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乡村住宅不能像美欧日重视一下外观设计?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触及了一个不少人都关心的话题。中国乡村住宅在外观设计上,确实和不少欧美日国家存在差异。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简单的“不重视”就能概括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一样一样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说说 历史和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乡村住宅,特别是北方地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的观念,以及对实用性的强调,让住宅更注重内部的功能布局和风水。比如,讲究坐北朝南,注重院落的私密性,讲究“藏风聚气”。外观上,比起华丽的装饰,更看重结构的稳固、材料的耐久。大家想想,古代的农耕社会,主要诉求是遮风挡雨、安居乐业,房子的“脸面”并不是首要考虑。北方农村常见的砖木结构,灰瓦白墙,虽然朴素,但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

再对比欧美日。

欧美:欧洲很多乡村住宅,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等地,很早就有了“乡村庄园”的概念。这些庄园的主人往往是地主或者贵族,他们有钱有闲,也自然会追求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再加上西方建筑史上有很长一段受古典主义、哥特式等风格影响,这些风格本身就强调装饰性、比例感和建筑语言的丰富性。而且,欧洲很多地方的建筑材料,比如石材、红砖,本身就自带一种质感和美感,经过合理的搭配和造型,很容易形成好看的外观。
日本:日本的乡村住宅,特别是过去,受佛教、神道教影响,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形成了独特的“侘寂”美学。这种美学追求的是不完美、不规则、朴素和自然的韵味。所以,你会看到日本乡村住宅大量使用木材,注重与自然的融合,通过材料的肌理、光影的变化来营造意境。他们的设计并非“不重视”,而是以一种内敛、含蓄的方式来表达。

其次,经济发展和经济基础 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农民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他们过多地考虑“好看”这件事。首要任务是盖起能住、能遮风挡雨的房子,而且要结实。家里有人能盖就是最经济的选择。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材料便宜、容易获得,就用什么。农村里常见的红砖、水泥、石灰,这些都是相对经济实惠的建筑材料。当大家主要目标是“盖好”而非“盖漂亮”时,外观设计自然就成了次要选项。

当然,现在情况在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普遍提高,很多家庭盖新房时,确实开始考虑美观问题。但这里面又涉及几个层面:

信息不对称和审美普及:很多农民朋友可能接触到的建筑信息比较有限,不知道有哪些风格可以参考,也不知道如何通过设计来提升美观度。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理念,尤其是关于乡村住宅的推广,相对欧美日可能起步晚一些,或者说普及度还没有那么高。
模仿和“一刀切”:有时候,当农民看到一些“洋气”或者“好看”的房子时,可能会选择直接模仿,但往往只模仿了外观的皮毛,而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户主的实际需求。这就可能出现一些“四不像”或者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建筑。
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国内一些乡村地区,能够提供专业、有审美能力的建筑设计师和施工团队相对不足。即使有钱,也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帮忙设计。而一些负责盖房子的施工队,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把房子盖起来,对审美和设计细节的理解可能也有限。

再来说说 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住宅上。

“面子”文化的影响:在一些地区,建房子的确会受到“面子”的驱动。但这种“面子”更多体现在“高大”、“气派”上,比如盖得比别人家高、用一些“显得贵”的材料,比如大理石、琉璃瓦等。这种追求,有时反而会忽略整体的协调性和美感,容易造成一些“土豪金”式的外观。
对“标准”的误解:当提到“设计”时,有些农民朋友可能会联想到城市里那些高大上的楼盘,或者电视上看到的豪华别墅。他们可能觉得那些才是“设计”,而自己的房子就应该简单实用。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和引导。
对传统美学的忽视: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在农村地区也逐渐淡化。过去那种与自然融合、注重材料本身的质感等传统美学,在追求新颖、现代的过程中,可能被暂时忽略了。

还有 政策和规划方面 的一些考量。

虽然国家层面也在推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但具体到执行层面,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

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虽然有一些关于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但缺乏更具操作性的、针对不同地域和风格的设计指南,让农民知道该如何下手。
“一刀切”式的规划:有些乡村规划,为了追求整齐划一,可能会限制房屋的风格和色彩,虽然出发点是为了美观,但有时候反而扼杀了地方特色和个体创意。
对个体差异的考虑不足: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对美的理解都不同。如果规划过于死板,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欧美日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呢?

