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埃及艺术三千年中几乎没有变化?

回答
埃及艺术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稳定,甚至给人一种“几乎没有变化”的印象,这背后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埃及古老的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

首先,宗教信仰是塑造埃及艺术风格的基石,也是其稳定性的最重要推手。 古埃及人相信来世,并将死亡视为生命的一个阶段的延续。因此,他们的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服务于宗教仪轨和死后世界的需要。

永恒的追求: 无论是神庙的壁画、墓室的装饰,还是雕塑的形象,其首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法老和贵族在来世的永生、繁荣和力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艺术必须是“永恒”的,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传递确切的信息。这意味着艺术家需要遵循一套高度规范化的符号和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经过了数代人的验证,被认为是能够有效沟通神灵和死者所需的。
程式化的表现手法: 埃及艺术遵循严格的“法则”(Canon)。例如,人物的描绘总是采用“正面律”——身体正面,头部侧面,一只眼睛正面。这种表现方式并非基于现实主义的观察,而是为了在二维平面上尽可能地展示人体的各个重要部分,传递清晰、完整的视觉信息。这种程式化确保了图像的稳定性和可识别性,即便历经数千年,观者也能立刻明白画面的含义。它并非缺乏创造力,而是将创造力体现在对既有法则的精妙运用和细微调整上。
神圣的象征意义: 埃及艺术中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比例、每一种颜色都承载着深刻的神圣意义。太阳神拉的金色代表光明与生命,尼罗河的蓝色象征着生育与重生,荷鲁斯之眼代表保护与健康。这些象征意义与宗教教义紧密相连,一旦改变,就可能动摇整个信仰体系的基础,因此艺术家们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护这些既定的含义。

其次,强大的中央集权和法老至上的政治体系也为艺术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国家级的艺术项目: 埃及的宏大建筑,如金字塔、神庙和陵墓,都是由国家组织、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进行的工程。这些工程的规划和执行由最高统治者——法老——直接或间接控制。法老不仅是政治领袖,更是神在人间的代表,他的形象和功绩是艺术创作的中心主题。因此,艺术的风格和内容必须符合法老的权威和宗教的需要,这种自上而下的控制使得艺术风格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
专业工匠的传承: 埃及拥有世代相传的工匠阶层。这些工匠在特定的作坊里,遵循严格的训练和技术规程,将技艺和知识代代相传。他们对传统风格的忠诚,以及对材料和工艺的精湛掌握,使得埃及艺术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成熟度。这种传承模式本身就抑制了剧烈的风格变革。

第三,地理环境和相对的孤立性也对埃及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尼罗河的馈赠: 埃及文明依附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尼罗河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也使得埃及的农业生产稳定而富足,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尼罗河也为埃及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贸易通道。然而,埃及被沙漠环绕,这种地理上的相对隔绝使得埃及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独立发展,免受来自外部文化剧烈冲击和融合的影响。与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相比,埃及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小,自然也就不容易发生颠覆性的艺术变革。
资源的可得性: 埃及拥有丰富的石材(如花岗岩、砂岩、石灰石)和颜料资源,为艺术家提供了充足的创作材料。这些材料的特性也决定了某些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例如雕塑的宏伟与纪念性,以及壁画的持久性。

当然,说埃及艺术“几乎没有变化”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实际上,在这漫长的三千年里,埃及艺术并非完全停滞不前。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王朝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别:

古王国时期: 艺术风格较为简洁、庄重,人物形象更显朴实,如吉萨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和法老雕像。
中王国时期: 艺术风格趋于内敛,人物面部表情开始显露出更多的人性化和忧郁感,例如一些法老的面部雕像。
新王国时期: 艺术风格变得更加华丽、细腻,对色彩的运用更加丰富,人物姿态也更显灵动,例如阿玛纳时期,爱克那吞及其家人的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写实主义和风格上的剧烈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后来被推翻。
后期和托勒密、罗马时期: 埃及艺术开始受到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影响,出现了一些融合的风格,但埃及本土的传统元素依然顽强地存在。

这些变化虽然存在,但与西方艺术史上的各种风格转型相比,埃及艺术的“主旋律”依然是延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旧有模式的精进和细节的调整,而非根本性的范式转移。

