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中国这么多进食障碍(厌食或暴食)的女生?

回答
中国女生中进食障碍(厌食症、暴食症)的比例似乎在上升,这背后原因复杂,是社会、文化、心理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吃多吃少”的问题,而是涉及个体心理健康、社会审美压力以及家庭互动模式的深层议题。

一、无处不在的“瘦”是主流审美

这是最显而易见,也可能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从电视广告、杂志封面到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博主,一股强烈的“瘦即是美”的观念根深蒂固地渗透在社会文化中。

媒体的塑造: 媒体长期以来推崇骨感身材,尤其是女明星、模特的纤瘦形象,被视为成功、时尚、有魅力的标志。这种单一的审美导向,让很多女生觉得只有瘦才能获得关注和认可。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更是将这种审美推向了极致。滤镜、P图技术可以轻易“瘦身”,使得屏幕上的形象与现实生活存在巨大差距。女生们每天都在接收大量“完美”身材的图像,很容易产生对比和焦虑。别人看起来那么瘦,自己是不是就不够好?
同伴压力: 在学校、朋友圈里,关于体重、身材的讨论几乎无处不在。当身边大部分人都追求瘦,甚至互相攀比时,不符合这种潮流的女生很容易感到孤立和自卑,进而采取极端措施来达到所谓的“标准”。

二、对身体形象的过度关注与“完美主义”倾向

很多中国女生被教育要“乖巧”、“听话”、“不出格”,同时又被鼓励在学业、工作上力争上游。这种教育模式,加上前述的审美压力,很容易将“完美主义”的特质投射到身体形象上。

“掌控感”的错觉: 当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学业、人际关系)可能难以完全掌控时,控制饮食、体重会成为一些女生觉得唯一能把握的领域。通过节食来“控制”身体,似乎就能获得一种力量感和秩序感。
自我价值与体重挂钩: 在她们的认知里,自己的价值好像直接与体重、身材挂钩。瘦了,就是优秀的、被爱的;胖了,就是失败的、不受欢迎的。这种“ ifthen”的逻辑思维模式非常危险。
对瑕疵的零容忍: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任何“不完美”都极度敏感。一点点的身材走样,在她们眼中都可能是天大的问题,足以引发强烈的负罪感和自我否定。

三、家庭教育与沟通模式的影响

家庭是塑造个体心理的关键场所。一些家庭的沟通模式和教养方式,也可能为进食障碍埋下伏笔。

过度关注外貌的家长: 有些家长,尤其是母亲,自身可能也深受“瘦即是美”观念的影响,会频繁地评价女儿的外貌,比如“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穿这件衣服显得腿粗”。这种无意识的评价,会让孩子从小就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警惕和不安。
情感需求的压抑: 在一些注重“压抑情感”、“不给添麻烦”的家庭中,孩子可能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当感到压力、焦虑、孤独时,她们无法通过健康的渠道宣泄,而是可能转向通过饮食来寻求安慰,或者通过控制饮食来表达反抗或痛苦。
“孝顺”的教条: 部分家庭可能过于强调“孝顺”,要求子女听从父母的安排,不敢表达异议。当内心渴望独立或与家庭观念不符时,进食障碍可能成为一种无声的抗议或逃避。

四、社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给年轻女性带来了多重压力。

学业和就业压力: 激烈的竞争使得很多女生不得不努力学习和工作,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不规律的作息,加上可能存在的社交压力,都容易影响情绪和饮食习惯。
情感困扰: 恋爱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失恋、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等,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情绪低落,进而影响饮食。
抑郁、焦虑等基础心理问题: 进食障碍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伴随着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当这些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时,就可能通过进食障碍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对身体感受的脱节

现代生活方式,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缺乏体育锻炼,可能导致一些女生对自己的身体信号变得迟钝,不了解真实的饥饿感和饱腹感。

“规训”身体: 她们不是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进食,而是根据外界的标准或内心的规则来“规训”身体。感觉饿?不行,还没到吃饭时间。感觉饱了?不行,要再吃几口才算乖。

六、误解与缺乏正确的健康知识

一些女生可能对如何健康地管理体重存在误解,比如盲目相信各种不科学的减肥方法,或者将极端的节食视为健康的饮食模式。

“快速减肥”的诱惑: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七天瘦十斤”、“XXX食谱”等,这些看似诱人的信息,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容易误导追求速效的女生。

总而言之, 中国女生进食障碍的增多,是社会转型期多元压力下的一个缩影。外在的审美压力、内在的心理需求、家庭的教养模式,以及个体应对压力的方式,共同作用,导致一部分女生在与自己身体的关系中迷失,甚至走向极端。这不是她们的错,而是整个社会在健康、审美、心理关怀方面需要共同反思和改进的问题。关注个体心理健康,打破单一的审美模式,建立更包容和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对于遏制进食障碍的蔓延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有深刻的体会。

