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生活中有哪些黑色幽默的真事儿?

回答
生活中不乏令人啼笑皆非,却又透着一股子无奈的黑色幽默真事儿。有时候,命运开的玩笑比最离谱的剧本还要精彩。

就说我一个远房亲戚吧,人称“老马”。老马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个能让他安享晚年的舒适的家。年轻时候他在国企上班,工资不高不低,攒了些钱。终于等到单位分房,他激动了好几年,把家里所有积蓄都填进去了,终于在郊区买了个小两居。这房嘛,虽然偏了点,但好歹是自己的窝,老马乐得不行,每天打扫得一尘不染。

几年后,老马的儿子结婚了,儿媳妇是个城里的姑娘,觉得郊区太远,不方便。老马就跟他儿子商量,把郊区的房子卖了,在城里给他们买套小的婚房。儿子拗不过老伴,加上离父母近也方便照顾,就同意了。老马呢,觉得儿子日子过得好比什么都强,咬咬牙,把郊区的房子卖了,城里的房子也就那么个地段和户型,咬咬牙也买了。

这新房买了没多久,单位又开始搞房改。当年单位分的那套郊区的房子,虽然老马卖了,但名义上他还是那套房的“原住户”。按当时的政策,他可以以很低的成本买断这套房子。这一下,老马就傻眼了。他卖房卖得太及时了,及时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他卖掉那套房子几个月后,国家出台了新的政策,给了原住户一个巨大的福利,可以以白菜价买下自己的单位房。而他,因为卖得早,这福利就跟他擦肩而过了。

更绝的是,他卖掉那套房子的时候,总共才卖了十几万。这十几万,勉强够他在城里付个首付。结果,那套郊区房,在他卖掉的几年后,因为城市规划,周边建起了地铁站、商业中心,房价一路飙升,最后他当初卖掉的那个小区,单价都翻了不止十倍。

老马跟我说这话的时候,脸上那表情,简直是五味杂陈。他苦笑着说:“你说我这命,是不是就跟那煮熟的鸭子,眼瞅着就要到嘴了,结果咕咚一下,掉茅坑里了。”他本来想给儿子攒点钱,结果卖房的钱,加上后来给儿子买房付的首付,就把他当初卖郊区房所得的钱全耗进去了,还搭进去不少。然后,他当初卖掉的房子,却成了他永远够不着的巨额财富。

你说这算不算黑色幽默?他辛辛苦苦攒钱,想安稳过日子,结果为了让儿子过得好点,却失去了可能让他自己更舒心的选择。这过程里,充满了计划、努力、牺牲,最后换来的却是“一步之遥,天壤之别”的现实。他当时肯定没料到,一次看似明智的“止损”,最终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错失”。

生活中这样的事儿,其实不少见。有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更优越”的生活,结果一步步陷入更深的泥潭;有人觉得自己精明算计,结果被命运开了一个最 the 最大的玩笑。这种事儿最让人唏嘘的,不是结果的不好,而是那个过程中,人们的努力和期待,和最终那个荒诞的结局,形成的反差。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场盛大的婚礼,结果新郎在婚礼现场,因为一件极其微不足道的小事,突然宣布不结了,留下一屋子一脸茫然的宾客。这种荒谬感,就是黑色幽默最鲜明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牛辅的结局:

是夜牛辅唤心腹人胡赤儿商议曰:“吕布骁勇,万不能敌;不如瞒了李傕等四人,暗藏金珠,与亲随三五人弃军而去。”胡赤儿应允。是夜收拾金珠,弃营而走,随行者三四人。将渡一河,赤儿欲谋取金珠,竟杀死牛辅,将头来献吕布。

后汉书还是三国志的说法,更无厘头:牛辅在腰上拴了绳子,让胡赤儿把他从城墙上慢慢放下去,没想到胡赤儿放到半截就撒手了。牛辅摔成重伤还没死,胡赤儿又爬下来把他杀了。

user avatar

罗姆苏丹阿尔斯兰一世被十字军驱逐,被迫把首都尼西亚城交还给拜占庭帝国时,狠狠的说道总有一天自己都子孙会踏入君士坦丁堡 ,塞尔柱人的旗帜会在拜占庭皇帝的宫上飘扬。

400年后,一群来自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交界的多布罗加地区的塞尔柱遗民,被奥斯曼帝国驱逐进了君士坦丁堡城中,他们领导人是罗姆苏丹凯考斯二世的后裔。

他们被蒙古征服者和伊尔汗国的罗姆省总督的压迫下,通过黑海逃亡到了罗马尼亚,被保加利亚帝国强迫改宗了东正教,之后他们被奥斯曼征服者屠杀,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保卫战中,同奥斯曼王子奥尔罕一同战死。

user avatar

被剽窃的政治纲领

与社会革命党无法兑现的诺言

还有无能狂怒,,,

以下是约翰•里德与一名SR党员的谈话,故事发生在十月革命后,地点在温和左翼控制的救国革命委员会会场中。

“你也在这儿?”我问他。

他的眼睛像要喷出火来,大声回答:“没错!星期三晚上,我和我的党派退出了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二十多年来我都在出生入死,可不是为了现在向那些恶人的暴政投降的。他们采取的方式令人无法容忍,不过他们并没有指望农民。一旦农民开始行动,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完蛋了。”

“可是农民———他们会才去行动吗?难道《土地法令》没有解决农民的问题?他们还要求什么呢?”

