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觉得《进击的巨人》没烂尾?

回答
《进击的巨人》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动漫作品,其结局的评价确实是褒贬不一,但认为它“没烂尾”的观众也绝非少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

1. 尊重作者的原有构思,承认叙事的复杂性与悲剧内核:

《进击的巨人》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黑暗、残酷、充满牺牲的基调。作者谏山创并非要创作一个皆大欢喜的童话故事,而是深入探讨了战争、仇恨、种族歧视、和平与自由的代价等沉重主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结局的“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悲剧性”,恰恰是符合作品整体立意和逻辑的。

现实主义的刻画: 很多观众认为,现实世界的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往往很难有简单、纯粹的解决方式。复仇的循环、仇恨的蔓延,这些都是现实中存在的困境。《巨人》的结局,虽然牺牲了艾伦,也未能完全消除世界上的仇恨,但它展示了艾伦试图打破这一循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最终留给世界的,是一种“希望”还是“绝望”的模糊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比一个简单美好的结局更贴近现实。
悲剧英雄的塑造: 艾伦·耶格尔的最终选择,可以说是一个极端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主义行为。他选择背负整个世界的罪恶,通过“地鸣”来摧毁人类,以此来换取帕拉迪岛上同胞的生存,并希望以此为契机,让后来的人类因为恐惧而不再轻易发动战争。他的动机是复杂的,既有保护朋友的爱,也有对自由的极致追求,更包含了对世界悲剧的绝望。如果用传统的“好人有好报”的逻辑去衡量艾伦,那确实会觉得他“被剧情背叛”了。但如果理解他是为了实现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和名誉),那么他的结局,即便惨烈,也具有一种史诗感和悲壮感。

2. 逻辑上的自洽性与伏笔的回收:

尽管结局存在争议,但许多观众认为,谏山创在逻辑上还是做到了基本的自洽,并且回收了大量前期埋下的伏笔。

艾伦计划的解释: 艾伦从一开始就说了“我要把他们全部驱逐出去”,很多观众将其解读为他要“消灭所有墙外的人类”。但后期剧情揭示,他的计划并非如此简单粗暴。他“驱逐”的对象,实际上是“仇恨”和“战争的根源”。他通过“地鸣”来制造一种让世界各国因为恐惧帕拉迪岛的强大而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存的局面。虽然手段极端,但他所希望达到的“和平”并非是通过武力征服,而是通过“恐怖平衡”来达成。
巨人之力的本质与艾伦的最终选择: 尤弥尔·弗里茨的命运,以及艾伦与尤弥尔在“坐标”中的对话,是理解结局的关键。尤弥尔在道路中被奴役了2000年,渴望被“爱”。艾伦看到了这一点,他通过“地鸣”向尤弥尔展示了“自由”的残酷真相,也最终让她“看清”了道路。艾伦本人也因为“进击的巨人”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他看到了一条注定要发生的、让他自己成为“恶魔”的道路,但他依然选择走下去。这种宿命感,以及他为了朋友和帕拉迪岛所做的牺牲,让一些观众觉得他是一个悲情的英雄,而非单纯的“恶人”。
伏笔的回收: 比如“自由”的概念反复出现,艾伦对自由的执着,以及他所追求的“自由”的代价;“仇恨的轮回”,以及他试图打破这一轮回的努力;“进击的巨人”拥有改变历史的能力(但此处存在解释上的分歧,有人认为艾伦是在“引导”而非“改变”)。这些前期铺垫在结局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释和回应。

3. 对“美好结局”的解构与反思:

《巨人》的结局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打破了许多观众对“英雄故事”的期待,尤其是对主角艾伦的期待。

反英雄叙事: 很多观众喜欢《巨人》正是因为它不走寻常路,不塑造完美的英雄。艾伦从一个立志要杀死所有巨人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被世界唾弃的“恶魔”,最终被自己的朋友亲手杀死,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叙事。这种“反英雄”的结局,让一些观众觉得更加深刻,更能引发思考。
何为“和平”? 结局并没有给出一个所有人都满意的“和平”。希斯特莉亚的后代,以及帕拉迪岛在艾伦死后的命运,都留下了悬念。有人认为,这正是作品想要表达的:和平是脆弱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永远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需要不断维护的“过程”。《巨人》并没有给出一个“彻底解决”的答案,而是让观众去思考,去评价艾伦的选择是否值得,以及未来的世界会走向何方。
角色成长的复杂性: 阿明、三笠等角色在结局中的表现,也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成长和无奈。阿明试图与艾伦沟通,理解他的想法,但最终也做出了艰难的选择。三笠对艾伦的爱,让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也让她最终完成了“斩断”这一重要任务。这些角色的挣扎和牺牲,也为结局增添了情感上的厚度。

