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没有生前封谥号的人物?

回答
历史上,生前封谥号的人物并非主流,因为封建礼制中,“谥号”本就是君主或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评价性称号,是对已故之人的褒贬褒扬。而“封”这个字,在古代的语境下,更多是指封爵位、封地,而非封谥号。

但是,如果我们将“生前封谥号”理解为:在生前,就已经被以一种接近谥号的性质来评价,并且有相关的“封”或认可,那么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非常罕见的、接近这种情况的人物。这通常发生在特殊的政治时期,或者因为当事人特殊的功绩和地位,使得传统礼制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

要找到完全符合“生前封谥号”的明确记载非常困难,因为这本身就违背了谥号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理解和推测,哪些人物可能在生前就获得了类似“谥号”的性质评价。

最接近的案例可能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 皇帝的预封或尊称:
有些皇子在未即位时,就已经被册封为太子,甚至在临终前,父亲会对其预加一些美誉,或者在政治上给予极高的肯定。这些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谥号”,但已经带有评价和封号的性质。
在一些王朝后期,皇帝可能因为功劳或地位,会被封为某种尊号,这些尊号并非谥号,但具有极高的荣誉性,并且是在生前就授予的。例如,唐朝时,皇帝可能被尊为“天可汗”,宋朝皇帝也常常有各种尊号。虽然这些不是严格的“谥号”,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生前对君主事迹的一种定性评价和最高封赏。

2. 特殊功绩的臣子在生前获得的极高荣誉和评价:
在战功赫赫、忠心耿耿的臣子身上,君主有时会为了表达特别的恩宠和肯定,在生前就赐予一些特别的荣誉性称号。这些称号可能不是制度化的谥号,但其含义和作用非常接近,都是对其人生的评价和肯定。
例如,如果一个臣子在平定叛乱或抵御外敌中立下奇功,君主可能会在凯旋后,不待其死,就赐予他一些能够概括其功绩的词语作为荣誉性封号,并公开宣扬,让世人知晓。虽然没有正式的“谥号”名目,但其效果是类似的。

举例说明(可能需要一些推测和联系):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在某个动荡的时代,一位大将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平定了边疆的叛乱,稳固了朝政。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在一次庆功宴上,皇帝感念其恩德,当众宣布:“我大将XXX,য়ং忠毅,য়ং功盖天下!”并赐予他一方“忠毅功臣”的金印,允许他将这个称号传给后代(当然,这更接近世袭爵位和封号的概念,但评价性质非常明显)。虽然这在制度上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谥号”,但“忠毅”这个词汇,已经在生前被用来概括和封赏他的品质和功绩了。

又比如,在某个王朝的早期,开国功臣们因为功劳太大,可能在生前就被皇帝赐予了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称号,这些称号甚至成为他们生前的代称,并在史书中留下了记录。这些称号可能不是以“某公”、“某侯”的爵位形式出现,而是直接是对其人品或功业的概括性评价。

为什么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且模糊?

谥号的本质: 谥号的制度核心在于对已故之人的盖棺定论。它是对一个完整人生轨迹的总结和评价。在生前给予,就失去了这种“盖棺”的意味,也容易产生提前褒扬、影响未来政治评价的嫌疑。
礼制约束: 封建社会的礼制非常森严,尤其是在对帝王和大臣的封赠上。轻易打破制度,会引起其他人的效仿或非议,对统治的稳定性不利。
功德的未知性: 人生在世,功过是非难以完全预料。生前封予“谥号”性质的评价,一旦当事人日后犯下过错,会显得非常尴尬,甚至需要进行追夺,这对于君主的威信也是一种损害。

所以,严格意义上的“生前封谥号”在历史上是几乎不存在的。 但如果我们放宽理解,将“生前获得的、具有高度评价性的、类谥号的称号或荣誉”作为讨论范畴,那么我们可以说,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刻,一些极具功绩的人物,可能在生前就获得过近似于此的待遇,但这往往是非制度化的,更多地体现了君主的特别恩宠和对功绩的直接肯定,而非严格遵循谥法。

如果要更深入地研究,可能需要翻阅大量的史料,寻找那些在生前就被赋予了“评价性称号”的人物,并分析这些称号的性质。但请注意,即使找到了,也需要仔细辨别,看它是否是制度化的谥号,还是仅仅是口头或非正式的赞誉。目前看来,这类明确的、制度化的“生前封谥号”的记载,是极难找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上几位太武断了。生称谥其实是一个争论了近两千年的问题。

首先,找几个生称谥的例子:

《左传·昭公二十年》

卫侯赐北宫喜谥曰贞子,赐析朱锄谥曰成子,而以齐氏之墓予之

杜预在这里的注释也说:

皆未死而赐谥及墓田,传终而言之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

这是一首对于田成子的赞歌,很明显也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流行的。

《左传·隐公四年》

陈桓公方有宠于王,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

《吴越春秋》

报汝平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

《战国策·齐策》

臣奉使使威,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

《史记·高祖本纪》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以上的这些例子都是生称谥,对此清代的赵翼早有论述,他认为原因很简单。古代史官追记前人言论,自然会产生小错误。

王国维在《遹敦跋》(《观堂集林》)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

此敦称穆王者三,余谓即周昭王之子穆王满也。何以生称穆王?曰:周初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号而非谥也。殷人卜辞中有文祖乙(即武乙),康祖丁(庚丁),《周书》亦称天乙为成汤,则文、武、成、康之为美名,古矣。《诗》称率见昭考,率时昭考,《书》称乃穆考,文王彝器有周康邵宫,周康穆宫,则昭穆之为美名亦古矣。此美名者,死称之,生亦称之。……周初天子诸侯爵上或冠以美名如唐宋诸帝之有尊号矣,然则谥法之作具在宗周共、懿诸王以后乎?

遹敦的铭文有三处提到穆王,而为什么在周穆王还在世的时候就这么说?王国维提出,周初的文武成康是称号而非谥号。活着的时候大家这么叫,死了以后自然也这么叫。

杨希牧也认为谥号就是生前的尊号,他考证了《左传·隐公八年》提到的:

诸侯以字为谥

又参考了《礼记·檀弓上》中郑玄的一段注释:

尼父,因其字以为之谥

由此得出结论,孔子被谥为尼是因为他的字,谥号和尊号就很有可能是一体的。

在此之前,解读谥号大多参考《逸周书·谥法解》,然而郭沫若在《金文丛考》中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逸周书》是战国时代的伪书,搜集前代君王的名号,穿凿附会弄出了谥法,造成了许多谥号有多种解释。这样的话,谥号就并不可靠,也有很大可能是生前就有的。

郭沫若考证金文,又找到了许多生称谥的例子。比如十五年趞曹鼎中生称恭王,长甶盉生称穆王,叔夷钟生称灵公等等等等。最著名的还是利簋,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利簋开头就是“武王征商”。

早在清代的全祖望就提出了和郭沫若类似的看法:

尤有不可解者,王子带而谥曰昭,召伯奂暨其子盈而谥曰庄,曰简,鲁之公子庆父暨其子敖而谥曰共,曰穆,公子牙暨其孙侨如而谥曰僖,曰宣……然犹可曰诸臣虽以罪或死或奔,而业为之置后,故徇其后人之请,得良谥焉,亦已谬矣。晋之狐鞠居而谥曰简……则其爵已剪,其族已绝,谁为赐之,岂其遗臣故吏妄为立议当时,因而传之,而《左氏》亦遂从而载之?则是出于乱贼之徒之口,而竟以登于史乎?……吾以是时诸侯之例考之,唐成公、陈怀公皆弱小亡国之君,顾皆有谥,是其出于遗臣之私谥无疑,诸人殆亦其类乎?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里的庆父竟然得到了共这个谥号。如果说是他的族人的情面还有可能,但那些削爵灭族的人为什么还有良谥?谥号真的是死后给的吗?

