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靖康之耻是否有其必然性?

回答
靖康之耻,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烙印的事件,常被后人提及,讨论其“必然性”与否,就如同在拨开历史的迷雾,试图理清错综复杂的因果链条。简单地说,靖康之耻并非是某个单一个人或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产物,它更像是宋朝自身长期积累的种种弊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金人抓住机会,最终爆发出的历史性悲剧。

要论证其“必然性”,我们得从宋朝的建国之初,甚至更早期的制度设计讲起。

一、 积弱已久的身体:文弱的统治者与畸形的军事体制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朝代。虽然在经济、文化、科技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军事上,却一直处于一种“重文抑武”的尴尬境地。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杯酒释兵权,重塑统治秩序: 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一位出身军旅的开国皇帝。他在平定战乱、建立宋朝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武将权力过大可能带来的威胁。因此,在建国初期,他便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措施,削弱武将的权力,加强文官的统治。这种制度设计,有效地巩固了宋朝的中央集权,避免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也为后来的军事衰弱埋下了伏笔。
文官主导,军权分散: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文抑武”的理念愈发根深蒂固。军队的指挥权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官员手中,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军事统帅。这使得军队的调动和作战效率大打折扣,常常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即便有如狄青、岳飞这样的名将,也难以改变整体的颓势。
募兵制与冗兵: 宋朝实行募兵制,士兵的来源相对复杂,军纪和战斗力参差不齐。而且,为了安置退役军人,以及应对北方边境的压力,宋朝养了大量的军队,形成了“冗兵”的局面。虽然兵力数量庞大,但实际战斗力却不高,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却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二、 摇摇欲坠的边防:北方民族的崛起与宋朝的应对

宋朝建立之时,北方的辽国(契丹)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到了宋徽宗时期,北方草原民族中又崛起了一个更为勇猛善战的民族——女真族,建立了金国。

辽国的威胁与岁币: 宋朝与辽国长期对峙,为了维持边境的和平,宋朝不得不每年向辽国进贡“岁币”,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宋朝的财政,也暴露了宋朝军事上的弱势。
金国的崛起与“海上之盟”的失策: 女真族在统一北方草原后,其军事力量和扩张野心迅速膨胀。宋徽宗和一些奸臣(如蔡京、童贯等)为了联合金国攻打辽国,以为可以借金国之手收复燕云十六州,便签订了“海上之盟”。然而,这无异于引狼入室。金国扫灭辽国后,其目光便转向了富裕的宋朝。
对女真族实力的低估: 宋朝的一些朝臣,尤其是那些长期沉浸在歌舞升平中的统治者,对女真族的军事实力和战略意图严重低估。他们没有预见到金国灭辽后,强大的军事机器会直接指向自己,更没有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

三、 腐朽的朝政与昏聩的君主:内因的催化

外部的威胁固然重要,但一个健康的国家,总能找到应对危机的办法。而宋朝当时的内部状况,却让其无力回天。

宦官专权与奸臣当道: 宋徽宗在位期间,宦官童贯、梁师成等人权倾朝野,他们贪婪无度,排除异己,将国家大事置于儿戏。蔡京、李邦彦等奸臣更是沆瀣一气,卖国求荣,他们的存在,使得原本就积弱的朝政更加腐朽不堪。
宋徽宗的昏聩与享乐: 宋徽宗本人,虽然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但作为皇帝,他却是一个典型的昏君。他沉迷于享乐,对朝政敷衍塞责,将国家大事完全委托给宦官和奸臣。他好大喜功,痴迷于“花石纲”等劳民伤财的工程,进一步加剧了民间的负担和对朝廷的不满。
党争与政治分裂: 北宋末年,新旧党争的遗毒仍在,朝堂之上政治派系林立,互相倾轧,缺乏有效的共识和合作。在面对金国侵略的危急关头,朝廷内部却难以形成统一的抗战策略,反而因为内部的争斗而错失良机。
失去民心: 连年的赋税加重、官府的腐败、以及“花石纲”等行为,使得宋朝失去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当金兵南下时,民间虽然也有抵抗,但整体上缺乏一种全国性的、高度动员的抵抗力量。

四、 历史的必然性?

