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日本的战略就是没有战略,完全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
日本的参谋部的中将
战败后看了论持久战
仰天长叹,原来这才是我们日本的战略啊
日寇侵华十几年,十几年啊,这么大的一个官,都不知道日本的战略究竟是什么战略·····
厉害吧?
当然更厉害的是那个穿越者,硬生生的靠着前世的回忆(划掉)客观条件推理出来日本只能这么走
二、
其实李宗仁也说过,日本本来可以一次性武装起来几十个师团一鼓作气把中国打穿的,结果非一点点的把自己的油往中国的水里滴····
日本人有明白人吗?有,但是
日本骨子里的那种“以小博大”“节省过日子”“抠门”的思想,就是一个部队一个部队慢慢组建,慢慢派过来
当然实际原因也是:穷······加上大贵族大资本家不会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掏出来,相当于,侵华战争,是日本拿着全民缴纳的税,然后抢来的钱和物资,大部分都进了日本的大贵族大资本家手里。你打不下去了,想让他们掏钱,他们只会“再苦一下百姓”·······
三、
中国的不同
(一)
元灭宋和满清入关的时候,还是古代,只要打下了县城,这个地方就是归你统治了。
而抗战时候,日军占领了县城,又占领了各个乡镇,最后隔着几里地就修个炮楼,就这,还没办法“维持治安”。
大家可以看一下被日本占领的韩国和台湾,不光不需要很多鬼子驻扎,还能提供大量的“黑头鬼子”和“高个鬼子”(指鬼子要剃光头,这两个地方的土著当鬼子不剃头,个子高),和大量的物资。一直到现在,很多台湾和韩国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是日本士兵那种。
而在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是赔钱买卖。不光要大量驻军,缴获远远赶不上消耗。
(二)
清兵收到的损失和消耗可以很快得到弥补,日本消耗的子弹炮弹只能从国内运过来···或者从大城市运过来······可道路又不好走,离开铁路几乎就只能骡马化或者小卡车慢慢拉那种
(三)
衍圣公被蒋公带走了、胡适被发配到美国去了
(四)
日军很少能打歼灭战,国军派系太多,经常出现日军小部队突击进来了,大家分道扬镳各自跑了的事情,客观上保留住了军队。
清军反而是一次次全歼抗清部队
四、
国际上
虽然前期,美国低价甩卖给日本大量的钢铁、石油以及其他物质,极大的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欲望
但是这就回到前面了,日本是用政府的钱买美国的东西,在中国获得的利益都到了那些大贵族私人手里,最后日本没钱了,美国也想参战捞好处了,大家一拍即合
早期德国对民国政府的大量援助、中期苏联对民国政府的大量援助(援华空军、和美国收钱的飞虎队不一样。国军唯一的机械化师就全是苏联的坦克装甲车等等)、后期美国参战后对中国的援助(甚至包括了在非洲战场缴获的德国150毫米的炮弹,运到中国,让中国抗战前买的德国150炮还能继续发挥作用等等)
清灭明的时候,国际上··················他就没有国际啊
倒是有个传教士写了本《鞑靼帝国征服记》,提到了满族官员和汉族大儒一起审案子,来告状的百姓跪着,头埋的很低,满族官员让他站起来,汉族大儒第一次开始反驳满族大爷,坚决不同意····
第一:利益分配
明朝二亿人口,统治阶级二百万人
清朝全族四十万人口变成统治阶级,还有一百六十万的统治阶级份额可以分给汉人
民国五亿人口,统治阶级五百万人
单单日本就有7800万人口,普通日本人连口汤都喝不到,还有中国人什么事?
