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并没有错过大航海时代,只是中国不是新航路的主动开拓者,主动开拓新航路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的地理环境是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如果只有开拓者才算没有错过大航海时代,那也有且只有两牙罢了,中国作为一开始新航路的目的地,无论旧航路还是新航路,中国在事实上都深陷其中。
首先说清楚一点,新航路的开辟,本质上是两牙为了打破穆斯林和意大利诸国对旧航路的垄断贸易,最终导致葡萄牙人绕过非洲,避开了穆斯林和意大利诸国势力强盛的东南欧地区,直接抵达印度洋,从而接上了阿拉伯海、印度洋航线。
而这条航线实际上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从上面的航线看的很明了,其实说白了,旧航路就是中国、东南亚、印度然后到阿拉伯半岛,航线的尽头是红海,沿红海北上过了西奈半岛就是地中海,这个传统航线在印度以东,是穆斯林和意大利人的天下。而葡萄牙是在宗教狂热和利润的驱动下,绕过非洲后北上,接到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旧航路上,这条航路的尽头在当时就是中国,何为错过呢?
中国一直没错过这条航线,只是中国的经营重点并不是马六甲以西,唐宋以来,中国到东南亚的这条航线,实际掌控者其实是阿拉伯人或者说穆斯林,唐的广州、宋的泉州,人数众多的阿拉伯商人及其后裔已经形成了规模相当大的穆斯林社区,甚至试图建立相对独立的自治区。
为避免某些脑子粉圈化的朝代粉无脑疯狗咬,先声明一下当时唐宋时代的中国重点贸易经营方向,唐在西域有着更高的利润,而宋人为了获取军需物资,主要的贸易对象是日本,对东南亚的航线主要是福建省,但是南宋经济中心在江浙,江浙则是中日航线南岛路的始发地,在九州,宋人经营出了超过二十个有规模化常驻人口唐坊的贸易港。
蒙古人摧毁了河中并一路烧杀抢掠到了地中海,传统的陆路航线随即衰落,与此同时,蒙古还与日本敌对,曾经两次征讨日本,而日本的反馈是用海寇模式袭扰中国沿海。因此在明初的时候,唐宋以来的传统贸易对象其实都已经不存在了。中亚的回回人从传统贸易对象变成了蒙古人的帮凶,而且中亚诸国也并不是唐代的环境了,陕甘地区也丧失了支持唐代贸易规模的可能性,因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东南,并不是唐代的长安城和关中及洛阳地区。除近现代外,南中国海的航路始发地都是中国的经济次要地区广东及福建,而并非主要经济地区江浙,即唐宋海上贸易重心并不在所谓西洋。
但是宋人的主要传统航线现在是海寇的天下,中国争夺政权失败者和日本内战流窜出来的军队,不断的袭击着东南沿海地区,即便是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船队也遭遇过倭寇,当时日本从政治和经济乃至军事上均已丧失作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可能性,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才第一次将经营东南亚航线放在首位。
因此,郑和下西洋对这条航线的控制权做的其实是相当出色的,封贡体系的确立给东南亚的航线带来了长时间的和平,但是这个航路的主导权,本质上是从穆斯林手里夺取的。偶像崇拜者在穆斯林的传统航路上横行并建立庙观,而这些偶像崇拜者的低武装或无武装商船能够肆无忌惮的在明代于东南亚横行无忌,而不是如宋一般入了回回教门,这就是很明显的主导权变化了。
被迫让出主导权的穆斯林港口城市国家自然是不满的,便如马来纪年里对封贡的诋毁,因此当奥斯曼土耳其在把触手伸到埃及,从红海出发对抗葡萄牙人的时候,东南亚的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圣战达到了新高度,马六甲的后裔建立了亚齐,在土耳其的军事支持下对葡萄牙进行绵延不断的圣战。然而在席卷东南亚航路的宗教圣战里,偶像崇拜者的无武装商船一样跑的相当欢快,强迫船上的基督徒拜妈祖,在白皮忏悔里传教士只能哦上帝会原谅你。
有想过为什么吗?