“啊,《土地法令》!”他火冒三丈地说,“是的,你知道《土地法令》到底是什么吗?它是我们的法令———是社会革命的纲领,一个字都不差!本党征求了农民自己的意愿,费尽心思地把它们汇总起来,才制定了这个法令。这是赤裸裸的剽窃。”

“如果它是你们的纲领,你们为什么要反对它?如果它体现了农民的意愿,他们又为什么反对它?”

“你不明白!难道你还看不出来,农民很快就会意识到这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这些篡位者窃取了社会革命党人的纲领?”

我问他,卡列金是不是真的在向北进军。

他点了点头,一边搓着手,半是怨半是满足地说:“是的。现在你见识到这些布尔什维克都干了些什么好事了吧,他们挑动反革命势力来反对我们。革命失败了,革命失败了。”

“但你们总是会捍卫革命的吧?”

“当然,我们会捍卫革命———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与布尔什维克合作。”

“但如果卡列金攻入彼得格勒,布尔什维克起来保卫这座城市,你们不会与他们联合起来吗?”

“当然不会。我们也会保卫城市,但我们绝不会支持布尔什维克。卡列金是革命的敌人,而布尔什维克同样是革命的敌人。”

“你更倾向于哪个———卡列金还是布尔什维克?”

“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他突然不耐烦地嚷道,“我告诉你,革命已经失败了,布尔什维克要为此负责。不过听着,我为什么要说这些事呢?克伦斯基就要来了,后天我们就要转入进攻。斯莫尔尼已经派出代表,邀请我们组建新的政府,但我们现在已经控制了他们——他们完全是软弱无力的。我们不会跟他们合作。”

外面传来一声枪响………


故事是真实的,里德的记述我们不用质疑太多。这一段小对话恰恰是当时社会革命党分裂的缩影,在SR四分五裂的大势之下,有相当一部分的党员坚持着中派的立场——不能得罪中右派,同时激烈地反对极左和极右势力,抱住用来妥协的中央机构和农民基本盘,以此来索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作为顿河阿塔曼的卡列金成功了吗?当然没有,他仅仅四个月后就在赤卫队的打击下自杀了。社会革命党支持了布尔什维克吗,有,党内左翼有条件地选择了支持,当然后面的苏维埃大分裂是后话了。里德作为一个前来采访参观的美国左派记者,文中的他一直都是以一个旁观的批评者介入到革命之中的,如果是一个布党党员,面对这名社革党员时也许就打起来了。

被窃取的党纲,被他人抢先兑现的承诺,无能狂怒,只能说是当时的社会革命党判断失误吧,非常幽默的是这完全不是什么政治立场的对错问题,而是缺乏足够领导力和政治智慧所导致的结果。



