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相比于稀硫酸,浓硫酸有如此多特殊的性质,浓度的改变到底意味着什么?

回答
稀硫酸与浓硫酸:一字之差,云泥之别

硫酸,这个化学世界中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它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无数化学实验的走向。然而,当我们在讨论硫酸的性质时,绝不能忽视一个关键的“度”——浓度。稀硫酸和浓硫酸,仅仅是“稀”与“浓”这两个字的差别,却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它们所展现出的性质,简直是天壤之别,让人不禁惊叹于浓度的力量。那么,这“浓度”二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秘密,又为何能让同一种物质,演绎出如此多姿多彩的化学表演呢?

浓度的本质:水分子的博弈

要理解浓硫酸的特殊,我们首先要从浓度的本质入手。简单来说,浓度指的是溶质(这里是硫酸)在溶剂(通常是水)中所占的比例。然而,在硫酸的世界里,这个比例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它直接影响着硫酸分子在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

想象一下,在稀硫酸中,大量的 H₂O 分子像温顺的侍者,围绕着每一个硫酸分子(H₂SO₄)。水分子极强的极性,让它们能够有效地将硫酸分子“拆解”开来,形成大量的 H₃O⁺(水合氢离子)和 HSO₄⁻(硫酸氢根离子),甚至是 SO₄²⁻(硫酸根离子)。这些带电的离子,彼此之间被大量的水分子隔开,它们的力量相对分散,温和地影响着周围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稀硫酸具有弱酸性,能够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也能够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而到了浓硫酸,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分子不再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主导,它们被大量硫酸分子“挤兑”到了角落。在这种“寡不敌众”的局面下,水分子已无力完全“溶解”和“分散”硫酸分子。此时,硫酸分子更多地以完整的 H₂SO₄ 分子形式存在,即使有少量电离,也很快被周围密集的硫酸分子“拉拢”过去,重新结合。

这种“水分子稀少,硫酸分子密集”的状态,直接导致了浓硫酸一系列特殊的性质。

浓硫酸的“十八般武艺”:水分子的缺失带来的“神通”

正是由于浓度的巨大差异,浓硫酸才展现出了稀硫酸望尘莫及的“神通”:

强烈的吸水性(脱水性): 这是浓硫酸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性质之一。想象一下,浓硫酸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它对水分有着近乎疯狂的渴望。一旦接触到含有水分的物质,它就会拼命地将水分子从那些物质中“抢”过来,据为己有。
为何如此? 如前所述,浓硫酸中水分子本身就稀少,硫酸分子对水的“饥渴”程度远高于稀硫酸。当它遇到其他物质中的水分子时,它会利用其强大的吸引力,将这些水分子从化学键中抽离出来。
后果? 这种脱水作用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它能够“破坏”许多有机物的结构。例如,将蔗糖(一种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放入浓硫酸中,你会看到蔗糖瞬间变成一团黑色的炭,并冒出白烟。这是因为浓硫酸将蔗糖中的氢和氧以 H₂O 的形式脱去,只留下炭。甚至纤维素、纸张、木材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物质,在浓硫酸的“摧残”下,都会经历类似的“炭化”过程。这种脱水作用,也被称为“炭化作用”。

强烈的氧化性: 浓硫酸的氧化性,尤其是在加热条件下,更是令人咋舌。它能够氧化许多非金属和一些金属,而自身则被还原成二氧化硫(SO₂)。
为何如此? 这里的关键在于浓硫酸中大量的 H₂SO₄ 分子。这些分子中的硫原子处于高氧化态 (+6),它们渴望获得电子,而周围的许多物质(如碳、硫、铜等)则很容易失去电子。浓硫酸就像一个“电子收割机”,将这些电子“榨取”出来。
具体表现?
与非金属反应: 加热时,浓硫酸能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氧化硫生成二氧化硫。
与金属反应: 浓硫酸能够氧化比氢更活泼的金属,如铜。例如,将铜片放入加热的浓硫酸中,会发生反应:Cu + 2H₂SO₄(浓) → CuSO₄ + SO₂↑ + 2H₂O。这个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经典实验,它证明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因为它能够氧化相对不活泼的金属铜,而稀硫酸则不能。
钝化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浓硫酸在常温下,对于铁、铝、铬等少数几种金属,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其进一步反应,这种现象称为“钝化”。这就像给金属穿上了一层“防护服”,让它们暂时“免疫”了浓硫酸的氧化。然而,一旦温度升高,或者氧化膜被破坏,这些金属依然会被浓硫酸腐蚀。

