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苏联预见到冷战会输给美国,会不会发动与美国的战争,会的话结果会是什么样?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推测性的历史假设。如果苏联能够预见自己将在冷战中“输给”美国,并且这种预见是确凿的、无可挽回的,那么其潜在的行动和结果将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将从多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包括其可能性、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后果。

一、苏联“预见”冷战失败的可能性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预见”的含义。历史上的苏联领导人可能看到了苏联体制的种种弊端、经济的停滞以及与西方的差距,但“预见”到“输”并且是“必然会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进程的后见之明。在现实的历史中,苏联解体并非一个预设好的终点,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为了探讨这个假设,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情况:苏联内部的某些高层智囊团,通过极度敏锐的分析、掌握了无法辩驳的情报,或者经历了一次“内部危机”后,对苏联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前景产生了极度悲观的判断,并认为这种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预见”可能基于以下几点:

经济模式的根本性缺陷: 计划经济的低效、资源分配的扭曲、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以及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差距日益拉大。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下降: 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减弱,而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在全球传播。
内部政治的僵化和腐败: 缺乏活力、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改革的动力。
军事开支的沉重负担: 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国家资源,阻碍了民用经济的发展。
国际关系的孤立: 在某些地区影响力下降,而西方国家则形成更广泛的联盟。

二、如果苏联“预见”失败,会发动战争吗?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这取决于“预见”的程度和苏联领导层的反应。

可能性一:战略收缩与维稳(可能性较高)

如果苏联领导层是理性和务实的,他们可能会认为战争是加速失败的催化剂,尤其是全面核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采取:

战略收缩: 逐步减少在海外的军事和政治投入,优先解决国内经济和政治问题。
缓和关系: 尝试与美国缓和关系,寻求某种形式的“和平共处”,以争取时间进行改革,或至少避免直接冲突。
内部改革的尝试: 尽管预见失败,但为了延缓或减轻失败的程度,可能会尝试进行一些有限的改革,尽管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巩固现有阵地: 加强对东欧卫星国的控制,确保自身核心利益不受侵蚀。

可能性二:孤注一掷的全面战争(可能性较低,但并非不可能)

如果苏联领导层是绝望的、非理性的,或者认为“输”是即将到来的,并且无法避免,他们可能会选择一种“同归于尽”或“最后挣扎”的方式。

“斩首行动”或“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这是最极端的设想。如果苏联认为自己即将崩溃,而美国是导致其崩溃的原因,他们可能会在崩溃前夕发动一次大规模核打击,目标是摧毁美国的军事和政治领导能力。
局部冲突升级: 选择在某些敏感地区(如欧洲、中东)挑起大规模局部战争,试图通过军事胜利来转移国内矛盾,或者创造新的战略机会。
“不惜一切代价”的防御姿态: 将全国资源导向军事,准备进行一场全面的、不计后果的抵抗。

为什么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较低?

即便苏联预见失败,发动全面战争也意味着自杀。核武器的威慑力量使得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发动首轮攻击,因为对方的报复将是毁灭性的。苏联领导人再怎么绝望,也会清楚核战争的后果。除非他们认为“输”的定义就是被和平瓦解和吞并,并且认为核战争能够“改变”这个结局(尽管这种改变可能是负面的),否则发动全面战争的风险太高。

三、如果苏联发动了战争,结果会是什么样?

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战争来分析结果:

A. 如果苏联发动全面核战争(最糟情况):

毁灭性的相互摧毁: 双方都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城市被夷为平地,人口大量死亡,文明可能倒退数百年。
全球生态灾难: 核冬天效应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骤降,农业生产崩溃,饥荒蔓延。
苏联解体的加速: 战争的混乱和破坏将加速苏联体制的崩溃。即使美国遭受重创,苏联也将难以幸免。
全球格局的重塑(或毁灭): 幸存的国家可能面临全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将荡然无存。

