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觉得《你好,李焕英》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

回答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上映以来确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讨论,甚至可以说,它让不少观众的情绪跌宕起伏,好评如潮和批评声浪并存,仿佛坐上了过山车。这种“评价两极分化”的现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几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情感共鸣与现实距离感的碰撞,是导致观点分歧的首要原因。

强大的催泪弹效应: 影片最直接、最成功的点,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贾玲以自己真实经历为蓝本,将失去母亲的痛苦转化为一份深沉的爱与追忆。电影中那些细腻的、充满烟火气的母女互动,比如母亲对女儿的叮嘱,女儿对母亲的撒娇,那种无需多言的默契和温暖,很容易就触动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尤其是当片尾揭示这是贾玲对母亲的“弥补”和“对话”时,那种强烈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宣泄,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感觉“句句扎心”,“完全能get到”。对于那些同样经历过亲人离世,或者与父母关系亲密、有相似回忆的观众来说,《你好,李焕英》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情感,所以会给出极高的评价。

“不够真诚”的质疑: 然而,也有一部分观众,特别是那些对电影的艺术性有更高期待的观众,则感受到了某种“过度煽情”或“不那么真实”的成分。他们认为,影片为了达到催泪效果,在情节设计上存在一些刻意为之的痕迹,比如为了强化“改变过去”的主题,安排了过于巧合的事件,或者人物的情感爆发点显得有些突兀。他们可能会觉得,过于模式化的“穿越救母”设定,以及一些比较“接地气”的笑点(比如模仿老电影桥段),虽然能带来欢乐,但与影片试图表达的深刻情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感,显得不够“高级”或者“原生”。这种观众群体,往往更看重剧本的逻辑性、人物塑造的深度以及导演的镜头语言,当这些方面未能达到他们的预期时,自然会觉得影片“不够好”。

其次,怀旧情结与时代背景的展现,也成为了争议点。

浓厚的时代气息: 电影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并努力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服装、道具、场景乃至生活氛围。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来说,这种复古的画面感勾起了他们美好的回忆,让他们仿佛回到了青春岁月,回忆起父母年轻时的模样,以及那个相对淳朴的时代。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连接,能够极大地提升观影的愉悦感和共鸣度。

“滤镜”下的怀旧: 但与此同时,也有观众认为,电影对80年代的展现,更多的是一种“过度美化”或“理想化”的怀旧。他们可能会觉得,影片为了迎合大众的怀旧情绪,忽略了那个年代的一些现实挑战和复杂性,只是挑选了其中比较阳光、温暖的部分来呈现。这种“滤镜”式的怀旧,对于一些更习惯于审视历史、或者对那个年代有更深刻认知(可能是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显得不够真实,甚至有“粉饰太平”之嫌。

再者,喜剧与剧情的融合度,是影响评价的另一重要维度。

笑中带泪的魅力: 《你好,李焕英》巧妙地将喜剧元素与感人的剧情结合在一起。电影中的许多笑点,比如沈腾的“厂长”形象、张小斐的“少女感”扮演,以及一些无厘头的搞笑桥段,都成功地为影片增添了轻松愉快的氛围,缓和了亲情主题可能带来的沉重感。这种“笑中带泪”的处理方式,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是一种非常舒服的观影体验,既能让他们开怀大笑,又能让他们在笑声中体会到情感的深度。

“包袱”的质量与功能: 然而,也有部分评论者认为,影片的笑点设计,虽然有效,但有时显得过于“段子化”或者“拼凑感”强。他们可能会觉得,一些喜剧“包袱”虽然能逗乐观众,但与主线剧情的结合并不那么紧密,甚至有“为了搞笑而搞笑”的嫌疑。当喜剧的效果过于抢眼,反而会稀释了影片原本想要传达的那份细腻的情感,让剧情显得不够连贯或深入。

最后,贾玲作为“新人导演”的定位,也为评价带来了不同的解读。

“诚意”与“突破”: 对于贾玲这位跨界导演,许多观众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和肯定。他们看到了她将个人情感注入电影的真诚,以及在喜剧和剧情融合上的初步尝试。作为一部由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作品,大家普遍认为它已经做得非常出色,甚至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这种“新人导演”的标签,在一定程度上为影片赢得了很多好感和正面评价。

“不够成熟”的指摘: 但从电影艺术的专业角度来看,一些影评人和评论家则会更严格地审视影片的结构、节奏、调度等方面。他们可能会指出影片在叙事上的瑕疵,比如节奏失控、人物塑造不够饱满、镜头语言的创新不足等。对于这类观众来说,“诚意”固然重要,但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电影,其艺术性和制作水准也同样是衡量标准。

