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吧。
欧洲火器的大发展是军备竞赛的结果。并且这种竞争还是同质化的竞争。
欧洲战争的特点就是大家的武器装备战法都是近似的,因此必须在同一条赛道上不断比拼。你用长身管火枪,我用短管小手铳,我就必然被火力压制,那么我就必须研发射程更远的火枪反制。你用3磅炮,我就用6磅炮;你用短身管,我就用高倍径压制你。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就是战争淘汰了大量杂七杂八的火器,筛选出了少数几个最优解,比如长身管火绳枪,纺锤形的火炮。
而大萌这边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大萌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蒙古人,他们能发动海量的骑兵冲锋,能把马匹当成廉价炮灰,驱赶马群交换明步兵手里的长矛。他们很强,但是他们没有成建制的火器部队。于是中期明军完全没有“火力对抗”这种事,明军炮兵不需要在远距离上压制蒙古炮兵,因为蒙古没有炮兵。明军炮兵的任务更像打僵尸的思路:如何在面对万骑冲锋的时候打出最大输出,同时还要保证机动性。于是最适合明军的火器就是海量的轻型小炮。什么欧式12磅大炮有啥用?又重装填又慢。射程远有什么用?能打2公里外移动的蒙古骑兵?
等到皇太极有成建制的炮兵时,大萌的火器技术又开始飞速发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