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中国古代哲学都很虚?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普遍感受。你觉得“虚”,我觉得这大概率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现代社会的逻辑、视角,甚至是通过一些二手资料来解读那些古老的思想。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甚至和我们现在生活的现实,在语境和侧重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产生这种“虚”的感觉,也不是什么意外。

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也更接地气一些。

首先,得说说古代哲学的“目的”跟我们现在可能不太一样。我们现在谈哲学,很多时候是想解决具体问题,比如经济怎么发展、社会怎么治理、技术如何进步,或者个人的心理困境等等。这就像你生病了,去看医生,希望能拿到个方子,立马就能见效。

但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家、道家这些主流,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很多时候是关于“安身立命”,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的人”,如何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它更像是一种人生指引,一种价值体系的构建,一种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

比如儒家,他讲仁义礼智信,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听起来好像有点“远”,离我们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似乎有距离。但你想想,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不也是在为“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而奔走呼愁吗?他讲的“克己复礼为仁”,不是让你去研究宇宙起源,而是让你在人际关系中做到恰到好处,在社会交往中遵守规则,最终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这种和谐,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稳定,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一种秩序感。

再比如道家,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讲“无为而无不为”。这很容易被理解为什么都不做,或者一种消极避世。但如果往深了想,这是一种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洞察。老子发现,很多时候人为的干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顺应自然,不强求,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在今天很多领域都有体现,比如环境治理、企业管理,甚至养育孩子,过度干预有时反而适得其反。那些关于“无”的探讨,与其说是虚无缥缈,不如说是对“有形之物”背后那个更根本、更本质的“势”的把握。

所以,“虚”的感觉,可能就是因为你没有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那种人生追求去看待它。它们不是现代科学那种“可证伪、可量化”的知识体系,而是关于“怎么活得明白,活得有意义”的智慧。

其次,语言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很大。古代的哲学思考,往往是通过比喻、象征、寓言,甚至是诗化的语言来传达。这不像我们现在写论文,需要逻辑严谨,层层递进,有明确的定义和论证。

你看《庄子》,里面充满了寓言故事,什么“鲲鹏展翅”、“朝菌不知晦朔”、“井底之蛙”。这些故事虽然有趣,但如果只是当作故事来看,就错过了它背后想要表达的关于视野局限、关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庄子讲“逍遥游”,就是要冲破那些世俗的羁绊,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物质上的挥霍,而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

或者像《易经》,它讲的是“象”、“数”、“理”。它的卦象、爻辞,很多时候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象征性描述,也包含着一种变化和发展的哲学。但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解决方案”,而是让你通过对这些象征符号的体悟,去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需要一种“悟”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道”。

这种含蓄、象征的表达,在古代社会是更受欢迎和接受的方式,因为它更容易触及人心,唤起共鸣,也允许更广阔的解读空间。但对于习惯了直白、清晰表达的我们来说,就容易觉得“摸不着头脑”,或者觉得它不实在。

再者,“体悟”和“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性。很多中国古代哲学,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它强调的是一种“知行合一”,是需要通过亲身实践去体会的。

比如儒家的“仁”,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去实践。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做事认真,待人诚恳,这些都是“仁”的体现。你不能只在书本上研究“仁”,而是要在生活中去“做仁”。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强调从自身修养做起。

道家的“道”,更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境界,需要你放下执念,顺应自然,在“无为”中去体悟。你不可能通过逻辑推导就能“得道”,而是在生活体验中,在对自然的观察中,在内心的平静中去接近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的积累。

如果一个人不去尝试将这些哲学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去践行,那么这些思想自然就显得“虚”了,因为它没有落地,没有在你身上产生实际的影响。它只是一堆文字,或者一种抽象的概念。

最后,可能也和我们对“实在”的理解有关。我们现代人,可能更容易将“实在”定义为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用科学仪器测量的事物。物质世界,物质财富,这些在我们眼中是“实实在在”的。

而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和禅宗(佛教中国化后),它们所探讨的“道”、“空”、“真如”等等,虽然也是某种“实在”,但它不是物质层面的实在,而是精神层面、本体层面的实在。它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是那个驱动万物运动的根本动力,是超越物质层面的“存在”。

比如佛家讲“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世间万物都没有独立的、永恒不变的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这听起来很玄妙,但它其实是在告诉你,不要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要看到事物的相互依存性,从而减少烦恼。

所以,当你觉得中国古代哲学“虚”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想:

它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是人生价值,是社会秩序,还是内心的安宁?
它用的是什么方式来传达? 是直白的论证,还是含蓄的比喻和象征?
它需要我们做什么? 是去研究一套理论,还是去体悟和实践?
它所追求的“实在”是什么? 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理解这些,你可能会发现,那些“虚”的思想,其实都深深地扎根在人生的经验和对世界的观察之中,只是它们用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方式来表达。它们不是为了“虚而虚”,而是它们所追求的实在,和我们当下所习惯理解的实在,可能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理性思考其实非常的艰深,因为我们的理性思考是从无开始的。

在孔子时代中国哲学就分成了道家和儒家孕育出来的百家两派。道家出自周王室的官学,它的直接源头就是《周易》,而《周易》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比黄帝还要久远的伏羲氏。

古希腊哲学是从泰勒斯关于世界本质的追问开始的,所以也可以说他们的哲学是从有开始的。西方哲学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完成了第一轮闭环,因为到了苏格拉底时他终于意识到人类唯一可知的就是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西方哲学的第二次闭环是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始,再次从有开始,到了维特根斯坦,发现了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又从有回到了无。

