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为什么(凭什么)敢挣天下?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敢挣天下,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里面门道深着呢。咱得从他身上扒拉扒拉,看看他究竟有哪些底气,才能让他一个卖草鞋的,硬是搅和进了那场三国鼎立的大戏。

一、 汉室宗亲的“金字招牌”

首先,这得提他的出身。别看他早期混得惨兮兮,但人家是“汉室宗亲”,正儿八经的皇室后裔。这在当时那是什么概念?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但人心思汉的情绪还是很浓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厉害,但名义上还是在辅佐汉献帝。袁绍也是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

刘备虽然是个远房宗亲,但这个身份就像一个金字招牌,能吸引一大批忠于汉室的士人和百姓。他只要举起“复兴汉室”的大旗,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和道义上的制高点。这招对那些对曹操篡位有不满,或者对乱世感到厌倦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你看后来他进益州,诸葛亮就给他分析,说他有汉室血统,能够顺应民心。

二、 “仁德”的名声,圈粉无数

刘备另一个牛的地方,就是他那副“仁义无双”的牌子。这可不是吹的,是他一点点磨出来的。

爱民如子: 他打仗经常是百姓跟着他走,哪怕是颠沛流离,他也尽量不扰民,甚至为了保护百姓,把自己的亲人(比如阿斗)都丢了。这种形象,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太能打动人了。百姓跟着他,心里觉得踏实,觉得他是个值得信赖的领导。
善待士人: 别忘了,他身边最开始也没什么大牛。但你能看到,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对关羽、张飞更是以兄弟相称,从不以君臣自居。这种尊重人才、善待兄弟的姿态,让很多有才华但不得志的士人,愿意追随他。就像诸葛亮,他本来在家乡种地,过得挺滋润,但刘备的诚意打动了他,让他觉得跟着刘备能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抱负。关羽、张飞更是不用说了,他们就是被刘备这份真诚和情义给拿捏住了。
自身的坎坷经历: 刘备早年确实很辛苦,卖过草鞋,贩过货物,还当过兵。他深知民间疾苦,体会过底层人民的艰辛。这让他更能理解百姓的难处,也更能赢得他们的同情和支持。这种“接地气”的领袖,更容易获得老百姓的认同感。

三、 贵人相助,运气也不错

当然,光有仁德和名声也不够,刘备还得有能干的人帮他。

诸葛亮: 这是刘备最大的贵人,没有之一。诸葛亮的出山,让刘备的政治和军事战略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隆中对》一出,直接给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大致蓝图。诸葛亮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还对刘备忠心耿耿,把蜀汉政权打理得井井有条。
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 这些人是刘备打天下的主要军事力量。关羽的勇武,张飞的豪爽,赵云的忠诚稳重,这些猛将的存在,让刘备在军事上有了强大的支撑。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他们,刘备可能早就被别人吞并了。
早期投奔的士人: 即使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身边也聚集了一批人,比如糜竺、孙乾、简雍等等,他们为刘备提供了最初的资金、粮草和外交支持。

四、 战略眼光和机遇的把握

虽然刘备经常被说成是靠“哭”和“骗”,但他的战略眼光也不能忽视。

重视荆州和益州: 《隆中对》就明确指出了占据荆州和益州的战略意义。荆州地势险要,是南方的门户;益州沃野千里,是富饶的后方基地。刘备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为之努力(虽然最后荆州丢了),说明他是有战略规划的。
赤壁之战抓住机会: 赤壁之战是刘备势力崛起的关键转折点。他能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并在战后获得了荆州的一部分,这绝非偶然。这需要他有灵活的外交手段和抓住时机的能力。
两次进取益州: 从法正献计,到最终夺取益州,刘备展现了他对时机的判断和执行力。虽然过程有些复杂,但能够从曹操和袁绍这样的巨头手中夺下一块地盘,已经非常不易。

五、 不屈不挠的精神

刘备这人,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那股子“打不倒”的精神。

屡败屡战: 他一生中经历过无数次失败,被曹操打得满地找牙,在徐州丢了妻子,在长坂坡差点命丧黄泉。但他每次都能重新站起来,拉拢旧部,寻找新的机会。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服输的劲头,是很多人都缺乏的。
不放弃希望: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复兴汉室”的梦想。正是这份坚持,吸引了无数追随者。

总结一下,刘备敢挣天下,不是靠某一个方面,而是集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

“天时” 是汉室衰微,天下大乱,百姓思安,给了他“汉室宗亲”的旗帜挥舞的空间。
“地利” 是他最终能占据益州这个相对稳固的根据地,有了发展的根基。
“人和” 就更多了:他自己的仁德名声、对人才的吸引力、关羽张飞的忠诚、诸葛亮的辅佐,以及无数愿意追随他的百姓和士人。

