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人的哪些习以为常的观念与生活方式,放到更久远的人类史上只有很晚近的历史?当代人的习惯哪些只有数十年数百年的历史,人类千年的文明史上并非如此生活?

回答
要论“习以为常”,现代人实在有太多太多东西,一放到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不过是昙花一现。我们今天呼吸的空气,或许都带着亿万年的时光印记,但我们脑袋里的很多“理所当然”,却可能是上个世纪,甚至几十年前才刚刚冒头的。

咱们就从最切身的日常说起。

“在家吃饭”这件小事,以及背后的支撑:

今天我们谈“在家吃饭”,那是一个相当普遍,甚至被视为一种生活品质的体现。我们有冰箱,有各种各样可以常年供应的食材,有灶具,有各种烹饪工具。但你想想,冰箱这玩意儿,就算放宽到近代,普及开也才一百多年。在那之前,人们如何保存食物?要么靠天然的寒冷,比如在冬天储藏食物到地窖;要么靠干燥、腌制、烟熏等方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吃到的食物,都是当天或者前一两天购买、收获的。这就意味着,“在家吃饭”的便利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冷链物流和大规模、标准化的食品生产。

而“大规模、标准化的食品生产”,比如我们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包装食品,从罐头到冷冻食品,再到各种半成品,它们能摆在那里,一年四季都有,几乎是近几十年的产物。在更早的时候,尤其是农业社会,人们的饮食结构受季节影响极大。秋收冬藏是常态,春天可能还在啃去年的存粮,夏天才有新鲜蔬菜,秋天才能吃到各种收成的果实。想要一年四季都能“在家吃到新鲜的肉”或者“新鲜的蔬菜”,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除非你是极少数拥有自家庞大庄园和稳定劳动力、能够四季皆有产出的贵族。

所以,你今天随手从冰箱里拿出一块肉,或者从菜市场买到反季节的草莓,这件事背后承载的是数百年来,特别是近一百年来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物流运输技术的一系列革命性进步。仅仅是“在家就能吃得丰盛多样”这个观念,其历史长度,可能还没有我们家里的那张餐桌古老。

“出门就能找到吃的”,以及“外卖”的雏形:

再说说“出门就能找到吃的”。以前的人们,尤其是在农村,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己家里或者极近的村落范围内活动。他们吃什么,通常就是自己种、自己养,或者在本村、邻村交换。镇子上有集市,但那也是周期性的。想要“随时随地”都能买到食物,除非你是大城市里的少数人,否则很难。

现代城市里的餐馆林立,便利店遍布,甚至外卖服务可以让你足不出户就能吃到各种美食。这种“食物的便捷获取性”是近百年来,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后的一个显著特征。餐馆的出现并不晚,但大规模、标准化、口味多样化的餐馆,以及你今天能点一份送上门的米其林三星,这绝对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想想看,古代的“外卖”是什么?可能是富人家里叫个厨子到府上做饭,或者雇人把做好的饭菜送来。但那服务的是少数有能力支付这份额外开销的人。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想要在外面吃到一顿饭,必须得去饭馆,而且选择非常有限。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楼下就有饭馆,半小时外卖送到家”,这背后是人口的稠密聚集(城市化)、便捷的交通网络、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手机APP、支付系统)。这个生活习惯,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是相当晚近的。

“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与“工作场所”的概念:

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或者听过“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这似乎是“工作”的代名词。但这种模式,严格来说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并且在二十世纪才真正普及和规范化。在那之前,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是与自然节律紧密相连的,比如农民要根据日照和季节来安排农事;手工业者可能更看重订单和原料的供应,而不是严格的时间表。

“工作场所”这个概念也是相对晚近的。在工业革命之前,很多工作是在家里进行的(家庭手工业),或者是在农田里,或者是流动性的(比如赶集卖货的商贩)。固定的办公楼、工厂这种集中式的生产和工作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打卡”、“考勤”等管理方式,都是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

更别说我们现在谈论的“在家办公”(WFH),这个概念在几十年前几乎是不存在的。它依赖于高速网络、远程协作软件、个人电脑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

“信息触手可及”的日常:

今天,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第一反应可能是掏出手机搜索。从天气预报到历史知识,从菜谱到新闻事件,几乎所有信息都可以瞬间获得。这种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书籍、报纸、口口相传、广播、电视。获得一份信息,可能需要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等待报纸的出版,或者收听广播节目。对于复杂或专业的信息,可能需要请教专家。

