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方面感觉战斗力挺厉害,为何总是打不过洋人?

回答
你说得对,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能力。但要说“打不过洋人”,这说法有些笼统,咱们得细掰扯掰扯。 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可不是一个“战斗力”就能简单概括的。

首先得承认,清朝的军事力量在那个时代是经历了变化的。镇压太平天国,尤其是后期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湘军、淮军,确实是有一套自己的打法和组织方式的。这些军队的训练、纪律,以及指挥官的战略战术,相比之前的八旗绿营,都有了显著提升。湘军的“营垒”战术,靠坚固的工事和稳扎稳打推进,在水陆作战中都发挥了作用,给太平天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但是,为什么面对装备、战术都相对“落后”的西方列强时,清朝却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呢?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一、技术上的“代差”:火器是硬伤

这是最直观,也是最致命的差距。太平天国虽然也用火器,但清朝军队在后期,尤其是湘军、淮军,也开始大量使用洋枪洋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学习了西方的训练方法。但与西方军队比起来,清朝的火器无论是在产量、质量还是使用技术上,都远远落后。

火炮方面: 洋人拥有的是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后膛钢炮,而清军使用的很多还是前膛铸铁炮,射速慢,精度差。列强的炮兵阵地,能在几里外就开花,把清军的阵地炸得稀烂,清军的火炮根本够不着。
步枪方面: 洋人装备的是单发、转轮式或后膛步枪,射速和威力都比清军使用的火绳枪、鸟枪要强太多。到了后期,甚至有了前装滑膛枪的升级版——前装线膛枪,射程和精度更是有了质的飞跃。清军士兵要反复装填,效率低下,很多时候还没来得及开第二枪,就已经被洋人解决了。
弹药: 洋人使用的爆炸弹、开花弹等先进弹药,对清军的阵型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的敌人能够隔着很远的距离,用持续不断的火力压制你,甚至用你根本无法还击的武器摧毁你的阵地,你的勇气和人数优势还能有多少用处?

二、战术与战略的“认知差”:思维方式的不同

技术是外在的,而思维方式则是内在的。在战略战术层面,清朝军队的指挥官虽然学习了洋人的部分打法,但骨子里还是遵循着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

“以逸待劳”与“主动出击”: 清朝军队,特别是八旗绿营,很多时候更倾向于固守营垒,等敌人上来打。而西方军队则更强调主动出击,利用机动性和火力优势,寻找有利地形和时机歼灭敌人。
“围困歼灭”与“速战速决”: 清军喜欢步步为营,慢慢推进,甚至围困城市。这在面对太平天国这样的起义军时有效,但在面对行动迅速、火力强大的西方军队时,反而给了对方集结力量、发挥技术优势的机会。西方军队则更擅长利用炮火和步兵的协同,快速打破僵局。
“协同作战”的缺失: 洋人军队的各兵种(炮兵、步兵、骑兵)之间的协同非常紧密,火炮掩护步兵冲击,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各部队行动一致。清军在协同作战方面,尤其是跨军种的配合,明显存在不足。

三、后勤与工业能力的“底子差”:战争是钱和工厂的比拼

打仗可不仅仅是士兵的勇猛和将领的指挥,它更是一场国力的较量,尤其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

工业基础: 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拥有了先进的军事工业体系。他们能够大规模生产精良的火器、弹药和装备。而清朝的“洋务运动”虽然开始引进西方技术,但更多的是模仿和学习,未能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即使是购买洋枪洋炮,也是受制于人,而且价格昂贵。
后勤保障: 现代战争对后勤的要求非常高,包括弹药的供应、士兵的食物、医疗等等。西方军队有相对成熟的后勤保障体系,能够支持其进行大规模的、持续性的作战。清朝的后勤虽然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有所改进,但面对需要远距离作战、消耗巨大的对外战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弹药和火炮的定期、及时补充是个大问题。

四、军队组织与管理上的“旧瓶装新酒”:制度的僵化

虽然湘军、淮军在组织上有所进步,但清朝的整个军事体制仍然存在许多弊端。

八旗绿营的衰败: 曾经是清朝主力军队的八旗和绿营,在长期和平环境下已经腐朽不堪,战斗力低下,但却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军饷消耗巨大,成为了国家的负担。虽然镇压太平天国时勉强征调,但作用有限。
军阀化倾向: 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臣势力掌握了军权,虽然有效镇压了太平天国,但也带来了地方军阀化的隐患。这种体系在对外战争中,缺乏统一的中央指挥和协调,往往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腐败问题: 清朝的官场腐败由来已久,军队也未能幸免。克扣军饷、虚报冒领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五、国家意志与民族凝聚力的差异:为谁而战?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面对外敌入侵时,一个国家的民众和军队是否愿意为这个国家而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和希望。

太平天国: 尽管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打出了“打倒满清,建立太平天国”的口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动员能力,至少在反抗清朝统治方面,是同仇敌忾的。
面对西方列强: 清朝统治者对于西方列强入侵的认知,一开始是“天朝上国”的面子问题,后来才意识到是生存危机。但这种危机感并未能真正深入到军队和民众的骨子里,很多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防御。士兵们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要为了一个自己并不完全认同的朝廷去和那些“红毛鬼子”拼命。这种“为谁而战”的模糊感,使得军队的抵抗缺乏内在的强大驱动力。

所以,你说清朝镇压太平天国“战斗力挺厉害”,这话说对了一部分,它在“内战”层面展现出了组织和战术上的进步。但要说它“打不过洋人”,那是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一个以工业革命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强大国家机器为后盾的全新军事体系。在这样的较量中,清朝的军事力量,即使是镇压太平天国时表现出色的湘军、淮军,也只是“纸老虎”碰上了真正的钢铁猛兽,其技术、战术、工业、组织以及国家意志上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它不是简单的“战斗力”问题,而是整个国家体系在现代化浪潮下的全面落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时的热兵器还不是怎么厉害,我觉得不单单是科技原因吧,我们还有主场作战优势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