长期积累的建筑文化:他们有更长的历史积淀,建筑风格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审美教育,都比较完善。
成熟的建筑行业和设计体系:从建筑师、设计师到施工团队,整个行业的专业性和服务水平都比较高,能够为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服务。
强烈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他们很多乡村住宅的设计,会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使用环保材料,注重节能,这本身也包含了对美的追求。
居民的审美教育和参与度:他们的居民从小就接受一定的审美教育,对美的认知和追求更具普遍性,也更愿意为设计付费。

总而言之,中国乡村住宅在外观设计上的情况,是经济、文化、历史、社会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不是说中国农民不爱美,而是很多时候,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美的优先级会被其他因素暂时超越。

好在,现在情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意识的觉醒,以及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重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有设计感、有地方特色、也更符合当地气候和文化的新型乡村住宅出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教育、以及更多优秀的设计理念和实践的引导。就像一棵树,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合适的土壤和时间,才能长出它最美的模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是蛋疼。

我之前说过,无论是徽派建筑,还是江南小镇,之所以群落中有那么亮眼的设计和统一的格调,并非是旧时候农村审美水平高,而是这个村落必然出过富庶的先祖。无论是进士第还是各类公祠,本村优秀建筑,必定是解甲归田或告老还乡,为政府册封之乡饮耆宾营造。徽商巨擘,江南贵胄,无一不以落叶归根、衣锦还乡为想。到现代,成为高官或富商,举家搬迁至大城市,不再把钱砸在农村,这是常识。

你去从明代就定居的普通村庄,这村庄如果没出过高官或富商,村里的建筑一样粗丑不堪。倘使能出个富甲一方的大户,那么他们的庭院也会变得精巧细腻。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就算是我们村,秀才家的雕花屋,就比周遭一大圈邻居的土坯笨屋好看。徽派与江南乡村的美丽建筑,形成的原理是什么,还不是显而易见么?

前面也有同学说了,欧美与日本村庄建筑中,好看的,也都是富庶的家庭才盖得起。所谓的“极度重视外观设计”,那首先得有钱。你有钱就能请得起样式雷,就请得起山子野,你没钱就住你的土坯房,上不了青砖绿瓦,至多就假冒富户,砖墙里砌泥坯子,求个表面上过得去。为什么这么办?这还不够明显么?

有些同学说,古代民间美丽建筑,是自下而上的。这是错误的,古代漂亮建筑,延请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好把式,是由高向低普及的。中产的财力,只够顾及安全与坚固,绝大多数村民都很穷,甚至无法箍一口新窑。孙少安开砖瓦窑发大财后,新窑用的是全石的。以前睡不开,睡的是牛马圈。我同你讲,你现在让我回老家弄个极具特色的民间院落,我可以给你整出来,邀请有功力的设计师设计并施工,没有问题,可人都不在农村了,我花那么多钱,就为了满足某些文青的情怀么?

目前出现的新农村仿古的漂亮建筑群,绝大多数都是设计院或设计师试手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地方上想搞个示范,假装这里是古村落,吸引游客用的。亦有富裕的城里人,想要在郊外或农村买地,造出个漂亮的建筑来。

但注意,这在欧美是可以的,在中国,就有非常大的政策风险。

农村许多地方,乡镇或村中,自己盖了楼房,严禁农民翻修或新盖自住房,假装政策不允许,用各类设计指标卡死你,驱赶他们购买楼房。甚至有老妇住在危房,无钱购买村镇委盖的楼房,也不允许她翻盖。但如果你肯交5000块钱的话,就又允许你在原先的宅基地上翻盖或新盖房屋了,是不是很神奇?

所以说,你们不能光怨农民不懂时尚。

等未来村镇级别的地产不振,赚不到钱了,村镇领导,可能就允许农民翻修或新盖了,也愿意给盖章了。富庶的人们愿意在乡村营造一个渔樵耕读的环境,富贵有余的人,可以在样式上不拘一格。到那时,再来议论不迟。