B. 如果苏联发动大规模局部战争(例如在欧洲或中东):

大规模伤亡和破坏: 战争将导致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尤其是在冲突地区。
西方国家的军事干预: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必然会进行军事干预,试图阻止苏联的扩张。
核战争的风险激增: 局部冲突很容易升级为核战争。一旦核武器被使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苏联内部的压力: 战争的消耗和伤亡将进一步加剧苏联国内的矛盾和不满,可能导致更快的内部崩溃。
国际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苏联将面临更广泛的国际谴责和孤立。
失败的可能性依然很高: 即使苏联在局部战争中取得一些“战术胜利”,其经济和军事实力也难以支撑长期消耗战,最终仍可能走向失败。

具体分析不同场景下的结果:

欧洲战场: 如果苏联集结重兵进攻西德,试图迅速突破北约防线。美国及其盟友会全力反击。战争将集中在德国境内,可能波及周边国家。核武器的使用将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终,苏联军队可能被击溃,或者在僵持中被消耗殆尽,最终被迫撤退或面临内部崩溃。
中东战场: 如果苏联试图在中东地区发动一场代理人战争或直接军事介入,以争夺石油资源或地缘政治优势。美国及其盟友会支持当地反对苏联的国家。战争可能演变成一场长期的消耗战,消耗双方的国力。苏联的胜利将非常有限,甚至可能因为过度扩张而削弱自身力量。

四、如果苏联发动战争,其失败会更加迅速和彻底吗?

是的,几乎可以肯定。

经济上的耗竭: 苏联本已不堪重负的经济将无法承受一场大规模战争的消耗。军事工业将进一步挤占民用生产,导致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加剧。
士气和意志的瓦解: 如果领导层已经预见失败,那么全民族的士气将受到严重影响。士兵可能会质疑战争的意义,民众也会对战争带来的牺牲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
技术和装备的劣势: 在冷战的后期,苏联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如信息技术、精确制导)已经落后于美国。在现代战争中,这将成为一个致命的短板。
国际孤立: 任何侵略行为都将使苏联在国际上更加孤立,难以获得任何形式的支持。

结论:

如果苏联预见到冷战会输给美国,它是否会发动战争,取决于其领导层的理智程度和对失败的定义。

理智的领导层: 更可能选择战略收缩、缓和关系和内部改革,以期减缓失败的进程或避免最坏的结果。
绝望或非理性的领导层: 可能考虑孤注一掷的行动,但全面核战争的风险会使这种选择变得极其困难。发动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则会增加,但仍难以改变其最终走向失败的命运。

无论如何,发动战争都将加速苏联的解体和其作为超级大国的终结。 一场大规模战争,尤其是一场与美国的全面冲突,对当时苏联而言,几乎无异于自杀。其结果只会是更加惨烈和迅速的崩溃,而全球也将因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场假设的战争,无论规模大小,都将是苏联走向历史终结的加速器。而其“失败”的结局,即使不通过战争来达成,也将以相对“和平”但依然痛苦的方式到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是不会的。

当然这取决于谁看到了具体什么样的结果。

冷战是输了,但是,至少没怎么流血。最重要的,是几位国家首脑,都安然无恙,没有被认作卖国贼,千古罪人,戈尔巴乔夫还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像西方政治家一样可以安享晚年。

打仗,则极有可能是一个双输的结果,而且,自己的命还可能搭上去。

现在的结果,比发动战争,极有可能玉石俱焚的结局好太多了,作为玩家,如果没有更好的玩法,这个也能接受。

如果说,真得能洞见未来的话,那苏联或许会从中吸取教训,可能不会打输这场冷战(虽然不见得能赢)。

但前提是,你真的能够从未来中,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冷战结束这么多年了,其实大家对冷战为什么会结束,也一直没有达成共识。这个没有搞明白,也很难预测如果预见未来了,会怎么样。