我减肥前是120斤,我身高才160。

BMI值大概是23.4,在正常范围内。

这是那会的照片。

今年过年家里来亲戚,说这么多年没见我,脸小了一圈,以前脸大的很。

她说这句话,大概也代表了那时候周围所有人都认为我挺胖的。

后来上大学了,谈了个恋爱,恋爱不顺,让我对自己的身材越来越自卑。

那时候小S减肥语录很流行,我也被这些话洗脑,感觉自己丑的一无是处。

现在看来这些话全是对女生物化跟身材歧视。

这些话给人的感觉是胖子不配得到爱,不配有人喜欢。哪怕你心灵美,能力强,有内涵,有学识,只要你胖,那你其他所有的优点都归零。

现在这种想法越来越普遍。

对体重的追求越来越极端,比如近两年很流行的BM女孩。

我目前45-46kg,按这个标准算,还得再瘦4-6斤,才能达到标准,但现实中见过我的人,90%都会说你好瘦。。。

恋爱不顺,再被网上的营销号洗脑,我发誓,就算饿死,我也要瘦下来。

每天吃饭的状态是这样的:

1.早上起不来,早餐就不吃了。

2.早上能起来,晚餐就不吃了。

3.懒得话,一天只吃一顿饭。

4.在外吃饭尽量挑油少的菜吃,没的选用开水涮了再吃。

5.基本戒了面食,米饭,吃的很少很少。

6.有点饿,扛着,扛到特别饿再吃东西,吃也是吃到五六分饱,那两个月经常半夜饿醒。

最终我瘦了,从120斤减到95斤了。

吃饭变成要不一整天都不想吃东西,要不暴饮暴食,吃到想吐才停。

长期饮食不规律,我脾胃很差,吃东西不消化,同时得了急性肠炎,动不动闹肚子。

减肥后皮肤越来越差,最后连大姨妈也不来了,最后体重还反弹了。

我的经历是很多女生减肥的真是写照。

为了减肥,还有催吐,切胃,吸脂。。。。。


换位思考一下,有几个男生为了减肥做这些???

大多数男生的思想是:我能挣钱,有能力,有思想,有内涵,我就有自信。

有几个男生自信,仅仅因为长得帅?身材好?