而且日本权贵不当人到了什么地步?日本帝国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可以说帝国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底层日本人卖儿卖女,吃不起大米饭,所以日本军队各种下克上,天诛国贼,就是为了博富贵博上位
而且日本权贵也是真头铁,首相被杀,大贵族被杀,大资本家被杀,宁愿把数以亿计的资源投入到军队也绝不分给泥腿子半点好处
第二:民族主义
元朝的时候,汉军世侯能指挥蒙古人,最出名的就是汉军世侯跟着忽必烈跑到草原打阿里不哥,蒙古人沦为汉人地主奴仆的比比皆是
清朝的时候,清朝皇帝比元朝皇帝比较重视自己的族人,所以满人当奴仆的事情基本没有,但是汉人大将军指挥满人作战的依旧比比皆是
比如洪承畴,顺治十年(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
比如三顺王,平西王,义王,汉人在清朝捞了五个王,给了五个省,别管秋后算不算账,打天下时候的利益是给到位了
但是侵华战争时期,别说大将中将这些权贵了,就是普普通通的联队长都不是溥仪汪精卫能够调动的
吉冈安直一个日本中佐,把伪满洲皇帝溥仪当成儿子一样,伪军的地位可想而知
第三:中国共产党
清朝东北那个地方,当时是比较穷苦的,再加上小冰河时期,基本上全靠入关劫掠和朝鲜进贡维持
比如第五次入关,1642年阿巴泰率军入关,俘获人口36万9千人,驼、马、骡、牛、驴、羊共32万1千余头!
而1644年以后就更不用说了,抛开圈地劫掠这些计划外收入不说,单单常规的税收,就有每年2150多万两白银+每年640多万石粮食。
乱世饿殍遍野,有钱有粮自然有人卖命,可以说大顺大西明郑这三家南明势力就是硬生生被清朝用钱粮砸死的
日本就很奇特,日本侵华战争是赔钱生意,日本侵华战争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自中日战争爆发到武汉会战结束,近二十个月的战争期间,日本方面不但付出了损伤二十余万兵力的代价,而且连续四次追加军费,军费累积支出总额已达八十亿日元以上,这是日本历史上四次对外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九一八”事变战费总额的一点六三倍。
一九三八年,日本的黄金储备量为十三亿五千万日元,而武汉会战前后,日本使用外汇结算的进口军用物资花费额高达九亿六千万日元。
由于出口严重萎缩,为弥补贸易逆差,只能动用黄金储备,这使得日本的黄金储备由原来的三百八十八吨急速下降到二十五吨左右。
都说战争是最暴利的生意,但是日本打的战争却几乎赔的倾家荡产了
日本陷入了治安战之中,关于治安战的威力在21世纪的今天是有目共睹的
比如美帝作为蓝星最强战力,哪怕是中俄都要被稳压一头,但是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靡费数万亿美元,死伤数十万人,最后灰溜溜的撤军
答案很明显。
1、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已经打下了一大部分中国。但是因为自己气量小。认为自己很优等。觉得中国人真如表面一样迂腐好宰。看不起中国人。不信任
而满洲表面上歧视汉人。当心里面知道汉人技术文化高于满洲。大明也有很多能人。所以对于俘虏只要有能力。毫不客气会给你地位和资源。甚至封王。
明军本来发不起响了。满洲发得起了。有了利益国家民族是个屁。更别说大明成这个样子自己过得也惨。灭明入中原满洲当然可以依靠愿意卖命的明军打进来。而皇协军在歧视下和没多少利益的情况下不愿意卖命根本没成为过主力。这就是为什么人口更少的满洲能比日本成功
2、日本多线作战。同时和澳洲东南亚美国苏联开战。满洲在入关前就稳定了蒙古避免了多线作战。
第一:日本和清朝是不能划等号的。第二:瓜分中国的国家很多,日本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唯一。
因为他不肯放弃自身文化。清朝是自愿放弃自身文化和绝大部分制度,全力拥抱大明官僚士绅,所以我大明官僚士绅感动之余就把崇祯送走了,同时全力协助仅仅不到10万的清军,在10几年的时间把旧老板残余势力扫出中国。
如果日本当年甘愿这么做,我民国不乏胡适之之类的卧龙凤雏。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民族主义的全面觉醒;二、中共的领导与组织。
这个话题下很多回答,其实并不严谨。日本帝国主义其实是拉拢了中国的上层精英组织的,包括中国大官僚、大地主等,满清当年干得事情,日本自然会学。溥仪、汪精卫不都“封王封侯”了吗,抗战时期,伪军数量是超过日本侵略军的,其中“黄卫军”、“吴化文部”、“铁石部队”战斗力和忠诚度都非常高,投靠日本的大地主也不在少数,和满清的时候差不多。而且当年日本也是费尽心思的拉拢汪精卫等人,对那些“乡贤保甲”什么的也没少花心思,分享的利益也不少,要不然当初哪有那么多带路的?