因为惧怕中国随后而来的报复,所以即便在明末,被劫掠的去马尼拉的中国商人可以对着突袭他船只的荷兰人大骂,我要去官府告你,而荷兰人只能要求船主不准去马尼拉后放走船只。
这并不是错过大航海的表现,这是东南亚航线主导权的写照,无论各方的战争乃至信仰如何,交战双方并不敢如何针对中国商船进行武力胁迫,这个大致良好的经商环境,一直维持到了明末。
至于想扯马尼拉大屠杀抬杠的,我实在没兴趣写个几万字跟你说明情况,你要扯先把在梵蒂冈保存的当年相关信件文书看完列单再找我扯,如果这几十年的传教士相关书信文件都没看过,那就老老实实闭嘴吧,我并没搭理垃圾言论的兴趣。
说没错过是因为——
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国家开展大航海,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开辟新航路,直接参与到印度洋和南海的贸易。哥伦布向西航行,不是为了发现美洲,而是在寻找印度的过程中恰好撞见了美洲而已。照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里的说法,就是为了在亚洲经济的火车上买张三等座票,之后一步步设法成为火车头。
当时的欧洲在技术上相较亚洲国家并没有什么优势,既无法提供什么必须的制成品,也无法通过价格优势倾销,不得不借助美洲的白银来打开亚洲市场。比如当时中国就通过出口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铁锅等物资,换取了大量白银。据估计,当时世界上约有1/4-1/3的白银最终流入中国,这些流入的白银最终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为了满足商业需求,不少南方农民转而种植桑树、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不是水稻之类的粮食作物。可以说,大航海时代的中国是全球贸易体系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亚洲经济火车头最重要的一台发动机。
说错过是因为——
中国毕竟不是新航路的主动开拓者。之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发生,甚至把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位子也让出来了。(不过那是大航海时代之后很久的事情了)
为什么错过了呢?举个栗子。
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西欧国家通过几代人的马拉松,终于来到了黄金国,与其贸易,获益颇丰。在跑马拉松的路程中,西欧国家碰巧还遇见了富庶但容易欺负的白银国,从他手上抢了不少钱,自己留了点,剩下来的则用来和黄金国做生意。
至于中国,她原本就是黄金国,就坐落在马拉松的终点,自然就没必要多跑一趟。就算西欧国家万里迢迢过来,也只当多了几个做生意的客人。当然,因为没跑这趟马拉松,就没有遇到富庶可欺的白银国,也没有通过艰苦的锻炼增长体魄和见识,最后竟然被万里迢迢的客人们打败了。
当然也有地理位置、技术、国家推动等方面的原因。不过南岛人驾着加强版独木舟都能迁徙到从复活节岛到马达加斯加的广大地域,缺乏动力本身才是最关键的原因。
对了,一般认为南岛人起源于中国东部沿海,如果把他们也算作上古中国人的话,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过自己的大航海时代了。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中国真的错过了吗?从哥伦布后四百年(1892)回望,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确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欧洲列强和欧洲白人得到了航海时代。从哥伦布后六百年(2092)回望,欧洲列强和白人多半是为他人做嫁妆,航海和海权时代笑到最后的恐怕是中国和中华民族。
以民族国家的立场看,欧洲诸国二战后已经丧失了海权。从种族立场看,二战后欧洲白人族群以美国为基地继续控制海权主导航海时代。然而两件事正在改变了这一点。一是美国白人不可避免地在本世纪中叶失去多数地位,很难说本世纪后半期北美之主还是不是白人族群。二是中国的崛起。现在军事还未胜过美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海运体系最大受益国(世界十大港口中国占七个)。本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实力明显超过美国是大概率事件。只要之后中国不自己乱折腾,到哥伦布后600年(2092)美国几乎不可能具有海军优势,世界海权主导者几乎肯定是中国,海权的中心地带极有可能是印度洋至中国近海一线。
再往后呢?估计由于技术发展,海洋控制的重要性会大大下降,太空主导的时代迟早要到。因此,从阿拉伯人搞出大规模大洋航海贸易以来的千年大航海时代大概要在中国人主导期间结束。不管从国家立场还是族群立场,中国人都是大航海时代最终赢家。
11世纪,欧洲还在忙十字军时,宋朝已经有从广州到苏门答腊、到爪哇、到孟加拉湾的稳定航线。
基本是纵横东南亚和南亚的。
都说中南半岛尤其是越南的历史,与中国密切相连。
其实中国靠航海,也在影响着东南亚的海岛国家。
欧洲有个说法:东南亚是东方的地中海。
若论海域错综复杂、航运贸易来往频密,确有几分像。
但有趣的是,东南亚列国的航海兴衰,都曾被中国这么一个不在东南亚的巨大存在,悄然影响着。
比如,14到15世纪,东南亚豪横一时的满者伯夷之起落,就曾被中国明朝,不经意间改变了命运。
并没有。
明朝瓷器、丝绸、茶叶就大量往外卖的,好吧。这两天新加坡那里又发现了两艘沉船,上面全是明朝青花瓷(新加坡发现2艘古沉船 数量破纪录青花瓷出水_手机网易网)。你以为把生意做到中东、北非的明朝人不知道还有个欧洲人在买他们的瓷器、丝绸、茶叶?
欧洲的利玛窦都在明朝做官的,好吧!
我们根本就没有错过大航海时代。
我们亏就亏在:懒得去占别人的土地(原因很简单,那些都是未开化的地方,农耕条件远不如我华,没有人愿意去,占了也是白占)。
郑和船队已经在沿途征服了好几处国家,但是都没有留下来,都是控制住局势、安排了自己中意的负责人,就离开了。以便下次来的时候可以补给和交换物资。完全没有侵占别人土地的意思。
你认为以如日中天鼎盛时期的明朝为后台的郑和船队没有攻城略地的能力吗?