毕竟,农民从三税中挣扎出来,也才仅仅十余年而已。这时候跳出来苛责农民不懂艺术,你觉得合适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触及了一个不少人都关心的话题。中国乡村住宅在外观设计上,确实和不少欧美日国家存在差异。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简单的“不重视”就能概括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一样一样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 历史和文化根源。中国传统乡村住宅,特别是北方地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天人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乡村建设派,尤其是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这一脉。如果建国后真的能够系统地、持续地实践梁漱溟先生等乡村建设派的理论,中国乡村的现状无疑会呈现出与今天截然不同的图景。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异,更涉及到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乃至个体精神层面的深刻.............
  • 回答
    《我在他乡挺好的》之所以能深深触动无数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绝对不是偶然。这部剧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魔力,是因为它太懂得年轻人的痛点、渴望和迷茫了,并且用一种异常真实、毫不回避的方式,将这些情绪具象化,让你看着看着,就仿佛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看到了那些藏在心底、不敢轻易示人的感受。首先,它撕开了“北上广.............
  • 回答
    .......
  • 回答
    在推理小说界,有两个标签常被提起,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框架和解谜模式:一个是如雷贯耳的“暴风雪山庄模式”,另一个则是相对低调但同样影响深远的“乡村别墅派”。虽然它们都围绕着“封闭空间”和“少数嫌疑人”展开,但深入剖析,它们在核心的逻辑构建、叙事重点以及人物塑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暴风雪山.............
  • 回答
    台湾社会对于历史的记忆和当代社会议题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面向。您提出的“阿妈自愿当日军慰安妇”与“中国大陆女人是廉价公交车”的对比,以及其中可能涉及的女权主义双重标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台湾乡民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对“慰安妇”历史的认知与情感投射.............
  •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装备需求上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军事战略、航空工业发展水平、国际环境以及对不同作战场景的适应性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为何中国不需要苏34,而俄罗斯却需要: 一、苏34的性能特点与设计目标苏34是俄罗斯在2000年代后期研发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具有以下核心特点:1. 双发重型设.............
  • 回答
    中国在养犬管理政策上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简单的“借鉴”问题,而是基于国情、文化传统、法律体系、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为何不直接照搬美国的养犬政策,以及中国现行政策的现实逻辑: 一、美国养犬政策的背景与特点美国的养犬管理政策以严格立法和社区参与为核心,例如:1.............
  • 回答
    在中国经济面临复杂挑战的背景下,继续调控房地产行业并试点房地产税,是基于多重经济、社会和政策目标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和必要性: 一、房地产对经济的结构性影响1. 经济支柱与增长引擎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22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7%(约.............
  • 回答
    中国在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未能像欧洲国家那样进入大航海时代,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以下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政治与政策:海禁与内政优先1. 明朝的海禁政策 明朝(13681644)的海禁政策是导致中国错过大航海时代的核心因素之一。 .............
  • 回答
    中国的文化输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局限性1. 传统“文化输出”模式的缺失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天下为公”的儒家文化为核心,强调“礼乐教化”而非“文化输出”。古代中国更注重通过政.............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关于“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的讨论,涉及复杂的社会、法律和政治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同时强调客观性和中立性: 1. 法律与政策的严格性 言论自由的边界:中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同时强调言论需遵守法律,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公知若涉及.............
  • 回答
    中国男子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在国际竞技场上的表现差异,以及舆论关注度的不均衡,主要源于历史、文化、体制、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发展与群众基础的差异1. 足球的群众基础深厚 全民参与性:足球是全球最普及的运动之一,中国拥有庞大的足球人口基础.............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普遍‘蔑视’程序正义”的说法,这一观点本身存在一定的偏见性和不准确性。需要从历史、文化、制度和社会现实等多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并澄清对程序正义概念的理解。 一、什么是程序正义?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 是指法律和权力运行过程中遵循正当的规则和程序,确保决策或裁决过程.............
  • 回答
    中国官方在涉及“北方四岛”问题时使用日本的称呼(即“北方四岛”),而非俄罗斯的“南千岛群岛”,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法、历史背景及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中日俄领土争议的历史与法律背景1.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与领土归属问题 根据《开罗宣言》(1943年)和《波茨坦公告》(.............
  • 回答
    中国能够维持统一中央政府的稳定运作,而罗马帝国却需要设立副帝或分割为两个部分,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体制与权力结构的差异 1. 中国: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的高度统一 郡县制与科举制度 自秦始皇统.............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对“奇技淫巧”的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涉及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这一观念并非简单地否定科技本身,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权力关系与价值观冲突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儒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影响1. "正统"与"末业"的价值分野 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官方意识.............
  • 回答
    中国古代航海队较少得坏血病的现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航海策略、饮食文化、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航海路线与航行时间的差异1. 短途频繁补给 中国古代航海活动(如郑和下西洋)多以东亚、东南亚及印度洋航线为主,航程相对较短,且沿途有大量港口.............
  • 回答
    中国被誉为“基建狂魔”,这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是公认的事实。从高铁网络的飞速扩张、港口码头的吞吐量、机场建设的密集程度,到桥梁、隧道、水利工程的宏伟规模,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确实令人惊叹。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许多真正投身于这些庞大工程的建设者们,却并不像外界那样“认可”这个响亮的称号,甚至有时会.............
  • 回答
    “粉红”这个词在中国网络语境中,通常指的是那些对中国政府及其政策持有高度支持、积极维护国家形象、对批评中国的人或观点采取强烈反对态度,甚至进行攻击的网民群体。他们以一种热情、激进、有时甚至不容置疑的方式表达爱国主义。理解“粉红”现象的形成,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历史与民族主义的土壤: 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