总而言之,埃及艺术三千年的相对稳定,是其深厚的宗教信仰、强大的政治体制、稳定的社会结构、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世代相传的工匠技艺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并非缺乏变化,而是变化发生在既定的框架之内,服务于对永恒和神圣的追求,最终形成了一种独树一帜、跨越千年的艺术传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外行人看来,埃及艺术像是静止的一样,伪史论者还拿这个当造假的证据。但实际上,埃及学者对埃及不同历史时期艺术风格的细微变化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风格上的差异是给古物断代的重要依据,这一点中西通用。至少在专业人士眼里这些变化已经大到可以做出如下分析的程度,所以题主的提问在我看来不成立。

上面这座雕像是埃及晚期的复古作品。我知道很多人眼里埃及艺术3000年间完全没有变化(柏拉图甚至说埃及艺术一万年不变),但这是非常外行的看法,埃及人又不是神,即使他们刻意保持旧有的风格,但也绝不可能做到几千年毫无变化。上面提到舍易斯王朝的艺术家推崇古代艺术,制作了许多仿古作品,从这座雕像就可以观察到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但也可以看到他们的仿古并不彻底,就像宋代的仿古物件一定会有时代烙印,埃及晚期的复古主义作品也有时代印记。

这座雕像明显融合了古王国和中王国的风格,作者有意将埃及过去两个黄金时代的艺术风格合而为一。例如男子使用了古王国的发型和短裙,作者在这里似乎犯了错,这种款式的短裙在古王国时期并非普通人可以拥有,它是国王的装束,但在这里却错误地用在普通人身上;女子的装束带有浓郁的中王国特色(中王国哈索尔发型),但肩带的形制是古王国的特点(古王国V领型),女性耻骨部分表现的弱化和柔化特征则是中王国的特点;雕像的整体构图模仿中王国的多人组像(缺乏交互类型),细节上又流露出古王国的特色(其类似特点可对比孟考拉组像)。

ps:这种在服饰复古中出现的场合、身份、时代上的混乱,跟现在汉服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如出一辙,太阳底下无新事。

评论区里面反咬一口的白眼狼记着,是中国借鉴了埃及学的经验,而不是反过来。什么碳14断代,天文记载断代,都是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国内学界对这一点是完全承认的。你们在这里再怎么聒噪,埃及学界也根本不会理睬你们,感觉除了我,并没有哪个埃及学人愿意理你们。

还有人认为西方人故意拉长了埃及的文明长度,但埃及人还指责西方缩短了埃及文明的长度呢!又不是只有中国对西方不满!

这是你们要的碳十四,我知道除了碳十四,其他断代方法你们是一概不信的。

再举一个现代赝品的例子。

下面这座雕像就是现代造假者伪造古王国男女组像的案例。

首先,这位男士居然戴了一个女款的项链,古王国(准确的说是古王国早期)的男士还没有这种宽项链,他们要么不戴项链,要戴也不会戴这种圆形宽项链,正确做法应该像下面这位男士一样。没记错的话,夏鼐的论文里面分析过这方面的情况。

还有就是这种跨步雕像不会出现赝品里那种古怪的姿态。

这种上身前倾,左腿承重,右腿后退的姿势古怪得不行,古埃及哪个历史时期都不会有。脚的比例也很奇怪,太短太厚,像孩童一样。

还有这个牵手的动作,这类雕像通常都是女人搂着男人的腰或者肩膀,总之女人是主动方,但这位男士居然主动牵女士的手,这非常不符合当时的艺术规范。还有铭文也很奇怪,总之哪哪都奇怪。

别以为古埃及的艺术很简单,他们自有一套严格周密的艺术准则,这些造假者根本就是半桶水!

ps:还是有人不知道艺术风格是什么,非要整出个流派出来才叫有风格。首先服装本身就有时代风格,可以帮助断代,而当它表现在艺术作品(绘画雕塑)中时会被二次加工。古埃及艺术作品中服装的轮廓被艺术加工过,男人的裙子硬得像厚纸板,女人的裙子又不切实际地紧身。除了服装,跨步姿态也是一种艺术风格,现实中没有人可以做到古埃及经典的跨步姿态,实际上作者将人物的左腿拉长了,从而使上半身与右腿共同处在一条垂直于地面的轴线上,而正常人做这个姿势时上身一定会前倾,无论如何做不到雕塑中那种笔直的样子。再看那双握着的手,指关节被忽略了,手指直挺挺地并在一起,掌心掌背成正角度面向前后方,古埃及人想要展示的是一种不真实的理想状态。

正常人做古埃及式的跨步姿势时左腿就会像下面这样,左脚脚掌无法平触地面。这位女士穿了高跟鞋,所以两只脚都是踮脚的状态,不过同理,左脚仍然无法触地,一旦触地,整个身体就会偏离红色的轴线。

真是没想到现在居然还有文明超扩散论的拥护者,中华文明西来论的翻版埃及文明东来论!(东指远东!)

