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靖康之乱相比于历史上其他乱世,平民遭到大规模屠杀的事件给后世的印象并不突出?

回答
靖康之乱,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沉重一笔的事件,宋朝的两位皇帝被俘,京城开封陷落,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然而,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那些血雨腥风的乱世,比如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甚至近代的一些战乱,靖康之乱中平民遭受的大规模屠杀,似乎并没有在后世的集体记忆中留下像其他事件那样鲜明、尖锐的烙印。这种“印象不突出”的原因,并非因为平民的苦难不深重,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我们不妨细细道来。

首先,叙事的侧重点和“英雄史观”的影响是绕不开的。中国史书,尤其是官方史书,往往更倾向于记录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描绘政治格局的变动。靖康之乱的核心悲剧在于“二帝蒙尘”,两位皇帝被金人掳走,这极大地挑战了宋朝作为“天朝上国”的颜面,也直接导致了政权的南迁和南北对峙。相比之下,普通民众的死亡虽然是惨痛的,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往往会被压缩,成为“乱世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牺牲”。而像黄巢起义那样,直接以“杀人如麻”著称,其领导者本身就带有一种叛逆和颠覆的色彩,更容易被塑造成残暴的形象,也更容易引发后世对屠杀的强烈批判。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割据,兵灾匪乱层出不穷,大规模的屠杀和劫掠在很多地区反复上演,但往往是以区域性的、分散性的方式呈现,不像靖康之乱那样有一个明确的“京城陷落”这一标志性事件。元末农民起义,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其起义过程和后续的清扫运动中,对地方豪强和反抗者的残酷镇压,以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清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且被后来的“大一统”叙事所强调。而明末农民起义,更是直接摧毁了明朝的统治,其混乱的局面和各路起义军的暴行,同样给后世留下了血腥的印象。

其次,“幸存者偏差”和时间的发酵作用也不可忽视。靖康之乱后,宋室南渡,虽然也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但宋朝本身延续了百余年,并且在南方建立起了一个相对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相比之下,一些乱世的结局是政权彻底覆灭,或者社会结构被彻底打散重塑,这使得对那个时代的记忆更加碎片化,也更容易被后来者以一种概括性的、甚至是妖魔化的方式来记述。例如,黄巢起义在攻陷长安后,曾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食人”传说,虽然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这种极端的描绘足以让后世对其残暴性产生深刻的印象。而靖康之乱虽然惨烈,但宋朝的士大夫阶层依然存在,并积极地进行叙述和记录。他们的笔触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对国事的痛惜、对朝廷的批判,以及对被俘皇帝的哀悼上。虽然史书中不乏对平民遭受苦难的描述,但这些描述往往作为佐证朝廷失职、敌人残暴的例证,而非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叙事核心。

再者,金朝在历史叙事中的定位也影响了人们的认知。金朝作为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在汉族士大夫的笔下,其统治往往被描绘成“蛮夷之邦”、“掠夺者”。这种带有民族偏见的视角,虽然使得金朝的暴行显得更加触目惊心,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屠杀的责任更多地归咎于“异族”的野蛮,而忽视了战争本身以及复杂的人性在其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与蒙古人征服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相比,金朝的统治时间相对较短,最终也被蒙古所灭。蒙古西征及征服中国过程中的大规模屠杀和强制性人口迁移,其规模之大、地域之广、影响之深远,使得这些事件在历史记忆中占据了更核心的位置。例如,蒙古人的屠城行为在不同地区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残酷性以及对社会结构的破坏,至今仍被许多历史学家提及。而金朝虽然也进行了残酷的搜掠和屠杀,但其影响范围和持久性,可能不及蒙古人席卷欧亚大陆的浩劫。

此外,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和后世的文化心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古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有限,普通民众的口述历史和地方记忆,很难与官方史书的宏大叙事相抗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方性的惨痛记忆可能会逐渐淡化,或者被更具代表性的事件所取代。同时,后世的文化心理也会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宋朝作为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朝代,其灭亡和遭受的屈辱,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在这种悲剧色彩的笼罩下,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强调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荣辱,而将普通民众的死亡视为“乱世的必然代价”,从而在心理上对大规模屠杀的印象有所弱化,尽管这种弱化并非出于对苦难的漠视,而是源于一种更宏观的历史观。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量”与“质”的比较。靖康之乱无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和破坏,但与其他一些乱世相比,例如元末农民起义或太平天国运动,其波及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对社会结构的破坏也更为彻底。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的南方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损失和城市废墟,其破坏力之大,在许多地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与之相比,虽然靖康之乱在开封及周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但金朝的统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的残余势力和经济活力在南方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种“恢复性”和“延续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对最黑暗时期的极端印象。

