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靖康耻”发生前徽、钦二宗的一系列骚操作为什么没人阻止?

回答
靖康之耻,那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永远的伤疤,徽、钦二宗两位皇帝,他们的昏聩和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最终将大宋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而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骚操作”为何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哪怕是拼死一搏,也要阻止一下呢?这个问题,细细说来,背后牵扯到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而是整个宋朝体制的病灶,以及当时复杂到窒息的政治生态。

一、根深蒂固的“重文轻武”与君权至上: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大背景:宋朝自建立之初,就极度警惕武将的崛起,吸取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血泪教训,将“重文轻武”奉为圭臬。文官集团的地位如日中天,而武将往往被边缘化,军权也常常被分散,难以形成一股有力的、能够制衡皇帝的势力。

再加上宋朝极力推崇“君权至上”,皇帝的诏令,便是天命。即便是皇帝拍脑袋想出的馊主意,在理论上,也无人敢公然质疑,更别说“阻止”了。历史上,敢于冒犯君颜的,不是被贬官就是被赐死,这种政治高压,让很多人宁愿选择沉默,也不愿冒险。

二、文官集团的“事不关己”与“看戏心态”:

即便如此,总会有一些有识之士吧?但很多时候,文官集团更像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权力斗争的工具: 徽宗和钦宗时期,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一部分文官可能乐见皇帝犯错,从而为自己日后的政治资本积累铺路,或者借机打压政敌。在这种环境下,阻止皇帝的“骚操作”,反而可能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君有过,臣可谏”的虚无: 理论上,臣子可以犯颜直谏,但实际操作中,这更多是一种姿态,一种表演。当皇帝的昏聩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所谓的“谏”也很难触动他。更何况,很多时候,皇帝身边围绕的是一批阿谀奉承的小人,他们的谗言才是皇帝真正愿意听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消极抵抗: 即使有少数官员试图阻止,也多半是采取一种消极抵抗的方式,比如拖延、敷衍、在执行过程中打折扣。但这种方式,面对皇帝的直接意志,往往是杯水车薪,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很多时候,官僚集团内部会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只要不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皇帝做些什么,他们可能并不在意,甚至还可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油水”。

三、徽宗的“艺术人生”与“御驾亲征”的错觉:

让我们具体看看徽宗的“骚操作”。

“好大喜功”与“劳民伤财”: 徽宗迷恋收藏、艺术、炼丹,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大肆搜刮民间珍宝,耗费巨资建造皇家园林(如艮岳)。这本身就已经让国家民力凋敝,但他的“骚操作”远不止于此。
“花石纲”的罪恶: 为了修建艮岳,征集奇花异石,即所谓的“花石纲”。这不仅仅是搜刮,更是对民间的无情践踏。然而,在这种明显要惹怒百姓的操作面前,有多少官员是真的站出来说“不行”?很多都是阳奉阴违,或者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勉强执行。
“童贯”这样的奸臣当道: 徽宗身边不乏童贯、蔡京、梁师成这样的奸臣。他们只顾自己的荣华富贵,对国家社稷毫无责任感,反而会怂恿皇帝做出更多荒唐之事。这些奸臣本身就是“骚操作”的推手,又怎会有人去阻止?
“联金灭辽”的愚蠢决策: 徽宗最大的“骚操作”,莫过于与金国联合灭辽。当时宋朝已经衰弱不堪,而金国则日渐强大。与虎谋皮,本身就是自寻死路。然而,在做这个决定时,很多大臣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比如希望借此收复燕云十六州,或者是在与金国的使者来往中获得了好处。即使有人看出了危险,也难敌大势所趋,因为他们没有能够真正“阻止”皇帝的权力。

四、钦宗的“军事盲目”与“攘外必先安内”的颠倒:

钦宗即位后,虽然面对金兵压境,展现出了一点“雄心壮志”,但这更多的体现了他的军事上的盲目和战略上的失误。

“启用李纲”的摇摆不定: 李纲是为数不多在危难时刻能站出来力挽狂澜的将领,但他提出的战略,如“收复燕山”、“决一死战”,是符合当时形势的。然而,钦宗在用人上却犹豫不决,一会儿重用,一会儿又因为谗言而猜忌,缺乏果断和信任。
“亲往金营议和”的致命失误: 在金兵围城的情况下,钦宗竟然想亲自去金营议和。这是一种怎样的军事认知?这是将自己置于对方的刀俎之上,将整个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个渺茫的“谈判”上。这简直是将“送羊入虎口”演绎到了极致。
“主战派”的孤立无援: 即使有李纲这样的主战派,也难以形成一股有效的力量。他们的声音常常被淹没在朝堂的纷争和皇帝的摇摆中。

