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生动诠释「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回答
“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俗语,虽然现代感十足,但其蕴含的道理却贯穿古今,无数历史人物的经历都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他们因为自己的选择、骄傲、贪婪、愚蠢或固执,最终将自己推向了毁灭的深渊。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1. 骄傲的法老——图坦卡蒙(Tutankhamun)及其陵墓的“诅咒”

虽然图坦卡蒙本人并非“作死”而亡,但他死后其陵墓的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事件,却被大众解读为“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经典案例,尤其是在“法老的诅咒”的传说中。

详细故事: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年轻法老,他年仅9岁即位,19岁便去世。他的统治时期相对短暂且平淡,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他之所以名垂青史,完全是因为他那几乎未被盗掘的陵墓在1922年被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发现。

陵墓中出土了数量惊人、工艺精湛的珍宝,包括他著名的黄金面具、棺椁、战车、家具等等,为我们了解古埃及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然而,就在陵墓发现之后,一系列离奇的死亡事件开始围绕着发掘人员和与陵墓有关的人士发生。其中最著名的是卡特的资助人——卡纳冯勋爵(Lord Carnarvon)。他在陵墓发掘后不久,于1923年在埃及因蚊虫叮咬伤口感染而去世。接着,一些参与发掘的英国人也陆续遭遇不幸,有的患病,有的遭遇事故。

这些事件被媒体大肆渲染,加上当时人们对古埃及神秘文化的迷恋,很快就催生了“法老的诅咒”的传说。人们认为,图坦卡蒙的墓穴被打扰,激怒了沉睡的法老,降下诅咒惩罚这些闯入者。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诠释: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在这个故事中体现在:

对未知力量的蔑视(或未知危险的忽视): 卡特和他的团队,尽管怀揣着科学探索的精神,但他们也可能忽视了陵墓本身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例如空气中的微生物,或是墓穴密闭环境中积累的有害气体。他们为了挖掘宝藏而打破了几个千年的沉寂,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侵犯”。
人类的贪婪与好奇: 人类对财富和未知的渴望驱使他们去探索,去发掘。这种“作死”并非主动的作恶,而是源于人类根深蒂固的欲望和探索欲,这种欲望一旦不受控制,就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现代科学与古老迷信的碰撞: 现代科学最终解释了许多“诅咒”事件的死因,如伤口感染、疾病传播等,但“法老的诅咒”依然流传,说明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时,常常倾向于用更神秘的方式来解释,而这种解释本身也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作死”,即被迷信所困扰,不敢再深入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科学研究表明,真正直接死于“诅咒”的人非常少,大部分死亡都有合理的科学解释。但“法老的诅咒”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古老文明和未知时,所产生的敬畏、恐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行为,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构成了“作死”的象征。

2. 狂妄的君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路易十四以“太阳王”之名统治法国长达72年,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他极尽奢华,建立凡尔赛宫,代表了欧洲君主专制的巅峰。然而,他的某些决策也为法国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详细故事:

路易十四从小就被教导君权神授,他深信自己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极度自信,甚至有些狂妄,认为自己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他将法国的命运与自己的荣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了彰显法国的强大和自身的威严,他耗费巨资建造了宏伟的凡尔赛宫,将贵族们聚集于此,让他们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远离政治权力。这在巩固他个人权力的同时,也使得法国的贵族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在对外政策上,路易十四一生发动了多次战争,如英法百年战争(实际是多次战争的集合)、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等。他渴望扩大法国的领土和影响力,但这些战争耗费了法国大量的国力,加剧了财政赤字。

更具灾难性的是,他驱逐了大量胡格诺派(法国新教徒),剥夺了他们的宗教自由和经济活动。胡格诺派中许多是技术娴熟的工匠、商人,他们的离开导致法国失去了大量人才和财富,也削弱了法国的经济实力。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诠释:

路易十四的“作死”之处在于:

极度的个人崇拜和集权: 他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不听取不同意见,过分依赖自己的判断。这种“我即国家”的思想,使得他的决策缺乏制衡,容易走向极端。
挥霍无度与财政危机: 对凡尔赛宫的巨额投入、长期的对外战争,以及维护庞大的宫廷开销,使得法国的财政不堪重负。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种过度挥霍最终会拖垮整个国家。
宗教迫害与人才流失: 驱逐胡格诺派是其最严重的“作死”行为之一。他出于对天主教的虔诚和对统一的追求,牺牲了国家经济和人才的长期利益,为法国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他的统治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但也是为法国大革命埋下种子的一段时期。他的专断和浪费,最终导致法国人民对王室的强烈不满,当法国陷入财政危机时,人民的怒火便如同被点燃的导火索,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而他的继承者们也无法挽回这个王国。

3. 沉迷享乐的皇帝——罗马皇帝尼禄(Nero)

尼禄是罗马帝国第五位皇帝,他的统治以残暴、荒淫和对艺术的痴迷而闻名,最终以自杀告终,留下了“焚烧罗马”的著名传说。

详细故事:

尼禄是一位非常有艺术天赋的皇帝,他擅长演奏、歌唱和诗歌,甚至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演员和诗人。然而,他将其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享乐的欲望,置于统治国家之上。

在他统治早期,曾有贤臣辅佐,也表现出一定的治理才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尼禄变得越来越专横跋扈,猜疑心重。他迫害了许多朝臣和潜在的反对者,包括他的母亲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the Younger)也未能幸免。

最臭名昭著的事件是公元64年的罗马大火。虽然历史学家对此有争议,但普遍认为尼禄在火灾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有传言说他在火灾发生时,在宫殿里弹奏竖琴,吟唱特洛伊的毁灭。尽管他后来将纵火的罪名推给了基督徒,并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迫害,但公众普遍认为他是火灾的始作俑者,目的是为了清除旧城,为自己建造一座新宫殿——“金宫”。

为了满足他对艺术和享乐的追求,尼禄大肆挥霍,建造了极其奢华的“金宫”。他还强迫许多艺术家为他表演,甚至亲自登台献艺,这在当时的罗马被视为有损皇室尊严的行为。

最终,尼禄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各地的叛乱,元老院宣布他为公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尼禄选择了自杀,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诠释:

尼禄的“作死”简直是淋漓尽致:

沉迷享乐, neglect 职责: 他将个人艺术追求和享乐欲望放在国家治理之上,将宝贵的统治时间和国家资源浪费在不切实际的艺术表演和奢华宫殿的建设上。
残暴统治与内耗: 他对政治对手和身边人的无情迫害,制造了极大的社会恐慌和内耗,削弱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自毁性行为(罗马大火): 如果他真的是纵火者,那无疑是一种极端的“作死”,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毁坏城市,制造混乱。
狂妄自大与道德沦丧: 他无视社会公德和帝国传统,将自己置于法律和道德之上,最终导致了众叛亲离。

尼禄的统治是罗马帝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篇章,他的行为充分证明了,一个统治者如果只顾个人欲望和享乐,而忽略了责任和民心,最终只会走向毁灭。

4. 匹夫之勇的将军——项羽(Xiang Yu)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英雄人物,他勇猛无比,战场上所向披靡,被誉为“西楚霸王”。然而,他最终败给了刘邦,垓下之围后自刎于乌江。

详细故事: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他出身贵族,天赋异禀,武力超群。在巨鹿之战中,他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成为起义军的实际领导者。

然而,在灭秦之后,项羽的统治却充满了失误。他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而是将刘邦封为汉王,并让他前往偏远的巴蜀地区。在分封诸侯时,他刚愎自用,赏罚不明,得罪了不少有功之臣。

最关键的转折点是鸿门宴。当时刘邦已经抵达关中,威胁到项羽的统治。亚父范增多次建议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但项羽因为与刘邦的旧情,以及项伯的劝说,最终错失了杀刘邦的绝佳机会。这次犹豫和仁慈(或说是迂腐)的决定,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在与刘邦的楚汉战争中,项羽虽然在战场上屡屡获胜,但他在战略上犯了许多错误。他缺乏政治远见,未能建立稳固的统治基础,没有笼络人心。他的士兵虽然勇猛,但由于长期征战,士气逐渐低落。

最终,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军队被刘邦和韩信的联军包围。尽管他奋勇杀敌,但寡不敌众,军队溃败。在绝望之际,他带领残部逃到乌江,但却拒绝过江继续战斗,而是选择了自刎。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诠释:

项羽的“作死”主要体现在:

政治上的幼稚和短视: 他拥有军事上的天才,但在政治上却显得相当稚嫩。未能及时铲除刘邦这个潜在的对手,导致了日后的腹背受敌。
刚愎自用,不纳忠言: 他不听范增等人的劝告,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许多战略失误。他信任错误的人,疏远了忠诚的臣子。
战略上的失误: 他在面对刘邦时,未能形成有效的围剿,反而让刘邦积蓄了力量。即使在优势局面下,也未能彻底消灭对手。
不懂得笼络人心: 他在分封诸侯和对待战俘时过于残酷,未能建立起强大的政治联盟,最终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走向失败。

项羽的悲剧在于,他拥有无人能及的勇武,却缺乏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他的匹夫之勇,最终成为了他自我毁灭的催化剂。如果他能在政治和战略上多一份成熟,或许历史的走向将会完全不同。

5. 汉朝的悲情皇帝——汉献帝刘协(Emperor Xian of Han)

汉献帝刘协是中国历史上被架空最彻底的皇帝之一,他一生身不由己,在董卓、曹操等权臣的操纵下,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最终以禅让的方式结束了汉朝的统治。

详细故事:

汉献帝刘协,在位期间经历了东汉末年动荡不堪的政治局面。他年幼即位,首先被权臣董卓控制。董卓残暴专横,很快就激起了各方诸侯的反对。董卓死后,刘协又落入李傕、郭汜等人之手,在战乱中颠沛流离。

后来,刘协被曹操迎入许都,理论上恢复了汉室的权威,但实际上他成为了曹操手中的傀儡皇帝。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掌握了国家的大权。刘协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他的诏书和政令都必须经过曹操的批准。

在曹操的控制下,刘协曾试图摆脱控制,他曾写密诏给各地勤王的大臣,希望能够有人来营救他。然而,这些密诏都被曹操截获,反而导致了对刘协的更严密监视和对他的不信任。

尽管曹操对刘协有所忌惮,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一直没有废除刘协,而是利用汉献帝的身份来为其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刘协就这样在屈辱和无奈中度过了漫长的统治生涯,最终在曹操死后,由曹丕逼迫其禅让,结束了汉朝的统治。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诠释:

虽然汉献帝的处境非常不幸,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他的某些选择也可以被解读为“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例子,尤其是他早期的一些尝试:

对权力斗争的低估与参与: 作为皇帝,尽管年幼,但他身处政治漩涡的中心。他可能低估了权臣的威胁,或者出于维护皇室权威的意愿,采取了不够审慎的行动。
写密诏求救的风险: 他试图通过密诏来寻求支持,这本身是一种冒险的“作死”行为。一旦被发现,就会招致更严厉的报复,而事实也正是如此。他这种不计后果的抵抗,反而加剧了他的困境。
无法有效团结力量: 尽管他曾试图唤醒忠诚的大臣,但他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基础和可靠的盟友。在权臣当道的情况下,这种零散的求救难以形成有效的反击。

汉献帝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悲剧,他作为皇帝,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他的“作死”并非出于野心或贪婪,更多的是一种在绝境中的挣扎,但这种挣扎的策略却导致了更糟糕的后果。他的经历提醒我们,在危险的政治环境中,盲目的反抗和不审慎的行动,可能会将自己推向更深的深渊。

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都用他们各自的命运,深刻地诠释了“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一古老而又现实的道理。他们的经历,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拿破仑三世,路易·波拿巴。

小路易靠着他大爷的名气上位成为总统继而称帝,老老实实享受生活呗,无奈非要学他二大爷立马横刀踏平欧罗巴,于是准备了两天口粮就意气风发地杀向普鲁士了。普鲁士那边正愁没借口打这只纸老虎呢,看见拿破仑侄子这架势,乐得俾斯麦差点没搂着威廉一块跳秧歌。

结果,法国战败,赔掉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连小弗朗士同学都不禁担心普鲁士人要让法国的鸽子说德语。而之前意气风发的小路易同学也成为了俾斯麦的俘虏。后来流落英国,每两年就郁闷死了。