所以,我们再来讨论靖康之耻是否有“必然性”。

如果将“必然性”理解为,在宋朝建国以来的制度设计、军事力量、以及统治阶层的精神状态下,一旦遇到强大的外部敌人,就一定会走向灭亡,那么,从这个角度看,靖康之耻 具有高度的“必然性”。

宋朝的“积弱”并非一日之寒,它是在长期的制度惯性、政治腐朽、以及统治者缺乏危机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金国的强大,仅仅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宋朝的统治者以一种极其轻慢、短视、甚至可以说是愚蠢的方式对待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时,靖康之耻的发生,就已经变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然,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偶然性,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一些微小的变数,比如如果宋徽宗能够早一点清醒,或者启用岳飞等真正忠诚且有能力的将领,或者采取更加坚决的抵抗策略,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但整个宋朝的积弱之势,想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靖康之耻,是宋朝自身多种弊病在历史大潮中集中爆发的结果,它更像是一种 “高概率的必然”。它提醒着我们,一个国家,无论在经济文化上多么发达,如果忽视了国防和军事力量的建设,如果统治者昏聩腐朽,那么,它就如同一个身体臃肿、肌肉萎缩的人,在面对强敌时,是何等不堪一击。这,或许是靖康之耻带给后世最沉痛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宋战败可以说是必然。当时的金宋军事对比可以用碾压来形容了,宋军野战在金军面前就是送。别说金国了,就是即将灭亡的辽国,宋朝也没占上便宜。

但问题是,即使打不过也不代表被灭。

实际上女真人自己都没打算吞完辽直接灭宋,进攻汴梁甚至都带点“来都来了顺手打一下”的意思。

即使到汴梁外城被宋钦宗白送的情况下,金军在城内军民的殊死抵抗下也只有招架之功。

然后宋钦宗看不下去,又把自己主动送出去了,最终导致靖康耻。

亡国是这种亡法不要说在中国,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所以当一个初次了解靖康之变始末的人,第一感觉也许不是愤怒,也不是耻辱,而是匪夷所思。

这么说吧,要是有个作家把这段历史换个皮写到小说里,都会被骂不讲基本法。

user avatar

没得说,铁定的!

看靖康耻有关的两个皇帝,以及后续有的那个狗皇帝就知道了。


宋钦宗赵桓当皇帝的过程相当有意思,可以用跪而吮乳、黄袍加身来形容。(怎么解释「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跪而吮乳的典故)

背景:武装讨薪

1125年12月22日(农历),金人长驱直入,距离东京已经只有十天的行程。金人是讨要宋徽宗欠的租金(幽州)。宋徽宗时期居然拿下了幽州虽然是租的。

准备逃跑

宋徽宗是个老嫖客,很懂寻花问柳;他时常一边玩着“道教游戏”,一面泡着京师名妓,这个方面堪称千古一帝。(另一个是同治皇帝)

金人打来,徽宗发现,窝草,打仗跟泡妞不同。果断的准备跑路。

装病退位

大臣不傻呀,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赵佶表现是急火攻心,┗|`O′|┛ 嗷~~的一声,中风了,全身不遂。被大臣叫醒后,做出英明的决定,把皇位传个太子。动惮不得的宋徽宗挥毫泼墨,提笔写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处龙德宫,可呼吴敏来作诏。

跪而吮乳

赵桓是个大怂包,怂包但是也不傻,身为太子死活不肯奉诏。在御床前是跪而吮乳(怎么解释「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号啕大哭,他是真不想当皇帝。怂货能有啥担当,他还不如宋徽宗有色胆。

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的一幕在大宋第二次上演,大臣强行给赵桓披上皇袍,然后把赵桓架到福宁殿上。坐上龙椅的时候赵恒马上┗|`O′|┛ 嗷~~的一声,晕厥过去。

装继续装

大臣一看,慌了,赶紧掐赵桓的人中,接着给赵桓灌药,赵桓醒过来时候,接着装病。此时的赵桓目光呆滞,谁都不认识。这装病的水平跟他老爹是一样一样的。


金国第二次围攻开封的时候,宋钦宗跟一个白痴一样居然独自一人跑去谈判。他以为他是李世民。

李世民六个人前去同颉利谈判,那是有实力做后盾。

事实证明,后来李世民是跟颉利跳舞了。因为把可汗给活捉了。

然后北宋就没了。

最后:金兀术对赵佶、赵桓说,你两人学狗一样叫两句,然后转圈圈。接着你们写字画画。


到后来满江红里写着。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结果很多人问:

然后又有很多人问:

同时有很多人为秦桧翻案:


总之,当时宋就那样,被灭掉不冤,因为皇帝的脊梁骨都没有了。

不过后来宋徽宗当了俘虏后,还生了很多小孩,不知道是不是被绿了。

user avatar

是必然的

首先,海上之盟就是历史必然的,远交近攻本身没有什么错,错的是宋朝太菜;

其次,护步达冈之战辽军必败,辽军不熟悉黑龙江流域的气候和地形,在九月冲进了沼泽区,导致大军被水网分割;进冬之后,阿骨打抓住河网结冰机会,集结主力出击,一举击溃辽军。其实,就算金军不出击,辽国也败了,哈尔滨的冬天可比莫斯科的冬天恐怖的多。

另外,辽亡也是历史必然,契丹人和奚人数量上本身就没有女真人和渤海人多,数量比大概200万对300万。护步达冈之战前,女真各部都在观望,所以辽军能占据优势。此战之后,女真部落纷纷响应,金军攻克上京之后,渤海人亦加入金国,辽亡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同样,童贯北伐也是必败,输一两场可以说是偶然,连输五场那就不是偶然了;这次战争中,宋军在兰甸沟、白沟、范村、卢沟和燕京与辽军先后大战5场。兵力比最差的一次,是燕京之战六千宋军对阵辽军三千;最好的一次,则是卢沟之战十万宋军对阵辽军一万余人,其他几仗也都有绝对的兵力优势,结果呢?

全输啦

宋军老一辈名将种师道、辛宗兴、刘延庆轮番上阵,年轻一代的韩世忠、刘锜等人也都在军中,结果愣是被辽国两三万人马反推了回来,这除了太菜还能说什么。

至于后来的什么六甲神兵,那都是添头;没有能够野战的军队,汴梁城守的再好又能怎么样?