那么日本为什么没有复现满清的路线呢?
我们很多人低估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这种思想解放运动是辐射到无产阶级的,范围极大,彻底点燃了中国的民族意识,中国这种国家规模一旦被激活出战争潜力是很恐怖的。这为后来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的渗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群众基础形成,后来涌现出大量英勇无畏的人民英雄。同时,民族主义的全面觉醒,使得原先矛盾重重的各大军阀开始团结起来,虽然有军队叛变,但像张学良、段祺瑞、吴佩孚、孙传芳、龙云、刘湘、冯玉祥、阎锡山……这些大军阀没有一个叛变投敌,军阀中只有张敬尧这种货色为日伪效力,不像明末,吴三桂那种大军阀直接开山海关,孔有德直接帅先进的火器营投敌,当然这和明末中央权威陷落有很大关系,明末的那些大军阀如洪承畴、祖大寿、许定国、李永芳、李成栋、张存仁、陈邦传、孟乔芳、祖可法、孙得功……真是一言难尽。
其实清朝在遇到汉人的民族意识时,也是大费周章,川人抗清四十多年啊,终满清一朝“反清复明”的口号都络绎不绝,直至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都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这种民族意识更多的是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阶层,底层还是很麻木的,阶级矛盾强于民族矛盾,所以满清通过拉拢汉族大地主还能挺得过去。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全面觉醒了中国人家国、民族意识,中国百姓那种麻木的转态开始转变,满清的愚民政策遗毒也开始清除。民族意识觉醒后,民族抵抗力量开始集聚,在1937年提出“人不分男女老幼 地不分南北西东 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后,这种力量开始爆发出来。
日本投降后,中国各地的庆祝规模也是极为庞大的,这些都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的:
有了人民战争基础后,剩下的就是怎么有效组织与领导的问题了。这方面中共贡献极大,中共在敌后发动了农民武装,在战争后期将日军后方兵力压制在据点里,整个的日军后勤受到严重破坏,只能靠日本本土持续输血供养,这使得日本国力被不断透支。而明末的时候,由于拉拢汉族大地主成功,清军可以轻易地在占领区征集粮草赋税兵源,越打越强。二战中,日军绝大部分是被美军消灭掉的,200万阵亡日军之中,被我国军民消灭的日寇实际上只有55万到70万人,甚至在抗战后期,国军还出现了豫湘桂溃败,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军国主义起到的最大作用在于,占领成本远高于占领收益,持续不断的抗战极大的消耗了日本国力,而这其中敌后抗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代战争,是工业化的战争,而工业化依赖于铁矿、煤矿、石油、橡胶等,可是日本在中国并没有发现大规模的石油、橡胶,而在中国内陆地区,日军征粮都困难,也就在东北可以抢点煤铁资源运到日本,导致日本侵略规模越大,国力消耗就越大,越打越弱,战争后期,部分据点里的日军得拿武器和八路换粮食 才有的吃。
其实日本如果止步于东三省,日本完全就不会败,也完全能吞得下东北,当年日本大规模从本土移民到东北,训练扶植出了伪满洲军,其中“铁石部队”一直到日军战败都没有叛变,可谓相当“忠诚”了,这种情况下东北抗联被打败,东北大量的资源落入日寇手中。但当日本开始准备全面占领中国的时候,由于无法从广大中国占领区有效地获取军事补给,日本穷逼帝国主义的特性就暴露出来了,日本国力被完全透支,越打越虚,穷途末路下不得已开始和美国抢东南亚的资源,战争扩大化,超出日本国力上限,日本军国主义崩盘。
清末至新中国建立,先辈们救亡图存,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己倒在了黎明前,但他们走的路对后来人对中华影响深远,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也包括孙文、黄兴那一代人。
清兵入关最大的障碍是崇祯。崇祯一死,明朝的法统就完了,南明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重组政权,内部为法统之争大打出手,一边面临清军的进攻,一边内部倾轧,展开大规模内讧,彻底消亡了自身的政权组织能力和实力,无法对抗清军。当时的中国没有民族认同这个东西,认同就是法统。即谁可以代表朝廷。谁可以代表朝廷,谁就拥有最高动员能力,就可以组织抵抗。
可以与之对照的就是宋高宗赵构。
靖康之变后,赵构以宋钦宗弟弟的身份即皇帝位。当时将他作为第一顺位继承者,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其间没有发生任何政局动荡,归拢人心,一起抗击金兵。
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
赵构这个人被人骂惨了,但就是因为他的法统是正的,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稳定政局,开创南宋政权。
明末崇祯最大的问题在于,就是不肯迁都。
从史料中其实也可以看得出来,崇祯知道北京是守不住的。当时北方的经济已经垮了,到处是起义军,关外皇太极称帝。北方已经是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迁都南京,主动效仿宋高宗。而且,明朝的首都本身就是南京,并非名不正言不顺。以北京为都城,是因为当时朱棣夺权以后,他的基本盘在北方,担心控制不住南方,假借天子守国门为名,定都北京城。
这个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时局已经发生了变化,明朝虽然北方的农业经济被战乱和当时的政策拖累,造成农民负担太重,出现大规模起义。但是南方的政局比较稳定,经济也非常好,是守得住的。
崇祯想迁都,但是为了皇帝的威严不肯承担历史责任,自己不提,想让大臣们提。
大臣哪个敢提?