直到郑和后近200年的崇祯年间,明朝气数都快没了,还和荷兰打了一场海战,大获齐胜(料罗湾海战(崇祯明荷海战)_百度百科)。
再一个例子,东南小岛就在明朝边上,朝廷只是去派人过去宣慰了一下,而没有过去正式设立郡县。后来被荷兰人在南端占了几个据点。被清廷打得剩最后一口气的郑成功,轻而易举就赶走了欧洲人。你不会以为100多年前大航海时代的明朝海军干不过欧洲那些小破船吧?(蒸汽动力一百多年后才发明)
事实上,明朝船大得多,技术水平更高,组织程度也远胜欧洲,火炮水平也不比欧洲的差。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如果郑和船队愿意征服,如果朝廷没有朱元璋留下的“不征之国”的祖训,东南亚、南亚、波斯、中东、东非,恐怕都要姓明!
欧洲殖民者那种道德沦丧、丧尽天良、到处荼毒生灵、到处残杀无辜,郑和船队做不来。
根本原因我已经讲了,
一是我们这的文明远高于周边,看不上这些蛮荒之地,没有人愿意去那些地方长期居住(想想现在的东北,那么好的地,都往关内跑)。
二是儒家思想束缚,缺乏长远眼光,精英层只知道囤地当地主,不想着开疆拓土。这方面满清都比明朝强多了。
三,我们的文化中有些坏事(比如贩奴)真的做不来。也不划算。现成的农耕宝地,春耕秋收多好。跑老远抓一些杂七杂八的人过来当奴隶,他们不配我们的文明啊,早晚必出事。
这个问题是可以不用讲大道理的。
在没有航海钟之前,跨洋航行就算做到了,拿着一张误差巨大的海图,后面的船能到目的地的概率跟去月球差不多。
只有精确的航海钟出现了,我们才能比较精确的确定经度,从而绘制出精确的海图。
航海钟的发明,本身也是国家意志,英国举国工匠几代人大力出奇迹的结果,别老归功于运气。
再说,有大明东林党在,还想搞科技革新?
呵呵。
统一大陆,经济自足。
中央集权,重农抑商。
没有地中海练手。
搞笑回答太多,认真说两句。
如果你研究两段历史,很容易搞清这问题的原因。第一是海上丝绸之路和晋到唐的西行求法运动。第二是东南亚的贸易时代,具体时间可以是1450-1680。前者属于中西交通研究,后者属于东南亚研究。
先说前者,一世纪时埃及、希腊、罗马文化都融合了,红海贸易繁盛,到三四世纪时,阿拉伯海,印度洋,到南海的季风贸易网络已建立起来,到六七世纪大量汉僧西行求法,三分之一都是从海路归国,每个人都著书立作,只不过流传至今的较少而已,例如《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句话,印度洋海域是早期人类最熟悉的海域,无论你怎么航行,派多少人,都没什么发现可言。因为这条路属于近岸航行,不行就靠边,难度很低。大家早摸索完了。
再说二。二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错过,而西方成功。
人干任何事情是有目的,当你不缺时,动力往往是不足的。例如张骞出西域,也是带有目的,并不是出去对世界的好奇,他也没世界这个概念。欧洲不大,不大就有一个结果,就是物产不可能太丰富,这种缺少,就是原动力。初期欧洲人也是近岸航行,但他们知道远处有一个成熟网络,所以硬着头皮就去了。这中间走错就是发现美洲,克服就是发现好望角。
中国错过,根本就是面积和位置原因。面积大,缺的东西少,动力小。位置上,我们在航路最发达的风下之地的上面。能去的都是非常成熟路线,也没听说在其它地方有另外成熟网络。彻底没动力。整天张口郑和闭口郑和的,我建议他们去新加坡看看黑石号沉船。
中国岂止只是错失了大航海时代,中国错失了所有的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等等大大小小的时代。属于中国特色的,能被烙下时代印记的产物,只有太监,科举,磕头,还有八人抬的轿子,但是这些具有中国自己时代烙印的东西一样也没有流行到世界上让人羡慕,甚至连中国人自己也觉得不是好东西,都把它们淘汰出局了。
中国人嘴里吃的,身上穿的,手里用的,没有一样不是舶来品,可是偏偏没有人意识到自己与世界先进文明的差距,还感觉无比良好,依然如满清大老爷们自认为还是世界的中心,外国人必须跪下自称奴才,这才是最可怕的根源,这意味着哪怕再过几百几千几万年,都不会有属于中国人真正原创出来的能够让世界跟风的时代出现。
虽然在1788年之前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殖民澳大利亚的建议,但没有国家真正进行了尝试。1717年,让·皮埃尔·珀里(Jean-Pierre Purry)向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发送了一份计划,计划对南澳大利亚的一个地区进行殖民。该公司拒绝了该计划,并评论说,“该计划没有使用前景或对公司有利的前景,但成本非常确定且沉重”。
相比之下,伊曼纽尔·鲍恩(Emanuel Bowen)在1747年提倡探索和殖民这个国家的好处,他写道:很难想象一个国家能从自己的处境中做出比澳大利亚更美好的承诺,正如这张地图所示,澳大利亚不再隐姓埋名,而是南部大陆发现的。它正好位于世界上最丰富的气候。。。因此,无论谁完美地发现并定居了这片土地,都将永远拥有与东印度群岛或西印度群岛迄今发现的任何一片土地一样丰富、多产和有能力改善的土地。