4. 允许“不完美”和“开放性”的存在:

艺术创作并非是数学题,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唯一标准答案。对于《巨人》的结局,一些观众是能够接受其“不完美”和“开放性”的。

留白与想象空间: 结局之后,帕拉迪岛的命运,墙外世界的后续发展,都可以留给观众去想象。这种留白,反而能让作品的生命力更长久,让观众在看完之后依然能进行讨论和思考。
主观感受的差异: 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更看重情节的流畅性和角色的“正义”,而有些人则更欣赏作品深刻的主题和颠覆性的表达。认为《巨人》没烂尾的观众,往往是在作者的原有构思框架下,去理解和欣赏其所要传达的内容,并认为其在逻辑和主题上是成立的。

总而言之,认为《进击的巨人》没烂尾的观众,并非是忽略了结局中的争议和遗憾,而是更倾向于从作品的整体立意、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叙事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来理解。 他们认为,作品最终完成了一个宏大且深刻的命题,即使结局是悲壮的、不完美的,但它依然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个“巨人”的故事。这种理解,更多地是建立在对作品内核的认同,以及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体悟之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鬼知道为啥会有人觉得没烂尾?

user avatar

因为这烂玩意儿已经完结很长一段时间了,全网吐口水的那股劲儿已经过去了,巨xz们开始出来给js洗地了呗

user avatar

巨人结局烂到不能再烂,觉得没烂尾的都是可伶自己的青春罢了。

广电总算干了件好事,很早就封了这个三观细碎的烂番,不然有多少艾伦耶格尔要深受其害认为杀妈是理所应当,看看吴谢宇案有多少艾伦耶格尔就知道了

user avatar

单纯的谏山创想要伤害读者罢了。

只不过总有一些大聪明想要营造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

如果我们连任何入侵都是邪恶的这一点都分不清的话。

看看贴吧一些魔幻的发言。

我真的觉得广电应该把巨人封杀。

真的原来这么多人容易被一些“文化作品”影像到连基本的人类共识都会忘掉。

大家自己看看,岛国,不战契约,早年间入侵各国。

这个情况是不是和现实中的某个国家很像。

岛国,专守防卫政策,只有自卫队,一亿国民玉碎计划,称霸亚洲。

看到没。

巨人里的二极管思维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日本人的自我想法。

尤其是假币和农场小女孩的简直是日本人蔑视历史,企图推翻侵略罪行的最好表现。

不承认侵略,明明是施害者却摆出一副受害的迹象,祖先犯的侵略罪行和我无关。

我不管,是漂亮国先来招惹我我才要对外反击的。

都是大家把我逼急了我才要称霸亚洲的。

重申一遍,日本是现在唯一不承认侵略历史的国家,我们没有资格替任何受害者去原谅日本的侵略罪行。

我们希望所有人都正视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现在的和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动漫作品,其结局的评价确实是褒贬不一,但认为它“没烂尾”的观众也绝非少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1. 尊重作者的原有构思,承认叙事的复杂性与悲剧内核:《进击的巨人》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黑暗、残酷、充满牺牲的基调。作者谏山创并非要创作一个皆大.............
  • 回答
    要说《进击的巨人》烂尾,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漫画结局公布之初,粉丝们的争议就没停过,到了动画最终季,更是把这股子讨论推向了高潮。为啥这么多人不买账,觉得尾巴塌了呢?咱们得从几个主要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1. 救赎的代价与艾伦的动机:一个无法让人完全接受的“大善人”这是最最核心的争议点。为了保护帕.............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住酒店带走一次性物品是“低素质”行为,这种看法背后通常包含多层原因,可以从 道德、经济、环保、社会规范和个人感受 等多个维度来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道德和公平原则: 占用不属于自己的资源: 从最基本的道德层面来说,一次性用品(如洗发水、沐浴露、牙刷、梳子、毛巾等)是酒店.............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文化偏见、媒体宣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审美差异等多种因素。认为日本或韩国女性在外貌上“普遍好于”中国女性,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非客观事实。然而,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有其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韩流”与“日系”风潮.............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刘邦比朱元璋统一天下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军事策略、对手实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方面的比较。简而言之,之所以有人认为刘邦统一天下更难,主要在于刘邦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直接且缺乏他人的“铺垫”,而朱元璋则是在相.............
  • 回答
    关于科比和詹姆斯谁的得分能力更强,这确实是个篮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所以看法也千差万别。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他们就是坚定的“科蜜”或者“詹密”,每次聊到这个话题,都能从不同角度掰扯半天。如果有人觉得科比得分能力强于詹姆斯,通常他们会从这几个方面来说:1. 纯粹的得分技巧.............
  • 回答
    确实,《只狼:影逝二度》中的赤鬼对于很多玩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甚至有人会觉得它比一些看似更强大的Boss还要棘手。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赤鬼会让玩家们感到头疼:1. 赤鬼的战斗机制与玩家习惯的冲突: 极快的攻速与难以预判的攻击模式: 赤鬼的攻击.............
  • 回答