出这个头帮了老朱家,自己的脑袋一定搬家。依照崇祯的德行,事后一定要算账,推个一干二净,为丢失国土找替罪羊,受磔刑,诛九族。这事,崇祯干得出来。
所以只要议这件事,大臣们一个个磕头如捣蒜,都说天子英明,任凭皇上做主。
你崇祯不走也就算了,那就立太子,太子守南京。
只要这个太子在,拥有法统继承权,完全可以凭借南方的朝廷架构,重组政权,聚拢军队,抗击清军。
如果这个政治局势出现,那就成了大明和大清之间还有个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三股势力交叉,就看大顺和谁结盟了。
可惜崇祯整天忙忙碌碌,暴跳如雷,却根本没有抓住任何关键性战略机会。大臣们畏威,只想着自己的大好头颅,身家利益,来个一言不发。
就这么拖,一直拖到李自成打进北京城。
清兵入关实际上就是崇祯的一系列错误造成的。虽然明末积弊已久,但是中兴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法统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只要南明的法统正,以南明的实力,聚拢在法统之下,中国的历史就不一样了。
日本侵华时,中国有一个法统上的领导人蒋介石。
还是那句话,只要法统正,领导人的能力差一点没关系,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吸收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就可以闯出一条路来。
南宋这么个软弱的朝廷在九代帝王的带领下都能坚持152年,况且20世纪经过现代国家和民族意识武装的中国人。再加上这个时候的中国并不是孤身抗战,背后还有其他帝国主义势力支持,决不允许日本独占在华利益。其中苏联和美国对于中国抗战的军事物资援助可不是杯水车薪,而是大力支持。陕北还有个不得了的地方政权还在不断组织民众抵抗,坚决顽强战斗,随时准备替代蒋介石领导抗战。
中国只要有一个合法的领导核心,爆发出来的战斗力那就了不起。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历史可以参照。日本的野心太大,战略思维错误,必然会导致失败。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日本人实际上并不了解中国历史。
日本人还没入关,就先在东北搞了个满洲国出来。
史称伪满。
这一招一出,谁要是还信日本人的忽悠,那就是笨死了…
日本对中国人没有民国对中国人好,
大清对中国人比明朝对中国人好。
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大家都能看到。
因为日本并非拥有大家都认为的最强军力。
满清,蒙元,包括金女真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在初期取得一系列军事优势后,依托强大军力,迅速整合占领区资源,驱使大量新附军,持续向原政权攻击,不停消耗原政权国力,直至崩溃。
而日军至38年底,占领武汉。成功的占领了绝大部分中国的农商工业地区,风头可谓一时之盛。
但是,不待日军消化占领区,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沦陷区,不但摧毁鬼子统治基础,还不停的破坏鬼子的动员能力。反而雨后春笋般的建立了成片的抗日基层组织,扩充了百万反抗力量,还零敲牛皮糖,打不死,灭不掉,还不断的壮大。这是在泉水里掉血,有木有?不说进攻灭国,维持占领区都变得艰难了。
就拿东北地区比较,九一八东北军撤入关内,鬼子迅速占领东三省,但东北人民依然自发的组织抵抗,鼎盛时也有百万之众,很快却被镇压。之后,鬼子一边从本土移民,一边集村并屯,组建伪军,规划生产。不但建设数量不匪的满蒙军,更训练出如“铁石部队”的精锐,并使东北地区要塞化,高峰时关东军驻有百万,俨然成了一个大兵站。即便是抗联到后期也难以立足,饮恨撤到苏联境内。试想,如果鬼子在华北人口密集区得以如法炮制,后果怎样?