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的《航海与旅行》(1744-1748,1764)建议通过阿贝尔·塔斯曼(Abel Tasman)通往范迪门(Van Diemen)土地的路线探索新荷兰东海岸,以期实现英国的殖民。
约翰·卡兰德(John Callander)在1766年提出了一项建议,要求英国在南海或澳大利亚建立一个流放囚犯殖民地,以使祖国能够利用这些地区的财富。他说:“这个世界必须向我们展示许多全新的东西,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多,如果它位于另一个星球上的话。”
1786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曾雄心勃勃地想在天鹅河为他的国家建立一个殖民地,但这一计划胎死腹中。
库克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登陆16年后,英国政府决定在博特尼湾建立殖民地。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使英国失去了大部分北美殖民地,并考虑建立替代领土。从1718年到1775年,英国将大约5万名罪犯转移到了新大陆,现在正在寻找替代方案。漂浮监狱船体的临时解决方案已经达到了上限,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危害,而建造更多监狱和济贫院的选择被认为过于昂贵。
1779年,著名科学家约瑟夫·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陪同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进行了1770年的航行,他建议将博特尼湾作为一个合适的刑罚安置点。班克斯的计划是将200至300名罪犯送往博特尼湾,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自在,而不会成为英国纳税人的负担。
在班克斯的指导下,与库克一起旅行的美国忠诚者詹姆斯·马特拉于1783年制定了一项新的殖民新南威尔士的计划。马特拉认为该国适合种植糖、棉花和烟草;新西兰的木材和大麻或亚麻可以证明是有价值的商品;它可以成为太平洋贸易的基础;这可能是对流离失所的美国忠诚者的适当补偿。1784年,在接受国务卿悉尼勋爵的采访后,马特拉修改了他的提议,将罪犯纳入定居者名单,认为这既有利于“公众的经济,也有利于个人的人性”。
1784年11月,伦敦报纸宣布:“一项在新荷兰建立新殖民地的计划已经提交给(首相)并已提交内阁。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地球上各种土壤所能提供的每一种生产和改良都是可以预期的。”
综上所述,因为得过且过啊。。。这基本是个人类共性,只是由于中国早在秦汉就拿下了广大的南方领土,所以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
澳大利亚早在1606年就被荷兰人航行了,1788年才被英国开始殖民,中间长达182年的时间,全世界硬是没有一个国家抓住这个机会(据说是因为澳大利亚太偏远,且没有什么商业资源),直到英国本土囚犯超标,且正好丢掉了美洲殖民地之后(导致囚犯无法再往北美送了),英国才开始”占领“澳大利亚,1783年美国独立,5年后澳大利亚殖民地就诞生了。
所以,中国要想”不错过“大殖民时代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对于中国,至少在距离上而言,发现澳大利亚的难度还是比发现美洲小很多的。其结果是,殖民需求远高于中国的欧洲各国,在180年的时间里,对澳大利亚的殖民无一成功,那么即便假设另外一个位面的中国很热衷于海上扩张,那么从发现澳大利亚到占领澳大利亚,很可能也需要相同甚至更长的时间。
至于本位面的明清嘛,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台湾还曾被西班牙和荷兰人殖民,也就是说,从郑和下西洋开始,1405-1661年长达256年的时间里,中原王朝竟然没有去尝试占领近在咫尺的台湾,更不要说远在天边的澳大利亚和美洲了。
大体来说,英国的殖民需求比起其它欧洲国家确实都要高多了,毕竟它的人口增长速度比荷兰葡萄牙之类的高多了,在欧洲却几乎完全没有扩张空间了(法国挡着),好像欧洲也就他一家冒险深入攻打印度的。
而中国的殖民需求应该说又远低于英国之外的欧洲,毕竟直到现在南方都还挺多偏远山区并未充分开发,更何况那时候。印象中,中国应该是晚清时期森林面积才一降到底的,明朝时,南方其实还有不少林地可垦。
因为海外殖民成本高风险也高,初期需要借助于海商海盗集团来降低成本,就是东印度公司那个模式,中国比较接近的是郑芝龙集团,但是哪一个大一统政权也容不下这种集团。除非国家四分五裂,政府软弱涣散,这种集团才能存在。但是一旦如此,蒙古人就会完成统一,然后南下,最后的结果就跟南宋一样,海外殖民没完成,直接就亡国了。
金木水火土,中国人缺金,犯水
