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薛宝钗对于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的事反应如此冷淡?

回答
说薛宝钗对尤三姐自刎和柳湘莲出家之事反应冷淡,这其实是一种表面现象,细究起来,宝钗的“冷淡”背后,隐藏着她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她自身价值体系的考量,以及她深藏不露的智慧。

首先,我们得理解薛宝钗的处境和她的人生态度。宝钗出身于一个败落的皇商家庭,上有寡母,下有弱弟,她肩负着振兴家族的重担。为了这个目标,她不得不步步为营,收敛锋芒,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端庄、稳重、识大体、符合封建社会理想女性的典范。她深知,在这个弱肉强食、人情凉薄的时代,情感的泛滥和冲动是危险的,只会带来麻烦。对于尤三姐的悲剧,宝钗或许会感到一丝惋惜,但她不会因此而过度情绪化,更不会将其视为自己需要介入和处理的事情。她更看重的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尤三姐的命运,在宝钗看来,或许是一种“咎由自取”。尤三姐性情刚烈,敢爱敢恨,却又带着几分男儿的豪气,这种性格在宝钗眼中,是一种难以驾驭的力量,也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她与柳湘莲的纠葛,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不确定性。宝钗作为旁观者,看到了尤三姐为了爱情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决绝,也看到了柳湘莲在经历一番波折后的心灰意冷。她深知,这二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是他们自身的造化,旁人难以干预,也无力改变。宝钗不会轻易卷入别人的是非之中,她更倾向于保持距离,避免不必要的牵扯。

至于柳湘莲的出家,这对于宝钗而言,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柳湘莲是自带贵族气息的翩翩公子,却因经历了尤三姐的自刎和对人性的一番看破,选择了遁入空门。这在宝钗的认知里,是一种看透世情后的洒脱,也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宝钗自己也经历过许多不如意,对人生的无常有着切身的体会。但她不同于柳湘莲,她选择的是“随分从时”,是努力适应环境,而不是逃离。她会为柳湘莲的遭遇感到一丝同情,但她并不会因此而产生对世俗生活的怀疑或否定,因为她自己的生存之道,就是在现有的框架内尽力而为。

更重要的是,宝钗的“冷淡”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和一种对“名节”的考量。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如果对别人的情感纠葛表现出过度的热情或同情,很容易招致闲话,甚至被误解。宝钗深谙此道,她不会让自己陷入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声誉的境地。她懂得“各人自扫门前雪”的道理,尤其是在处理与自己并无直接利益关系的事情时,保持一份“事不关己”的态度,反而是最明智的选择。

可以说,宝钗的“冷淡”,并非源于缺乏人情味,而是源于她超乎常人的理性、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她谨小慎微的处世哲学。她看到了尤三姐和柳湘莲命运的悲剧性,但她也清楚,这悲剧是他们各自的因果,自己无法介入,也无力挽回。她的“冷淡”,是她在那样一个时代的生存智慧,是她对自身责任的担当,更是她那深沉而内敛的人生智慧的体现。她或许会在心里默默叹息,但她绝不会将这份叹息外化成无谓的波澜,因为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在贾府这个大染缸里,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生常谈了,但根上很简单,薛宝钗就是完全不在意,但她为什么这么想,很可深究


大家说薛宝钗冷酷,是觉得金钏之死,尤柳事件中,常人应有的情绪反应她都没有


但首先,薛宝钗对王夫人的劝慰,是她由于信息不对等,只看王夫人一派悲伤愧疚,作为寄人篱下的小辈,只能说点符合当时主流价值观的,在哪个时代来说并不是冷酷论调,也不是薛宝钗真心所想


在客观上,薛宝钗在此事里贡献了自己的衣物裹尸体,平时给金钏自己的旧衣穿,从未伤害金钏,有趣的是,与金钏之死有直接干系的贾宝玉,倒没有被火力集中,真心为了金钏哭泣的袭人,也没被说有何情谊,倒是重视宝钗的情绪反应最重


有些人一直说薛宝钗在金钏之死中的表现令你无法释怀,也不见有何怜惜金钏的文字,究竟是关心金钏,还是拿她的死当做诟病薛宝钗的由头,各人心中有数


金钏,宝钗,香雪润津丸,本就大有深意


柳湘莲出家,一般人都会好奇打听怎么回事,然后“流下几滴眼泪,满足的去了”


薛宝钗不做这种事,她半点不打听,不在意,柳湘莲出家,在她眼里估计也是各人有各人的选择罢了,何必为方外之人多思,不如让哥哥顾及一下伙计们的月钱,因为伙计们是活人啊,是生活在红尘里的,要等着吃穿的


薛宝钗对金钏,柳湘莲都没什么反应是真,确实哭一哭的人才是大多数,然而就算当场哭一哭的人,最后也都是各顾各了,甚至都不会因世事无常而对身边人多一分好,若几滴眼泪就是情义,情义就只有这种表象、单一的展现吗?


