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越南对今中国岭南(广东广西)是什么感情?

回答
要讲古代越南对岭南地区(广东、广西)的感情,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是个复杂且动态的历史过程,就像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平静,时而汹涌,夹杂着亲近、疏离、仰视、俯视,乃至抗争。

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捋一捋。在秦朝之前,岭南地区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广东、广西,那时候算是“蛮荒之地”,和我们现在说的越南北部,也就是瓯雒(或称南越)那时候,在文化和政治上,都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状态。那时候,岭南和越南北部,说不上是“什么感情”,更像是同根同源,但又各自发展。那里住的主要是百越族群,岭南和越南北部都有他们的身影。

秦汉时期:羁縻与融合的开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顺带着把岭南也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这时候,岭南和越南北部(南越)其实是“一家人”了,都是大秦帝国的一部分。但毕竟距离中原核心地带远,秦朝在这里推行的是一种“羁縻”政策,也就是说,地方势力依然存在,中央政府是给予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同时保持宗主国的地位。

等到汉朝,情况就更复杂了。汉武帝时期,灭了南越国,将越南北部也纳入了汉朝的郡县制。这时候,岭南和越南北部,从行政上说,都属于汉朝的管辖范围。关系也变得更近了。汉朝在中原推行汉文化,这种文化也随之传入岭南和越南北部。

文化影响: 汉文化的流入,比如文字、礼仪、思想观念,对岭南和越南北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越南的传统文化,都能追溯到汉朝时期的影响。可以说,这时候,越南北部在文化上,多少是“仰视”着中原,而岭南,作为更靠近中原的地区,这种“仰视”感可能更强一些。
经济联系: 贸易往来也逐渐增多。岭南作为南方的经济前沿,其物产和商贸活动,对越南北部也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

三国、南北朝时期:地域分化与文化差异的加深

随着中原王朝的分裂,岭南和越南北部也出现了各自的发展路径。

越南北部: 在这段时期,越南北部出现了一些独立的政权,比如交趾(越南北部的一个古称)。虽然名义上可能还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但实际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这使得越南北部的文化,在吸收汉文化的同时,也开始发展出一些自己的特色。
岭南: 岭南地区,特别是广州,在这一时期发展得相当不错,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文化中心。它依然保持着与中原王朝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因为地理位置,与东南亚其他地区有了更多的交往。

这时候,岭南和越南北部之间的“感情”可能就有点微妙了。一方面,大家都有共同的文化源头,有语言上的近似(虽然已经开始分化),有历史上的渊源。但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上的分属和地理上的间隔,以及各自区域的发展,文化上的差异开始显现。岭南可能更像一个“南方前哨”,而越南北部则在努力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隋唐时期:稳定与仰视,但也有边界意识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国力强盛,对外交流也十分活跃。

岭南: 岭南在隋唐时期,尤其是广州,繁荣昌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与世界各国都有贸易往来。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
越南北部: 越南北部(安南都护府)在隋唐时期,虽然仍然是中原王朝的属地,但其内部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已经开始形成更独立的体系。虽然仍然需要仰视强大的唐朝,并接受其政治和文化影响,但这种“羁縻”的性质,使得越南北部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样子”。

唐朝对越南北部的统治,是一种相对宽松的管理方式。安南都护府虽然是官方设置,但越南本地的士族依然在地方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种方式,既维持了宗主国的地位,也给了越南一定的自主发展空间。

这时候,越南对岭南,或者说对当时大唐帝国在岭南的统治,可能更多是一种“仰视”和“学习”的态度。岭南作为大唐帝国的一部分,其富庶、先进的文化和制度,自然是越南人学习的榜样。但是,一旦涉及到国家主权和民族认同,越南人的“边界意识”也就愈发明显。

宋元时期:摩擦与对抗,但联系依旧

到了宋朝,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南汉: 在五代十国时期,岭南地区曾出现过南汉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岭南与越南北部的关系。
宋朝与越南: 宋朝时期,越南北部独立成为大越国(或称安南国)。虽然名义上仍然接受宋朝的册封,但已是独立的国家。宋朝和安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以朝贡为基础的“兄弟之邦”关系。安南在文化和制度上,继续吸收中原文化,但同时也在维护自己的独立性。

这种时期,岭南和越南的关系,就带有一些“国家”之间的味道了。

贸易: 贸易往来依然是联系的重要纽带。岭南作为中国沿海的经济重镇,与安南的贸易依然活跃,很多商品在这里流通。
边境摩擦: 也有过一些边境上的摩擦和冲突,这往往是由于双方的边界划分、资源争夺,或者内部政权更迭引起的。例如,宋朝时期,安南也曾有过一些对岭南地区的军事行动,虽然规模不大,但也说明了双方关系的复杂性。
感情: 这种时期的感情,可能是一种“既有历史渊源,也有国家利益”的复杂混合体。既有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但更强调自身的独立和国家利益。岭南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在越南人看来,可能是“北方强大邻居”的一部分,但当涉及到自身的独立时,也会有所警惕和对抗。