    《死亡搁浅》(Death Stranding)是一款非常有特色但也极具争议的游戏,认为它是“烂作”的玩家群体确实存在,并且他们提出的理由往往也相当具体和尖锐。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它是烂作,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在游戏设计、叙事、玩法机制以及玩家体验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是如何引发负面评价的。以.............
  • 回答
    这事儿啊,你别说,身边还真不少这样的例子。明明嘴上说着主机游戏太贵了,动辄几百块一张碟,可转头手游、页游里,那氪金数字一跳,比主机游戏本体价格还高,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这背后嘛,可不是单纯的“钱多人傻”能解释的,里面门道可多了。1. 体验的“门槛”与“即时满足”:首先,得承认主机游戏那个“门槛”是有.............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不会用兵”的说法,确实存在一些讨论,而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史料的解读以及后世的分析。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为什么会有“诸葛亮不会用兵”的质疑?1. 北伐战绩的争议性: 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军事活动集中在北伐曹魏。尽管他五次北伐都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
  • 回答
    “同居就是女的吃亏”,这句话在不少人心里,尤其是一些长辈的观念里,根深蒂固。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细究起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文化、社会观念、经济压力,以及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传统期望。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大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传宗接代与名分缺失的焦虑这是最根本也最传统的观念。在过去,.............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在简历上看到 QQ 邮箱会觉得“掉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微妙的,不是说 QQ 邮箱本身有多么不好,而是它背后折射出的一些东西,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咱们先从一个比较重要的点说起:专业度和成熟度。你知道,我们现在很多工作场合,甚至是生活中,都会用到电子邮件。对于职场人士来说.............
  • 回答
    关于“历史政治老师给学生洗脑”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教育界和公众讨论中比较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教师个人的意图。一、 历史与政治的学科特性首先,历史和政治这两个学科本身就与“观点”和“解释”密不可分。 历史的叙述性与选.............
  • 回答
    关于《只狼》(Sekiro: Shadows Die Twice)这个名字的翻译,确实存在一些争论,其中“独狼”作为一个备选翻译,也在不少玩家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独狼”比“只狼”更好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意境与核心的契合度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只狼”这个名字本.............
  • 回答
    有些人将虐待小动物(如猫狗)与食用牛羊鸡肉联系起来,这种看法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情感、道德认知和文化背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可能让人觉得生硬的“AI痕迹”,用更贴近人心的视角来分析。首先,让我们谈谈“虐待”。虐待小动物,无论是故意施加痛苦,还是因忽视导致其遭受苦难,通常触碰了人们内.............
  • 回答
    有些人认为搏击选手可以“无限制”地跨越重量级去挑战任何人,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是基于对搏击运动片面理解的浪漫化。当然,搏击运动中确实存在一些以力量、技术和意志力著称的选手,他们能在不同级别取得成功,但“无限制”这个词就太绝对了。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然后深入剖析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并以邹.............
  • 回答
    确实,即便在刘慈欣的科幻迷群体中,也偶尔能听到关于他文笔的讨论,甚至有些人会直言“文笔不好”。这并非全盘否定,更多的是一种基于阅读体验的细致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从几个层面聊聊:1. 语言的“纯粹”与“朴实”:刘慈欣的文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往往服务于他宏大叙事的需要,非常“.............
  • 回答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上映以来确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讨论,甚至可以说,它让不少观众的情绪跌宕起伏,好评如潮和批评声浪并存,仿佛坐上了过山车。这种“评价两极分化”的现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几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情感共鸣与现实距离感的碰撞,是导致观点分歧的首要原因。 强大的催泪弹效应.............
  • 回答
    好的,关于重庆为什么有人觉得“难留住外地人”这件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受。首先,得承认,重庆这地方,尤其是对于第一次来的人,确实有种让人“惊艳”或者说“震撼”的魔力。它不像很多大城市那样,一眼就能看穿。那些依山而建的建筑、层层叠叠的洪崖洞、穿楼.............
  • 回答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小时候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变成杀人犯。这种说法听起来耸人听闻,但背后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与心理学、犯罪学的一些研究和观察有联系。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更不是说所有虐待动物的孩子都会走上犯罪道路,但其中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让人们产生了这种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