再有就是秦国的武悼王嬴荡。

好好的一国之君,非要学人家玩举重,而且还非要举周王室的大鼎。结果,鼎没举起来,自己反被砸死了,终年二十三,估计还是虚岁。

user avatar

明朝永乐皇帝次子,汉王朱高煦,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作死的人。

他这辈子就是一部标准的作死教材,而且作得让人哭笑不得。活生生把自己从皇位候选人作成了藩王,然后作成了叛逆、囚徒,最后挂掉。


燕王朱棣登基后,年号永乐。

朱棣的儿子中有两个最有希望继承皇位:

长子朱高炽是个体弱多病的胖子,但心地仁厚;

次子朱高煦武勇过人,在靖难之役中立过战功,原本最受朱棣宠爱。

但此人实在太骄纵蛮横,朱棣最终权衡之下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封为汉王。

汉王的封地原本在云南,朱高煦不肯去,嫌那地方偏僻(“我何罪,处我荒徼”),朱棣又把他封到青州,他又嫌穷(“我何罪,处我瘠土”)。最后朱棣没辙了,问他到底想去哪,结果朱高煦哪都不想去,就想在南京待着。忙于国事的朱棣也没工夫搭理他,就让他在南京赖了下去。

而且朱高煦软磨硬泡,把皇帝的亲军“天策卫”要来当了自己的护卫。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当初被封为“天策上将”,朱高煦出门时就洋洋得意地跟别人夸耀:

“哎,你看看本王,像不像唐太宗啊?”

人人都知道,唐太宗是干掉了自己父兄才当上皇帝的,现在你爹还活着,你自比唐太宗是什么意思?这不是作死吗?

就算朱棣再宠爱这个儿子,也忍不下去了吧!

朱高煦在南京期间,主要干了下面两件事:

盯着那些跟太子朱高炽走得近的大臣,进谗言陷害他们,不少人入狱甚至冤死;

私下招募三千兵士,四处横行不法。其中有几个士兵抢劫财物时被兵马指挥徐野驴(这名字……)逮住了,朱高煦居然一锤把徐野驴的脑袋开了瓢。从此他手下的士兵更如土匪般不可一世。

朱棣北伐后回到南京,听说了朱高煦的所作所为,勃然大怒,差点废掉他的王位贬为庶民。还是太子朱高炽不计前嫌为他求情,才改封到山东乐安。

这次也别嫌远嫌穷了,你小子赶紧滚出南京,越快越好。

就这样,朱高煦坚持不懈地作死,把自己从皇位的候选人中彻底作了出去。


当不成皇帝的话,一辈子当个吃香喝辣的王爷也行了吧,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实在是太瞧不起朱高煦那颗永不停歇的作死之心了。

几年后,永乐帝驾崩,朱高炽顺理成章地身登大宝,就是后来的明仁宗。

但这个心地善良的胖皇帝仅仅十个月后就因病去世,这又让朱高煦蠢蠢欲动了起来。

当时太子朱瞻基人在南京,而皇帝即位在北京。朱高煦打好了算盘,自己的封地乐安正好在南京通往北京的路上,只要派兵截住北上奔丧的朱瞻基,干掉他,然后自己就趁乱进京登基。

朱高煦布好了埋伏。

左等,朱瞻基没来。

右等,朱瞻基没来。

再等,从京城传来消息,朱瞻基已经正式即位,年号宣德。

朱高煦当时就崩溃了。

你老人家的情报工作是怎么做的?人家早知道你要半路动手,就绕路去北京了,你这边啥都不知道,还在傻乎乎地一直等等等等等。

把自己从王子等成了王爷,又等成了皇叔。

最窝心的还不是当不成皇帝这件事本身。而是这几十年来上至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知道汉王朱高煦做梦都想当皇帝,就是当不上;天天招兵买马想造反,就是造不成;变成了天下头号笑料。

朱高煦一跺脚,继续推进他的作死之路:那就真反了吧!