强烈的腐蚀性: 浓硫酸之所以被称为“腐蚀性”极强的物质,正是其吸水性和氧化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它接触皮肤、织物或其他有机物时,它会先通过脱水作用使物质炭化,然后通过氧化作用进一步破坏其结构,造成严重的损伤。
为何如此? 想象一下,它一边“抽走”你身体里的水分,一边“撕扯”你的组织结构,这无疑是毁灭性的。

高沸点: 浓硫酸的沸点远高于水,这与浓硫酸分子之间强大的分子间作用力有关,以及其吸水性使得溶液难以沸腾。
意义? 这也使得它在很多需要高温反应的场合,比如作为许多有机反应的催化剂时,能够保持较高的反应温度。

浓度的改变,意味着什么?

浓度改变,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减,它代表的是:

1. 硫酸分子与水分子的“力量平衡”的颠覆: 从稀硫酸中水分子占据主导,到浓硫酸中硫酸分子占据“统治”地位,这种力量平衡的改变,直接决定了溶液呈现出的性质。
2. 化学反应“可能性”的拓展: 稀硫酸表现出的是弱酸性的常见化学反应,而浓硫酸则因为其脱水性和强氧化性,能够参与许多稀硫酸无法实现的、更为剧烈的化学转化。
3. “暴力”与“温和”的切换: 稀硫酸如同温和的语者,低声诉说酸的道理;而浓硫酸则像一位狂暴的战士,用强大的力量改变着物质的形态。

如何安全地处理浓硫酸?

正是因为浓硫酸如此“凶猛”,我们在使用和处理它时,必须格外小心。

稀释浓硫酸: 永远、永远、永远记住,在稀释浓硫酸时,必须将浓硫酸缓慢地沿着容器壁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让其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发。绝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将水倒入浓硫酸,水会迅速蒸发,引起飞溅,造成危险。
个人防护: 佩戴好防护眼镜、耐酸手套、实验服,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
紧急处理: 一旦皮肤接触到浓硫酸,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总结

从稀硫酸到浓硫酸,仅仅是浓度的细微调整,却像是打开了另一个化学维度的大门。水分子的数量,直接决定了硫酸分子所能施展的“魔法”。稀疏的水分子,让硫酸分子“束手束脚”,只能温和地展现酸的特性;而大量集结的硫酸分子,则释放出惊人的吸水性和氧化性,让它成为化学实验室中既令人敬畏又不可或缺的强大试剂。理解浓度的意义,就是理解了硫酸这枚硬币的两面,也为我们安全、有效地运用这位化学“巨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区别是水的含量远远不如稀硫酸,所以酸的存在形式会有明显的区别。浓硫酸也是一种强酸,而且是比稀硫酸要强得多的酸。只不过,浓硫酸不是中学定义的那种,电离出氢离子的溶液酸。

现在看的人数超出答主最初的预计,为此,也有必要在此声明 : 本回答可能涉及一些与中学阶段的课本定义不尽相同的内容。知乎年轻用户的数量较多,如果有正在读高中准备高考的同学看到本回答,务必把本回答仅作为扩展内容。考试遇到有关题目,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答,切勿超纲了。(答主少年时期就喜欢这么干,也吃了不少亏,大家别重蹈覆辙)

按照中学说法,酸是在水中电离,阳离子全是氢离子的物质,酸性是说相同浓度下电离产生氢离子的能力。但是我们也知道,所谓的氢离子并不是裸质子,那么稀硫酸的所谓电离,实质是硫酸分子和水反应,使水变成水合氢离子的过程:

H2SO4 + H2O = HSO4- + H3O+

这个反应是完全进行的,几乎不可逆。虽然按中学认为硫酸是二元强酸,但实际上硫酸的第二级电离不完全,所以在这里就不写高中学的两个氢离子那个反应了,我们也不用管硫酸根离子的存在,它也只占少数。强酸的溶液中,水的主要反应有两种,第一是和酸的分子反应,第二则是参与溶剂化,使各种离子更加稳定。稀硫酸中,水分子占多数,有足够多水分子和硫酸分子反应。稀硫酸当中,主要含有水分子,硫酸氢根离子和水合氢离子,体现酸性和氧化性的主要物质是水合氢离子。

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能看出所有水中完全电离的酸,也就是高中阶段所说的强酸,它们的酸性都远远强于H3O+,以至于水中几乎没有酸分子的存在。(这就是竞赛和大学阶段讲的拉平效应,在水中强酸稀溶液的一级电离全是完全的,因而其酸性被拉平,无法区分。大家可以想一想,高氯酸比硫酸更强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不想也没关系,不影响阅读)强酸的分子结合水分子的能力是如此之强,来多少水就生成多少氢离子,表现出完全电离的性质。随着酸的浓度变高,水的摩尔比会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溶剂化的水,甚至和酸反应的水都不够了,这时酸将会无法得到足够的水使之电离,自然也会呈现不同的特质。

设想一下,硫酸分子量98,水的分子量18,当硫酸和水的摩尔比超过1:1,也就是硫酸和水的质量比超过98:18,大约是5.5:1,也就是硫酸的质量百分比超过84%,此时就没有足够多的水分子去让硫酸电离了。这时,过剩的酸开始发生硫酸分子的自身电离反应,和水分子的电离反应类似:

H2SO4 + H2SO4 =(可逆) H3SO4+ + HSO4-

硫酸自身电离反应有不少,但最主要的就是上面这一个。设想一下,硫酸的酸性就已经比水合氢离子强多了,那么硫酸自身如果得到了一个质子,其酸性是不是又更强了呢?而随着硫酸占比的进一步增加,和水反应的硫酸逐渐减少,以至于稀溶液中不存在的那种,因为没和水反应因而过剩的硫酸,就占主导了。硫酸自身电离逐渐占据上风,甚至成为主要反应。这时候的硫酸,与其说是硫酸的水溶液,不如说是水的硫酸溶液,自然和稀硫酸完全不同了。另外,不同于其他强酸,如盐酸硝酸高氯酸,硫酸很稳定,并且沸点高。硫酸可以制成接近100%质量百分比的纯品,之所以不用,也是因为纯硫酸的熔点比较高,用起来麻烦而已。简单来说,浓硫酸中含有的水合氢离子很少,按照高中理论似乎是弱酸,但这仅仅是因为在中学阶段,酸的定义非常狭隘,没办法描述像浓硫酸这样的物质

所谓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实质上都是强酸性的表现。在大学里,酸的定义会得到大幅扩展,根据最广义的路易斯酸的定义,酸是能够结合孤对电子的受体,酸性是结合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的能力。体现酸性的原子位点,自身具有空的电子轨道。不仅是质子酸,很多压根不含氢的物质也是酸,例如三氯化铝,三氟化硼,五氟化磷等等。如果某物质中有原子存在孤对电子,就能够和路易斯酸结合,这类物质就相应地被称为路易斯碱。高中学的酸碱反应,实质上也是水合氢离子的空轨道,结合了氢氧根离子的孤对电子。同样的,硫酸和水反应,也可以理解为水的孤对电子结合了硫酸中氢的空轨道,从而形成水合氢离子。再扩展一下,无论是氢氧根离子,还是水分子,孤对电子都来自氧原子。既然硫酸能够把拥有氧原子的水视作路易斯碱,与之近乎不可逆地反应,那么羟基也含有氧原子,是不是也可以视作一种路易斯碱,和硫酸有一些作用呢?