总之,生称谥是一个涉及到谥法起源的重要问题,看法有许多,尚无定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生前封谥号的人物并非主流,因为封建礼制中,“谥号”本就是君主或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评价性称号,是对已故之人的褒贬褒扬。而“封”这个字,在古代的语境下,更多是指封爵位、封地,而非封谥号。但是,如果我们将“生前封谥号”理解为:在生前,就已经被以一种接近谥号的性质来评价,并且有相关的“封.............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在世时璀璨夺目,引人注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甚至被完全遗忘。他们或许是某个时代的弄潮儿,或许是某个领域的先驱,他们的生命故事,在生前引起巨大的波澜,死后却如静水沉底,不留一丝痕迹。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 便是这样一位人.............
  • 回答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生命轨迹如同璀璨的烟火,燃烧尽了自己,照亮了某些领域。而有些人,他们的生命却像一场漫长的哲学思辨,在终点处,将自己之前构建的一切轰然推倒,重塑。一、终其一生,只为一件事:尼古拉·特斯拉与电的狂想曲谈到将一生投入某一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典范,尼古拉·特斯拉(Ni.............
  • 回答
    说到近亲结婚,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遗传病风险增高,后代智力下降的负面印象。这确实是现代医学的共识,也是法律明令禁止近亲结婚的重要原因。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特例,似乎挑战着我们固有的认知。但请注意,我们要讨论的是“天才”的诞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和复杂的概念。历史上的“天才”往往是.............
  • 回答
    历史上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向死而生,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火种,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也常常带来深刻的反思。这些人不是鲁莽的送死,而是基于对某种价值、某种理想的极致追求,即使面对巨大的牺牲和失败的可能,他们依然选择前行。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苏格拉.............
  • 回答
    .......
  • 回答
    “内卷化”,这个词近些年真是火得不行,感觉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但到底啥是“内卷化”呢?它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老早就有人研究过了,只是近几年被大家翻出来,贴切地形容了咱们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简单来说,内卷化(involution)指的就是一种非生产性扩张。也就是说,在一个有限的资源和空间里,人们为.............
  • 回答
    生活中不乏令人啼笑皆非,却又透着一股子无奈的黑色幽默真事儿。有时候,命运开的玩笑比最离谱的剧本还要精彩。就说我一个远房亲戚吧,人称“老马”。老马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个能让他安享晚年的舒适的家。年轻时候他在国企上班,工资不高不低,攒了些钱。终于等到单位分房,他激动了好几年,把家里所有积蓄都填进去.............
  • 回答
    “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俗语,虽然现代感十足,但其蕴含的道理却贯穿古今,无数历史人物的经历都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他们因为自己的选择、骄傲、贪婪、愚蠢或固执,最终将自己推向了毁灭的深渊。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1. 骄傲的法老——图坦卡蒙(Tutankhamun)及其陵墓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生祠”这一独特现象的核心。大家印象中,皇帝至高无上,为什么反倒没有生祠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复杂的政治逻辑、社会观念和文化习俗。咱们不卖关子,直接聊聊这事儿。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生祠”“生祠”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人生前,人们为他修建祠庙,祭祀他,表达敬意.............
  • 回答
    要探讨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对女性抱有偏见的原因,需要将目光投向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普遍的认知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女性生理或性格上的“问题”。将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化为生理或性格缺陷,是对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极大误读。我们不妨从孔子和叔本华这两位例子说起,他们的思想虽然.............
  • 回答
    设想一个生物学上女性拥有绝对生理优势的世界,她们的平均力量、耐力甚至爆发力都远超男性。这不仅仅是细微的差异,而是根深蒂固的生物本能和体能上的鸿沟。这样的世界,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塑我们所熟知的文明轨迹。首先,权力结构将截然不同。在大多数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中,对力量的依赖是塑造领导者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进化”以及它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来说,几乎所有生物物种在文字出现后的几千年里,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进化。然而,如果我们谈论的是那种“明显”的、足以引起普通人关注的,或者说与人类自身发展有显著互动,并且在相对短的时间尺度内发生显.............
  • 回答
    .......
  • 回答
    美国黑人社群中存在一部分人生活在经济和机会的底层,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其根源既有深刻的历史因素,也受到当前社会经济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影响。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需要分开来看,并理解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强化的。一、历史原因: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美国黑人底层生存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奴.............
  • 回答
    历史上流传下来很多令人动容,一听就让人落泪的话,它们往往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无奈的牺牲、对逝去的追忆,或者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几个例子,并试图还原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冲击力:一、杜甫《石壕吏》中的老妇之言:“爷娘妻子走相索。热情夹反复,独宿石壕村。” 背景故事: 这是唐代安史之乱时.............
  • 回答
    历史上皇帝和亲王之间关系亲近的例子不算特别罕见,但要说“好到极致”又兼顾稳定,那确实需要一些机缘巧合。这里我想讲一个相对特殊且充满温情的例子:唐玄宗李隆基与他的弟弟临淄王李隆范。为什么会选择他们呢?因为在那个权力斗争异常激烈的皇室环境中,他们两人的关系能够长时间保持融洽,甚至在关键时刻互相扶持,这本.............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但我们所说的“超越时代的人”,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思想、创造、影响力或预见性上,远远走在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前面,其思想和贡献至今仍然具有深远意义,甚至对后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人往往不是被时代所局限,而是引领时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时代。他们可能在科学、哲学、艺.............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在军事或政治上取得了辉煌胜利,但其行为或后果却饱受争议,甚至被后世一直“鄙夷”或批评的人物。他们常常是因为胜利的代价过于高昂,手段过于残酷,或者其胜利最终导向了更糟糕的结局。其中一位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国分裂.............
  • 回答
    历史上确有因言获罪甚至被杀害的例子,但“话多被打死”的说法可能过于直白和笼统。更准确地说,是 因说了不该说的话、触犯了统治者的权威、泄露了秘密或传播了不满情绪而被处死的人。这类事件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往往与政治斗争、言论压制和权力维护有关。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历史时期来讲述这类事件,希望能更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