是玩,然后输给先进场的。

一个是不玩,至少不和别人玩,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玩。

选1的多了,地主赢的就越多。

选2的多了,慢慢也就和平不下去了。

不要幻想你选1别人都选2,不存在的。

我建议选2。


无论是工作,经商,还是什么,任何可以‘市场化’的东西,反垄断都是异常重要的。

但在中国工作,貌似连反垄断法都没怎么听说过……

你不反垄断,就是赢家通吃。

不会有第二个阿里。

拼多多靠的是下沉市场,靠的是烧消费降级的冷灶。

他赢了,消费降级的冷灶就热了,不会有下一个拼多多了。

不会有第二个qq。

微信靠的是利用腾讯的背景抢手机市场,靠的是烧手机通信工具的冷灶。

他赢了,手机通信音频视频通信工具的冷灶又热了,不会有下一个微信了。

甚至连瑞幸这样的,都不会有第二个。

在中国土地兼并这个概念随处可见,而且极度夸张,连工作机会也在土地兼并。

这个概念很抽象,我也不想打比方举例子,懂得自然懂,不懂我打了比方你也只会来抬杠。

核心问题是,中国市场化的过程中,对于市场占有率过高的,是没有惩罚机制的。

美国的机制具体什么样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这个惩罚过度占有市场的机制一定要有。

不然环境恶化实在太快了。

user avatar

其实那些还不能买房子的年轻人都是幸运的,因为租房其实是一种最接近未来的生活方式

“居有定所”其实是农耕文明遗漏下来的思想,因为在农耕社会,工作对于人来说就是耕田,耕地是固定不变的,于是人类的定居生活从进入农耕文明开始的,那时候,居无定所找意味着没有能依赖的土地获取粮食,一个人的处境就变得很惨。

但在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分工逻辑决定了生产场所必须在最有效率之处,所以人注定要到处走,以前出了村都是背井离乡,现在从广东去北京读书再到上海工作都不是事,而且由于现在经济越来越发达,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多,我就经常听一些长辈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跑来跑去,是不是太浮躁了,其实不是,那是因为他们有选择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固定的房子其实一点也不重要,一旦住处固定下来,你就会被绑在很窄的一个圈子,人生的可能性减少很多,何必为了一个睡觉休息用的地方错过余生的无数精彩呢?

我有一个判断,如果人类社会有下一次生产力革新,我想一定是“模块化”为形式的,就是所有人将被从所有固定的东西当中解放出来,尤其是他的房子,人不是蜗牛,不能拖着房子到处跑,但现代人注定了一生要在不只一个地方生活,如果去每一个地方都想方设法把巨量的钱花在房子身上,生活质量就很差了,未来的人一定是走到哪住到哪的,这不是我的无根据幻想,因为这符合一直以来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个体的力量和适应性越来越强。

别说未来了,就是现在,租房子其实比买固定的房子要划算得多,你不喜欢了随时可以止损,这是现在很多租房年轻人特有的权利,我把它称为“退房自由”。

租房还是暂时的,我甚至觉得未来年轻人都会住上房车,然后在哪工作就在哪里住。

那些租房的年轻人,他们其实是未来。

很喜欢古人的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当你现在还不能买房子,请先别谩骂,抱怨,而是应该明白,没有什么事情,能比随时可到中国的每个角落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与青春更幸运的,当你有房子,你的家是某个小区某层楼的某间,但如果你没有房子,那你的家就是你脚下的这片热土,她是你的家,她叫中国,而你,就是她的未来。

那些租房的年轻人,正因为有你,中国才能走得最前。

加油,大城市里的奋斗者。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依靠自己?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的数据,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317.9万元。

300万的房子,家里匀一点,首付就有了。

更何况你现在月薪2万,省吃俭用5年,再加上你们家的318万资产,就可以买个不错的了。

user avatar

一线是一线,深圳是深圳,你的想法是你的想法。


真正的一线:有四个城市,其中3个辖区广大,即使排除山丘之后的平旷土地面积,也足以让人体验从中央CBD到田园牧歌;唯一辖区小的城市,亦有通勤便利的周边城市作为缓冲区。

虚假的一线:只有千把平方公里可用平地的内卷中心。


真正的一线买房:有多大碗吃多少饭,从中心15万一平的顶级豪宅,到3万一平距离市中心1小时车程以内的上车盘;从外地中产青睐的600-1000万市区三房,到无积累年轻人在郊区上车的250万的60-70平两室一厅老公房。蚂蚁搬家,一步一步,人生很长。