大航海时代不是靠着某一个国王或者皇帝雄才大略能够推动的。靠的是巨大的利润!足以让人疯狂的超额利润是大航海的唯一动力。
当时从中国贩卖一船货物去欧洲,利润高得惊人,只要成功一次就能造就一个财务自由的大富翁。这就是西方人纷纷下海远航的原因。也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地理大发现。
哥伦布不过是一个地理和数学都没学好的社会渣滓,一个心理变态的杀人狂,一个满脑袋想着发财的妄人。他把从欧洲航海去中国的路程少算了一个数量级(当时的学者们很容易的就发现了他的错误,所以几乎没人愿意支持他冒险,幸亏他遇到了同样不学无术的西班牙女王),所以才敢向西出发寻找去中国的路,这才导致他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最重要的篇章。
在“发现”了美洲以后,西方人对美洲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毁灭性开发。彻底毁灭了灿烂的印加文明,疯狂折磨和奴役原住民。从美洲榨取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然后用这些贵金属与中国进行贸易,以获取中国的名贵商品。
当时的世界贸易格局就是:西方人提供暴力和渠道,美洲原住民提供生命和血泪,中国提供商品。西方人获得瓷器、丝绸、茶叶、香料、药材,美洲原住民获得毁灭与死亡,中国人获得白银。
在这个格局中,中国没有航海的必要 ——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人会重复的去制造一个早已供应过剩的东西 —— 因为西方人早就把船停在中国的港口排队等着了,中国人再去搞航海,不仅不能带来任何额外的收益,反而会产生巨大的成本。
所以,我想说:中国并没有“错过”大航海时代,中国深度参与其中,只是角色与西方不同。其实,从商业的角度去衡量,当时中国的地位是最优越的:获得最多的利润(美洲白银大部分都流入了中国),承担最小的风险(大航海的人命损耗高得惊人),而且占据唯一的垄断地位。
中国出问题在于清朝为了维护以小族临大国的统治地位,刻意愚民弱民,刻意让中国与世界隔绝,错过了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不闻不问,这才是真正的错过。
土地主实际上是搞金融的,所谓垄断生产资料,就是把土地当成资本,一旦通过土地兼并形成了垄断,那么农民只能沦为打工者,地主实际上旱涝保收。
所以一切妨碍这个经济形式的东西,都属于断人财路,土地主不惮于刺刀见红的拼到底。
商业和工业,需要摆脱土地的自由民。提供种地以外的另一个选择,争夺劳动力的同时,等于让地主囤积的土地贬值。所以纯商人和地主之间是资本家对决,不死不休。大明是土地主绝对优势政权,商人只能选择投靠地主,由资本家降低为职业经理人。美帝就不同了,矛盾激化于工商业已经发展的时代,所以土地主阶级打败。不要真的以为南北战争是废奴之战,那个是城市工商资本家摧毁乡村种植园地主的决战。
海商也类似,他们其实身兼商人和海盗,他们运输的货物量越大,撬动的投资越多,吸引的就业人口越多,土地的价值就越下降。但是地主作为守家之犬,根本无法防御海盗,船运可以把兵力投放到沿岸的任何地点,形成局部的多打少(所以鸦片战争没法打)。传统农耕政府根本无法防御,于是只好出绝招禁海,后撤三十里,让海盗的投放能力在登陆后多增加三十里步行而被削弱。
至此政策闭环形成,地主帝国>保护土地的金融价值>打压任何造成土地贬值的东西。受害者不仅仅是商人海贼,还包括技术进步。因为生产力如果提高了,那么采用新技术的新田可能一小块就足以抵消原有的大块土地,地主的资产会缩水。他们其实不关心农业产出,因为本质是玩金融的,只要佃户交租就行,佃户会不会饿死才不关心。所以技术进步也必须打压,最佳状态就是一天不辛苦劳作马上饿死,这样就没有任何农民能够摆脱地主的控制了。996算什么,人家都形成人身依附了,7*24属于地主。
至于人口流动更是大逆不道,饿死也要死在地主老爷家地面上。都学会跑到外乡打工,谁来种地!所以拼命地搞文化洗脑,把人牢牢的绑在土地上,具体的有些刺耳就不展开了。一旦离开了地主姥爷家的管辖,就宣传为“弃民”,意思是不要回来打搅地主老爷的幸福生活。而且万一赚了钱回来抢我的土地可怎么办?出去了就不许回来!
所以逻辑非常清晰。出海什么出海,不利于地主躺着赚钱不说,让农民认清可以离开被剥削的土地可是大事,生死存亡。我士大夫的大明是负责任大国,从不输出饥民,饥民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只能饿死在自家土地上。
主要是明朝的士绅很牛逼:
1,因为士绅阶级及其捧出来的文官集团,其根本利益在于“重农抑商”,海贸要不然自己偷着干,要不然大家都别干。
2,在文官已经打垮勋贵形成“重文轻武”的“祖制”,能够架空皇权之后,宦官控制的皇家舰队及海军陆战队,坚决不能出现,要不然皇帝手里就有兵了,内库也有钱了。所以刘大夏要烧军舰的图纸。
3,对于海外殖民中,从华夏出去的闽人,粤人,被文官和士绅恨之入骨,在清朝称之为“弃民”。原因很简单,人都能去南洋开拓了,谁给当佃农?那不就没人可以剥削了吗?