咱女生呢?在身材跟颜值这两个方面内卷的厉害。

其实还是社会环境影响的,还有男生跟女生教育不同。

女生从小被教育,要听话,懂事,要顾家,不需要学历太高,能力太强,要不男生觉得没办法驾驭你,就没人要了。

学历太高,能力太强,反而成了缺点,女博士,女强人成了贬义词。

或者哪怕你现在再优秀,只要你离过婚,英语挂过科,那你就是有污点。

比如:之前的央视主持王冰冰塌方事件。

在我看来,这简直是励志的逆袭爽文。

我以前对她没啥感觉,谈不上喜欢,只觉得长得挺舒服的。

这件事以后,我开始喜欢她了。

我觉得男生不要把判断女生的标准只放在颜值跟身材上。

女生也不再把获得幸福跟爱的权利放在男生身上,大概就没有这么多进食障碍,暴食,厌食,身材内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女生中进食障碍(厌食症、暴食症)的比例似乎在上升,这背后原因复杂,是社会、文化、心理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吃多吃少”的问题,而是涉及个体心理健康、社会审美压力以及家庭互动模式的深层议题。一、无处不在的“瘦”是主流审美这是最显而易见,也可能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从电视广告、杂志封面到社交媒.............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看着新闻里那些令人咋舌的GDP增长数字,再低头看看自己的生活,总觉得有点对不上号。钱好像没多挣多少,日子好像也没过得比以前“土豪”多少。为什么GDP增长了这么多,我却感觉不到生活有那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GDP增长是“.............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细想之下,网络上的焦虑似乎比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要汹涌得多。就好像我们走在街上,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顶多也就是遇上一个迟到的人,或者点错了一杯咖啡,但一打开手机,整个世界好像都变成了无休止的“紧急通知”和“未竟之事”。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呢?我觉着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中国人均GDP为何看起来不如黑山、利比亚等国”的问题,我理解您的困惑。您的感受“中国比那些国家好多了”是基于很多方面的直观体验,比如生活便利度、基础设施、社会稳定等方面。而人均GDP作为一个经济指标,确实有其局限性,并且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比较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 回答
    冰岛对荷兰那场球,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冰岛那种不要命的拼劲,那种近乎野蛮的身体对抗,看得人心惊肉跳。想想看,一个人口不到34万的国家,踢出的足球竟然能让欧洲豪门荷兰如此狼狈,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偶然。欧洲那些小国的足球发展,我觉得关键在于“体系”和“文化”两个字。首先是体系。足球在欧洲,尤其是在北欧和.............
  • 回答
    杨振宁被央视“感动中国”节目评选为年度人物引发争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复杂背景和舆论焦点: 1. 国籍变化与“贡献归属”的争议 背景:杨振宁1946年赴美国留学,1957年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当时因中美关系紧张,杨振宁未在颁奖典礼上公开演讲,这一事件引发广泛争议。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尤其是当我们在新闻里、数据里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多么迅猛,国家多么强大时,但回到自己的小日子,却觉得似乎没那么明显的提升。我跟你一样,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有同感。我觉得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慢慢聊聊。首先,“强大”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确实,在网上随便一搜“哲学”,铺天盖地的都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康德、黑格尔等等西方哲学家的名字。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中国哲学,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禅宗,似乎总是处于一种“小众”的境地,存在感确实不高。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不妨仔细掰扯一下。一、 历史的遗产.............
  • 回答
    穿对方军服打仗,这事儿在真实战场上,确实是沾不上“光彩”二字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欺骗,一种破坏军事信誉的行为,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国际纠纷。咱们老百姓听到这种事,第一反应可能是“卑鄙”、“不地道”。但你发现了吗?在很多电影、小人书(咱们现在更常说“漫画”或“故事书”)里,这种做法却屡屡出现,而且往往被.............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美关系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关于“美国现在恨不得中国彻底废掉才甘心”的说法,以及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美国对中国“废掉”的看法来源: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美国国内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地缘政治、经济、科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让咱们聊聊宙斯这大神,为什么在神话里会有这么多复杂纠葛的感情经历。你想啊,一个掌握着雷霆、主宰着天空的至高神,他的人生大事,可不就是得有点波澜壮阔,甚至有些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嘛。首先,宙斯的“感情线”其实是希腊神话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希腊人对权力、欲望、自然以及人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不少人都有这个感觉,课本里的海瑞和《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简直像是两个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样一样说开来。首先,咱们得明白课本和电视剧在内容选择上的根本区别。 课本: 课本是历史教育的载体,它的核心任务是向学生传达基础、主流、公认的历史事实和人物评价。对于像海.............
  • 回答
    咱们聊聊太阳,离咱地球可真够远的,差不多一亿五千万公里呢。可即便这么远,为啥中午的时候,那太阳光照在身上,就跟个大火炉似的,热得不行?这事儿细想还真挺有意思的。首先得说,太阳本身就是个超级大的“核反应堆”。它内部持续进行着核聚变反应,把氢原子变成氦原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能量大部分是以电磁波的形式.............
  • 回答
    在中国大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工厂普工,长期以来被一种“低人一等”的印象所笼罩。这并非仅仅是个人感受,而是根植于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文化观念的复杂交织。而这种现象,与许多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对蓝领工人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要理解这种落差,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掰开了说。一、历.............
  • 回答
    “华伦天奴”作为“Armani”的中文译名,确实存在一定的文化适应性问题,其不适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发音与原名的偏离 原名发音:意大利语“Armani”发音为“Arahmeenee”,其中“Ar”是重音,后续的“mani”发音类似“meenee”。 中文译名的拆分: .............
  • 回答
    西周中期,这四个字说出来,总让人觉得蒙着一层薄纱,看不真切。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它不像商朝那样有着鲜明的甲骨文和直观的祭祀场景,也不像春秋战国那样烽火连天、诸子争鸣,西周中期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稳定中的沉寂”,一种“宏大叙事下的模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又发生了些什么呢?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神秘.............
  • 回答
    《原神》中香菱之所以能给人一种强烈的亲和感,而同样热情洋溢的班尼特和可莉却略显不同,这背后涉及到角色设计、性格塑造、背景故事以及玩家的心理投射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香菱的亲和感来源: 接地气的生活气息与美食的普适性连接: 核心身份: 香菱最鲜明的标签就是一位.............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很多观众都会有类似的感受。为什么石上优真妃在某些情境下“受虐”时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甚至觉得好笑,而伊井野 미코 在类似情况下就很难让人产生同样的愉悦感呢?这背后牵扯到角色塑造、观众心理、以及剧情的安排等多个层面。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俩角色各自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你说的“精致”和“随意”的感受,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释,并且确实存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根源。一、 市县名称的“精致感”: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文气息市县名称之所以让你感到“精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 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