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靖康耻”发生前徽、钦二宗的一系列骚操作为什么没人阻止?

回答
靖康之耻,那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永远的伤疤,徽、钦二宗两位皇帝,他们的昏聩和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最终将大宋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而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骚操作”为何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哪怕是拼死一搏,也要阻止一下呢?这个问题,细细说来,背后牵扯到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而是整个宋朝体制的病灶,以及当时复杂到窒息的政治生态。

一、根深蒂固的“重文轻武”与君权至上: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大背景:宋朝自建立之初,就极度警惕武将的崛起,吸取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血泪教训,将“重文轻武”奉为圭臬。文官集团的地位如日中天,而武将往往被边缘化,军权也常常被分散,难以形成一股有力的、能够制衡皇帝的势力。

再加上宋朝极力推崇“君权至上”,皇帝的诏令,便是天命。即便是皇帝拍脑袋想出的馊主意,在理论上,也无人敢公然质疑,更别说“阻止”了。历史上,敢于冒犯君颜的,不是被贬官就是被赐死,这种政治高压,让很多人宁愿选择沉默,也不愿冒险。

二、文官集团的“事不关己”与“看戏心态”:

即便如此,总会有一些有识之士吧?但很多时候,文官集团更像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权力斗争的工具: 徽宗和钦宗时期,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一部分文官可能乐见皇帝犯错,从而为自己日后的政治资本积累铺路,或者借机打压政敌。在这种环境下,阻止皇帝的“骚操作”,反而可能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君有过,臣可谏”的虚无: 理论上,臣子可以犯颜直谏,但实际操作中,这更多是一种姿态,一种表演。当皇帝的昏聩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所谓的“谏”也很难触动他。更何况,很多时候,皇帝身边围绕的是一批阿谀奉承的小人,他们的谗言才是皇帝真正愿意听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消极抵抗: 即使有少数官员试图阻止,也多半是采取一种消极抵抗的方式,比如拖延、敷衍、在执行过程中打折扣。但这种方式,面对皇帝的直接意志,往往是杯水车薪,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很多时候,官僚集团内部会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只要不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皇帝做些什么,他们可能并不在意,甚至还可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油水”。

三、徽宗的“艺术人生”与“御驾亲征”的错觉:

让我们具体看看徽宗的“骚操作”。

“好大喜功”与“劳民伤财”: 徽宗迷恋收藏、艺术、炼丹,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大肆搜刮民间珍宝,耗费巨资建造皇家园林(如艮岳)。这本身就已经让国家民力凋敝,但他的“骚操作”远不止于此。
“花石纲”的罪恶: 为了修建艮岳,征集奇花异石,即所谓的“花石纲”。这不仅仅是搜刮,更是对民间的无情践踏。然而,在这种明显要惹怒百姓的操作面前,有多少官员是真的站出来说“不行”?很多都是阳奉阴违,或者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勉强执行。
“童贯”这样的奸臣当道: 徽宗身边不乏童贯、蔡京、梁师成这样的奸臣。他们只顾自己的荣华富贵,对国家社稷毫无责任感,反而会怂恿皇帝做出更多荒唐之事。这些奸臣本身就是“骚操作”的推手,又怎会有人去阻止?
“联金灭辽”的愚蠢决策: 徽宗最大的“骚操作”,莫过于与金国联合灭辽。当时宋朝已经衰弱不堪,而金国则日渐强大。与虎谋皮,本身就是自寻死路。然而,在做这个决定时,很多大臣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比如希望借此收复燕云十六州,或者是在与金国的使者来往中获得了好处。即使有人看出了危险,也难敌大势所趋,因为他们没有能够真正“阻止”皇帝的权力。

四、钦宗的“军事盲目”与“攘外必先安内”的颠倒:

钦宗即位后,虽然面对金兵压境,展现出了一点“雄心壮志”,但这更多的体现了他的军事上的盲目和战略上的失误。

“启用李纲”的摇摆不定: 李纲是为数不多在危难时刻能站出来力挽狂澜的将领,但他提出的战略,如“收复燕山”、“决一死战”,是符合当时形势的。然而,钦宗在用人上却犹豫不决,一会儿重用,一会儿又因为谗言而猜忌,缺乏果断和信任。
“亲往金营议和”的致命失误: 在金兵围城的情况下,钦宗竟然想亲自去金营议和。这是一种怎样的军事认知?这是将自己置于对方的刀俎之上,将整个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个渺茫的“谈判”上。这简直是将“送羊入虎口”演绎到了极致。
“主战派”的孤立无援: 即使有李纲这样的主战派,也难以形成一股有效的力量。他们的声音常常被淹没在朝堂的纷争和皇帝的摇摆中。

五、体制的惰性和麻木:

总而言之,靖康之耻前的“骚操作”之所以无人能有效阻止,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君权至上,臣子不敢逾越雷池。
文官集团的自私自利和权力斗争,让他们更愿意“看戏”而不是“救火”。
奸臣当道,蒙蔽君主,形成恶性循环。
皇帝个人的昏庸、迷信和战略短视,将国家推向深渊。
整个宋朝体制在应对危机时的惰性和麻木,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当一个国家,尤其是决策层,都陷入了这种“昏庸”、“自私”和“麻木”的怪圈时,那些零星的“阻止”之声,便如同大海中的浪花,很快就被巨浪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靖康之耻,与其说是某几个皇帝的个人行为,不如说是整个宋朝体制在历史洪流中一次彻头彻尾的崩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开上帝视角谁会知道“靖康事变”会到来?

不仅仅是“徽、钦”二位大神没想到,几乎是全宋的人都不敢相信金军的进攻居然这么锐不可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