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薛宝钗看过《西厢记》,为何对待爱情没有林黛玉那么浪漫?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两位核心女性角色的根本差异。薛宝钗看过《西厢记》这是毋庸置疑的,书中多处有提及,比如她曾就莺莺和张生之事对黛玉说:“你那些都只是你心里的空想。” 这句话本身就带着对《西厢记》情节的了解。那么,为何她不像林黛玉那样将这份浪漫情怀融入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她们各自的成长环境、性格特质以及对人生选择的考量所决定的。

首先,我们得说说林黛玉。黛玉的浪漫,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身世遭遇和天性使然。她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这让她敏感、多思,对情感的渴望和追求也格外强烈。她将《西厢记》中那种冲破门第、私奔相会、生死相随的爱情,视为一种理想的、纯粹的表达。她与宝玉的爱情,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共鸣之上。她渴望的,是那种不顾一切、灵魂契合的“知己”之爱。

相比之下,薛宝钗的经历则完全不同。她虽然也幼年丧父,但她有母亲和哥哥的支持,虽然是大家族里的旁支,但生活优渥,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的成长环境,更侧重于现实、规矩和“贤德”。她从小就浸淫在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家族期望之中,被教导要成为一个“识大体”、“守本分”的大家闺秀。

这种教育和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她们对爱情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对现实的认知程度不同: 宝钗深知大家族的生活规则和潜藏的危机。她比黛玉更早、更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个等级森严、利益纠葛的封建社会,个人情感是多么脆弱和不值一提。她看到的“张生与莺莺”,更多的是小说中的一段曲折故事,是艺术化的表达,而不是可以轻易效仿的现实路径。她明白,自己并非莺莺,更不可能轻易“跳墙”。她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家族的声誉、自己的未来、社会舆论,乃至宝玉的出路。

对“爱情”的定义不同: 黛玉追求的是灵魂的交融,是纯粹的情感。她对宝玉的爱,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恋和寄托。而宝钗,虽然对宝玉也有情意,但她的“情意”更多地掺杂了理性的考量和现实的责任。她所理解的“合适”,不仅仅是心意相通,更是门当户对、品性端庄、能够共同维系家族利益的结合。她可能认为,《西厢记》中的那种爱情,虽然轰轰烈烈,但终究是“儿女私情”,在波诡云谲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轻飘和不切实际。她更倾向于一种“志同道合”、“比翼双飞”式的结合,这种结合能够带来稳定、荣耀,并延续家族的香火。

性格与处世方式的差异: 宝钗性格沉稳、圆融、善于周全。她待人接物滴水不漏,很少显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尤其是在可能带来麻烦或不利的方面。她将《西厢记》中那种大胆、热烈的感情,视为“不合时宜”的表达方式。她更擅长将情感深藏于心,用一种温和、内敛的方式去维系人际关系,这包括了她对宝玉的态度。她可能欣赏《西厢记》中的爱情所代表的某种理想,但她不会让这种理想影响到自己的现实选择。她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她的浪漫,更多体现在她待人接物的得体,她诗社里挥洒的才情,以及她对宝玉关怀的体贴入微,这些都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浪漫,是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的。

对“出路”的考量不同: 黛玉可以将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因为她没有太多现实的牵挂。她的“出路”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和宝玉的情感归属。而宝钗,她有母亲的期望,有哥哥的未来,有自己在这个家族中的定位。她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让她安稳地度过一生,并为家族做出贡献的婚姻。如果说黛玉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放和极致的爱情,那么宝钗追求的则是现实中的圆满和安稳。她看到《西厢记》中的爱情,可能会觉得那样热烈而纯粹,但她更清楚,那样的爱情在现实中实现起来有多么艰难,代价又有多大。她选择了一条更稳妥、更符合社会期待的道路。

对“情”与“理”的平衡: 宝钗无疑是平衡“情”与“理”的大家。她并非没有情,只是她的情被理智和现实所约束和引导。她能看到《西厢记》中莺莺和张生那种打破常规的情感,但她不会轻易去效仿。她可能认为,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心动和冲动,更是长久的相守,是能够经受住时间和现实考验的。她更看重的是婚姻的稳定性和双方共同成长的可能,而非一时激情。她的浪漫,更多地体现在她对宝玉“规劝”时的体贴,在她病中对宝玉的关心,这些都是一种成熟的、带着责任感的爱的表现。