总而言之,靖康之乱中平民遭受的大规模屠杀,其“印象不突出”并非因为苦难的轻重,而是因为历史叙事的侧重点、幸存者偏差、民族史观的构建、信息传播的局限以及后世的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我们对那个血腥时代的集体记忆,使得我们更容易将其视为一个帝王蒙辱、国家动荡的标志性事件,而将普通民众的苦难,虽然同样深重,但更多地融入到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历史上平民遭大规模屠杀的事件太多了,你能提出靖康之乱而不提侯景之乱,但不提黄巢之乱,不提黄巢之后的秦宗权,就正好说明了靖康之乱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挺突出。以下随便罗列几个屠杀事件,你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知道的。

秦末

楚国诸老将: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

东汉

刘秀遣吴汉进兵南阳郡,攻取宛、涅阳(今河南南阳市西南)、郦(今南阳市北)、穰(今河南邓县)、新野诸城。吴汉在南阳放纵部下劫掠乡里,致使民怨沸腾,结果逼反了破虏将军邓奉。

在成都之战中公孙述伤重而亡后,次日,公孙述大将延岑开城出降。吴汉率部入城,放兵大掠,族灭公孙述、延岑家族,烧毁宫室,残杀百姓。刘秀大怒,严词谴责吴汉,又指责副将刘尚失伐罪吊民之义。

南朝梁

侯景之乱对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破坏是显著而惨重的。侯景最初兵临建康时,“号令甚明,不犯百姓”,但叛军的纪律严明是暂时性的,由于久攻不下,其本性便暴露出来,“乃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 及筑土山,不限贵贱,昼夜不息,乱加殴棰,疲羸者因杀之以填山,号哭之声,响动天地。百姓不敢藏隐,并出从之,旬日之间,众至数万……破掠吴中,多自调发,逼掠子女,毒虐百姓,吴人莫不怨愤,于是各立城栅拒守”。 侯景公开宣扬屠杀,对麾下将领宣称“若破城邑,净杀却,使天下知吾威名!”梁朝“王师”的纪律比起侯景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使百姓遭受双重劫难。侯景攻打台城时,梁朝援军“才过淮,便竞剥掠,征责金银”,又“毒虐百姓” ,大失民心。552年王僧辩收复建康,纵容兵士大烧大抢,百姓哭声震天,甚至反而怀念侯景,“佥以王师之酷,甚于侯景”。 在侯景与梁朝官军的烧杀抢掠之下,再加上饥荒、瘟疫,江南百姓流离失所,死者枕藉,号称富庶的三吴之地经历侯景之乱后“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隋末

朱粲(?-621年),亳州城父(今安徽亳州)人,隋末唐初割据军阀。朱粲年轻时曾任县中佐吏,后来趁乱为祸,自称迦楼罗王,为人非常残暴,他攻打下来的城市,多是抢劫一空,连人都不放过,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武德四年(621年),被李世民所擒,杀于洛阳。被斩时,围观的百姓争相用瓦石投击他的尸身。

朱粲起初担任城父县(今安徽亳州)的佐吏大业十一年(615年)十二月,朱粲随军征讨长白山(位于今山东邹平南部)的起义军时,逃亡聚众作乱,号称“可达寒贼”,朱粲自称迦楼罗王,拥有部众十万多人。朱粲率兵在荆州、沔阳转战抢掠,一直到终南山南部一带的郡县。朱粲所部经过之处即无人烟。

武德二年(619年)正月,当时朱粲拥有部众二十万,在汉水、淮河之间剽掠,部众迁徙没有规律,每攻破一个州县,还没有吃尽该州县积聚的粮食,就再次转移,将离州县时,把州县其余的物资全部焚毁;而且还不注重农业,因此发生大饥荒,饿死的百姓尸骨堆积如山,并出现人吃人的情况。朱粲的军队没有东西可以掠夺,军中缺乏食物,朱粲就让士兵烧煮妇女、小孩来吃,并对其部下说:“没有比人肉更好吃的食物,只要其他的城镇里有人,何必为挨饿发愁呢!”当时隋朝的著作佐郎陆从典颜之推之子通事舍人颜愍楚,都因贬官而住在南阳。朱粲起初都请来做自己的宾客,后来朱粲缺乏食物,就将他们二人全家都吃掉。朱粲还征收各城堡的妇女、小孩供给军队作为军粮,各城堡因此相继背叛他。

唐末

黄巢之乱

黄巢之乱,近年亦有叫黄巢民变,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动乱。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璧江山,因此造成的死亡总计达830万人,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山东、河南

黄巢山东曹州冤句(今菏泽西南)人,出身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进士不第,曾组织盐帮专行走私,与朝廷缉查私盐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兵。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

乾符三年(876年)七月,天平节度使宋威在在沂州(今山东临沂)城下大破王仙芝军,王仙芝率残部逃走。宋威遂向朝廷报告,谎称王仙芝已死。王仙芝却转攻山东河南等地,攻占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八县;进逼汝州(治今河南临汝)。