所以,这里只能给出一些关于冷战为何结束的普遍看法,各位自己去琢磨吧。

先说冷战的基本问题。

题主说的,苏联为什么不发动战争,其实是个很关键的因素,尤其是有核武器在那里。

论常规军,美国和苏联是不可比的,兵力摆在那里。这个美国清楚。能拼的,只有核武器。但是核武器是一个用出来大家都完蛋的家伙,所以,只能做威慑。

常规军的弱势,和核武的威慑作用,就决定了,冷战是一个长期的,有限度的冲突,美国要在冲突和缓和之间作出平衡。

一种方法,就是强调冲突,于是大搞军备竞赛。这也是第一个关于冷战为什么结束的观点,就是苏联被美国拖垮了。

这个拖当然不只是一天两天。在 50 - 60 年代,美国主要是以这种军备竞赛为主。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核武器的怪现像。比如大家都不发展防御系统。因为核武是威慑用的,所以要保证不会先使出来。所以大家不能搞防御,因为一旦有了防御系统,就有了发动第一次打击的能力,威慑就不再是威慑。所以双方都拼命囤积核弹头,所谓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

但是,对于美国,这样还是有个严肃的问题,就是,如果苏联不管这套呢?如果苏联利用自己的优势兵力,闪电式的占领一个西欧国家,然后,在既成事实下,你打,还是不打?(就比如最近的克里米亚)

这时,摧毁人类文明的球,就被抛给了美国及其盟军。

古巴危机表明,威慑是有意义的,但是,大家真经不起这种心惊肉跳:“在核武时代,国家间打仗就像豪猪在做爱。”

肯尼迪在这事过后,本来是想转入缓和的,但是他被干掉了。这事,就一直拖到了尼克松上台。

尼克松是务实的,因为他极想干出点事迹来。他明白苏联,中国,都是有着实实在在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尼克松以为,你们别的影响力没有,对越南总有吧,让我体面的撤出吧)。

同时,欧洲也有点压得受不了了。最明显的,是德国。德国人知道,真打起来,美国本土不见得怎么样,自己肯定是完蛋了。要么被苏联人占领,要么被美国炸成焦土,反正没得好。

于是,美国进入战略缓和阶段。

这是第二个关于冷战为什么被拖垮的观点,就是所谓的大缓和(Detante),欲擒故纵,让苏联放下了戒心,和平演变成为可能。

Detante 的标志,是弹道导弹协议的签属,和赫尔辛基协定。

赫尔辛基协定是一个巨大的妥协,等于是西方承认了苏联对东欧的占领。尤其是西方第一次承议了东德的合法性。这样,让苏联人终于可以踏实的拥有一个缓冲带了。

换来的,是苏联原则上承认了对人权的遵重。

美国国内对此极其不满,认为对人权要求无法具体执行,等于是把东欧白送。卡特上台后,就开始重启军备竞赛,美国又向强调冲突方向转。到里根,更是前所未有的开始星球大战这样的防御机制。

但苏联那边,因为 Detante,获得了安全保证,却意想不到的,放松的下来,以至于做出了入侵阿富汗这样本来相当艰苦的决定。一时间,让国内本来就不轻松的经济体系承载过大的压力。让苏联国内,出现了改革的声音。

这又是第三个重要的认为冷战为什结束的观点,就是苏联的制度,决定了其经济体系无法跟上社会发展,倒下是迟早的事。

苏联和东欧在战后虽然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但到 50 年代末就开始放缓,以至于苏联不得不砌起柏林墙,把西柏林给分开。但是封闭,反而更不利于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布拉格之春,把很多人的心情都搞没了。

这时候,戈尔巴乔夫上台了。新思维出现了。

戈尔巴乔夫想改革,但改革的阻力很大。尤其是在内部,各种关系和体制盘根错节,难以撼动。

结果,他选择了灵活性更大的外交改革,并主动开始和西方改善关系,载军,消减军备竞赛的压力,为国内改革造条件。

这个,从很大程度上,是他没有以前领导人的德国情节。因为,他是第一个没有打过二战的苏联领导人。他不像以前的人那样,无论如何都要拥有一个东部的缓冲带。(这点的确搞不懂,看看历史也知道,德国给俄国找过多少次麻烦啊)。