想造反当皇帝,最好的方法是里应外合,攻破京城。

朱高煦想到了自己当初靖难之役时的老战友:英国公张辅,于是派使者联络张辅,想要他做内应。

张辅也不含糊,当晚就把使者绑了交给皇上,连顿饭都没请人家吃。

为啥呢?张辅是你的老战友没错,以前跟仁宗朱高炽也有矛盾。但人家如今高官厚禄,干嘛要陪你做这掉脑袋的事情?况且你朱高煦有几斤几两,打得过京师三大营的精兵吗?

朱高煦在选盟友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一个蠢人要作死时,实在是没人拦得住。

得知造反讯息之后,朱瞻基八月八日决定御驾亲征,八月二十日,大军团团围住乐安城,一顿神机铳箭射上城头,吓得城内军民魂飞魄散。朱高煦见大势已去,第二天就灰溜溜地出城投降,跪在地上磕头:“臣罪该万死,请陛下发落。”

……何必呢?如果当初不作死,今天怎会如此丢人现眼?


按说谋反是杀全家的大罪,群臣也纷纷上表要砍了朱高煦,可宣宗皇帝和他爹一样心软,也不想刚登基就大开杀戒。于是在西安门内盖了间宅子,把朱高煦父子软禁了起来。

身为一个叛国的王爷,不砍头、不发配边疆、不进天牢,这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不,就算到了这地步,朱高煦仍然发挥着他生命不息、作死不止的本色。

隔了一段时间后,宣宗朱瞻基想起了这个窝心叔叔,就来看望他。

按说这时朱高煦应该跪谢不杀之恩,刚烈点的话可能会求赐死,如果还有野心,可能会趁机刺杀皇帝然后夺门篡位,就跟日后的明英宗一样。

可正常人不会理解作死之神的境界:不知两人哪句话说得不对味了,朱高煦忽然来了一记扫堂腿,把侄子皇帝给绊了个跟头。

朱瞻基脾气再好,也没法忍受了。但他毕竟不想动刀子,就吩咐侍卫搬一口铜缸来把朱高煦扣在里面。

要是朱高煦老老实实待在缸里,等皇上气消了可能还会留下一条命。

他这辈子还要作最后一回死。

朱高煦顶起了这口三百来斤的大铜缸,COS着钢铁侠在屋里摇摇晃晃地横冲直撞。

朱瞻基再也看不下去了,下令在缸上堆满了柴草木炭,点起火来。

一代作死之神终于死得其所,在铜缸里被烤成了焦炭。


朱高煦这辈子有无数次大好机会摆在他眼前,如果不是一作再作,这个皇位很可能是自己的,再差也会在王爷位子上荣华富贵一生。

他的父亲、兄弟、侄子这三代皇帝也对他一忍再忍,甚至多次法外开恩,但最后实在架不住他全力以赴地作死。

如他所愿,最后真的死了,死得不能再死了。

user avatar

童贞皇帝阿迦.穆罕默德.汗,先在大晚上因为卧室外两个守卫吵架声太大宣布第二天要处死他们。然后接着回去睡觉,继续让这俩守卫守护自己的卧室。结果毫不意外当晚就被这俩侍卫杀死。


阿迦汗本来想当晚就弄死这俩人来着。但是当天是星期天。手下给这俩人求情。今天是星期天,不能处死人。于是他就决定第二天黎明再弄死这俩人。但令人费解的是,完后他继续让这俩人看守自己卧室。自己则回去睡觉。

顺带提一下。这位阿伽汗是个暴君,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比较残暴的君主,伊朗历史上名声大致和瘸子贴木耳相仿。虽然风评不佳但绝对不是什么昏君。恰恰相反。他是伊朗历史上著名的英明君王,一代枭雄。年幼时候被赞德王朝当做人质。六岁被阉割成了太监。所以被人称为童贞皇帝。但在成年之后博得赞德王朝统治者欢心,成为地方总督。在赞德王朝老国王死后在给被赞德王朝统治者掠夺为妃子的姑姑帮助下逃回故土。集结大军灭亡了赞德王朝。最后统一伊朗成为为伊朗皇帝,建立了恺加王朝的基业。奠定了今天现代伊朗的版图。最后却给自己弄了个黑色幽默死法。