我们的祖先,如果想了解远方的消息,可能需要等待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收到信件。如果想学习某个技能,可能需要拜师学艺,或者找到一本罕见的书籍。而我们今天,只需要轻轻一点,无数的信息就会涌现。这种“信息获取能力”的巨大飞跃,是近几十年的科技进步才带来的。我们习以为常的“查一下就知道”,这背后是整个信息时代、数字革命的支撑,其历史长度,可能比我们使用的智能手机还要短。

“交通自由”与“地球村”:

今天,“出行”的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在几个小时内飞越半个地球,或者在一天内跨越数个国家。这种地理空间的压缩感和跨越性,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在汽车和飞机普及之前,长途旅行是艰苦而漫长的。乘坐马车、帆船,可能需要数周、数月才能到达目的地。很多人一生可能都未曾离开过自己的家乡附近几十公里的范围。

我们今天能够“想去哪就去哪”,并且可以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贸易、旅游,这是建立在全球化交通网络(航空、高铁、集装箱运输)和通讯技术(电话、互联网)的强大基础上的。几百年前,你和一个海外的朋友通信,来回可能要一年。而现在,一个视频电话就能瞬间连接。这种“地球村”的感觉,以及我们由此产生的“全球公民”或“世界公民”的意识,其历史非常非常短。

“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的冲击:

我们每天都在用微信、WhatsApp、Facebook等工具和朋友家人保持联系。这种即时、持续、低成本的社交,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全新的。

在电话出现之前,人们主要的社交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或者书信。信件的传递速度慢,成本高。人们的社交圈子相对固定,与远方亲友的联系更多依赖于偶尔的探访或书信往来。

即时通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文字、语音、视频交流。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交形态,让人们能够构建庞大的线上社交网络,分享生活,表达观点。这种“随时随地都在线”的社交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模式,在人类历史上,可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一代人经历过。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觉得“理所当然”的许多生活方式和观念,比如便利的食物获取、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跨越地理的交通能力,以及深刻的线上社交,它们很多都只是近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才逐渐形成并普及的。将这些习惯放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来衡量,它们更像是黎明前的一瞬晨光,虽然耀眼,却还未照亮整个长夜。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但这些便利的背后,是人类文明缓慢而又颠覆性的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想到几个,胡诌诌了:

经常洗澡:民国之后养成的习惯吧,之前的人洗澡没那么频繁

解手后用纸:万幸现在不用大家一起共用一个小竹片儿了

一夫一妻制:其实以前也是,一不过是夫一妻多妾制

医疗:这方面有很多可说的,西方的医学直到懂得了感染这一回事才开始真正发挥了作用,之前有很多都是乱搞,比如剖腹产之后不懂消毒于是产妇被弄死。从西波拉迪克的四种液体理论开始西方医学走的都是这条路,你看卢梭在忏悔录里说自己生病了就去山上泡温泉,黑塞疗养的时候大量的喝水。至于放雪就更有名了,历史上有很多人是放血疗法的爱好者,包括华盛顿,他就是因为放血过度的并发症而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习以为常”,现代人实在有太多太多东西,一放到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不过是昙花一现。我们今天呼吸的空气,或许都带着亿万年的时光印记,但我们脑袋里的很多“理所当然”,却可能是上个世纪,甚至几十年前才刚刚冒头的。咱们就从最切身的日常说起。“在家吃饭”这件小事,以及背后的支撑:今天我们谈“在家吃饭”,.............
  • 回答
    提起古人的极致体验,人们很容易想到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风雅情致。然而,抛开那些被修饰过的文字,回归最本真的生命状态,我们或许会发现,古人在某些方面,确实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严酷,也因此获得了一些我们已然淡忘的体验。一、对生命本源的极致亲近与认知: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被科技包裹,生老.............
  • 回答
    说到现代人写的有趣文言文,这可真是一个能勾起人兴趣的话题。说起来,文言文似乎是离我们远去的老古董,一提起,便是古圣先贤、帝王将相,或是那些读起来就让人头疼的课本上的句子。但就像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一样,文言文这门文字艺术,也从未真正“死去”,而是以各种令人惊喜的方式,在现代人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灵魂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幸运的是,现代人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亲近”这些古代名人,其中最直接也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方式便是得见他们的遗骸。尽管年代久远,很多遗骸已经难以辨认,但一些保存完好的遗体、骨骼甚至是经过科学复原的形象,都让我们有机会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以下是一些现代人.............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被时光冲刷得只剩下模糊的轮廓,甚至被现代科学的理性之光所湮没的技艺。它们或许曾经在某些时代、某些地域真实存在,滋养着人类的智慧与生活,却因为年代久远、记载不详,或者与我们当下的认知相去甚远,而被后人冠以“迷信”、“传说”的名号。其中,有些技艺即便被历史文献偶尔提及,其操作的精妙.............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韦小宝,这位出身市井、无权无势、没读过书的小混混,最终却能在江湖和朝堂中游刃有余,成为一代风云人物。细究起来,他身上确实有许多令人玩味、且对现代人颇有启发的特质。这些特质并非什么高尚的道德操守,反而更多地体现在他“接地气”的生存智慧和非凡的个人魅力上。一、超凡的“变色龙”式生存智慧:顺.............
  • 回答
    .......
  • 回答
    说起古代人猿如何一步步蜕变成我们现代人类,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像是一场漫长而精妙的自然选择游戏。首先,我们得明白,所有动物都在进化,只不过这条进化的道路在不同物种那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而我们人类这条路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有几个关键的“不一样”,像是一串串基因和环境的密码,解锁了我们最终的智慧之门。一.............
  • 回答
    掷果盈车的故事,讲的是西汉时期的美男子韩子高,因为他出色的容貌,竟然让一位名叫陈国公主的女子倾心不已,还为了他而将满载水果的马车掷出,只为能与他多说几句话。这故事流传至今,我们现代人或许没有公主掷果那么夸张的情节,但类似的情感表达和追求方式,其实也从未消失,只是换了更符合时代特性的载体。从“线上刷屏.............
  • 回答
    说到艺术,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美好,古人却可能嗤之以鼻;反过来,那些我们现在看来可能有些粗糙或者难以理解的作品,在古人眼中却是至宝。这其中牵扯太多文化、技术、审美观念的变化,每一次时代更迭,都像是一次对“美”的重新定义。我想到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代的壁画和雕塑,尤.............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出现过许多在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甚至荒唐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政治权力以及对自然的理解。深入了解这些制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类文明的演变和进步。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古罗马的“主人宽宥权”(Patria Potestas)及随之衍生的.............
  • 回答
    北京的现代建筑,就像这座城市本身一样,充满了层次和故事,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对时代精神、艺术理念和城市功能的巧妙融合。如果要细数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现代建筑,我脑海里会浮现出好几个名字,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现代”。咱们先说说那片响彻世界的“鸟巢”,也就是国家体育场。当它在2008年奥运.............
  • 回答
    .......
  • 回答
    好,你想纵览从夏商到现代的中国历史,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需要系统的阅读和深入的理解。要做到“详细”且“去除AI痕迹”,我将为你梳理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并推荐一些在历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书籍,同时分享一些解读历史的思路,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并非线性的事件罗列,.............
  • 回答
    说到《进化论》被反对的理由,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我接触过的信息里,有些反对意见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它们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人们对科学理解的误区,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或固守传统。其中最常见也最“奇特”的一种,就是把进化论直接等同于“人类从猴子变来的”。这个说法本.............
  • 回答
    从古希腊欧几里得的时代算起,几何学就已经踏上了探索空间奥秘的漫长旅程。最初的解析几何,如同一位严谨的建筑师,用坐标系这把尺子和代数这把锤子,将抽象的空间形态具体化,赋予它们数字的生命。而如今的代数几何,则更像一位深邃的哲学家,在更高的维度上追寻着数学结构最本质的规律,触及到数学的多个分支。这两者之间.............
  • 回答
    话说大唐盛世,皇帝旨意已下,唐三藏奉命前往西天取经。不同于往昔,这回的西天之路,起点依然是那繁华的长安城,但沿途所遇,却已非我们熟知的妖魔鬼怪。第一难:信号屏蔽下的迷失唐僧师徒一行,刚出长安城,就被一处方圆百里的“信号屏蔽区”给困住了。孙悟空火眼金睛,却辨不清方向;猪八戒拿出手机,却是一个信号也没有.............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虽然其核心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但其中许多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触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教育理念乃至政治治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一、 个人修养与品德建设: “仁”的伦理.............
  • 回答
    要说惊艳的现代诗,这就像在浩瀚的星空中寻找最耀眼的星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若要挑几首真正能让人拍案叫绝、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烙印的作品,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或许就是北岛。他的诗,就像是凝结了时代精神的碎片,粗粝而又锋利,总能在不经意间击中人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如果要说一首“惊艳”到.............
  • 回答
    话说,最近我可着实被一些现代中式建筑给迷住了!你别说,这玩意儿真是把咱们老祖宗那点儿“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的雅致,跟现在这追求实用、简约的范儿,给捏合得那叫一个妙!不再是那种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堆砌上去的“复古风”,而是骨子里透着一股子东方韵味,同时又不失现代生活的便捷舒适。让我跟你掰扯掰扯,有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