总而言之,《你好,李焕英》的评价之所以出现两极分化,是因为它触动了观众情感中最敏感的神经,但同时,这种触动的方式和呈现的艺术手法,又迎合了不同观众的口味和期待。有人从中看到了真挚的情感和时代的缩影,有人则更在意剧情的逻辑和表达的艺术性。正是这些不同维度的审视角度,共同造就了这部电影引发的激烈讨论和口碑的两重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邀而来

其实我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两极分化,完全是画个靶子再射箭。

这个问题看似正确

but,两级分化,哪有那么多差评。

现在是一边倒的打分,豆瓣也好,知乎也好,微博也好,几个主流打分平台都出现了一边倒的口碑。

但是为什么到了这个阶段,会有极端评论出现呢?

一个是票房太高了,高到确实动了某些人的奶酪。这是主要原因

毕竟郭德纲先生说过,只有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还有一个,就是电影经过充分上映后,已经被充分讨论。

一个面相公众的文化产品,在不同人群眼里一定会产生不同效果,中国人太多了,偶尔出现几个异见者,这种事是必然的。

另外一个是这社会上的睿智,总有一类人的思维跟别人不一样。

别人说好的,他说不行,别人普遍说不行的,他大吹特吹,顺便蹭热度。

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答案,大家也不止一次看到了,个中心理很正常。

说实话我目前还没空去看春节档电影,只有前两天办事去市里顺便跟朋友看了刺杀小说家。

他在浙江跟他女友都看过了,就剩这个没看,所以一起瞄了一眼。

这个按下不表

个人始终认为自己的普通人,有着一般人的审美,毕竟跟大家差不多的成长环境。

所以经过大众的审美得出的好评,我差不离也是。

所以我始终支持李焕英这部片子,因为我是大多数。

至于题主,这个不知道他是我说的哪一种。

以上


我照例看了下问题编辑记录

这个是一个0关注,0赞同的小号。

然后只回答了李焕英一个问题,然后就被知乎管理员锁定了问题,因为上了热榜。

反正蛮巧的,挺有意思。



user avatar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这首歌相信每个人都听过,1990年上映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当时在内地创造了超过2亿观影人次,在当时票价3~5毛钱时,票房破亿的奇迹,让这首歌家喻户晓,80后人人会唱。

在中国电影史上,唯有1982年上映,票价1毛钱时拿下1.6亿票房的李连杰《少林寺》更胜一筹。

目前的国产电影票房前三名,1.6亿观影人次的《战狼2》,超过1亿观影人次的《哪吒之魔童再世》《流浪地球》,就实际票房而言,均不能与之相比。

然而,该片从电影本身质量而言、就影片技法而言,几乎可以说一无是处,1988年在台湾首映时,票房惨淡,几天就匆匆下映了。

至于2年后在内地上映,为何取得如此轰动效果,引起内地观众的广泛共鸣,用评论家的话说,正因为「母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材,它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提醒了我们要往市场化的方向运作电影就要考虑观众,尤其是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

《你好,李焕英》的票房爆炸同理,几乎是在2021年春节档,完美地复刻了30年前的那次类似成功。——从这个角度说,《你好,李焕英》未来票房突破50亿,超过《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再世》,冲击《战狼2》记录,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因为,比起影片本身的技法,观影的人们更需要的就是宣泄感情。

贾玲用几十年人生积累、4年话剧打磨出来的心血之作,沈腾这个当今喜剧天王的友情加盟,让该片有了上春节档、并被各路资本加盟支持,仅次于《唐探3》的宣发力度、预售票房,保底18亿票房的底气,

最后的双穿越设定,确实是【神来之笔】,引发的强烈共鸣和顶级煽情镜头,直接把一个前110分钟的7分片,提升到整体9分的口碑风评。

和同档期竞争的其他影片相比,不得不承认,《你好,李焕英》确实讲了一个很好很感人的故事。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这种影片本身局限性很大,并不是真正优秀的硬核影片,和过往几年票房大爆的《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魔童》《药神》《红海行动》比,都相差太远了。

而目前票房走势,让该片居然能稳破45亿以上,甚至居然有了挑战华语影史记录的可能,也完全是靠春节档的水涨船高,特别是大量平时不进影院的中老年人,也跟着一起合家欢,感受与增进亲子之情,真要是换个平时的档期,也就20亿水平顶天了。

从目前的实时票房来说,《刺杀小说家》《哪吒重生》《人潮汹涌》都是很令笔者感到惋惜的电影,因为他们本身的质量与口碑反馈(豆瓣7分以上,猫眼8.5~9分),如果放在一个较正常的档期,都可以稳稳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