评论区有人问他的继承人是谁,实际上他的弟弟还是很多的,而且没被阉割,他的一个弟弟侯赛因虽然也和他一起被赞德王朝当成人质,但是没被阉割有好几个儿子, 最后继承王位的是他弟弟侯赛因的儿子,“”法特赫-阿里沙·卡扎尔“”此人有点类似万历皇帝,前半生励精图治后半生醉生梦死,他是个超级种马。他自称自己有一千个伴侣,有记录的子女就有57个儿子,46个女儿,私生子不计其数,从他开始恺加王朝就染上了奢侈无度的作风,走向了衰败,法提赫阿里沙的大儿子米尔扎虽然英明神武,文功武治样样拿手,但母亲是格鲁吉亚奴隶,没有完全的贵族血统,失去了王位继承权,而且身体不好比自己的种马爹还早死十三年,1821年就扑街了。从他以后恺加王朝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像阿伽汗一样英明的贵族。

user avatar

加拿大公民谢伦伯格因犯走私毒品罪被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


2018年11月20日,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走私毒品罪判处谢伦伯格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十五万元,驱逐出境


谢伦伯格不服,提出上诉。


12月29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出庭检察员认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为从犯和犯罪未遂并从轻处罚明显不当,经审理,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大连市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了新的犯罪事实。