一种观点认为,因为 Detante,给了戈尔巴乔夫一种安全感,就是对东欧放松一点,也没有关系,反正西方已经认同了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权。

戈尔巴乔夫的关键败招,是1988 年 12 月 7 日在联合国的讲话,他说,“Freedom of choice is a universal principle to which there should be no exceptions. ”

在这句话里,他实质上在说,民族自决,是普世原则。

二十世纪,有两个统治性的外交理论。

一个就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决:民主的国家,才值得信赖,发展出可靠的外交关系。

一个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

这两个理论,要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就是都把外交和内政给统一了起来:没有什么所谓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关系。

像赫尔辛基协定里承认了东德,就是西方承认了苏联可以在东欧使用自己外交原则:必要时,可以用武力来保卫无产阶级政权的安全。(反过来,美国也有很多不讲自己原则的时候。毕竟,外交关系是多重原则利益平衡的结果。)

现在戈尔巴乔夫用了威尔逊的话,等于就在说,好啊,你不是说 Detante 里人权是虚的么,那咱们来真的,用你们规则玩一玩,看谁打得过谁(我就不信我们真的会输)。

这就叫战略性错误。战术错误可以输掉一场战斗,战略错误断送的是整个战争。

第二年,东德人民用脚投票,跑路了。没有危机感的戈尔巴乔夫,就让东德这么散掉了(但凡有点危机感也不敢这么干啊,这是拿自己的命来玩)

然后东欧人都用脚投票,兵败如山倒。

好了,上面提到了三个冷战结束的原因,其实都有道理,也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

至于说如果再来一次会怎么样,大家自己琢磨吧。

----

又,今天听到普京的一句话,感觉不错,大意是:

不会为苏联解体而伤感的,都是无情之人;

幻想着恢复苏联之荣光的,都是无脑之人。

user avatar

按照毛子的思维方式,会更激进。

参见:

雅各宾为什么失败?

普列汉诺夫:“杀人太多。”