每个人的天性经历,思维逻辑,看事态度,都是不同的


童年宝钗也是蜜罐里养着的淘气鬼,然而好景不长,她遭受过大起大落,父亲早逝,家道中落,还来不及悲伤呢,哥哥不懂事,母亲不中用,现实的纷扰轮番而至,她要一个人撑起这一切,难以想象,十岁左右的孩子用的是什么心态面对


湘云虽然寄人篱下,但也在象牙塔里待着,还配了才貌仙郎,黛玉父母早逝,有老祖宗把她当心尖子肺叶子宠爱,还有宝玉跟她的爱情,她们没见过当票,不知道大观园的外面世界,听见薛宝钗谈外面没有能辅国办事的愤世嫉俗论,是心下暗伏


只有薛宝钗,是真的经手过薛家的难,体味过真实的困境,见过真实的俗世,她看过无数的书,知道中国古代不同分支的哲学理念,又因为自身经历,对生死产生不同的见解,也难免,她最亲近的母亲也无法理解她的思维体系,说“宝丫头最古怪一人”


你无法理解她,因你无法想象除“死亡悲伤”之外还能有什么情绪,于是你只能认为,是她满心利益,是她无情无义,她简直该天地不容


你秉持朴素的价值观,认为她违背了“大多数的道德感情反馈”就要攻击她,而不能接受在你之外,也有丧妻鼓盆而歌的庄子,效穷途之哭的阮籍


有些人认为的哭泣既善,悲哀即德,只是你在正常的生理反应下产生了自我感动


薛宝钗不耽于生死之类无解之事,而只为让活人过的幸福的有解之事费心,是她体悟了人生百味后,明白了生活的真相是毫无意义,便将多余的感情都转向了生活的过程的大彻悟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这个姑娘,是佛性,道心,儒者兼容于一身的,然而她的命运却如此作悲


她对自己的结局又如何看呢?