五、体制的惰性和麻木:

总而言之,靖康之耻前的“骚操作”之所以无人能有效阻止,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君权至上,臣子不敢逾越雷池。
文官集团的自私自利和权力斗争,让他们更愿意“看戏”而不是“救火”。
奸臣当道,蒙蔽君主,形成恶性循环。
皇帝个人的昏庸、迷信和战略短视,将国家推向深渊。
整个宋朝体制在应对危机时的惰性和麻木,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当一个国家,尤其是决策层,都陷入了这种“昏庸”、“自私”和“麻木”的怪圈时,那些零星的“阻止”之声,便如同大海中的浪花,很快就被巨浪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靖康之耻,与其说是某几个皇帝的个人行为,不如说是整个宋朝体制在历史洪流中一次彻头彻尾的崩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开上帝视角谁会知道“靖康事变”会到来?

不仅仅是“徽、钦”二位大神没想到,几乎是全宋的人都不敢相信金军的进攻居然这么锐不可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靖康之耻,那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永远的伤疤,徽、钦二宗两位皇帝,他们的昏聩和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最终将大宋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而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骚操作”为何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哪怕是拼死一搏,也要阻止一下呢?这个问题,细细说来,背后牵扯到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而是整个宋朝体制的病灶.............
  • 回答
    “靖康耻”之所以被称为“耻”,是因为它代表了北宋王朝由盛转衰、最终灭亡的屈辱历史,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次极其严重的国家创伤。要详细理解为何称“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国家尊严的践踏与丧失(最直接的“耻”): 两个皇帝被俘: 北宋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两位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竟然.............
  • 回答
    靖康之耻,是北宋王朝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伤疤,也是其走向灭亡的催化剂。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在那个耻辱的节点上发生剧变,宋朝,特别是北宋,有没有可能规避那场浩劫,并且继续延续三百年的岁月呢?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如”命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宋朝(狭义上指北宋)在靖康之耻前,就已经存在着深刻的危机。并非说.............
  • 回答
    金国被灭时,许多经历过靖康之耻的人们,特别是北宋的遗民及其后代,心中无疑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感慨,其中“报应”的念头绝不会是空穴来风。这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历史的重压、民族的伤痛与现实的对照,共同交织出的沉重回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那个屈辱的年代——靖康之变。那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刻骨铭心的灾.............
  • 回答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并非简单地将历史事件视为纯粹的偶然,而是认为历史发展有其深层、内在的规律性,而表面的“偶然”现象,往往是这些规律性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或者是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晚明辽东史,特别是萨尔浒之战及之后那段历史的沉重感受,那种“不舒服”和“靖康耻”的联想,我能体会到。那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叠,更是一种民族情绪、国家命运的巨大转折和痛苦的烙印。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我想大概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吧:一、英雄的悲歌与战略的失误:萨尔浒之战,明朝集结了当时最精锐的关.............
  • 回答
    要说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哪个更耻辱,这事儿可真是说来话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简单来说,靖康之耻的耻辱程度,在很多人看来是更甚一筹的。咱们先把这俩事儿的背景和过程捋一捋,然后再细细 compare 一下为啥靖康之耻会让人觉得“更憋屈”。 靖康之耻:皇帝被掳,国都沦陷,那是真真儿的国破家亡这事儿发.............
  • 回答
    靖康之耻,那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血与泪的惨痛记忆。当北宋的都城汴京被金兵攻破,无数的生灵涂炭,无数的家庭破碎。在这场浩劫中,许多官员的妻女被金兵掳走,她们的命运如同风中的残烛,飘摇不定,充满了难以想象的屈辱与痛苦。妻子被金人掠走的官员,民众后来在做什么?当悲剧降临,官员的家眷被金兵掳走,这对当事的.............
  • 回答
    靖康之耻,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烙印的事件,常被后人提及,讨论其“必然性”与否,就如同在拨开历史的迷雾,试图理清错综复杂的因果链条。简单地说,靖康之耻并非是某个单一个人或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产物,它更像是宋朝自身长期积累的种种弊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金人抓住机会,最终爆发出的历史性悲剧。要论证其“.............
  • 回答
