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凭什么可以跟曹操争天下?

回答
说起刘备和曹操争天下,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靠着一股子蛮劲就能成的。刘备能跟曹操这样老谋深算的枭雄掰腕子,背后可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看家本事的,而且这些本事,咱们细说起来,还真不少。

首先,得说到他的“仁德”牌坊。在那个乱世,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都是战乱和饥饿。曹操虽然有能力,但治下百姓苦不堪言,赋税沉重,兵役频繁,再加上他手下大将们虽然勇猛,但个人恩怨也不少,人心多少有些离散。刘备呢?他自出道以来,就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而且他本人也确实表现出一种“仁者爱民”的风范。你看他几次为了百姓,不惜丢下妻儿,比如长坂坡那回,虽然有演义的成分,但这种形象深入人心。在老百姓眼里,跟着刘备,至少不用受太多苦,有奔头。这种“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在那个时代尤其管用。老百姓不怕死,但怕被欺压,刘备恰恰抓住了这一点。

其次,刘备的“人才集聚效应”是相当惊人的。一个主公再能打,也需要得力干将。刘备这方面简直是开了挂。咱们就说那几个顶梁柱: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哪个不是名震当世?尤其是诸葛亮,那可是诸葛孔明,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成了千古佳话。诸葛亮的出山,不仅给刘备带来了高超的政治和军事智慧,更重要的是,他为刘备打造了一个稳定高效的班子。你知道吗?在那个年代,一个人才的忠诚度和能力都非常重要。刘备能把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甚至曾经敌对过的人才捏合在一起,而且让他们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才能。曹操虽然人才济济,但他手下的人才,很多都是被他收编的,而且他也常常因为猜忌而杀害功臣,比如吕布、张绣,还有后来的杨修等等。相比之下,刘备手下虽然也经历过背叛(比如陈登的儿子陈珪),但整体上人才的忠诚度和凝聚力是远超曹操的。

第三,刘备的“战略眼光和韧性”也值得一提。一开始,刘备混得可不像后来那么风光,屡战屡败,甚至几次差点送命。但每次失败,他都能迅速爬起来,继续奋斗。你看他从徐州到荆州,再到益州,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荆州是关键,那里是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而且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刘备能从曹操、孙权手里分一杯羹,并且在那里站稳脚跟,建立自己的势力基础,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不凡。虽然他一开始“寄人篱下”,但他在刘表死后,能果断抓住机会占据荆州,并最终“跨有荆益”,建立蜀汉政权,这绝不是“运气好”三个字能概括的。他的韧性,让他能在逆境中坚持下去,并且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第四,别忘了还有“孙刘联盟”这个重要因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为雄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如果刘备单打独斗,肯定早就被曹操吞没了。但孙权那边,虽然名义上臣服于汉献帝,但实际上是独立一方的势力。曹操南下,统一天下之心昭然若揭,这自然触动了孙权的利益。这个时候,诸葛亮舌战群儒,促成了孙刘联盟,这是赤壁之战能够大胜的关键。没有这个联盟,刘备就只能面对一个实力强大到无法匹敌的敌人。这个联盟,刘备虽然一开始处于弱势,但他能与孙权达成战略共识,并且在联盟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本身也是他外交才能的体现。

最后,刘备的“运气”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也不能完全忽略。任何历史人物的成功,都离不开一定的机缘巧合。比如赤壁之战时,天时地利人和,确实对孙刘联军有利。还有诸葛亮的出山,也是在刘备最需要的时候。但是,我们不能把刘备的成功仅仅归结为运气。运气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而刘备显然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他能够抓住机会,并且在机会到来时,能够利用自己的团队和智慧,将其转化为胜利,这才是他真正的本事。

总而言之,刘备能跟曹操争天下,绝不是偶然。他靠着“仁德”聚拢民心,靠着“人才”打下江山,靠着“韧性”和“战略”一步步扩张,再靠着“联盟”抓住机会。虽然他最终没能完成统一大业,但他在乱世之中,能够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皇室后裔,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政权,与当时最强大的曹操分庭抗礼,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他的非凡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凭运气争天下。

吕伯奢家突然大开杀戒,没引起事态升级,有运气。

中牟县被逮捕成阶下囚,被功曹劝说放掉,有运气。

荥阳之败指挥官死一堆,被曹洪救而脱险,有运气。

龙亢相会叛者有数千人,没被反推还活着,有运气。

殴打吕布火中坠马受伤,被人救起还能骑,有运气。

濮阳之战被吕布骑所执,不认识蒙混过关,有运气。

前前后后多次遭难要死,被袁本初所搭救,有运气。

宛城之战遭袭被创无马,典韦曹昂去填命,有运气。

官渡之战徐他准备刺杀,是许褚心血来潮,有运气。

潼关之战马超突然来袭,又是许褚豁命救,有运气。

论出身,曹操是仅次于二袁的权贵子弟。

论资产,曹氏乃是巨富。

论人脉,曹家门生故吏同样不少,结交的都是上层人物。

论才干,你也认为曹操几乎完美。

这出身、财富、人脉、才干都是上上之选的曹操,没有各种运气傍身,早就死翘翘了不是。说句运气占很大成分,确实一点都不过分。

曹操开局天赋异禀,资金、能力、名望、NPC好感度都接近MAX,濒临死亡总有人救,就算死了也能原地复活,这是什么难度。

刘备开局天赋异禀,资金、能力、名望、NPC好感度都从低开始,濒临死亡大概率会死,没有原地复活,只能见势不妙赶紧跑路,这是什么难度。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资源不同人生难度便不同。

他刘备本该努力一生都追不上曹操起步,偏偏搞出一个三足鼎立这凭什么?