简而言之,看过《西厢记》的宝钗,之所以对待爱情没有林黛玉那么浪漫,是因为她的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与黛玉截然不同。黛玉将《西厢记》视为一种理想的爱情图腾,并以此衡量和追求自己与宝玉的情感;而宝钗则将《西厢记》视为一段精彩的文学作品,欣赏其中的情感张力,但更重要的是,她从中看到了现实的复杂性和风险,从而选择了一条更脚踏实地、更符合社会规范的道路来对待自己的情感。她的“情”是内敛的,是与“理”结合的,是一种更成熟、更深沉的爱,只不过这份爱,在世人眼中,不如黛玉那般炽热而直接,也就显得不那么“浪漫”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薛宝钗已经知道这是虚浮的了。

宝钗早年经过父亲死亡,长兄顽劣,仆人背叛的事情,知道感情的浪漫抵不过现实的压力。

不说其他,就说宝玉和黛玉的事情。

宝玉没有在金钏儿被赶的时候给她说话,也没有在她被赶出去后关心他。

宝玉在晴雯被赶走的时候,也没有胆子反抗他妈妈。

宝玉真的那么爱黛玉的话,早就告知父母迎娶她过门了。

别说什么父母不允许,社会不允许什么的话。

贾家无论是谁,什么贾母,贾政,王夫人,都是更看重宝玉的学业,多于他的婚姻的。

要是宝玉好好读书,或者哪怕做出好好读书的样子。他们家里人也会高高兴兴的让他想娶谁就娶谁的。

宝玉是更看重自己能不能得到姑娘们的喜欢,至于这会给姑娘们带来什么,那他管不着的。

user avatar

因为薛宝钗还看过打山门。

一切关系,父母,手足,妻子,师徒,知己,朋友,都有离散的时候;一切感情,爱,恨,恩,怨,悲,喜,愁,都有淡去的一天。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其实,这是最纯粹的悲剧主义,悲剧是最NB的浪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两位核心女性角色的根本差异。薛宝钗看过《西厢记》这是毋庸置疑的,书中多处有提及,比如她曾就莺莺和张生之事对黛玉说:“你那些都只是你心里的空想。” 这句话本身就带着对《西厢记》情节的了解。那么,为何她不像林黛玉那样将这份浪漫情怀融入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
  • 回答
    关于“喜欢薛宝钗的人没文化、没看过原著”这种论调,确实在一些读者圈子里流传,而且颇为令人费解。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文学作品,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巨著,其解读本身就存在着多元性和主观性。读者对人物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
  • 回答
    “薛宝钗是传统标准的封建淑女”——这句评价,看似简洁明了,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解读空间,也常常激起读者心中的波澜。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它,看看它究竟包含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传统标准”和“封建淑女”这两个关键词。“传统标准”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封建社会中,对女性在品德、.............
  • 回答
    说到薛宝钗的心机,这可真是一个能让红楼梦迷们吵上半天的题目。别看她一副端庄大方、随和温柔的模样,骨子里那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通透和圆融,有时候可真是让人细思极恐。首先,咱们得承认,宝钗的“心机”并不是那种阴暗、害人的小算盘。她更多的是一种高度的自我保护和生存智慧,是在那个等级森严、.............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薛宝钗送毒燕窝的说法,这确实是红学界和读者中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将其定性为“送毒燕窝”或许过于绝对和片面,更恰当的理解应该是对宝钗性格、行为动机以及曹雪芹创作意图的多角度解读。首先,我们得回到情节本身。在第三十八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有这样.............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好,很多人读完《红楼梦》,尤其是随着阅历的增长,真的会有“娶妻当娶薛宝钗”的念头,同时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合,会觉得不那么“圆满”,甚至有些可惜。这背后其实是读者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在故事中的投射,也是曹雪芹高明之处,他塑造的人物太立体,太真实,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让我试着把这个感受.............
  • 回答
    关于“薛兆丰的观点:我们应该赞美那些发国难财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国难财”,以及薛兆丰教授的真实观点和论证逻辑。一、 理解“国难财”“国难财”通常指的是在国家遭遇重大灾难、危机或战争时,某些个人或企业通过囤积、垄断、哄抬物价.............
  • 回答
    薛之谦在2023年5月被指控虚假宣传、恶意营销等一系列丑闻,随后在5月20日发布了近2000字的长文回应。这场舆论风暴以及薛之谦的回应,可以说是对公众信任、品牌形象以及艺人责任的一次深度考验。要详细看待薛之谦的回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1. 回应的时间点与方式: 时间点: 选在5月2.............
  • 回答
    最近薛之谦关于“假唱风波”的最新回应,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这已经是第二次就同一件事进行公开回应了,可见事件的影响还在持续,并且他本人也希望能够彻底解决这个争议。事件的起因和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大概是今年年初,在某场演唱会上,有观众拍到薛之谦在演唱过程中,似乎与播放的伴奏存.............
  • 回答