4,高举政治正确大旗,把开拓和远征都视为不义,搞得所有探险家和海商,除了他们自己人都成了罪犯。
以上几条存在,神仙也开不了大航海时代。
因为动力不足。
西班牙商人觉得去印度、东南亚做生意最赚钱。不断精进航海技术,一代代冒险家前仆后继,终于到了美洲。
中国商人也觉得去印度、东南亚做生意最赚钱。广州出洋,顺着洋流躺着就到了。
大航海,不是说哪个船长寻思我这辈子太失败了,投什么亏什么,干脆把船开往未知海域抓瞎,自杀式远航。不是这样的,所有开辟新航线活动都是有现实目的。哥伦布没想发现美洲,他就是想去远东,想去南洋,发现美洲是个意外。中国船长自己就在远东,去南洋在家门口,有的是成熟航线,没有动力探索未知海域。
航海技术上中国全面落后是在大航海后期,哥伦布的时代核心技术并不落后。不可否认,有些方面确实菜得抠脚,比如停留在孙权时代的测速技术,但不属于决定性因素。如果中国也玩命往东探索,技术上是可能最终到达美洲的。但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把船往日本以东的海域航行?目的是哪里?没有目的,是没有人会去做的。哥伦布往西,目的是中国,是印度,是香料群岛,都是中国商人经常去的地方。你客厅里就有提款机,还会出去捞钱么?
欧洲人大航海的动力是来中国买香料,而欧洲没有什么是中国人要买的。如果1453年中国要从欧洲进口香料的话,那开创大航海的肯定是中国人。。。噢不,忘了,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会派远征军走陆路把土耳其苏丹的脑袋砍下来。所以欧洲人开创大航海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陆军太弱鸡了。
因为非必要不出国:
今天(8月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移民局边防检查管理司司长刘海涛表示,目前,境外疫情反弹明显,移民局密切关注全球疫情走势,强化出入境管理,强化各项措施。 将进一步严格口岸边境管理,境外航班分区查验,海港口岸非必要不登陆,边境一线保持最高等级的防控。 此外,将严格限制非紧急非必要的人员跨境流动,从严审批签发出入境证件,非必要非紧急,暂不签发普通出入境证件。
哪里有什么“错过”,中国古代的帝王最反感这种“孤悬海外,拥兵自重”的政治力量存在的。即使皇帝知道地球是圆的,有个叫美洲的地方不但容易攻打而且特有钱(黄金),也绝对不会派兵征讨的。古代由于通讯,交通,生产力落后,一个国家能控制以首都为中心1000公里以内的土地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哪里还会去想什么“大航海时代”。所以,大航海时代只能是小国来完成,还得是很穷,穷的没裤子穿的国家,才会穷则思变,到海上去开疆拓土。先不必说中国,就算在欧洲,大多数国家都杀出去了,并且成功了(荷兰,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但是欧洲实力最强的法国仍然基本不动就很能说明问题。
因为西方大航海的动力,就是前往中国和印度
准确的说,除了欧洲文明,旧大陆的其他文明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的关键在于发现美洲大陆,对美洲大陆等地的大殖民,而不是单纯的航海。
欧洲、北非发现美洲,地理因素是一个概率比较大的事件。
其实伊斯兰文明也是有机会的,摩尔帝国在地理上就有同样机会。但是那时候中华文明的指南针技术还没有传播到西方。所以远洋航行的一个重要技术缺失。方解石毕竟不如指南针那么直观、容易操作,而且伊斯兰文明也没能从维京人那里学到这方面的技术。
中国明明更早指南针技术,结果没更早发现新大陆,也是因为地理因素,导致发现新大陆的概率不如欧洲。
欧洲和中国、日本,与新大陆之间都只是隔着大洋,按理说欧洲能发现,中国、日本没理由不能发现,当然太平洋比大西洋更宽。中东地区、印度离新大陆更远,所以把他们排除在外。
乍一看似乎是如此,实际上并不是
地理因素,让西欧大航海、大殖民,发现新大陆的成功概率较大。
人类是动物的一支,越早期的人类,受到自然界影响越大。
那么为什么是西欧首先发现美洲,而不是中国
这就是自然条件造成的概率问题,由于西欧的地理条件,导致了西欧发现美洲的概率,要大于世界上其他地区。
一、中国没有地中海,在航海技术上不如环绕地中海的地区。 地中海相比大洋,航行条件更安全,适合航海技术逐步升级。中国出门就是大洋,航海技术升级需要大步子,这步子一大,不就容易闪到腰吗?中国航海是下南洋较多,沿着海岸线航行即可,所以也不需要太难的航海技术升级。
二、欧洲大陆被几条山脉、大河切割开来,相对来说容易割据。加上地中海、大河上的海盗劫掠,东面大平原的游牧民族劫掠,使得统一的大国不容易形成。这也给了欧洲诸国带来了长期的战争威胁,也必须持续发展军事技术。互相吃不下对方,也有了对外扩张,寻找新土地、新财富的动力。
三、远洋航海早期靠风力、洋流。欧洲向西航行的船只,借助东北信风、加那利洋流、北赤道暖流,到达中、南美洲的机会比较大。
回航的时候,西风、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漂流,也能比较容易的将他们送回去。
这两点让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并成功返航的机会变大。
在历史上欧洲其他航海家,探索新土地多次失败之后,比如说葡萄牙,在哥伦布之前,也派出过航海家向西方探索新土地,但是他们照搬了发现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亚述尔群岛,向西北延伸的老经验,选择向西北航行与风力、洋流对抗,导致了失败。最终哥伦布误打误撞出发向西南,回家向东北,交上了好运。