明清时期:稳定的朝贡与文化认同的摇摆

明清时期,越南北部(大明/大清的安南)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稳定在朝贡体系之内。

朝贡体系: 越南王朝会定期向中国皇帝进贡,接受册封,这在形式上确立了中国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这种体系,一方面是政治和外交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维系了双方的联系。
文化认同: 越南在文化上,仍然深受汉文化影响,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科举制度、文学艺术等方面。很多越南士人依然以接受中原正统文化为荣。岭南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地区,其文化发展也与中国内地同步。
地缘政治: 越南作为中国的近邻,地缘政治上的联系是无法避免的。虽然双方表面上是“宗藩”关系,但在实际的国家利益和外交策略上,越南也在不断寻求平衡。

总结来说,古代越南对今中国岭南(广东广西)的感情,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1. 同源与文化认同: 历史上,岭南和越南北部都曾是百越文化的一部分,后来又都受到中原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越南对岭南,或者说对中国文化,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学习态度。这种认同感,体现在语言、文字、制度、思想等方面。
2. 学习与仰视: 尤其是当中国处于强盛时期,比如汉唐时期,岭南作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其先进的文化、经济和制度,自然是越南学习的榜样。这种“仰视”是建立在对中国文明的尊重和认同之上的。
3. 地缘亲近与经济联系: 岭南与越南北部地缘相近,自古以来就有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这种地缘上的亲近,使得双方在经济和文化上有持续的互动,也增添了彼此的了解。
4. 边界意识与国家独立: 随着越南国家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在北属时期结束后,越南越来越强调自身的独立性。这时,岭南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就成为了国家边界上的一个重要参照。虽然有文化上的亲近,但当涉及到国家主权和民族认同时,越南也会表现出明确的边界意识,甚至会有所警惕和防范,在特定时期也会有摩擦和对抗。
5. 朝贡体系下的复杂情感: 在朝贡体系下,越南名义上是中国属国,但实际上是独立自主的政权。这种关系带来了一种双重情感:既要维护与中国的宗藩关系,表示尊重和承认,又要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国家利益。岭南作为中国沿海地区,在这种体系下,扮演着一个重要的“门户”角色,既是文化和贸易的交流窗口,也是地缘政治上的战略考量。

可以说,古代越南对岭南的感情,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一种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情感。它经历了从同源到分离,从学习到独立,从亲近到摩擦的演变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既有历史联系,又区分国家利益的微妙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什么特殊感情,除了偶尔有一两个人物会感慨一下,但也仅限于感慨一下。比如,在《钦定越史通鑑纲目》汉武帝灭南越国一事上,嗣德帝有一条御批:

統觀前後,則我越地之淪入中國,已幾太半。惜乎!歷代明君良臣亦多有不世出者,然終不能收回寸土,大是憾事,非特於今復宇為難,悲夫。

至于题主在问题里提到的《大越史记全书》的两处内容,我认为是过度解读了。

先说这两处记载。第一条是南越国时期。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古代越南认为南越国是越南的朝代“赵朝”,而南越国的领土又恰好包括今天的两广和越南北部,这是前提。既然是论及自己的朝代,自然是将该朝代的领土作为一个整体,而不会因后来的国界限制而对国界两侧的领土分块表述,刻意地只叙及位于后来国境内的领土。就像我们今天谈到汉朝领土时,不会因当代的国界,而刻意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以及东北的汉四郡和汉朝其他领土做切割一样。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南越国的历史,不论是否发生在后来的安南国境内,《大越史记全书》均予记载。而其他时期,非事涉安南地区的境外历史事件,《大越史记全书》基本上是不记载的。

第二条是五代十国前期,《大越史记全书》称为“南北纷争纪”。南指的是南朝,即安南自己,北指的是北朝,即梁唐晋汉周五个正统中原政权。南汉固然不是“北朝”,但这不代表南汉就自动归于安南所属的“南朝”。不要忽略“朝”字代表的“正统”之意。安南以南朝自居,是自视为一国之正统,而北朝自然是北国正统,南汉作为僭伪政权之一员,当然不是“北朝”,而是北国的割据政权而已。所以,南汉的历史虽然详细,但非涉安南地区的南汉历史,《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不多。