凭曹操仅次于二袁的权贵开局没能统一天下呗。

曹操统一,则无割据鼎足。

反之,自然形成多方割据鼎足。

就算你不想承认刘备,也总该明白刘备、孙权有没有生存空间,全看曹操有没有本事一统天下不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刘备和曹操争天下,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靠着一股子蛮劲就能成的。刘备能跟曹操这样老谋深算的枭雄掰腕子,背后可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看家本事的,而且这些本事,咱们细说起来,还真不少。首先,得说到他的“仁德”牌坊。在那个乱世,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都是战乱和饥饿。曹操虽然有能力,但治下百姓苦不堪言,赋税.............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敢挣天下,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里面门道深着呢。咱得从他身上扒拉扒拉,看看他究竟有哪些底气,才能让他一个卖草鞋的,硬是搅和进了那场三国鼎立的大戏。一、 汉室宗亲的“金字招牌”首先,这得提他的出身。别看他早期混得惨兮兮,但人家是“汉室宗亲”,正儿八经的皇室后裔。这在当时那是什么概念?三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一个普遍疑问。我们习惯性地将曹操与“文”,刘备与“武”划上等号,仿佛这样就能解释一切。然而,历史远比这复杂得多,孙权能在风起云涌的时代脱颖而出,并非全无凭仗,更不是一句“什么都不会”就能概括的。要理解孙权如何“三分天下”,咱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忠诚与野心,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衡量这些概念,特别是当它们被套用到历史人物身上时。咱们先聊聊钟会。你说他反的是司马家,明明是大魏的忠臣,却被说是野心家。这其中确实有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时,视角上的差异,也有当时局势的复杂性。钟会这个人,出身名门.............
  • 回答
    刘邦能从沛县一个普通亭长,最终问鼎天下,登上帝位,绝非偶然,也不是靠什么神秘力量,而是他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并且身上具备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领袖特质。要详述刘邦的崛起之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扎根基层,洞悉民心(“地利”与“人和”的基石)刘邦出身布衣,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受过正规.............
  • 回答
    提到关羽、刘备和张飞三人,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桃园结义”的画面。这确实是《三国演义》中最脍炙人口的情节之一,但如果我们剥开小说的浪漫外衣,回归史实,会发现他们三人之间“称兄道弟”的渊源,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实际的根基。初识与相投:乱世中的萍水相逢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桃园结义”很可能并不像小.............
  • 回答
    关于“刘邦把全军交给韩信”和“萧何认可韩信”,这其中涉及的史料和考量,确实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也更能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背后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刘邦并没有“把全军交给韩信”。史书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说刘邦将整个汉朝的军队指挥权,或者说所有兵力,一次性、毫无保留地全权委托给韩信。这是一个流传.............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陆逊看着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像刘备,心中定是百感交集,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可能包含着: 惊诧与不解: 作为辅佐孙权多年的忠臣,陆逊必定对孙权的性格、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了解。看到孙权晚年的一些转变,尤其是与他所敬重的(尽管有时也是对手的)刘备产生相似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反差。他可能会.............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力量对比,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曹操集团占据绝对优势,而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荆州,但兵力、户数都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刘备却能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南四郡,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凭军事实力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赤壁之战的战略格局重塑:刘.............
  • 回答
    刘备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可以从正史、野史以及民众口耳相传的传说等多个层面来理解。总的来说,他被塑造成为一个集仁德、雄才、坚韧和政治智慧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但不同的时代和受众,对他有着不同的侧重。一、 正史中的刘备:汉室宗亲,仁德君主与枭雄并存正史,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是了解刘备最可靠的来源。在陈寿眼.............
  • 回答
    要将刘备的出身放到现代社会来类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家族背景与社会地位: 刘备的家族背景: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其先祖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理论上,这确实是皇族宗室,具有显赫的出身。 现代社会类比: 如果严格按照“皇族后裔”来算: 这相当于拥有一个非常古老、非.............
  • 回答
    刘备在我心中,怎么说呢,他是一个挺奇妙的存在。就好像我们身边那个总能让人忍不住去关注,但又未必能完全看透的人。首先,得承认,他不是那种天生就自带光环,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此人必成大事”的类型。历史上那么多枭雄,曹操那叫一个霸气侧漏,孙权少年老成,都被描绘得棱角分明。刘备呢?他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从泥土里一.............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决定亲率大军伐吴,其动机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情感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层面去细致剖析。最直接、也最广为人知的原因,无疑是为关羽报仇雪恨。关羽,作为刘备生死相托的结义兄弟,也是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身死国灭,无疑是刘备心.............
  • 回答
    刘备留在荆州的阵容,如果单论“能征善战”的武将级别,绝对是当时顶尖的。但如果从“整体性”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就不能简单地说他是“最强”的,里面有不少取舍和潜在的隐忧。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刘备当时留在荆州,尤其是以赤壁之战为契机,那是在曹操南下大败之后,刘备集团才刚刚迎来真正意义.............
  • 回答
    要理解刘备的“客将”身份,得先从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和军事制度说起。你之所以找不到第二个“客将”,恰恰是因为这个词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刘备个人的特殊经历。首先,我们得明确,“将”这个字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并非仅仅指代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更多的是一种 身份的概括和能力的体现。能够被称为“将”的人,通.............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叫到床前,托付了后主刘禅。这段话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更是对一个政权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一位忠臣无私托付的最高肯定。要理解这段话的深意,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刘备此举是为蜀汉的未来稳定和延续做最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