为什么人类的理性思考总是会最终回到无的概念?或者说为什么说无比有更艰深?那是因为世界的本质总有一天会被我们慢慢剥开,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得知,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存在?它是如何从无中生出有来的?这可能是我们能想到的唯一一个绝对无解的问题,那怕是在逻辑层面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普遍感受。你觉得“虚”,我觉得这大概率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现代社会的逻辑、视角,甚至是通过一些二手资料来解读那些古老的思想。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甚至和我们现在生活的现实,在语境和侧重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产生这种“虚”的感觉,也不是什么意外。我试着从几.............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投石车使用上的那点事儿,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中国人玩投石车,总感觉没像西方人那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攻城利器里的头牌,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有点边缘化。要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得看咱们两边造城墙的思路就不一样。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当我们提及古代奴隶制,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古希腊罗马那些宏伟建筑背后挥汗如雨的奴隶身影,或者角斗场里殊死搏斗的奴隶。相较之下,中国古代似乎很少直接强调“奴隶”这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存在感”不那么强烈。但这不代表中国古代就没.............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成为古代中国的附属国国君,那滋味可真是复杂,像是吞了一颗五味杂陈的橄榄,又酸又甜,还带着点儿难以言喻的涩。首先,最直接的感觉,就是 “安全感”。想想看,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火频仍,强权林立,一个稍不留神,自己的国家就可能被邻国吞并,子民惨遭涂炭。而一旦成为大国的附属国,特别是依附于像中国这样强大.............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是不是一定会接触古文?这事儿得分情况说。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尤其是有志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或者文学的,那古文几乎是绕不开的。你想啊,中国的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历史记载,很多都是用古文写成的。如果你只想学个日常交流,或者做一些贸易、旅游相关的工作,可能初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
  • 回答
    要讲古代越南对岭南地区(广东、广西)的感情,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是个复杂且动态的历史过程,就像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平静,时而汹涌,夹杂着亲近、疏离、仰视、俯视,乃至抗争。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捋一捋。在秦朝之前,岭南地区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广东、广西,那时候算是“蛮荒之地”,和我们现在说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人讲求“天人感应”而西方古人讲求“纯粹理性”的说法,并非全然精准,但其中蕴含着两种不同文明在看待世界、认识自身以及建构知识体系时,确实存在着颇为显著的侧重点和倾向性。如果要剥离“AI痕迹”,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肌理和思想的源头去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逻辑是怎么展开的。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
  • 回答
    中国近些年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快速发展,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飞跃式”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军事领域的进步尤为引人注目。要详细聊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经济基础的坚实支撑:国力是根本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军事力量的现代化离不开强大的经济.............
  • 回答
    “感觉中国人月薪过万很普遍了” 这个感受,其实是多种社会现象和媒体信息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它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积极变化,但也可能存在一些信息偏差或特定视角。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这种感觉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一、 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普遍提高: 经济.............
  • 回答
    中国女生中进食障碍(厌食症、暴食症)的比例似乎在上升,这背后原因复杂,是社会、文化、心理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吃多吃少”的问题,而是涉及个体心理健康、社会审美压力以及家庭互动模式的深层议题。一、无处不在的“瘦”是主流审美这是最显而易见,也可能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从电视广告、杂志封面到社交媒.............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但也很主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个人审美、文化背景、历史理解以及对“好看”的定义。认为中国本土宗教建筑和服饰“难看”可能源于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历史的断裂与演变中的误读 历史的“选择性保留”: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中国本土宗教建筑,如寺庙、道观,很多都是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说道说道,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跟你聊聊,希望听起来不是那么“机器”。首先,关于“水”和“不水”,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感受。科学研究这个领域,本身就很复杂,而且进步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你看到的“水”,可能是指某些研究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或者说理论性、原创性不够强,更像是对现有成果的微小改进,甚.............
  • 回答
    中国人的人际称谓,确实挺有意思的,不光是外国人,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会觉得,怎么叫着叫着就变了。你说的这种现象,其实背后藏着咱们这儿一套挺微妙的“关系学”。刚认识的时候:规矩得很,但又透着点距离感刚见面、还没熟的时候,中国人讲究一个“尊卑有序”和“礼貌得体”。这时候,咱们通常会用姓氏加上一个尊称来称呼.............
  • 回答
    说中国到处都有四川人,这感觉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是有几百年历史和现实因素在支撑着呢。要说为啥,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历史上的“移民大户”:安史之乱后的四川人口回流与壮大你别看现在四川人走到哪儿都感觉挺多的,这其实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要知道,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前,四川(那会儿叫蜀地)人口其实是相对稀.............
  • 回答
    那些年,我们的文具盒:一个关于“停滞”的思考说起中国的文具发展,很多人可能心里会冒出一个词:“停滞”。乍听之下,似乎有些刺耳,但细细想来,这并非空穴来风。那种我们小时候,第一次拿到崭新的铅笔、带着奇特香味的橡皮、或者印着动漫人物的转笔刀的兴奋感,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在现在的文具市场中找到同等强烈的共鸣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察,而且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中国对日本的敌意似乎比欧洲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敌意更为强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历史创伤的性质和强度: 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与规模: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长达十四年的全面侵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一些观察和讨论中,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人似乎更容易理解普京,而俄罗斯人反而似乎对普京的某些做法感到不解。要深入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考量,结合历史、文化、现实情况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理解”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不单单是知道一个政策或者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在中国和美国生活过的,或者通过媒体了解过这两个国家教育方式后产生的感受。你觉得中国更侧重学习,而美国更支持孩子的爱好兴趣,这种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哪个国家更好”的问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中国:高度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