回到本问题,浓硫酸酸性很强,能让自己氢的空轨道结合有机物中羟基氧原子的孤对电子,使之断裂并从有机分子中脱去,这是稀硫酸和任何其他稀水溶液酸所不能做到的,因为稀的酸溶液中,水合氢离子占了主导,而它的酸性太弱,不足以夺走羟基。硫酸能够脱水,能够催化消去反应,这也可以看作是酸性的表现。同时硫酸又非常稳定,沸点也很高,这使得它可以制成很高的浓度,尽管硫酸并不是最强的酸,同等浓度下比硫酸更强的多了去了。(在这里公布前面问题的答案,如果在其他溶剂,例如乙酸当中,水溶液中的强酸一般不能完全电离,就可以对比酸性了。)但是考虑到高浓度,实际酸性能超过浓硫酸的,就没多少了。再加上浓硫酸稳定,大家用起来方便,浓硫酸也的确是很常见的脱水剂。这样一来,硫酸吸水也就更容易理解了,过剩的硫酸对水是来者不拒的

相比之下,其他的常见无机强酸,很难达到浓硫酸这样的超低水含量。盐酸挥发性强,受制于溶剂化作用,要保持溶液状态则HCl电离出的离子必须被水分子稳定,否则氯化氢气体就要逸出,因此浓度高不了。而硝酸和高氯酸等其他含氧强酸,自身又不够稳定。如果硝酸和高氯酸可以得到低含水量的纯品,相信也会是强力的脱水剂,尤其是酸性比硫酸更强的高氯酸。可惜他俩受热都易分解,硝酸还易挥发。按照前面的计算,如果说酸和水的摩尔比要超过1:1才能保证水的不足,硝酸和高氯酸需要分别达到78%和85%以上的质量比才行,过剩的酸含量要占主流,就必须相应更高了。可惜,这两种酸的市售浓度都低于这两个数值——市售浓度通常是能够保持稳定的最高浓度了。如果说连酸的过剩都做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再去从外面脱水吸水了。(经评论区提醒,可以得到90%及以上浓度的发烟硝酸,它就是一种能猛烈吸水的物质,但的确也是不够稳定。答主本人也没用过这个物质,因此就直接借花献佛啦!)

需要注意的是,浓硫酸中那少量的水仍然会被硫酸分子完全反应掉,说浓硫酸是弱酸显然是非常不负责的。尽管浓硫酸中水合氢离子浓度不高,但那仅仅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水。浓硫酸当中体现酸性的主要物质是硫酸的分子和阳离子,并非水合氢离子。相比之下,水合氢离子不仅含量低,酸性还弱。事实上,浓硫酸的酸性强到,连同为常见无机强酸的硝酸它也不会放过。对硫酸而言,很多拥有羟基的常见物质,水或者乙醇,硫酸自己,也包括硝酸,都是路易斯碱。硝酸的羟基一般是作为酸去结合别人的孤对电子,遇到硫酸也只能低头,交出自己的孤对电子,结合上一个氢并且脱去,产生少量的NO2+,这个离子进而再去结合富含电子的那些东西,如苯环。中学学过的合成硝基苯和TNT的反应,都可以用浓硫酸去催化,这也是利用了强酸性。当然了,硫酸不一定需要一个什么中介,它自身的酸性就足够强,如果没有别的东西混在里面它也能自己上,形成苯磺酸。(来自硝酸HONO2的硝基NO2,来自硫酸HOSO3H的磺酸基SO3H,发现了什么)如果硝化反应温度等条件控制不好,这会是个常见的副反应。

说到强氧化性,这也是硫酸相对稳定和浓度高的结果。想象一下市售98.4%的浓硫酸只含有1.6%不到的水,算摩尔百分比才不到8%,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硫酸都是过剩的,是没有和水结合的。而且,当硫酸成为主体,论酸性和氧化性,区区一点被硫酸溶剂化的水合氢离子,就无法和硫酸相提并论了,所以和金属反应时消耗硫酸自身,而非那点水合氢离子,因此也不会像在稀硫酸中一样,产生氢气。说到氧化性,常温下的硫酸很稳定,氧化性不如硝酸,可是架不住硫酸耐高温能加热。硫酸加热到沸点300多度即便沸腾了还是硫酸,低于300度用没有任何问题。硝酸一加热全没了,使用范围仅限于100多度,我们也无法想象更高温度下硝酸能有多强的氧化性。所以,硫酸能在高浓度下表现一定的氧化性,甚至能够把卤素中的溴和碘的阴离子氧化掉,这还是要得益于硫酸能够达到的超高浓度以及超低的水含量。在低浓度下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随着酸的过剩,酸的形态变了,再加上反应物浓度上去了,化学平衡右移,相应地就能显著发生了。