“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可悲,可敬,可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薛宝钗对尤三姐自刎和柳湘莲出家之事反应冷淡,这其实是一种表面现象,细究起来,宝钗的“冷淡”背后,隐藏着她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她自身价值体系的考量,以及她深藏不露的智慧。首先,我们得理解薛宝钗的处境和她的人生态度。宝钗出身于一个败落的皇商家庭,上有寡母,下有弱弟,她肩负着振兴家族的重担。为了这个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两位核心女性角色的根本差异。薛宝钗看过《西厢记》这是毋庸置疑的,书中多处有提及,比如她曾就莺莺和张生之事对黛玉说:“你那些都只是你心里的空想。” 这句话本身就带着对《西厢记》情节的了解。那么,为何她不像林黛玉那样将这份浪漫情怀融入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拥林派”看来,薛宝钗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小红(原名林红玉),将她对贾府某些现象的不满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那段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得撇开那些“AI味儿”的生硬论调,用咱老百姓的明白话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小红.............
  • 回答
    薛兆丰教授的这一观点,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到稀缺性、机会成本、效率、公平以及市场机制等核心概念。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将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并运用经济学的思维工具进行分析。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详细阐述: 1. 基本经济学原理:稀缺性与选择 稀缺性 (Scarcity): 经济学的核心前提是资源是稀.............
  • 回答
    读《红楼梦》,你会发现,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在贾府的人缘,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宝钗也受人喜爱,但论及那种发自内心的、深入骨髓的亲近和依赖,宝钗的风头似乎总是被黛玉压过一头。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到性格、背景、处事方式,乃至书中对人物塑造的侧重点等等。首先,咱们得说说她们俩各自的“出.............
  • 回答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选秀之路可以说是充满了扑朔迷离的色彩。虽然她的家族显赫,本人更是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待人接物也无可挑剔,为何最终却未能如愿进入宫廷,成为皇帝的嫔妃?这个问题,历来是读者们津津乐道,也是各有解读的焦点。首先,我们得从“选秀”这个制度本身说起。在清朝,选秀女的目的是为了充.............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称呼林黛玉为“颦儿”,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为什么宝钗这么叫,而其他亲近黛玉的人却不这样称呼她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知道“颦儿”这个名字的由来。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梦说飞田馆》中,有明确的交代:“宝钗看罢.............
  • 回答
    要说薛家为何不给宝钗寻个寒门进士做女婿,这事儿得从头说起,细细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薛家的“底子”。贾府是显赫的国公府,那可是世代簪缨,底蕴深厚。而薛家,虽然也算得上是皇商,但终究是个“末业”,和官宦世家是没法比的。他们家能跟贾府攀上亲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这层姻亲关系才是关键.............
  • 回答
    关于元春为何选择宝钗作为宝玉的“弟媳”,或者说,更准确地说,是为何在小说情境中,宝钗最终能嫁给宝玉,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贾府这个大家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逻辑和家族利益考量。元春作为贾府的女儿,被选入宫中成为贵妃,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紧密相连。在她看来,家族的未来,尤其是宝玉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 回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才情,在我看来,确实是读者心中难分轩轾的“双璧”。然而,翻阅那册“薄命司”里的判词,却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有趣的侧重:林黛玉的才华被浓墨重彩地描摹,而薛宝钗的闪光点则更多地聚焦在她的“德”上。这绝非作者曹雪芹的疏忽或偏爱,而是他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在塑造人物、暗示命运时,所布.............
  • 回答
    这背后,藏着《红楼梦》里错综复杂的主仆关系和不同性格的投射,绝非简单的一句“不敢说话”就能概括。莺儿和紫鹃、鸳鸯虽然都是丫鬟,但她们所处的环境、与主子的关系,乃至自身的性格,都存在着天壤之别。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一、 紫鹃与林黛玉:默契与怜惜,更像“半个主子” 深厚的情感基础: 紫鹃是林黛玉从扬州.............
  • 回答
    说起凤姐,那可是《红楼梦》里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泼辣、精明、口才一流,什么场面没见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史湘云、林黛玉……几乎《红楼梦》里有名有姓的,哪个她不敢说上两句,开个玩笑?甚至连贾赦、贾珍这样的老主子,她也照样顶得住,偶尔还拿他们逗个趣。可唯独到了自己的表妹薛宝钗,凤姐的嘴皮子仿佛就收住了.............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宏伟的画卷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无疑是最为扣人心弦的篇章之一。书中关于他们三人婚姻的描绘,一直是红学研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在书中的设定下,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同时纳林黛玉为妾,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细致地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家.............
  • 回答
    《红楼梦》中,人们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称呼,确实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蕴含着人物性格、大家庭的等级观念以及不同人际关系的微妙体现。 为什么林黛玉常被称为“林姑娘”,而薛宝钗多被唤作“宝姑娘”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从名字本身来看,“林黛玉”的姓氏是“林”,名字是“.............
  • 回答
    薛宝钗和贾元春一同成为皇妃,这在《红楼梦》的原有叙事之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如果”。如果历史的车轮驶向了这条岔路,那么红楼一梦的基调,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命运的交织,从金玉良缘到金殿并裎原著中,宝钗的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早早被定下了“金玉良缘”。然而,这桩婚事在她的心中,似乎只是.............
  • 回答
    要说十岁的薛宝钗就能做到时刻为他人着想,这确实是《红楼梦》中一个令人惊叹的描写,也恰恰是曹雪芹先生笔下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宝钗这个年龄段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她个人天生的禀赋。首先,我们得明确,“时刻为他人着想”并非是到了十岁就凭空出现的,而是从小耳濡目染、悉心教导的.............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薛姨妈为啥没看上邢岫烟这个儿媳妇吧。这事儿要是细说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不能光看表面。首先得明白薛姨妈是什么样的人。她这个人吧,虽然对薛蟠这唯一的儿子疼得不得了,但也毕竟是见过世面,娘家又是皇商,多少有点眼光的。她自己不是正经大家闺秀出身,而是靠着薛家这棵大树才有了今日的体面。所以,对于儿.............
  • 回答
    “扫黑风暴”里薛梅这事儿,确实让人琢磨。你说,既然是尸体,怎么就不能痛痛快快地给个了结,埋了或者烧了?非得这么折腾,来回倒腾,这背后肯定有说法,而且还得是挺要命的说法。首先得明白,薛梅可不是个普通人死的。她死的蹊跷,死得背后牵扯着一桩大案,而且这大案牵扯的利益链条、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远不是寻常的“恶.............
  • 回答
    关于“基础物理自1926年薛定谔方程提出就没有进展”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 极大且不准确的误解,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从薛定谔方程诞生之日起,基础物理学就进入了一个更加蓬勃发展、深入探索的新纪元。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以及自1926年以来基础物理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希望能让.............
  • 回答
    宝钗这人,咱们不能光看她表面上的那份端庄贤淑,骨子里头可是个极有主意、极有分寸的人。要说她为何对宝玉多加劝诫,对薛蟠却似乎有些“放任自流”,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明的。这里面啊,藏着许多学问,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宝钗和宝玉、薛蟠这三人之间的 “角色定位” 和 “天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