而目前的票房成绩,3部影片加起来不过20%的排片,实在是远远配不上它们本身的质量。

而且,《流浪地球》同一特效团队打造的《刺杀小说家》,特效部分是清一色本土团队制作完成,代表了当今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最高水准,视觉效果完全足以媲美国际一流影片。

《哪吒重生》论电影美学的繁复程度,毫无疑问代表着当今中国动画电影的最高水准,没有之一,是一场让观众无比享受的视觉盛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几乎做到了极致——对这点无需有任何怀疑,在IMAX厅下的观感尤佳。

因此,这两部影片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意义之巨大,是远超过再如何出色的剧情片与喜剧片的。

永远不要忘记,唯有在重工业电影,这个数十年来被美国一家独揽,其他国家完全没资格参与的领域,能长足进步,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去挑战无数国际资本啸聚的好莱坞电影产业。

其次,不论《刺杀小说家》还是《哪吒重生》,都直面了贫富悬殊、阶级固化,对唯利是图的大资本家或者说【财阀】,意欲永久操控人类社会的妄想,从两个不同角度,通过两个不同的架空世界,做了深刻揭露,以及身为平民百姓的主角,如何饱受打压、百折不挠,对着此等资本怪兽去勇敢亮剑。

而这两部影片在现实中,也同样被院线资本竭力挤压,排片少,场次差,票房收益远远落后同期竞争对手,正是极好的反讽。

其实,按过去几年春节档的经验,完全可以容纳1部40亿,2部20亿的电影;或者2部30亿,1部20亿的电影。
因此,《哪吒重生》/《刺杀小说家》/《人潮汹涌》们,都觉得自己可以是跟在《唐探3》后喝汤、甚至口碑发酵后分庭抗礼的那部影片,从上映前局势看,从影片本身质量而言,或许并没有错。

但是,没想到有院线资本直接撑腰的《唐探3》,赛前操盘太成功了,太惊人了,前1天10亿,前3天25亿,这完全是一家吃尽独食,连汤都不给其他家分食的恐怖吃相,(当然也因此成为公敌,导致了极大的口碑反噬 )

而《李焕英》这种靠沈腾客串来拉投资、挤进春节档的小品影视化、新人处女作,谁能想到它并不是又一部《温暖的抱抱》《李茶的姑妈》?

如果今年没有《李焕英》的存在,等《唐探3》口碑反噬,腾出排片后,《刺杀小说家》《哪吒重生》其实是有机会挑战一下20亿票房的,碰到以剧情打动人心的神对手,实属无奈。

因此,还是为《刺杀小说家》《哪吒重生》这样的硬核工业电影,没有得到更多排片量、关注度,更多观众的认可,没能双双破20亿票房大关,遗憾!可惜!

user avatar

刚在抖音看到一个观点。

中国穷男人就算侥幸娶妻生女,女儿有机会穿越回去也得给他搅和黄了。

中国女人脱贫靠嫁给有钱男人,中国穷男人就理应打光棍。

这么个片子卖了几十亿。

我看呐,还是丸了好啊,赶紧给外国好人腾地方吧。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我遇到的一件事情:

前几年,有个本地客户找我们拍一个广告片,费用不少,于是制作部的主管制定了全套的拍摄计划,提前写好了脚本,也租了最好的设备,总之,经过忙活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打造了一个不错的广告片,不管是客户,还是同行,都很满意,认为“高端,大气,上档次”........

不过,没有想到的是,投放之后,反响并不好!

之后,这个客户就停止了和我们的合作,找了一个拍短视频的团队,又做了一版广告片。说实在的,不是因为同行我要诋毁它,是这个广告片真的是“粗制滥造”,很低俗。而是模仿“脑白金”那种洗脑的方式........我始终认为,这种广告片和客户的产品格格不入,即便是提升了曝光率和关注度,也会严重影响“美誉度”!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人家这个广告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客户产品在广告投放之后,销量特别好.......甚至,连我爸妈看了这个广告片印象都非常深刻........问他们原因,他们的回答竟然是:“好玩”.........


而《你好,李焕英》的票房的巨大成功,并不在于影片本身的制作等各方面是否优秀,而是,它在特定的时机,抓住了相当规模的特定观众的心!

有句话叫:“众口难调!”同样的食物,在不同的人的嘴里,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觉得好吃,有的觉得不好吃,这很正常!很多时候并不是食物本身的问题,而在于吃食物的人!


电影也是相似的道理,有些公认的“烂片”却获得了很高的票房,有些公认的“制作精良的优秀影片”却票房低迷........其实,所谓的“好”“坏”要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角度去看!

作为旁观者,我只能说《你好,李焕英》这部作品:“还不错!”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