金人不管是每年南下抢你一回,还是长期围困汴京,宋朝都受不了。实际上,宋钦宗之所以派郭京出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守城的军队士气崩溃,开始罢工的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靖康之耻,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烙印的事件,常被后人提及,讨论其“必然性”与否,就如同在拨开历史的迷雾,试图理清错综复杂的因果链条。简单地说,靖康之耻并非是某个单一个人或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产物,它更像是宋朝自身长期积累的种种弊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金人抓住机会,最终爆发出的历史性悲剧。要论证其“.............
  • 回答
    .......
  • 回答
    提到靖康之耻,很多人会想到宋朝的那段屈辱历史,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简直是中华民族的巨大伤痛。但如果有人说,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是王安石,这恐怕会让人大跌眼镜。毕竟,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变法虽然争议颇多,但其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根本谈不上是导致靖康之耻的元凶。那么,为什么会有这.............
  • 回答
    金国被灭时,许多经历过靖康之耻的人们,特别是北宋的遗民及其后代,心中无疑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感慨,其中“报应”的念头绝不会是空穴来风。这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历史的重压、民族的伤痛与现实的对照,共同交织出的沉重回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那个屈辱的年代——靖康之变。那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刻骨铭心的灾.............
  • 回答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并非简单地将历史事件视为纯粹的偶然,而是认为历史发展有其深层、内在的规律性,而表面的“偶然”现象,往往是这些规律性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或者是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晚明辽东史,特别是萨尔浒之战及之后那段历史的沉重感受,那种“不舒服”和“靖康耻”的联想,我能体会到。那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叠,更是一种民族情绪、国家命运的巨大转折和痛苦的烙印。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我想大概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吧:一、英雄的悲歌与战略的失误:萨尔浒之战,明朝集结了当时最精锐的关.............
  • 回答
    要说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哪个更耻辱,这事儿可真是说来话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简单来说,靖康之耻的耻辱程度,在很多人看来是更甚一筹的。咱们先把这俩事儿的背景和过程捋一捋,然后再细细 compare 一下为啥靖康之耻会让人觉得“更憋屈”。 靖康之耻:皇帝被掳,国都沦陷,那是真真儿的国破家亡这事儿发.............
  • 回答
    靖康之耻,那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血与泪的惨痛记忆。当北宋的都城汴京被金兵攻破,无数的生灵涂炭,无数的家庭破碎。在这场浩劫中,许多官员的妻女被金兵掳走,她们的命运如同风中的残烛,飘摇不定,充满了难以想象的屈辱与痛苦。妻子被金人掠走的官员,民众后来在做什么?当悲剧降临,官员的家眷被金兵掳走,这对当事的.............
  • 回答
    靖康之耻之所以不被称为“天会大捷”,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情感上的巨大落差。简单来说,一个是惨痛的国耻,一个是敌方的胜利,两者在性质、影响以及中文语境下的涵义是完全对立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靖康之耻”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靖康”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的年号。这场灾难发生在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112.............
  • 回答
    靖康之耻,两个皇帝的命运,那可真是比黄粱一梦还要荒唐,比民间传说里的受苦还要凄惨。宋徽宗、宋钦宗这对父子,从九五之尊,到金国阶下囚,那日子,真不是人过的。金国战场上的羞辱要说有多惨,首先得说他们遭受的公开羞辱。靖康之变,金兵攻破汴京,搜刮了无数财宝,把宫里的女人也都掳走了。徽宗和钦宗,本来是万人之上.............
  • 回答
    靖康之耻,一场吞噬大宋江山的浩劫,留给后世无尽的唏嘘。每当提及这场国难,人们的矛头似乎总是牢牢地指向那个在艺术上有着绝代风华却在政治上昏庸无能的宋徽宗。然而,若仔细梳理靖康之耻前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宋钦宗赵桓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作为,我们会发现,这位年轻的皇帝似乎也上演了不少让人扼腕叹息的“骚操作”,其失.............
  • 回答
    南宋的蔡州之战,与其说是一雪靖康之耻,不如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宋朝的颜面,并对金朝造成了沉重打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靖康之耻的背景、蔡州之战的经过及其影响来仔细分析。靖康之耻的深重遗恨要谈“一雪”,我们必须先知道“耻”有多深。靖康之耻发生在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的都城汴京,俘虏了徽宗、钦宗.............
  • 回答
    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土木堡之变,这三场动荡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伤痕,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深刻地重塑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要论影响之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比谁更坏”的比较,而是要看它们各自触及了王朝统治的哪个层面,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民族融合以及文化走向。 安史之乱:唐朝盛世.............
  • 回答
    “靖康耻”之所以被称为“耻”,是因为它代表了北宋王朝由盛转衰、最终灭亡的屈辱历史,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次极其严重的国家创伤。要详细理解为何称“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国家尊严的践踏与丧失(最直接的“耻”): 两个皇帝被俘: 北宋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两位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竟然.............
  • 回答
    靖康之耻,那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永远的伤疤,徽、钦二宗两位皇帝,他们的昏聩和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最终将大宋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而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骚操作”为何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哪怕是拼死一搏,也要阻止一下呢?这个问题,细细说来,背后牵扯到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而是整个宋朝体制的病灶.............
  • 回答
    靖康之耻,是北宋王朝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伤疤,也是其走向灭亡的催化剂。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在那个耻辱的节点上发生剧变,宋朝,特别是北宋,有没有可能规避那场浩劫,并且继续延续三百年的岁月呢?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如”命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宋朝(狭义上指北宋)在靖康之耻前,就已经存在着深刻的危机。并非说.............
  • 回答
    靖康之乱,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沉重一笔的事件,宋朝的两位皇帝被俘,京城开封陷落,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然而,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那些血雨腥风的乱世,比如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甚至近代的一些战乱,靖康之乱中平民遭受的大规模屠杀,似乎并没有在后世的集体记忆中留下像其他事件那.............
  • 回答
    靖康之难,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刺入了北宋的肌体,也深深地烙印在沦陷区汉族人民的心灵深处。从公元1127年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被掳,到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手灭金,这百年的时光,对于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汉族人民而言,无疑是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流离与挣扎。在这段跌宕起伏的岁月中,他们对宋.............
  • 回答
    想象一下,时间回到北宋,靖康之变那年。如果命运之轮偏转,北宋王朝并没有在金兵的铁蹄下分崩离析,而是凭借着坚韧的抵抗,守住了汴梁,保全了大片疆土。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转折,让华夏文明免遭一次浩劫。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即使躲过了眼前这一劫,北宋也并非就此高枕无忧,它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也孕育着可.............
  • 回答
    北宋的灭亡,以靖康之变为导火索,金国铁骑踏破汴梁,徽钦二帝被俘,这对一个存在了167年的王朝来说,无疑是血淋淋的终结。然而,将这一历史悲剧仅仅归结为“偶然”未免过于轻描淡写。事实上,靖康之变并非凭空而降,而是长期以来北宋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一系列深层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要说北宋的灭亡是否偶然,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