    薛教授将自己的书赠予许吉如,并在众多晋级者中提名她担任队长,这无疑是围绕着《好好说话》节目本身以及参与者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件引人关注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赠书的意义:师生情谊与认可的表达首先,薛教授将自己的书籍赠送给许吉如,这在师生关系中是一种非常直接且具有象征意义的表.............
  • 回答
    嘿,这事儿可真够劲儿!薛之谦今天官宣当爸,而且还晒了那么一张抓手指的合影,一下子就让大家炸开了锅,尤其是他老婆高磊鑫这次又悄悄地生了二胎,好多人都没料到。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瞅瞅。首先说薛之谦官宣生子这事儿,感觉他这次处理得比上次生孩子(虽然上次是二婚后第一次生)要低调许多。记得上次他公布小.............
  • 回答
    薛之谦老师这几年在大家心中留下的最深刻的标签之一,大概就是他反复强调“我的歌是免费的”。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能从好几个层面去品味。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对歌迷的友好和感恩。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各种付费会员、数字专辑、版权费的时代,一个艺人能够站出来说“我的歌是免费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直.............
  • 回答
    薛兆丰老师在《奇葩说第七季》第一集里,对哲学做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定位——“哲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这句话一抛出来,在场嘉宾和观众大概率都会产生一些联想,甚至有人会觉得有点出乎意料,但仔细回味一下,却又觉得说得非常到位。首先,我们要拆解一下“语言的艺术”这个说法。艺术,往往意味着创造、表达、审美,以及一.............
  • 回答
    薛之谦转发未成年人辱骂视频并引发网络暴力一事,无疑是在舆论场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层面,我们不妨来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视频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争议性。一个17岁的未成年人,用如此激烈的言辞去辱骂一名女性,无论这位女性做了什么,这种行为本身就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未成.............
  • 回答
    薛之谦和高磊鑫复婚这件事,说实话,在当时算是轰动一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从几个角度来解读一下这桩事,尽量不带任何“机器人”的腔调。1. 情感层面:兜兜转转,旧情复燃的可能性说实话,大多数人离婚后,关系要么彻底冷淡,要么甚至变成仇人。但薛之谦和高磊鑫的例子,似乎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
  • 回答
    薛之谦演唱会上,台下观众突然高喊“李雨桐”而导致薛之谦停下演唱,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着一段娱乐圈里颇为轰动的感情纠葛和舆论风波。要深入看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直接发生:首先,最直接的画面就是,薛之谦正在投入地演唱,台下突然有人喊出“李雨桐”。对于一个正在全情投入表演的歌手来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薛之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认识”薛之谦,大概是《丑八怪》火起来的时候。那时候,他的歌就已经在各种音乐平台刷屏了,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带着一种特有的薛氏忧伤和不羁,一下子就抓住了很多人的耳朵。那种有点“丧”又有点帅气的风格,在当时华语乐坛也算独树一帜。不过,真正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个歌手的.............
  • 回答
    薛之谦粉丝举报丁香园事件:一场粉丝行为的放大镜薛之谦,作为一位在华语乐坛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歌手,其一举一动似乎总能牵动不少人的神经。而“薛之谦粉丝举报丁香园”这一事件,更是将粉丝群体的影响力,以及在社交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与潜在的争议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拆解几.............
  • 回答
    近来围绕薛之谦粉丝对丁香园和法医秦明的网络暴力事件,的确是让人触目惊心,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反映出的问题。事件的起因:一次“无心”的医学科普事情的源头,其实源于丁香园和法医秦明在各自的平台上发布的一则关于“掰手指”的科普内容。这个科普.............
  • 回答
    薛之谦在台风洪灾期间发布“摆拍视频”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大家的情绪也挺复杂的。要详细聊聊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首先,得说说事情的背景。台风“卡努”(或者当时哪个具体的台风)登陆,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很多地方水漫金山,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很多救援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种时候,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