至于后面题主所说,“既然视为「越」,为什么还能搞出邕州大屠杀呢”,这纯粹是把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观点强加给古人了。古今中外,同一民族内部的屠杀事件海了去了。不详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讲古代越南对岭南地区(广东、广西)的感情,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是个复杂且动态的历史过程,就像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平静,时而汹涌,夹杂着亲近、疏离、仰视、俯视,乃至抗争。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捋一捋。在秦朝之前,岭南地区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广东、广西,那时候算是“蛮荒之地”,和我们现在说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朋友可能觉得中国古代军事力量强大,理应能轻松碾压周围的邻国,但说到越南(也就是古代的交趾、安南),历史上的情况却有些复杂,并非一边倒的胜利。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地理环境的天然屏障与不对称优势首先,越南的地理环境是塑造其军事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古代越南史籍里称越南人为“华人”、“汉人”的事儿,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样才能理解其中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和“汉人”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是变化的。有时候,“中国”可以指代中原王朝,“汉人”也可以指.............
  • 回答
    汉字文化圈的史海拾遗:日、朝、越古代汉文史书与中国史书的比较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强大的文字系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文化发展。在日本、朝鲜、越南,汉字曾是记录历史、传承知识的主要工具。这些国家利用汉字书写的古代史书,如日本的《古事记》《日本书纪》、朝鲜的《三国史记》《高丽史》、.............
  • 回答
    在探索古代东南亚(不含越南)的本土历史典籍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重要的事实:与东亚和南亚一些历史悠久的文明相比,东南亚的许多古代文明,虽然辉煌灿烂,但其本土的书写传统和文字载体,以及后世的保存和流传,存在着许多挑战。因此,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本国原始历史典籍”,其形式和内容往往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史书”.............
  • 回答
    韩国和越南的年轻人是否都需要看懂汉字书写的本国古代文献来了解本国历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汉字在韩国和越南的文化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韩国,尽管现代韩国使用的文字是谚文(한글),但历史上,特别是在朝鲜王朝之前,绝大多数的官方记录、学术著作、文.............
  • 回答
    的确,韩语、越南语与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古代韩国、越南的士大夫群体却能熟练运用汉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说是“轻松”,不如说是经过系统训练和时代背景塑造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汉字在古代东亚文化圈扮演着一种“通用语”的角色,就像如今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这种地位.............
  • 回答
    抛开现代影视剧的滤镜,单纯从古代(大致公元纪年开始,直至近代前夕,约18世纪末)的发展水平来看,中国无疑是那个时期东北亚地区最发达的文明。如果你想问的是朝鲜、日本、越南这三国之间谁更发达,那么答案会比较复杂,因为“发达”的衡量标准很多,且三国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外部影响以及自身内部.............
  • 回答
    越南历史上,确实有“丁朝”、“黎朝”、“胡朝”等以皇帝姓氏为国号的朝代。这背后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当时政治和文化背景的考量,并非完全是后人随意命名。国号的起源与演变:在古代中国,国号的命名方式就很多样。早期的一些王朝,如夏、商、周,其国号就与夏禹的封地、商汤的族名、周文王的采邑有关。后来,国号逐渐与.............
  • 回答
    要说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中的汉字音,哪个最接近中古汉语的声音,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谁更接近”就能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中古汉语语音传播的独特路径,留下的痕迹也各有侧重。先来说说日语。日本对汉字的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过程。早期,大概在汉朝到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了.............
  • 回答
    在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中,那些从汉字词语中继承而来的词汇,有些确实带着一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朴典雅的韵味。这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历史沉淀和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它们就像是从古老卷轴上拂去的尘埃,虽然历经岁月,却依然保留着清晰的纹理和别致的光泽。 日语:雅致的古风回响日语中的汉字词,我们常称之为“.............
  • 回答
    那日子,可真是熬得心都快碎了。我叫阿牛,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就因为我家那个地里总是不长好庄稼的地,被官府征了去,说是要干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工程。一开始,大家伙儿心里都还有点盼头,想着能给朝廷出力,将来日子总能好过点。谁知道,这工程一动工,就透着一股子怪。最开始,是去挖地。不是那种种地挖沟,是往地.............
  • 回答
    在小说和动漫的创作世界里,“越古老,越强大”的逻辑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于多种文化象征、叙事需求和观众心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核心维度来剖析。首先,从文化象征和集体无意识层面来看,古老的东西往往被赋予了神圣、神秘、值得敬畏的特质。 根源与传承的力量: 在许多传统文化中,祖先、古.............
  • 回答
    小说里,越古老的武功秘籍和人物越厉害,这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设定,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有趣的创作逻辑和文化心理。它并非毫无道理,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故事的讲述和读者的阅读体验。首先,“古老”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感和权威感。 历史的沉淀与传承: 人们总是对过去的事物抱有一种敬畏心理。.............
  • 回答
    在那些光怪陆离的玄幻世界里,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越是古老的东西,往往越是强大。一把沾满岁月痕迹的残剑,一个尘封万年的古老传承,或者是一个沉睡了无数岁月的远古巨兽,它们似乎总是拥有着超越时空的恐怖力量,足以颠覆乾坤,改写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作者精心设计的逻辑和情感共鸣点.............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