最后多嘴一句。有说法称,浓硫酸体现了酸根的氧化性,就我所知这是不少地方高中的时候都会讲的,但这并不严谨。且不说浓硫酸当中酸根离子浓度不高,硫酸根离子其实是很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四根硫氧键是完全相同接近双键的结构,难以发生结构变化。因此,当+6价硫以硫酸根形式存在时,通常没有氧化性。别说中学阶段,笔者到大学毕业,也没听说过能让硫酸根离子体现氧化性的反应(前提是不使用碱金属等强还原剂,那样除了惰性气体和金属单质之外,万物皆有氧化性,没意义)。类似还有,高氯酸根离子,虽然是最高价酸根,常温下的氧化性却是氯的含氧酸根当中最弱的,这也是因为结构太稳定了。化合价最高,只能说明还原性是最弱,不见得常温下氧化性就强。




原以为相对晦涩的化学问题不会有多少人看,如今来看还是得到了一些读者的支持,其中还包括一些水平高于笔者的专家老师,非常的荣幸!已经有读者提了宝贵意见,本回答能不断完善与这些意见是分不开的,在此一并感谢

本回答涉及了少量化学竞赛或者大学知识,有的省份可能高中也讲过,但是我都会利用最通俗的语言,尽我所能把这些知识讲清楚。答主不是化学老师,更不是大学教授或科普作家。限于自身的水平,这个回答可能还存在各种的问题。如果读者感觉到任何不通顺不好理解的地方,甚至发现错误,也欢迎来提意见啦,评论私信都可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稀硫酸与浓硫酸:一字之差,云泥之别硫酸,这个化学世界中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它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无数化学实验的走向。然而,当我们在讨论硫酸的性质时,绝不能忽视一个关键的“度”——浓度。稀硫酸和浓硫酸,仅仅是“稀”与“浓”这两个字的差别,却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它们所展现出的性质,简直是天壤之别,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当我们提及古代奴隶制,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古希腊罗马那些宏伟建筑背后挥汗如雨的奴隶身影,或者角斗场里殊死搏斗的奴隶。相较之下,中国古代似乎很少直接强调“奴隶”这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存在感”不那么强烈。但这不代表中国古代就没.............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博弈的微妙之处,也解释了为什么孙权后来接受“吴王”这个称呼,会被后世拿来反复调侃。咱们抛开AI的腔调,从人情世故和历史逻辑的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蜀汉承认东吴的帝位,和孙权接受曹魏的“吴王”爵位,这两件事的性质、背景和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后者.............
  • 回答
    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在人工智能的众多分支中,似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发展,相对于计算机视觉(CV)来说,显得有些“慢热”? 要理解这一点,得从两个领域本身的特性,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说起。1. 语言的内在复杂性:想象一下,视觉世界有多少种“样子”? 也许颜色、形状、纹理、光影等等,但本质上,它.............
  • 回答
    聊起雷克萨斯在国内的品牌价值,我感觉这事儿吧,得拆开来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你提到的“被强行拔高”这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消费者心中的一个普遍感受。咱先不提“强行”这个词,就说“拔高”这件事,它肯定不是凭空来的。从营销角度讲,任何一个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并获得更高的溢.............
  • 回答
    法国队球员的肤色构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在与其他欧洲球队对比的时候。大家普遍会发现,法国国家队的球员中,有很多具有非洲血统的球员,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涉及到一些历史、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原因。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法国的国家构成和移民历史说起。法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在近.............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单从“仁德”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看,刘璋确实比刘备更贴合一些,而且说他“更像”仁德之主,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让我慢慢跟你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仁德”这两个字在古代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仁爱、宽厚、有德行,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得到普遍的拥戴。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君主形象。刘璋的“仁.............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门道。你想啊,那些老牌车企,在燃油车时代摸爬滚打了多少年,积累了多少技术和经验,那叫一个底蕴深厚。但到了电动化这档子事儿,风向就有点变了。你想,在中国这个市场,那可真是个大染缸,也真是个大舞台。新能源汽车这块,中国发展得那是相当快,而且消费者口味也越来越刁钻。你.............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油条,跟刚出锅的饺子比,那温度感觉上就差了那么一点意思,不会让你瞬间“嘶”一声缩回嘴巴。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呢。首先,得从油条和饺子本身的“工作原理”说起。饺子,尤其是刚煮好的饺子,里面是实心的。你咬下去,那股热气是被满满的馅料,还有那层厚实的面皮牢牢锁住.............