中国的话,风向是往印尼、印度吹,只能向那边航行。就算向东北航行到日本后,绕过日本,借着西风带向东航行,结果是越来越向东北走,结果就是越来越冷,哪怕好运没冻死,让中国找到美洲,那也是北美洲,而且登陆后,碰上就是高耸的洛矶山脉。
北美洲本来就不如中、南美洲富饶。结果还碰上这么大的山脉,殖民的可能性更是小了很多
根据现在的考证,更早发现新大陆的欧洲人是维京人,他们就是到了苦寒的北美大陆,结果最终放弃殖民意愿。北欧维京人的航海技术达到了,结果自然条件限制,使得他们没有能像西欧那样殖民。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如果中国发现北美洲,殖民可能性不大。
————————————
为了防误解,我补充一下,我说的是地理因素导致欧洲发现新大陆的概率最大,不是说必定是欧洲发现新大陆,那就成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宿命论了。
如果没有旧大陆其他地区传播过去技术,比如说中国的指南针,阿拉伯人三角帆技术,那么欧洲想发现新大陆难度要高上许多。还有中国的火药技术,让欧洲人在新大陆军事征服上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
中国、日本发现中、南美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从日本出发,是有一定机会借着北太平洋洋流、加利福尼亚洋流,到达中、南美洲,不过风向十有八九会把船吹到苦寒的北美。
90天,这是人类在无法充分摄入维生素的情况下爆发坏血病的时间。
这个时间也是麦哲伦跨越太平洋的时间。
人类发现柠檬和卷心菜可以遏制坏血病花费了数百年的时间,使用了无数次的医学实验和临床观察,从葡萄、椰子、香蕉、苹果,从尿液清洗口腔,从饱腹到空腹疗法都试了,没有用。
在经历了很久的航行,航海家在国家档案馆查询了无数航海日志以后,才发现只有柠檬和卷心菜可以有效遏制这个疾病。
因此,这个小小的改变是西方数百年的宝贵经验,这个经验不是中国人有的。
中国当时还没有发现坏血病,自然也不可能有遏制这种疾病的方法。
中国可以航行到东南亚一代的区域,但是对于大航海时代至关重要的非洲和美洲大陆,以及大洋洲,这些地区无一例外都需要航行至少九十天以上。
如果郑和的船队不是航行在东南亚,而是去往东部的美洲大陆,今天郑和这个人未必还活着,坏血病就足以杀死他了。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仅从农业这一项吸收的白银就已经占到了西班牙开采银矿的三分之一,没有什么人干扰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往来,中国不需要像西班牙那样开拓殖民地,中国还没有从商业上得到好处,不了解商业,中国的邻国没有像威尼斯或者热那亚这样的国家,仅靠商业就可以积累财富。
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中国继续将资金投资在农业上,仅明代中国吸纳的白银就足以引发一场工业革命了,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却没有发展起来,因为没有对资源的需求。
有些人觉得西方在地理上距离新大陆更近,所以更容易发现新大陆,但是葡萄牙绕过好望角的举动说明,从中国到达印度比葡萄牙更快,而且那个海角经常发生风暴。
中国的历史实在是太独特了,从来不曾和外界发生联系,在西方,一个持续落后的国家如果不进步,很快就会被消灭,很多历史悠久的国家,比如印加帝国,还有印度的莫卧儿王朝,都纷纷被消灭了。
西方不是没有殖民中国的打算,从葡萄牙入侵澳门开始,还有雅克萨战役,这些战争都是殖民战争的前奏。
但是相对来说,这些战争的范围很小,想必西方的拿破仑战争还有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的海战,无论是规模还是意义上都小的多。
1815年拿破仑被反法同盟击败,给当时的欧洲人上了一课,即使联合整个欧洲,也不能击败控制了大海的英国,这意味着海权最终击败了陆权,马汉的海权理论让英国变的强大,欧洲各国于是放弃了在欧洲大陆争夺土地的尝试,《维也纳秘密条约》让欧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个时期是欧洲将注意力集中在大海的时期。
此时的中国更关心北方边境的游牧民族,以及俄罗斯的动向,清王朝将注意力集中在新疆的蒙古人,还有西南边境一代的藏人。
多说一句,英国曾经支持尼泊尔入侵中国西藏,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对于马嘎尔尼使团态度冷淡的原因,特别是当使团·提出需要香港岛“卸货”的要求时。
入侵中国有一些严重的问题,就是侵略者缺乏后勤补给,当时的英国远征军的补给就是从印度运来的。
但是科技的发明已经让英国仅靠六千人就可以击败中国一百万绿营兵。
中国缺乏远洋航行的必须经验,他的经济模式是农业经济,农业经济无需对外过度扩张,思想和心态依旧是封建时代的心态。
如果中国像西班牙或者葡萄牙那样资源贫瘠,又或者,中国有一个相当强大的邻国,距离中国不过几百公里,随时可能入侵中国,而且这个国家从远洋贸易中获得了财富,我相信中国也会选择大航海的,就算是没有条件也会创造条件。