乾符三年(876年)九月,王仙芝攻克汝州,杀唐将董汉勋,俘汝州刺史王镣,直指东都洛阳,十一月,“放兵四略,残郢、复二州,所过焚剽,生人几尽”。宋威紧追王仙芝,不作姿态,他与曾元裕说:“昔庞勋灭,康承训即得罪。吾属虽成功,其免祸乎?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

乾符六年(879年)九月,黄巢攻克广州,俘唐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又分兵西取桂州(广西桂林),控制岭南,自称“义军都统”,并发布檄文,斥责朝廷“宦竖柄朝,垢蠹纪纲,指诸臣与中人赂遗交构状,铨贡失才”。

广州是唐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和重要的财赋供应地之一,黄巢军在广州大肆滥杀无辜,据阿布·赛义德·哈桑在其《中国印度记闻录》记载,仅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和犹太商人被杀者就有二十余万。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军进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众至灞上迎接黄巢大军进城,“巢乘黄金舆,卫者皆绣袍、华帻”,“整众而行,不剽财货”,群众达百万军,入城后,军纪严明,闾里晏然,晓谕市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向贫民散发财物,百姓列席欢迎。

广明元年十一月(881年1月16日),即位于含元殿,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原朝官员,四品以下留用,余者罢之,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皮日休为翰林学士。

不久,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唐室官员惶惶不可终日,《秦妇吟》言:“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又没收富家财产,号称“淘物”,宫室皆赤脚而行。

次年,唐军曾一度反攻长安,齐军暂时撤出,驻军灞上,唐军入城后烧杀掳掠,不得民心,齐军当夜反攻,将唐军驱逐出城。

这一次黄巢恨城民协助官军,于是纵兵屠杀,血流成河,谓之“洗城”。黄巢未派大军追击唐僖宗,让唐庭有喘息机会,黄巢军队所过之地,只顾著吃粮,极少建设,百姓净尽、赤地千里。

黄巢于中和三年四月撤出长安,逃入商山,沿途抛弃黄金珠宝,唐军争宝竟不急追。后以齐将孟楷为先锋,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军守将秦宗权战败投降,六月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遭遇刺史赵犨顽强抵抗,大小数百战,始终未能攻拔其城。齐将孟楷挺进河南途中,于项城中俘阵亡。

