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火器是什么时候落后的?

回答
说到中国火器的落后,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什么时间点”能概括的,它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过程。要细致地讲,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分析。

起点:曾经的领先者(唐宋元时期)

首先,咱们得承认,在火器发展的早期,中国绝对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唐朝(公元618907年): 虽然早期更多的是燃烧性的火器,比如“火油筒”,但对火药的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东西在战场上更多是制造混乱和恐慌,但已经是火器萌芽的证据。
宋朝(公元9601279年): 这绝对是中国火器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宋朝是第一个真正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火器的朝代。
火药的广泛应用: 宋朝人不仅掌握了火药的配方,还能够稳定生产,并将其用于军事。最著名的就是“震天雷”,一种带有引信的爆炸性武器,威力巨大。
多样化的火器类型: 除了震天雷,还有“霹雳炮”(一种小型爆炸物)、“火枪”(竹筒或金属筒发射燃烧物)、“火炮”(更接近我们现在理解的炮类武器)等。甚至还有用火药驱动的“火箭”和“火马”(一种装有爆炸物的木制马匹)。
军事机构的重视: 宋朝设立了专门的火器制造和研究机构,比如“火药所”、“军器局”,火药和火器的制造被列为国家机密。
战场实践: 宋朝军队在与辽、金、西夏等国的战争中,广泛使用了火器,并在某些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攻打金国的战争中,宋军曾用火器进行防御。

元朝(公元12711368年):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火器技术,并且由于蒙古人跨区域作战的经验,他们将火器技术进一步传播到了西方。比如,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元朝时期传入欧洲的火器技术对欧洲火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元朝的火器在攻城战和野战中都有应用,一些大型的火炮也开始出现。

转折点:从领先到缓慢(明朝时期)

如果说宋元是中国火器的第一个高峰,那么明朝(公元13681644年)就是火器发展 “开始缓慢”,甚至在某些方面 “逐渐显露出落后迹象” 的时期。

明初(洪武、永乐时期): 明朝在建国初期,仍然沿用了元朝的火器技术,并且对火器制造仍然保持一定的投入。像“火铳”(一种早期的枪炮结合体)、“突火枪”(一种长管火器)等都有发展。郑和下西洋时携带的火器,也展示了当时明朝在火器方面的实力。

明中期(成化、嘉靖之后):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虽然明朝依然有火器,也曾经引进过一些欧洲的技术(比如通过传教士引进的佛朗机炮),但整体发展 “不均衡且步伐放缓”。

技术引进的局限性: 明朝确实引进了一些欧洲先进的火器(如佛朗机、红夷大炮),并且在制造上有所模仿。但这种引进往往是 “零散的、点状的”,缺乏系统性的研发和吸收。很多时候仅仅是模仿制造,而对背后的原理、更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材料科学却未能深入理解和掌握。
“重技不重道”的现象: 相较于宋朝那种更侧重于化学和物理原理探索的“技术哲学”,明朝后期对火器发展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 “仿制和改进现有型号” 上,缺乏对基础科学的持续投入和突破。这种“拿来主义”的背后,是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忽视。
军事战略的保守: 随着明朝国力在中后期开始出现问题,军事战略也变得更为保守。虽然边境战事不断,但总体而言,明朝的军事思想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步兵、骑兵和城防,火器虽然有使用,但 “未被提升到战略核心的高度”。与此相对,一些欧洲国家在火器发展上,已经开始将其与更灵活的战术相结合,并深刻影响了战争形态。
制造工艺的瓶颈: 火器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铸造工艺和材料。明朝在冶金技术、精确加工等方面的进步,与同期欧洲相比,已经逐渐显露出差距。这导致制造出来的火器在 “威力、精度和可靠性” 上都存在不足。
官僚体制的阻碍: 晚明时期,官僚体制的腐败和低效,也影响了军工的生产和革新。采购、制造、装备等环节都可能存在问题,使得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阻碍。