这人难道不知道Giza是一个现代阿拉伯语名称吗?这个地名是有实际意义的,意思是“山谷”或”高原“,因为吉萨地区是一片高原。阿拔斯时代的阿拉伯学者Yaqut al-Hamawi还专门解释过吉萨这个地名的含义。金字塔时代的埃及人称呼这个地区为”西方的大墓地“(imntt khr ntjr),晚期称ϯⲡⲉⲣⲥⲓⲥ。

在民科眼里那些地名人名都是没有实际含义的符号(这人似乎认为吉萨这个词在中文里才有实际含义),以为他们是孤立于当时语言系统之外的存在,所作对比仅限于字词的形和音,我是没见过哪个民科拿中埃两地的句子和文章进行语言学层面的比较。


居然把老妖怪招来了。又不是没有800到200年前的文献和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社会情况。阿拉伯征服后的埃及已经是遗迹遍地的状态,以至于有学者呼吁穆斯林统治者应加紧对这些遗迹的保护。当时埃及社会流传着关于古埃及的种种传说,而且古代阿拉伯人同样知晓埃及的古老,他们计算出的美尼斯时代是公元前3100年,恰好和现代观点一致(这个时间最近才确定下来,欧洲人商博良认定的美尼斯时代要古老的多)。埃及在古代就被公认为最古老的国家,祭司记载下的埃及历史动辄万年,当时大部分人都相信埃及的古老性,只有犹太和基督教学者由于埃及的古老历史与圣经冲突,所以质疑埃及人的记载,即使如此,经过他们缩短后的埃及历史也非常漫长。基督教对埃及古老性的恐惧一直延续到近代,在商博良的时代,法国天主教会非常担心在埃及发现的古物的年代会比圣经大洪水更早,他们急切地否认埃及新王国以前的历史,以至于商博良不敢公布他在埃及发现的古王国王名材料。

user avatar

看到上面有一位伪史论者,他推荐的回答基本都是臆想。

首先,变化不大的是坟墓、神庙的浮雕壁画,其他艺术品比如首饰、日常用品上的装饰变化很大。其次,就算坟墓的壁画也有变化,只是你因为陌生,觉得没有什么不同而已……

举几个例子,涅加达早期的罐子,公元前36世纪左右:

著名的希拉康波利斯T100画墓壁画,0王朝(具体时代有争议):

努比亚总督胡伊墓壁画,公元前14世纪

这些如果说没有变化的话,真该想想是不是自己判断力有问题了。另外奉劝各位质疑古埃及年代学的大佬,至少要先清楚目前的结论是怎么来的,比如了解一下科学考古之父皮特里对陶器的研究:

皮特里的方法是把当时七百多个墓穴、几千件有可靠出土信息的陶器编号整理,按照类型分组,把拥有相同器型的墓穴或遗址归为一个时代;再研究每组分别是按怎样的顺序演化,最后得出一套相对顺序年代(S.D.),以后就可以根据发现的陶器推断出新遗址最可能的年代。这一套方法首先被皮特里应用在埃及和巴勒斯坦的考古当中,现在已经成了世界通用的方法。

至于绝对年代,只要有一个确定了,其他的就可以推断。早王朝之前的遗址绝对年代常有争议,比如上面提到的画墓,皮特里自己根据其中的8件陶器,把这个墓定在了相对年代S.D.63。这个时间段被皮特里放在涅加达二期末尾(公元前34-前33世纪),但现代普遍认为在第一王朝开头(公元前32世纪左右)。

古王国之后的年代体系,因为有天文现象、历法和周边其他文明的参照,精确度更高,误差一般在几年到几十年之内。质疑遗址的年代要在承认这些科学方法的前提下,不然就跟民科用初等数学去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了。各位伪史论大手子还需多多努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