中国不理解贸易的好处,不明白贸易可以让一个国家从贫穷变得富有,中国从来也没有遇到过威胁,西伯利亚的荒野,中亚的沙漠还有太平洋,几乎阻隔了入侵者的脚步,也隔绝了中国和西方的交流。
所以不会改变。
但中国人绝不是抱残守缺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用七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其他国家数百年的历史,从庚子事变以后,中国直接从君主立宪过渡到民主共和,德意志第二帝国走完相同的历史花了整整半个世纪。
古代中国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缺乏球面几何知识,更不要说把球面几何用到航海中。这就导致中国人如果进行跨纬度的远洋航行,对方向、距离的计算会出现很大误差。后果就是没有人敢于开发未知航路。
中国古代航海的巅峰郑和船队,没有开发任何新航线,都是沿着阿拉伯商船的已有航路。绝大部分时候只能进行近岸航行,除此以外横渡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时候,几乎是严格沿着纬线(东西向)航行,回避了地表球面造成的影响。此外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东西向横渡的时候,郑和船队用阿拉伯人在低纬度地区绘制的牵星图进行位置(本质上其实是经度)的确定,而这种简单近似的技术如果使用的时候纬度跨度大了就会出现巨大的误差,在不知道地表是球面的情况下无从预判这种误差。
而西方从托勒密时代起就确信地球是球体,在文艺复兴时期又汇合了阿拉伯人的研究成果(比较靠谱的地球半径估计),从而获得了正确的指引航海的理论基础。15世纪开始,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航海学校就利用这些现在看来是基本正确的知识进行教育培训,这才奠定了15世纪末葡萄牙引领大航海时代的基础。
达迦马的航海是人类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壮举,可能是人类第一次敢于凭借推导而来的科学知识,挺进未知领域(大西洋深处,从北大西洋至南大西洋)进行探索并且成功。这在古代中国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明成祖非要郑和往东边探索太平洋深处,在巨大的方位指引误差加持下那必然是有去无回。
可以看一下达伽马的来回航线,需要在广阔大洋中进行上万公里的跨经纬度航行。而且最关键的是因为风向和洋流的原因,来回的航线相差巨大。如果没有球面几何知识,简单的把地球当平面来算,高低纬度处推算的东西距离能差出一倍多来。对于这种几乎是横跨大西洋的航行来说,就等于完全不可能回到原本计划的地点了。
你看地图你会哭的:
美洲大陆,没有东西方向的山脉
冬天冷空气呼啸而下,没东西当,恶劣的气候让处于原始社会的印第安人根本没办法聚集在一起,没有足够的人口聚集是不可能产生文明的碰撞的
南美,庞大的雨林让人口一多就是瘟疫,
说难听点,整个美洲大陆就是等着别人去接收的新大陆
然而美洲离欧洲近离中国远····
这是根本原因
其实中国古代能拿得出手的航海技术还是很多的
然而实在是缺乏内在动力,跑跑日本琉球南洋就能挣钱了,没必要跑这么远。内部读两本圣贤书就能在一个县里称王称霸,下边一群文盲愚民可以随便享用,根本没必要去拓展。
而有能力跑这么远的朝廷,这么一个只属于皇帝的船队,配套的有几十万人,你是衮衮诸公你放心啊?肯定想想办法停掉啊,再加上皇帝 都是衮衮诸公教育长大的,直属于美帝总统的海军陆战队号称四等人,二战的时候陆军都加兰德了,陆战队还手拉机呢。
你要是明朝皇帝,你也不想大航海:“咱家大业大,到哪都是爸爸……”
正经说,面对明朝版图,光是处理陆地上不老实的几个就够头疼了。大航海?万一他们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甚至勾结了建文帝后裔咋办?
其实清朝后期那些表现,是另一个问题,可以从清朝的兵役制这条线去理。
因为中国干不出来西方干的事情。
郑和不比西方大航海时代晚吧?出去转了一圈,全都比中国落后,没有什么收益,后面就不去了呗。至于民间的贸易,一直都没有中断啊!包括海禁的时候,民间大部分时候还是有贸易的。
怎么才才能有巨大的收益呢?种族灭绝,殖民,贩卖奴隶等等。如果除掉这些,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怎么搞起来啊?最多就跟中国一样,或者和古代的丝绸之路一样,搞搞贸易,挣点小钱,那还叫大航海时代吗?
中国要搞大航海时代需要发现美洲吗?东南亚那么多国家,西方人在大航海时代干的那一套直接用上去就完了。郑和也到过非洲啊,没有去抓奴隶搞殖民吧!那当然就没啥收益,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就搞不起来。
老是有人在反省中国为什么没有大航海时代?我实在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反省的,是反省我们没有搞殖民地,没有贩卖奴隶还是反省我们没有搞种族灭绝?或者就请这些人告诉我把你放在当时你打算怎么办吧?
———————补充一下————
有人总觉得发现美洲是大航海时代的标志,你把西方和中国的位置换一下,他们一样会发现东南亚,然后一路发现下去,搞得那些地方本来就没有人一样,毕竟爪哇人什么的看起来也没比印第安人先进多少,那也不能算是人,一样可以一路发现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