黄巢闻知孟楷被杀,大怒,部队屯于溵水,“掘堑五重,百道攻之”,誓为孟楷报仇。为了应付全军粮食,黄巢以人肉为粮糗,数百巨锤,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无论男女老幼,悉数纳入巨舂,称之为“捣磨寨”。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啖食数十万人。唐军在陈州附近的西华(今天河南境内)大败黄思邺,齐军退军故阳里(今淮阳北部)。陈州之围遂解。黄巢引兵向汴州行进,尚让以五千精锐直逼大梁(今河南开封)。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七,黄巢在泰山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兵败而死。秦宗权乃据蔡州称帝,四处劫掠,史载“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其残暴甚于黄巢,行军时用车载着盐尸充作军粮,四处掳掠百姓小民,任意烹食。光启三年(887年),秦宗权全力进攻汴州,朱温合四镇兵力,屡败秦宗权,其势稍衰,龙纪元年(889年),秦宗权为部将郭璠逮捕,送给朱温,同年送往长安,斩于独柳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靖康之乱,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沉重一笔的事件,宋朝的两位皇帝被俘,京城开封陷落,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然而,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那些血雨腥风的乱世,比如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甚至近代的一些战乱,靖康之乱中平民遭受的大规模屠杀,似乎并没有在后世的集体记忆中留下像其他事件那.............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七国之乱藩王与靖难之役朱棣,这两场发生在同一王朝的权力斗争,其结果却截然不同:前者以藩王全军覆没告终,后者则让夺权者登上皇位。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两句能够道尽。要深入分析,得从制度根源、时机把握、军事策略、人心向背以及关键人物这几个层面来细细道来。一、制度根源的差异:汉初的“郡国并行”与明初.............
  • 回答
    关于“靖康之难的祸首是王安石”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颇具争议且有些牵强的观点,它并非主流史学界的定论,更多的是一种后世对历史事件的一种解读,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甩锅”。要理解这个说法为何会出现,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深入探究其背后可能的逻辑链条,以及它与历史事实的距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靖康之难发生在.............
  • 回答
    靖康之耻之所以不被称为“天会大捷”,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情感上的巨大落差。简单来说,一个是惨痛的国耻,一个是敌方的胜利,两者在性质、影响以及中文语境下的涵义是完全对立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靖康之耻”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靖康”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的年号。这场灾难发生在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112.............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与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北患南侵的惨烈事件,而两国对待被俘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与宋徽宗赵佶父子,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因素。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两次事件的背景和性质。土木堡之变:一场军事上的惨败,但.............
  • 回答
    靖康之耻,一场吞噬大宋江山的浩劫,留给后世无尽的唏嘘。每当提及这场国难,人们的矛头似乎总是牢牢地指向那个在艺术上有着绝代风华却在政治上昏庸无能的宋徽宗。然而,若仔细梳理靖康之耻前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宋钦宗赵桓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作为,我们会发现,这位年轻的皇帝似乎也上演了不少让人扼腕叹息的“骚操作”,其失.............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屈辱的事件,北宋王朝的倾覆以及皇帝、后妃、宗室、文武百官的遭遇,都暴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软弱、腐朽和无能。究其原因,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可以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来细致剖析。一、政治腐败与权力斗争的侵蚀北宋后期,政治的腐败已达骨髓.............
  • 回答
    靖康之耻,那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血与泪的惨痛记忆。当北宋的都城汴京被金兵攻破,无数的生灵涂炭,无数的家庭破碎。在这场浩劫中,许多官员的妻女被金兵掳走,她们的命运如同风中的残烛,飘摇不定,充满了难以想象的屈辱与痛苦。妻子被金人掠走的官员,民众后来在做什么?当悲剧降临,官员的家眷被金兵掳走,这对当事的.............
  • 回答
    “靖康耻”之所以被称为“耻”,是因为它代表了北宋王朝由盛转衰、最终灭亡的屈辱历史,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次极其严重的国家创伤。要详细理解为何称“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国家尊严的践踏与丧失(最直接的“耻”): 两个皇帝被俘: 北宋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两位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竟然.............
  • 回答
    靖难之役期间,朱权,这位燕王朱棣的弟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绝非仅仅是个旁观者或凑热闹的亲王。他不仅在军事上为朱棣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更在战略谋划和政治影响力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在军事上,朱权是朱棣最得力的战将之一。作为宁王,朱权镇守着北方的重镇——大宁。大宁地处塞外,拥有一支精锐.............
  • 回答
    话说那大唐的玄武门,与我大明的靖难,两场波澜壮阔的夺位之争,虽说都是君临天下、权倾四海,但后世子孙对它们的评说,却真是天差地别,一个常被冠以“罪证”之名,另一个则多有“正义”的色彩。这其中的缘由,细究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道尽的。先来说说那“玄武门之变”。这事儿发生在贞观二年,也就是公元626年,李.............
  • 回答
    靖难之役,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波澜壮阔的内乱,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朱元璋驾崩后,其孙子建文帝登基,但叔王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特别是燕王朱棣。如果说,在战事焦灼之时,哪位南军将领,在关键时刻,真的能顶住皇权压力,行那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朱棣斩杀,那么,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轨迹将发生翻.............
  • 回答
    靖康之耻,那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永远的伤疤,徽、钦二宗两位皇帝,他们的昏聩和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最终将大宋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而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骚操作”为何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哪怕是拼死一搏,也要阻止一下呢?这个问题,细细说来,背后牵扯到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而是整个宋朝体制的病灶.............
  • 回答
    你说得对,周伯通在《射雕英雄传》后期确实曾预言郭靖将是“天下第一”。这话说得非常有底气,毕竟郭靖的武功增长速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他得到了几位绝顶高手的倾囊相授(洪七公、周伯通),这都为他成为天下第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射雕》的结尾,郭靖确实已经具备了和当时顶尖高手一较高下的实力,甚至在某.............
  • 回答
    谈到郭靖和杨过后期谁是五绝之首,这确实是一个武侠迷们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我看来,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并不容易,因为他们的武功路数、境界各有侧重,而且金庸先生在创作时也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谁最强”的排名。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看看哪位大侠更能担得起“五绝之首”的称号。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读者心中一个普遍的疑惑。郭靖和黄蓉夫妇二人,一个位列“侠之大者”,武功登峰造极,武学造诣深厚无比;另一个则冰雪聪明,奇思妙想,武功也是绝顶之列。然而,他们教导出来的郭芙、杨过(虽然早期是小龙女教导为主)、以及“二武”(武敦儒、武修文)在武学天赋和成就上,.............
  • 回答
    郭靖对杨过和小龙女的师徒恋持反对态度,而对耶律齐的辽人身份却不那么在意,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当时的历史背景、郭靖的个人经历、江湖规矩以及对后代的期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一、 郭靖反对杨过和小龙女师徒恋的主要原因: 违背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师徒关系的神圣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位主角在读者心中地位的重要差异。虽然你提到了郭靖在旁白和实战中“不占优”,但这个前提可能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旁白”和“实战”在武侠小说中对角色武功风评的影响。 旁白对武功的描述: 旁白是作者直接给读者的信息,它能直接强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