说我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以前颇不以为意,觉得底气不足。可随着认识的深入,开始发自内心的认同,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正是我党充分动员了沦陷区的每一个中国人,通过不屈不挠的奋战,最终拯救了国家,说中流砥柱确确实实的实至名归。
恩无燕魏辽元之世卿世候,
义无满清港英之厚遇巨利,
威无胡羯蒙古之不留偃草,
信无氐羌契丹之推心重用,
仁无元魏夷金之轻税宽简,
和无北周西夏之胡汉一体。
恩义、威信、仁和俱无,复有全收钱权竭夺物资并遵己全族凌于中国士民之弊,纵有器械之利、兵士之强、将帅之明,亦安能得天下乎?
因为有大清这个先例,国共合作抗日的时候,发过一个通告,标题就是:不复南明旧事
有请当事人亲自作答:
他们可以搬出元朝灭宋、清朝灭明的历史证据,证明小而强的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国家,而且是落后的灭亡进步的。
如果我们说,这是古代,不足为据,他们又可以搬出英灭印度的事实,证明小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落后国家。所以还须提出其它的根据,才能把一切亡国论者的口封住,使他们心服,而使一切从事宣传工作的人们得到充足的论据去说服还不明白和还不坚定的人们,巩固其抗战的信心。
这应该提出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时代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具体反映是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
我们的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中日两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战争。在我们的敌人方面。
首先,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代,不但和英灭印度时期英国还处于资本主义的进步时代不相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也不相同。
此次战争发动于世界帝国主义首先是法西斯国家大崩溃的前夜,敌人也正是为了这一点才举行这个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
所以,战争的结果,灭亡的不会是中国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集团,这是无可逃避的必然性。
再则,当日本举行战争的时候,正是世界各国或者已经遭遇战争或者快要遭遇战争的时候,大家都正在或准备着为反抗野蛮侵略而战,中国这个国家又是同世界多数国家和多数人民利害相关的,这就是日本已经引起并还要加深地引起世界多数国家和多数人民的反对的根源。
中国方面呢?它已经不能和别的任何历史时期相比较。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是它的特点,所以被称为弱国。但是在同时,它又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这就是足以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
所谓抗日战争是进步的,不是说普通一般的进步,不是说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那种进步,也不是说太平天国或辛亥革命的那种进步,而是说今天中国的进步。今天中国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经验,教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
如果说,在俄国,没有一九○五年的经验就不会有一九一七年的胜利;那末,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十七年以来的经验,也将不会有抗日的胜利。这是国内的条件。
国际的条件,使得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这一点也是历史上空前的东西。历史上不论中国的战争也罢,印度的战争也罢,都是孤立的。惟独今天遇到世界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空前广大和空前深刻的人民运动及其对于中国的援助。俄国一九一七年的革命也遇到世界的援助,俄国的工人和农民因此胜利了,但那个援助的规模还没有今天广大,性质也没有今天深刻。今天的世界的人民运动,正在以空前的大规模和空前的深刻性发展着。苏联的存在,更是今天国际政治上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必然以极大的热忱援助中国,这一现象,是二十年前完全没有的。所有这些,造成了和造成着为中国最后胜利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大量的直接的援助,目前虽然还没有,尚有待于来日,但是中国有进步和大国的条件,能够延长战争的时间,促进并等候国际的援助。
加上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个条件。
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
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为什么灭亡了呢?