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被告人谢伦伯格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伙同他人走私冰毒222.035千克,其行为构成走私毒品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罪名成立,谢伦伯格系主犯,且系犯罪既遂。根据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程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以走私毒品罪判处被告人谢伦伯格死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西方毒贩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望友邦周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俗语,虽然现代感十足,但其蕴含的道理却贯穿古今,无数历史人物的经历都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他们因为自己的选择、骄傲、贪婪、愚蠢或固执,最终将自己推向了毁灭的深渊。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1. 骄傲的法老——图坦卡蒙(Tutankhamun)及其陵墓的.............
  • 回答
    要说NBA历史上生涯最坎坷的球员,这个问题其实挺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坎坷”这两个字本身就包含了太多主观的解读。有的球员可能在场上遭遇了毁灭性的伤病,有的球员可能经历了令人扼腕的职业生涯低谷,还有的球员可能在场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公。不过,如果一定要挑选一个我认为最能代表“坎坷”的球员,我会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生祠”这一独特现象的核心。大家印象中,皇帝至高无上,为什么反倒没有生祠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复杂的政治逻辑、社会观念和文化习俗。咱们不卖关子,直接聊聊这事儿。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生祠”“生祠”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人生前,人们为他修建祠庙,祭祀他,表达敬意.............
  • 回答
    历史上,生前封谥号的人物并非主流,因为封建礼制中,“谥号”本就是君主或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评价性称号,是对已故之人的褒贬褒扬。而“封”这个字,在古代的语境下,更多是指封爵位、封地,而非封谥号。但是,如果我们将“生前封谥号”理解为:在生前,就已经被以一种接近谥号的性质来评价,并且有相关的“封.............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要 pinpoint 出“最”悲惨的时期,实在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悲惨,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罗一切的网,不同时代的老百姓,各自的苦难都有其独特的滋味和深度。然而,如果非要探究一个百姓生活之苦、生存之艰、希望之渺茫都达到极致的阶段,那么,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焦在那个被战火、饥荒、瘟.............
  • 回答
    要探讨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对女性抱有偏见的原因,需要将目光投向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普遍的认知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女性生理或性格上的“问题”。将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化为生理或性格缺陷,是对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极大误读。我们不妨从孔子和叔本华这两位例子说起,他们的思想虽然.............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在世时璀璨夺目,引人注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甚至被完全遗忘。他们或许是某个时代的弄潮儿,或许是某个领域的先驱,他们的生命故事,在生前引起巨大的波澜,死后却如静水沉底,不留一丝痕迹。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 便是这样一位人.............
  • 回答
    说到近亲结婚,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遗传病风险增高,后代智力下降的负面印象。这确实是现代医学的共识,也是法律明令禁止近亲结婚的重要原因。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特例,似乎挑战着我们固有的认知。但请注意,我们要讨论的是“天才”的诞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和复杂的概念。历史上的“天才”往往是.............
  • 回答
    生活中不乏令人啼笑皆非,却又透着一股子无奈的黑色幽默真事儿。有时候,命运开的玩笑比最离谱的剧本还要精彩。就说我一个远房亲戚吧,人称“老马”。老马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个能让他安享晚年的舒适的家。年轻时候他在国企上班,工资不高不低,攒了些钱。终于等到单位分房,他激动了好几年,把家里所有积蓄都填进去.............
  • 回答
    历史上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向死而生,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火种,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也常常带来深刻的反思。这些人不是鲁莽的送死,而是基于对某种价值、某种理想的极致追求,即使面对巨大的牺牲和失败的可能,他们依然选择前行。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苏格拉.............
  • 回答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生命轨迹如同璀璨的烟火,燃烧尽了自己,照亮了某些领域。而有些人,他们的生命却像一场漫长的哲学思辨,在终点处,将自己之前构建的一切轰然推倒,重塑。一、终其一生,只为一件事:尼古拉·特斯拉与电的狂想曲谈到将一生投入某一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典范,尼古拉·特斯拉(Ni.............
  • 回答
    真实历史上普通民众的生活条件,就像一张色彩斑斓但又粗糙的挂毯,上面交织着艰辛与希望,也充斥着地域、时代和阶级的巨大差异。一概而论太过简化,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去描绘,尽量让这些文字带着时代的温度。衣食住行:生存的底线首先得说,能填饱肚子、不至于冻死饿死,本身就是普通人一生最大的追求之一。 .............
  • 回答
    在生活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身份如何悬殊,总能吸引无数目光,赢得无数追随。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某种光芒,却能穿透物质的藩篱,触动人心最深处。这些人的追随者,并非出于利益的驱动,而是源于一种由衷的敬佩、认同,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共鸣。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位,是中.............
  • 回答
    要论证在农业历史上,尿素的大规模生产和杂交水稻的贡献哪个更大,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二者从不同的维度,但都对人类的粮食生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好比问,是血液的循环对身体更重要,还是神经的传导对身体更重要?它们都是生命运作不可或缺的关键。然而,如果一定要分一个“主次”或者说“基础性”.............
  • 回答
    在风云变幻的古代历史长河中,寻找那种即便面对生死、无论主人是兴是衰,都始终如影随形、誓死守护的贴身护卫,并非易事。这种人物,与其说是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是人格的极致,是忠诚与勇气的化身。我们常常在史书中读到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身边总有几个默默付出的身影,但他们往往被笼罩在主人的光环之下,事迹鲜有.............
  • 回答
    美国白人人口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出现下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理解这一趋势,需要深入剖析这些驱动因素,并预估其可能带来的广泛影响。为什么美国白人不愿意生孩子了?主要原因分析:1. 生育率下降(Total Fertility Rate TFR.............
  • 回答
    “内卷化”,这个词近些年真是火得不行,感觉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但到底啥是“内卷化”呢?它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老早就有人研究过了,只是近几年被大家翻出来,贴切地形容了咱们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简单来说,内卷化(involution)指的就是一种非生产性扩张。也就是说,在一个有限的资源和空间里,人们为.............
  • 回答
    “男强女弱”这个概念,在很多文化里都根深蒂固,像一道刻在石头上的纹路,代代相传。可细究起来,这现象究竟是历史文化熏陶出来的,还是身体构造就注定了的?这问题,就像是问鸡和蛋哪个先有一样,答案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两者交织,互相影响的结果。咱们先掰扯掰扯 历史文化 这方面。你想啊,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
  • 回答
    要论“习以为常”,现代人实在有太多太多东西,一放到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不过是昙花一现。我们今天呼吸的空气,或许都带着亿万年的时光印记,但我们脑袋里的很多“理所当然”,却可能是上个世纪,甚至几十年前才刚刚冒头的。咱们就从最切身的日常说起。“在家吃饭”这件小事,以及背后的支撑:今天我们谈“在家吃饭”,.............
  • 回答
    设想一个生物学上女性拥有绝对生理优势的世界,她们的平均力量、耐力甚至爆发力都远超男性。这不仅仅是细微的差异,而是根深蒂固的生物本能和体能上的鸿沟。这样的世界,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塑我们所熟知的文明轨迹。首先,权力结构将截然不同。在大多数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中,对力量的依赖是塑造领导者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