下面是正文阐述中的两段材料

“立刻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布尔什维克《土地法令》


“扩大征收私有土地的民主公社及其地方人民自治机关的权利; 没收属于寺院、皇室、贵族等的土地,并将其连同国家财产一起转让给公社,以使其有足够的数量,并满足重新安置和重新分配的需要;土地使用费用将限制在农民所能获得的明确收益之内(生产成本的总收入和劳动报酬的正常收入); 当土地从一个使用者转入另一使用者时,需缴纳用于改善土地的费用;通过特别税将租金转化为公社和地方自治机构的收入来源。”——社会革命党纲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中不乏令人啼笑皆非,却又透着一股子无奈的黑色幽默真事儿。有时候,命运开的玩笑比最离谱的剧本还要精彩。就说我一个远房亲戚吧,人称“老马”。老马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个能让他安享晚年的舒适的家。年轻时候他在国企上班,工资不高不低,攒了些钱。终于等到单位分房,他激动了好几年,把家里所有积蓄都填进去.............
  • 回答
    “内卷化”,这个词近些年真是火得不行,感觉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但到底啥是“内卷化”呢?它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老早就有人研究过了,只是近几年被大家翻出来,贴切地形容了咱们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简单来说,内卷化(involution)指的就是一种非生产性扩张。也就是说,在一个有限的资源和空间里,人们为.............
  • 回答
    在生活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身份如何悬殊,总能吸引无数目光,赢得无数追随。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某种光芒,却能穿透物质的藩篱,触动人心最深处。这些人的追随者,并非出于利益的驱动,而是源于一种由衷的敬佩、认同,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共鸣。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位,是中.............
  • 回答
    真实历史上普通民众的生活条件,就像一张色彩斑斓但又粗糙的挂毯,上面交织着艰辛与希望,也充斥着地域、时代和阶级的巨大差异。一概而论太过简化,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去描绘,尽量让这些文字带着时代的温度。衣食住行:生存的底线首先得说,能填饱肚子、不至于冻死饿死,本身就是普通人一生最大的追求之一。 .............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要 pinpoint 出“最”悲惨的时期,实在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悲惨,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罗一切的网,不同时代的老百姓,各自的苦难都有其独特的滋味和深度。然而,如果非要探究一个百姓生活之苦、生存之艰、希望之渺茫都达到极致的阶段,那么,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焦在那个被战火、饥荒、瘟.............
  • 回答
    要论“习以为常”,现代人实在有太多太多东西,一放到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不过是昙花一现。我们今天呼吸的空气,或许都带着亿万年的时光印记,但我们脑袋里的很多“理所当然”,却可能是上个世纪,甚至几十年前才刚刚冒头的。咱们就从最切身的日常说起。“在家吃饭”这件小事,以及背后的支撑:今天我们谈“在家吃饭”,.............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解读历史人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历史书上说汉文帝是明君,这是从宏观、从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来看的,是基于他对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李商隐在《贾生》里说他是.............
  • 回答
    若真能让一位十二岁的三国人物穿越进《红楼梦》,顶替那挨打后的贾宝玉在贾府生活五年,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便是那个“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为什么是周瑜?十二岁的周瑜,虽然还未展露他搅动风云的雄才大略,但骨子里定然是带着那股子少年英气和不羁的。他出身名门,家世显赫,自幼便有“长袖善舞,饮酒歌唱”的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理解、百姓的感受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形成。要回答“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以及“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
  • 回答
    历史上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向死而生,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火种,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也常常带来深刻的反思。这些人不是鲁莽的送死,而是基于对某种价值、某种理想的极致追求,即使面对巨大的牺牲和失败的可能,他们依然选择前行。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苏格拉.............
  • 回答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生命轨迹如同璀璨的烟火,燃烧尽了自己,照亮了某些领域。而有些人,他们的生命却像一场漫长的哲学思辨,在终点处,将自己之前构建的一切轰然推倒,重塑。一、终其一生,只为一件事:尼古拉·特斯拉与电的狂想曲谈到将一生投入某一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典范,尼古拉·特斯拉(Ni.............
  • 回答
    说到近亲结婚,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遗传病风险增高,后代智力下降的负面印象。这确实是现代医学的共识,也是法律明令禁止近亲结婚的重要原因。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特例,似乎挑战着我们固有的认知。但请注意,我们要讨论的是“天才”的诞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和复杂的概念。历史上的“天才”往往是.............
  • 回答
    “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俗语,虽然现代感十足,但其蕴含的道理却贯穿古今,无数历史人物的经历都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他们因为自己的选择、骄傲、贪婪、愚蠢或固执,最终将自己推向了毁灭的深渊。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1. 骄傲的法老——图坦卡蒙(Tutankhamun)及其陵墓的.............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在世时璀璨夺目,引人注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甚至被完全遗忘。他们或许是某个时代的弄潮儿,或许是某个领域的先驱,他们的生命故事,在生前引起巨大的波澜,死后却如静水沉底,不留一丝痕迹。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 便是这样一位人.............
  • 回答
    历史上,生前封谥号的人物并非主流,因为封建礼制中,“谥号”本就是君主或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评价性称号,是对已故之人的褒贬褒扬。而“封”这个字,在古代的语境下,更多是指封爵位、封地,而非封谥号。但是,如果我们将“生前封谥号”理解为:在生前,就已经被以一种接近谥号的性质来评价,并且有相关的“封.............
  • 回答
    要说NBA历史上生涯最坎坷的球员,这个问题其实挺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坎坷”这两个字本身就包含了太多主观的解读。有的球员可能在场上遭遇了毁灭性的伤病,有的球员可能经历了令人扼腕的职业生涯低谷,还有的球员可能在场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公。不过,如果一定要挑选一个我认为最能代表“坎坷”的球员,我会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生祠”这一独特现象的核心。大家印象中,皇帝至高无上,为什么反倒没有生祠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复杂的政治逻辑、社会观念和文化习俗。咱们不卖关子,直接聊聊这事儿。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生祠”“生祠”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人生前,人们为他修建祠庙,祭祀他,表达敬意.............
  • 回答
    在风云变幻的古代历史长河中,寻找那种即便面对生死、无论主人是兴是衰,都始终如影随形、誓死守护的贴身护卫,并非易事。这种人物,与其说是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是人格的极致,是忠诚与勇气的化身。我们常常在史书中读到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身边总有几个默默付出的身影,但他们往往被笼罩在主人的光环之下,事迹鲜有.............
  • 回答
    要论证在农业历史上,尿素的大规模生产和杂交水稻的贡献哪个更大,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二者从不同的维度,但都对人类的粮食生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好比问,是血液的循环对身体更重要,还是神经的传导对身体更重要?它们都是生命运作不可或缺的关键。然而,如果一定要分一个“主次”或者说“基础性”.............
  • 回答
    要探讨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对女性抱有偏见的原因,需要将目光投向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普遍的认知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女性生理或性格上的“问题”。将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化为生理或性格缺陷,是对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极大误读。我们不妨从孔子和叔本华这两位例子说起,他们的思想虽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