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
第二,它不如中国进步,它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到农奴制的国家,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产阶级政党,更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国这样的军队,更没有如同八路军这样的军队。
第三,它不能等候国际的援助,它的战争是孤立的。
第四,这是主要的,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阿比西尼亚因此灭亡了。然而阿比西尼亚还有相当广大的游击战争存在,如能坚持下去,是可以在未来的世界变动中据以恢复其祖国的。
如果亡国论者搬出中国近代解放运动的失败史来证明“抗战必亡”和“再战必亡”的话,那我们的答复也是时代不同一句话。
中国本身、日本内部、国际环境都和过去不相同。
日本比过去更强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地位依然未变,力量依然颇弱,这一点是严重的情形。
日本暂时还能控制其国内的人民,也还能利用国际间的矛盾作为其侵华的工具,这些都是事实。然而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相反的变化。这一点现在还不是事实,但是将来必然要成为事实的。这一点,亡国论者就抛弃不顾了。
中国呢?不但现在已有新的人、新的政党、新的军队和新的抗日政策,和十余年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些都必然会向前发展。
虽然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屡次遭受挫折,使中国不能积蓄更大的力量用于今日的抗日战争——这是非常可痛惜的历史的教训,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自己摧残任何的革命力量了——然而就在既存的基础上,加上广大的努力,必能逐渐前进,加强抗战的力量。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这种努力的总方向。
国际援助一方面,眼前虽然还看不见大量的和直接的,但是国际局面根本已和过去两样,大量和直接的援助正在酝酿中。中国近代无数解放运动的失败都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都不能比拟今天的情况。在今天,虽然存在着许多困难条件,规定了抗日战争是艰难的战争,例如敌人之强,我们之弱,敌人的困难还刚在开始,我们的进步还很不够,如此等等,然而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只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而争取胜利。这些有利条件,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可和今天比拟。
——以上节选自《论持久战》。为便于阅读,重新分了段,对个别词汇也做出了注释(阿比西尼亚即今天的埃塞俄比亚)。
荣字1644部队,侵华日军1939年在南京组建的一支专门研究细菌战的特种部队。
1644年清兵入关,因1644年为甲申年,史称“甲申国难”。
日本不能像清兵入关那样横扫中国,关键在于民国时期的民族意识特别强,是民族主义救了中国!
如果没有民族意识,向谁交粮不是交粮?抗日统一战线根本不可能成立,敌后游击战也不可能得到农民支持,无法开展
1932年淞沪抗战,在蒋系地盘上打,桂系军队也来帮忙,当时蒋系桂系可是争天下的仇敌啊
1937年全面抗战暴发,国共两党放下仇恨团结抗日;各路军阀团结抗日,连远在西南边境的滇军也主动要求北上抗日,因为滇军装备是法式,武器弹药都要从云南不远千里运到前线;当时四川有几家军阀互相攻伐,他们放下争端也主动出川抗日---
纵然也出现不少伪军,但大多是出工不出力,甘当日军先锋为日本人卖命的铁杆汉奸极少。
举个例子:1939年12月,日军南犯长沙,为牵制和吸引华北日军兵力于塞北,傅作义主动请战,于19日夜,以35军为主力,配以骑7师,长途奔袭敌之重要战略据点包头。奔袭包头成功,靠的就是伪军帮忙,一枪末发,就从西门突入城内。
清兵入关横扫中国,关键在于中国人不团结,很多人降清甘当铁杆汉奸。如果明末各路势力团结抗清,清兵根本不可能横扫中国
大顺军和吴三桂开打,吴三桂献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清军入关和南明夹击大顺军 大西军
清军攻灭建都于南京的南明
大西军残部与南明合作,公元1652年从云贵出兵湖南 广西 四川,李定国先后消灭孔有德、尼堪,东南还有郑成功抗清力量,抗清形势一片大好。孙可望见李定国声望日隆,开始内讧,最终李定国和大西军将士取得的大好局面,被孙可望破坏殆尽。
我觉得吧,满清入关可不是像二战那个近代国际社会了,满清入关的时候,明朝已经灭亡,而李自成的战略指挥失误,导致吴三桂与清军联合起来,入关之后,大屠杀也把敢反抗的人杀了一篇,实行剃发易服政策,高压统治,南明朝廷内部又不团结,一直内讧,先有唐王和鲁王争夺皇位,后有李定国朱由榔与孙可望分裂不能一心抗敌,导致最后满清找到机会击败了李定国最后一位南明的顶梁柱,但是到了抗战中,国共双方合作一心抗敌,虽然老蒋有时候也搞小动作,坑友方,但是吧,还是把日本当做最终的敌人,再加上有美国苏联这样的盟友军事经济援助,也就能战胜了日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