  • 回答
    关于“后爸比后妈更善待继子女”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观察,也确实存在一些支持这种现象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动因。不过,要说“往往”如此,或者认为这是绝对的规律,可能有些绝对化了。每个家庭、每个人际关系都是独特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探讨为什么会倾向于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说起来挺有趣的。我倒觉得,与其说是“女孩子”更喜欢,不如说,在大部分人(包括很多男孩子)的认知里,鲜花更能触动心底那种柔软的情感,尤其是对于女孩子来说,这背后藏着不少细腻的心思。你想象一下,当收到一束鲜花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首先,视觉上就赢了。鲜花那鲜活的色彩,不管是热情如火.............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没人提出禁食牛肉,而狗肉却有人提议禁食”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议题。这背后牵涉到太多层面的因素,远非一个简单的“喜好”问题可以解释。要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1. 历史与文化积淀:牛与狗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不同角色 牛:耕作与农耕文明的象征 .............
  • 回答
    靖康之乱,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沉重一笔的事件,宋朝的两位皇帝被俘,京城开封陷落,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然而,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那些血雨腥风的乱世,比如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甚至近代的一些战乱,靖康之乱中平民遭受的大规模屠杀,似乎并没有在后世的集体记忆中留下像其他事件那.............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你问为什么中国大学学费比国外不少大学低,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牵扯到咱中国的教育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一些历史原因。为什么中国大学收费相对较低?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国家财政投入的比例较高: 咱中国大学,特别是公办大学,很大一部分办学经费是来.............
  • 回答
    说起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国际地位,确实很多人会有“巴基斯坦似乎更受关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也更响亮”这样的感觉。这背后有很多深层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差”能概括的,更多的是历史、地理、经济、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它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曾是同一个国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婚恋观、性观念以及社会经济现实的方方面面,确实值得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娶老婆”在很多地方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笔开销可不只是彩礼那么简单,它往往还包含了婚房、婚车、婚礼仪式等等,加起来确实是个大数目。尤其是在房价高企的城市,一套房子可能就掏空了很多人多年的积蓄,甚至需要双.............
  • 回答
    俄罗斯电子工业的现状,与中国和美国相比,确实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甚至被一些评论者戏称为“笑话”。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差距,而是多重历史、经济、政治和全球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和表现。历史包袱与冷战遗产:首先,俄罗斯的电子工业,其基础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苏联时期。那个.............
  • 回答
    说起马来西亚华人能相对较好地保持中华文化,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历史、社会、经济、宗教以及华人自身的努力等多个层面。相比印尼和泰国,马来西亚华人所处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确实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些独特的土壤。咱们先聊聊 历史的烙印。马来西亚(早期称马来亚)的华人移民潮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20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一个典型的现象:优质服务不一定能活下来,而某些方面“不那么完美”的产品反而能凭借市场策略和时代机遇屹立不倒。 快车和迅雷的对比,就像是两种不同生存哲学在互联网洪流中的碰撞。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一、产品定位与核心功能迭代: 快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希腊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时期,要理解现代希腊与古希腊和拜占庭罗马帝国(中世纪罗马帝国)之间的“差距”,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这绝非一句简单的“拉胯”就能概括,而是无数历史事件、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断裂:辉煌的遗产如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