虚假的一线买房:啊,不能30岁结婚前买下市中心三房学区房,我要死了,一线不给家庭无积累年轻人活路啊。


虽说房地产金融化是很恶心,房产中介是喜欢制造焦虑。

但你按照它们宣传的姿势来思考问题,等于。。你也有责任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能,但得看是哪个“年轻人”,以及他们对“依靠自己”的定义。这话听着有点绕,我慢慢跟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线城市”这仨字的分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地方房价高企是事实,而且不是一般的“高”,是那种让你看着账单,再看看自己工资,感觉人生瞬间就失去了颜色。所以,年轻人靠自己买房,这话得分.............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让无数年轻人夜不能寐。一提到“一线城市”、“买房”、“不靠家里”,这几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因为难,就完全丧失希望,对吧?咱们就聊聊,年轻人想凭自己在一线城市扎根,买套房,这事儿到底有没有谱,怎么才有点可能。先说现实,这有多难?咱得承认,当下在一线城市,一个年轻.............
  • 回答
    杭州,这座充满活力的江南城市,既是经济发展的热土,也是无数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舞台。对于许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在这座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无疑是一个沉甸甸的目标。那么,年轻人究竟能否依靠自己,在这座城市立足并买得起房呢?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太多的变量和辛.............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心里也泛起一丝感慨。毕竟,“三十年房贷”这个词汇,对于当下很多年轻人来说,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那么,背着这长达三十年的房贷,年轻人还能为孩子攒下成长资金吗?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三十年房贷,到底是个啥概念?咱们先得明白这三十年房贷的“份量”。 持续的支出负担: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困境,也道出了社会对就业渠道单一化的担忧。“进厂”当然是很多制造业的基础选择,但如果抛开这个最直接的选项,年轻人其实还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探索,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熟悉、不了解,或者缺少那份勇气和引导。1. 技能为王:不止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操作我们得打破“技能”就等于“进厂”.............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孔子穿越到现代,站在我们面前,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再想想那些站在台上口若悬河,把心灵鸡汤、成功学卖得风生水起的罗振宇、陈安之们。那么,那位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能否在当今的知识付费时代,像他们一样,凭一张嘴就收割一茬又一茬年轻人的钱袋子呢?咱们先得承认,孔子本身就有极强的“粉丝号召力”。.............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相对论里关于时间膨胀的奇妙效应。咱们就这么聊聊,像是朋友之间闲谈,把那个叫“时间膨胀”的玩意儿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咱们得有个共识:光速是宇宙里的一个极限速度,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达不到。电影里那种嗖的一下就到那儿了,现实里是不可能滴。所以,题目里说的“以光速旅行”,咱们就当.............
  • 回答
    .......
  • 回答
    2021年去美国留学,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且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需要我们去仔细梳理的因素。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美国作为全球顶尖的教育目的地之一,其吸引力在2021年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美国大学在科研实力、学术声誉、专业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上,仍然是很多.............
  • 回答
    2020年是否还能买房,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更像是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上面描绘着经济形势、政策导向、市场预期以及个体情况等多种色彩。首先,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的突袭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内经济虽然在疫情控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上半.............
  • 回答
    2019年,我们谈论的“打资本家,分资产”,如果不是指狭义的金钱或者具体财产,而是更宽泛地理解为一种对现有财富分配和社会结构的调整,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其可能性和具体表现。这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思潮等多个维度。首先,从政治和法律层面来看,直接“打倒资本家、分配资产”这种带有革命.............
  • 回答
    2020年,那一年,新冠疫情如同一张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世界,也让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关于大学能否开学,这绝对是当时无数家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心中最紧迫、最关切的问题。要说2020年大学能不能开学,答案是:能,但不是所有人都同时,而且开学的方式和时间点,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严格把控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2022年初股市的震荡下挫,确实让不少投资者感到不安。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并判断2022年是否还值得买股票,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分析当时的市场环境和潜在的驱动因素。2022年初股市为何“跌跌不休”?1. 通胀的“幽灵”作祟: 这是最核心也最普遍的担忧。2021年以来,全球通胀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不断.............
  • 回答
    经济学家提出的“央行多印2万亿,抓住7585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出台鼓励生育基金”的建议,是一个具有争议性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其可行性: 1. 建议的核心逻辑与目的:这个建议的核心在于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其背后的逻辑可以理解为: 生育率下降的紧.............
  • 回答
    27岁,单身,想要重返校园,甚至踏上移民的道路,这确实是一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可能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工作轨道,或者开始考虑组建家庭,这个时候做出如此“任性”的决定,难免会有人提出质疑。但我想说的是,27岁,绝对不是“太晚”的年纪,相反,它是一个充满了可能性和成熟智慧的年纪,完全可以支.............
  • 回答
    浙江绿农的“双刃剑”:为杭州“贡献”一半确诊病例,未来增值12亿的“算盘”打得响吗?杭州这座以西湖美景和创新活力著称的城市,最近却被一家名为“浙江绿农”的企业,推上了风口浪尖。不是因为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而是因为其与当地爆发的新冠疫情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称,浙江绿农企业贡献了杭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