清朝:被动挨打的开端(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进入清朝(公元16441912年),中国火器的落后就 “更加明显和严重” 了。

清初: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朝虽然对外扩张,但其军事体系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八旗制度和对前朝技术的继承。虽然也曾仿制和使用过一些西式火器,比如“红衣大炮”仍然在军队中存在,但 “整体军事技术革新” 的步伐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

18世纪末至19世纪: 这是中国火器彻底落后的 “标志性时期”。

工业革命的冲击: 欧洲在经历工业革命后,火器制造迎来了飞跃性的发展。金属加工技术、膛线技术(用于提高射击精度和稳定性)、后膛装弹技术、弹壳、无烟火药等一系列革命性的创新,使得枪炮的射程、威力、射速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指数级的提升。
中国技术的停滞: 与欧洲的日新月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火器制造技术 “几近停滞”。明朝后期已经存在的制造瓶颈在清朝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虽然有零星的引进(如“制炮局”的尝试),但这些努力往往是 “被动的、应急的”,缺乏 “自主研发的动力和体系”。
鸦片战争的暴露: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火器落后的 “最血淋淋的证明”。面对装备着线膛后膛枪和先进榴弹炮的英军,清军装备的还是以滑膛前膛枪、鸟铳为主,甚至还有一部分弓箭、刀矛。双方在火力和射程上存在 “代差式的差距”。清军的火器在射速、精度、射程上都远远不如英军,无法形成有效的压制和反击。
洋务运动的尝试: 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 “有意识地引进和学习” 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包括火器制造。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兵工厂等,开始仿制和生产西式步枪、火炮。但这本质上仍然是 “引进和模仿” 的阶段,而非从基础科学和工业体系上实现真正的超越。而且,由于国内政治、经济的制约,以及对西方技术的理解深度不够,其成效也相对有限。

总结来看,中国火器落后的“过程”更准确,而不是一个“时间点”:

宋元时期: 是火器发展的 “领先者”。
明朝中期(约16世纪起): 开始出现 “发展缓慢” 的迹象,与欧洲的差距 “逐渐显现”。
清朝前期(18世纪): 差距 “进一步扩大”,但仍有少量引进和模仿。
清朝后期(19世纪): 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火器落后 “变得极为显著和严重”,中国在军事技术上 “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导致中国火器落后的根本原因,除了具体的技术和工艺问题外,更深层次的在于 “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和科学研究体系的相对停滞”。当西方社会在经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并推动工业革命时,中国社会则在相对保守的农耕文明框架内发展,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方式也与西方产生了根本性差异。这种差异最终体现在了火器乃至整个军事技术的落后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中期吧。

欧洲火器的大发展是军备竞赛的结果。并且这种竞争还是同质化的竞争。

欧洲战争的特点就是大家的武器装备战法都是近似的,因此必须在同一条赛道上不断比拼。你用长身管火枪,我用短管小手铳,我就必然被火力压制,那么我就必须研发射程更远的火枪反制。你用3磅炮,我就用6磅炮;你用短身管,我就用高倍径压制你。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就是战争淘汰了大量杂七杂八的火器,筛选出了少数几个最优解,比如长身管火绳枪,纺锤形的火炮。

而大萌这边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大萌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蒙古人,他们能发动海量的骑兵冲锋,能把马匹当成廉价炮灰,驱赶马群交换明步兵手里的长矛。他们很强,但是他们没有成建制的火器部队。于是中期明军完全没有“火力对抗”这种事,明军炮兵不需要在远距离上压制蒙古炮兵,因为蒙古没有炮兵。明军炮兵的任务更像打僵尸的思路:如何在面对万骑冲锋的时候打出最大输出,同时还要保证机动性。于是最适合明军的火器就是海量的轻型小炮。什么欧式12磅大炮有啥用?又重装填又慢。射程远有什么用?能打2公里外移动的蒙古骑兵?

等到皇太极有成建制的炮兵时,大萌的火器技术又开始飞速发展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