    提到靖康之耻,很多人会想到宋朝的那段屈辱历史,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简直是中华民族的巨大伤痛。但如果有人说,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是王安石,这恐怕会让人大跌眼镜。毕竟,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变法虽然争议颇多,但其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根本谈不上是导致靖康之耻的元凶。那么,为什么会有这.............
  • 回答
    靖康之耻之所以不被称为“天会大捷”,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情感上的巨大落差。简单来说,一个是惨痛的国耻,一个是敌方的胜利,两者在性质、影响以及中文语境下的涵义是完全对立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靖康之耻”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靖康”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的年号。这场灾难发生在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112.............
  • 回答
    靖康之耻,两个皇帝的命运,那可真是比黄粱一梦还要荒唐,比民间传说里的受苦还要凄惨。宋徽宗、宋钦宗这对父子,从九五之尊,到金国阶下囚,那日子,真不是人过的。金国战场上的羞辱要说有多惨,首先得说他们遭受的公开羞辱。靖康之变,金兵攻破汴京,搜刮了无数财宝,把宫里的女人也都掳走了。徽宗和钦宗,本来是万人之上.............
  • 回答
    靖康之耻,一场吞噬大宋江山的浩劫,留给后世无尽的唏嘘。每当提及这场国难,人们的矛头似乎总是牢牢地指向那个在艺术上有着绝代风华却在政治上昏庸无能的宋徽宗。然而,若仔细梳理靖康之耻前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宋钦宗赵桓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作为,我们会发现,这位年轻的皇帝似乎也上演了不少让人扼腕叹息的“骚操作”,其失.............
  • 回答
    南宋的蔡州之战,与其说是一雪靖康之耻,不如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宋朝的颜面,并对金朝造成了沉重打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靖康之耻的背景、蔡州之战的经过及其影响来仔细分析。靖康之耻的深重遗恨要谈“一雪”,我们必须先知道“耻”有多深。靖康之耻发生在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的都城汴京,俘虏了徽宗、钦宗.............
  • 回答
    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土木堡之变,这三场动荡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伤痕,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深刻地重塑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要论影响之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比谁更坏”的比较,而是要看它们各自触及了王朝统治的哪个层面,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民族融合以及文化走向。 安史之乱:唐朝盛世.............
  • 回答
    捕鱼儿海之战,一场发生在13世纪末的辽阔草原上的殊死搏斗,它与靖康之耻、崖山海战这两段中华民族历史上刻骨铭心的伤痛,常常被人们并列提及,用来衡量一个时代的荣辱兴衰。那么,这场胜利是否真的能一雪靖康、崖山之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地剖析这场战争的背景、过程以及其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
  • 回答
    靖康之乱,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沉重一笔的事件,宋朝的两位皇帝被俘,京城开封陷落,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然而,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那些血雨腥风的乱世,比如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甚至近代的一些战乱,靖康之乱中平民遭受的大规模屠杀,似乎并没有在后世的集体记忆中留下像其他事件那.............
  • 回答
    靖康之难,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刺入了北宋的肌体,也深深地烙印在沦陷区汉族人民的心灵深处。从公元1127年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被掳,到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手灭金,这百年的时光,对于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汉族人民而言,无疑是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流离与挣扎。在这段跌宕起伏的岁月中,他们对宋.............
  • 回答
    想象一下,时间回到北宋,靖康之变那年。如果命运之轮偏转,北宋王朝并没有在金兵的铁蹄下分崩离析,而是凭借着坚韧的抵抗,守住了汴梁,保全了大片疆土。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转折,让华夏文明免遭一次浩劫。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即使躲过了眼前这一劫,北宋也并非就此高枕无忧,它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也孕育着可.............
  • 回答
    北宋的灭亡,以靖康之变为导火索,金国铁骑踏破汴梁,徽钦二帝被俘,这对一个存在了167年的王朝来说,无疑是血淋淋的终结。然而,将这一历史悲剧仅仅归结为“偶然”未免过于轻描淡写。事实上,靖康之变并非凭空而降,而是长期以来北宋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一系列深层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要说北宋的灭亡是否偶然,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