列宁:“杀人太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推测性的历史假设。如果苏联能够预见自己将在冷战中“输给”美国,并且这种预见是确凿的、无可挽回的,那么其潜在的行动和结果将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将从多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包括其可能性、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后果。一、苏联“预见”冷战失败的可能性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如果历史的齿轮在1979年朝向了另一个方向,苏联的装甲洪流没有碾过阿富汗的山峦,而是选择了向东,目标指向了我们中国的新疆,那么中西亚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其政治格局将发生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的推演,细想起来,既令人头皮发麻,又充满了历史的.............
  • 回答
    《为全人类》的首支预告片一经发布,就立刻在科幻迷和历史爱好者群体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一记重磅炸弹——苏联人,而不是我们熟悉的美国人,率先踏上了月球的土地。这个设定,无疑是直接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历史认知,也立刻点燃了对于这部剧可能走向的无限猜想。从预告片的寥寥数个镜头和brief的台词中,我们.............
  • 回答
    苏联古巴导弹危机若升级到那一步,结果绝非“无敌”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将世界拖入一场无法想象的毁灭性灾难。我们不妨抽丝剥茧,详细梳理一下这场假设性的升级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古巴导弹危机本身就是人类史上最接近核战争边缘的时刻。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其目标是遏制美国对古巴的侵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大清洗”对苏联军事力量的影响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如果苏联没有经历斯大林的大清洗(肃反),东线战场(即苏德战争,通常也指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及其盟友的战场)的面貌可能会发生巨变,但具体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推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指挥层级的.............
  • 回答
    假设苏联仍然存在,并且保留了其在冷战时期的影响力,那么一个国家敢于公然、系统性地破坏八小时工作制的情况,其发生的可能性、方式以及可能面临的后果,会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这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苏联体制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惯性首先,我们要理解苏联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之一就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在1917年那个秋天碾过俄国大地,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从一开始就不曾出现,那么20世纪的世界,必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难以想象的图景。这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格局的简单改变,更会渗透到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地缘政治的重塑:没有两极对峙,但有新的力量角逐没有了苏联,.............
  • 回答
    如果苏联制作了《红色警戒》,他们描绘西方阵营的视角,将会是一面扭曲却又充满力量的镜子,折射出他们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恐惧。想象一下,在克里姆林宫的秘密实验室里,设计师们将他们眼中西方的一切特质,用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手法,注入到游戏之中。首先,意识形态的对立将是根深蒂固的。西方阵营不会被简单地称为“.............
  • 回答
    假设苏联至今仍然存在,那么其应对新冠疫情的能力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苏联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历史经验,并结合我们对当前疫情控制的认知来进行推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的解体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和遗留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存续的苏联”对疫情的反.............
  • 回答
    如果苏联没有解体,并且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意外地登上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宝座,这无疑会彻底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走向。 首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难以想象的场景,毕竟苏联的领导层,尤其是最高领导人,通常是来自俄罗斯族或斯拉夫民族核心地带的精英。 .............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也极具争议的话题,因为“修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词汇,而且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定义也存在多种解读。但如果抛开这些纷争,我们姑且设想一个“未曾走上修正主义道路、坚持早期共产主义理想并延续至今”的苏联,来描绘一个可能的世界图景。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苏联的可能模样:首先,.............
  • 回答
    苏联的核武器研发进程,与其说是纯粹的技术竞赛,不如说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如果将那个关键的“原子时代”的启动时间往后推迟几年,冷战那副严峻的棋局,无疑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会体现在 战略均势的认知和博弈上。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彻底打破了美国对核.............
  • 回答
    如果苏联不输出革命,美国是否会选择抵制这个国家,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核心驱动力。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输出革命”这个关键因素,然后审视其他可能导致美国采取抵制措施的原因,并对比如果苏联并未进行意识形态输出,两者关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输出革命.............
  • 回答
    设想一下,当苏联解体的那一刻,留下来的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俄罗斯,而是一个“大号俄罗斯”,它囊括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三个庞大的斯拉夫兄弟。这个设想,足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它对世界格局、地区稳定,乃至我们今日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政.............
  • 回答
    苏联占领北海道,这绝对是一个能让日本历史走向截然不同方向的假设。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绝不是一段平静的插曲,而是足以撼动整个东亚格局的巨大震动。我们先从背景上聊聊。二战末期,苏联确实对日本的领土虎视眈眈,甚至在战争即将结束时,派遣部队占领了南千岛群岛,也就是如今日本所称的北方四岛。如果这个势头再往前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苏联在其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大概是勃列日涅夫时代中后期,选择向美国开战,那对整个世界,特别是苏联自身,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进程。不过,苏联是否还会解体,以及现在的世界格局如何,这涉及到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分析。首先.............
  • 回答
    苏联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仅凭欧洲部分取胜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简单来说,答案是“可能”,但绝非易事,并且需要一系列非常苛刻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而且,即使是“可能”,其代价和后果也可能与历史真实情况大相径庭。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假设“苏联的欧洲部分”的地理范围和含义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如果苏联在1981年向西方世界全面宣战,其结果必然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灾难,并且在绝大多数合理推测下,苏联自身也将因此而覆灭。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关于“如果”的历史假设都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战争的走向会受到无数变量的影响,包括政治决策、军事技术、社会动员、国际反应等等。但我会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勾勒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直接触及了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核心考量和阿富汗国内的复杂现实。如果苏联选择全力援助而非军事干预,其结果如何,能否带来稳定和现代化,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在1979年决定出兵的根本原因。当时,阿富汗人民民主党(PDPA)内部派系.............
  • 回答
    苏联如果能坚定地走“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陷入大国沙文主义的泥沼,历史的天平或许会向另一个方向倾斜,其结果也可能截然不同。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何为“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和讨论空间的概念,但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经典论述来看,“真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