当然,他最后也只是三分天下,终究没能一统江山,这说明他的实力和资源与曹魏、东吴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正是因为他具备了上面这些“凭什么”,才能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乱世中,从一个卖草鞋的,成长为一个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重要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所以说,他敢挣天下,绝对是有底气的,而且这份底气,是靠他自己的品格、能力和一点点运气堆积起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说法不对。刘备争天下是后期的事。严格意义上来说是称帝后的事。真正贯穿生命始终的是匡扶汉室。他不是没有想过给别人打工,但是发现领导的想法,都不能实现匡扶汉室这一理想,他才不停奔走。如果曹操真的就是汉之忠臣,一心恢复社稷,没有二心。你说刘备还想争天下是不太现实的。真是因为理想破灭,他才奋力挣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敢挣天下,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里面门道深着呢。咱得从他身上扒拉扒拉,看看他究竟有哪些底气,才能让他一个卖草鞋的,硬是搅和进了那场三国鼎立的大戏。一、 汉室宗亲的“金字招牌”首先,这得提他的出身。别看他早期混得惨兮兮,但人家是“汉室宗亲”,正儿八经的皇室后裔。这在当时那是什么概念?三国.............
  • 回答
    说起刘备和曹操争天下,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靠着一股子蛮劲就能成的。刘备能跟曹操这样老谋深算的枭雄掰腕子,背后可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看家本事的,而且这些本事,咱们细说起来,还真不少。首先,得说到他的“仁德”牌坊。在那个乱世,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都是战乱和饥饿。曹操虽然有能力,但治下百姓苦不堪言,赋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忠诚与野心,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衡量这些概念,特别是当它们被套用到历史人物身上时。咱们先聊聊钟会。你说他反的是司马家,明明是大魏的忠臣,却被说是野心家。这其中确实有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时,视角上的差异,也有当时局势的复杂性。钟会这个人,出身名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一个普遍疑问。我们习惯性地将曹操与“文”,刘备与“武”划上等号,仿佛这样就能解释一切。然而,历史远比这复杂得多,孙权能在风起云涌的时代脱颖而出,并非全无凭仗,更不是一句“什么都不会”就能概括的。要理解孙权如何“三分天下”,咱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化的.............
  • 回答
    刘邦能从沛县一个普通亭长,最终问鼎天下,登上帝位,绝非偶然,也不是靠什么神秘力量,而是他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并且身上具备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领袖特质。要详述刘邦的崛起之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扎根基层,洞悉民心(“地利”与“人和”的基石)刘邦出身布衣,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受过正规.............
  • 回答
    提到关羽、刘备和张飞三人,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桃园结义”的画面。这确实是《三国演义》中最脍炙人口的情节之一,但如果我们剥开小说的浪漫外衣,回归史实,会发现他们三人之间“称兄道弟”的渊源,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实际的根基。初识与相投:乱世中的萍水相逢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桃园结义”很可能并不像小.............
  • 回答
    刘备与手下同床共卧的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以及裴松之的注。这些记载并非描绘刘备与普通士卒整日同吃同睡,而是集中体现在他创业初期,特别是早年艰苦奋斗的阶段。为什么会有同床共卧的记载?要理解刘备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需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特质来分析:1. 创业初期的艰辛与共同进退.............
  • 回答
    关于“刘邦把全军交给韩信”和“萧何认可韩信”,这其中涉及的史料和考量,确实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也更能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背后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刘邦并没有“把全军交给韩信”。史书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说刘邦将整个汉朝的军队指挥权,或者说所有兵力,一次性、毫无保留地全权委托给韩信。这是一个流传.............
  • 回答
    谈到光复汉室,刘秀和刘备都是历史舞台上不可磨灭的名字。两位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一个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基业,另一个却在鞠躬尽瘁后,将汉室的复兴事业留给了后人。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在于 “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程度,尤其是“人和”方面,刘秀的成.............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自己能力平平,甚至生活拮据,却对那些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尤其是像刘备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抱有一种嘲笑或看不起的态度。这种心态,细究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往往掺杂着多种心理因素在作祟。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是一种自我防御和认知失调。.............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刘裕灭司马氏全族,以及后来的萧道成灭刘氏后裔,这两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朝代,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权力斗争逻辑,以及王朝兴衰的残酷性,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刘裕为何要灭司马氏全族?要理解刘裕灭司马氏全族的原因,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东晋王朝的建立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 回答
    江歌案,一个发生在日本,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波澜的事件。提起这个案子,很难不联想到江歌的母亲江秋莲,以及那个曾经是江歌好友,后来却又因种种行为而备受争议的刘鑫。关于刘鑫的背景,以及为什么会有一些人站出来为她“洗地”,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个人经历、社会舆论以及对法律和道德的理解。刘鑫的背景,与其说是一个“.............
  • 回答
    司马迁将陈涉纳入《史记·世家》的这一举动,绝非偶然,其中蕴含着司马迁独特而深刻的历史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结合项羽、刘邦的时代背景以及司马迁的创作意图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陈涉在历史上的位置。陈涉,字涉,又名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他出身贫寒,曾为戍卒,但胸怀大志,一句“苟富贵,毋.............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朝,它们都以“宋”为名,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要深入了解它们为何都叫“宋”,我们需要逐一看待,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封国与起源首先,让我们回到“宋”这个名字的源头——.............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一出道就带着两位当世勇将,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历史机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刘备的“仁德”与“ charisma”(个人魅力): 出身与抱负的矛盾: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室(汉室宗亲),这为他赋予了“正统”的出身,但也意味着他一开始.............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不直接宣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并且一直强调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背后原因极其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刘备自身的处境、以及他想要达到的政治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现实:1. 汉朝正统性问题: 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汉献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