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进击的巨人》《鬼灭之刃》在角色牺牲上的安排有什么异同?

回答
同样的血与泪,不同的告别:浅谈《进击的巨人》与《鬼灭之刃》的角色牺牲

动漫作品中,角色的牺牲往往是推动剧情、深化主题的利器。在这一点上,《进击的巨人》(以下简称《巨人》)和《鬼灭之刃》(以下简称《鬼灭》)都堪称佼佼者,它们都用鲜活的生命为故事染上了浓墨重彩的悲怆。然而,细品之下,两者在角色牺牲的安排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和叙事手法,宛如两曲奏响生命价值的挽歌,各自描绘着不同的凄美图景。

《进击的巨人》:为了生存的必然与抗争的代价

《巨人》中的角色牺牲,其核心是围绕着“生存”这个永恒的主题展开的。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人类如同风中残烛,时刻面临着被巨人口粮的威胁。因此,每一次牺牲,都带有强烈的“不得不”的色彩。

生存的权衡与选择: 《巨人》中,很多角色的牺牲并非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基于一种残酷的理性权衡。例如,艾尔文·史密斯在玛利亚之墙夺还战中的牺牲,是他作为指挥官,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调查兵团的胜利,换取人类的未来。他没有能力拯救所有人,但他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多数人存活的选择。这种牺牲,与其说是“付出”,不如说是“赌博”,是用生命去博取一线生机的绝境之举。

宿命与传承的悲壮: 《巨人》的角色牺牲,很大程度上也与“智慧巨人之力”的传承紧密相连。例如,贝尔托特·胡佛被艾伦吞噬,莱纳·布朗的长期忍受,以及后续的智慧巨人之力争夺,都伴随着前代继承者的死亡。这些死亡并非是纯粹的英雄主义,而是将死亡作为一种代价,去换取新的力量和希望的传承。每一次智慧巨人的更替,都伴随着前代的血与泪,是一种沉重的宿命感。

个体渺小与群体宏大的对比: 《巨人》擅长通过大范围的牺牲来衬托人类的渺小和绝望。像莱纳率领的赫里斯塔(原名希斯特莉亚)的同伴们,在夺回特罗斯特区时几乎全军覆没,这种大规模的损失,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在巨人群面前,个体生命的脆弱。但正是这种脆弱,才使得那些不屈的抗争和最终的胜利显得尤为珍贵。

反转与真相的冲击: 《巨人》的角色牺牲,常常与后续的剧情反转和真相揭露紧密结合,带来更深的震撼。萨沙·布劳斯的死亡,就是在一个看似即将迎来和平的时刻发生的,这种突如其来的失去,让观众措手不及,也为后续“和平的代价”这一主题增添了更深的含义。她并非为了宏大目标牺牲,而是因为最平凡的理由——保护同伴,但她的死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鬼灭之刃》:守护的执着与生而为人的温情

相较于《巨人》那种遍布生存压力下的无奈与抗争,《鬼灭之刃》的角色牺牲则更多地聚焦于“守护”这一核心情感,以及鬼杀队成员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

守护的信念与责任: 《鬼灭》中的牺牲,往往源于角色内心深处的守护信念。例如,炼狱杏寿郎在无限列车篇中的牺牲,是他为了保护列车上的所有乘客,尤其是炭治郎等人,选择与上弦之三·猗窝座殊死搏斗,最终力竭而亡。他的死,并非为了更宏大的目标,而是为了履行作为“柱”的职责,保护无辜的生命,这种纯粹的守护精神,让观众感受到一种义无反顾的悲壮。

情感的羁绊与传承的温度: 《鬼灭》的角色牺牲,常常伴随着深厚的情感羁绊和温情的告别。例如,香奈乎在无限城篇中,为了让善逸和伊之助逃生,独自一人对抗上弦之二·童磨。虽然她最终幸存,但她的付出和潜在的牺牲,都彰显了她对同伴深厚的感情。即使是像珠世小姐这样非人类的角色,她的牺牲也是为了人类的未来,以及她与愈史郎之间的“约定”,充满了人情味。

个体价值的升华与最后的闪耀: 《鬼灭》倾向于让牺牲的角色在生命最后一刻展现出最耀眼的光芒,升华其个体价值。炼狱大哥的“我不会让任何人死去”的誓言,以及他最后对炭治郎的鼓励,都让他的牺牲充满了力量和温度。即使是像妓夫太郎和堕姬兄妹这样曾经的恶鬼,在最后的时刻,也流露出对彼此的依恋和最后的温情,让他们的退场也染上了悲剧色彩。

为希望而战的血泪: 《鬼灭》的牺牲,更多的是为了点燃希望的火炬,让后继者能够继续前进。鬼杀队成员的死亡,虽然带来了悲痛,但他们的信念、技术、经验,都被炭治郎等人继承,激励着他们继续与鬼战斗。这种牺牲,是一种“以血续火”的传承,每一次死亡都成为了点燃未来的火星。

异同之处的深层剖析

总结来说,《巨人》与《鬼灭》在角色牺牲上的异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共同之处:

都极具冲击力: 两部作品都成功地营造了强烈的危机感和角色之间的深厚情感,使得角色的牺牲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都深化了主题: 无论是《巨人》对生存与自由的探讨,还是《鬼灭》对守护与羁绊的歌颂,角色的牺牲都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主题内涵。
都推动了剧情发展: 无论是为了揭示真相、改变局势,还是为了激发主角的成长,《巨人》和《鬼灭》中的牺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同之处:

| 特点 | 《进击的巨人》 | 《鬼灭之刃》 |
| : | : | : |
| 核心驱动 | 生存、抗争、自由的代价、权力斗争 | 守护、羁绊、信念的传承、战胜绝望 |
| 牺牲的性质 | 更倾向于“不得不”的权衡,绝境下的赌博,宿命的沉重 | 更倾向于“主动”的付出,信念的坚持,情感的升华 |
| 叙事侧重 | 群体生存的压迫感,个体在宏大背景下的渺小与抗争 | 个体情感的羁绊,角色之间的温情与传承 |
| 角色退场 | 常常伴随剧情反转,为揭示真相服务,带来绝望感 | 常常在生命最后展现闪光点,为后继者点燃希望,充满温情 |
| “理由”的重量 | 为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为了推翻不公的命运 | 为了保护眼前的人,为了心中的信念 |

举例对比:

艾尔文的牺牲 vs. 炼狱大哥的牺牲: 艾尔文选择冲锋,是用生命去为调查兵团赢得胜利的“机会”,是一种策略性的、以生命为筹码的抉择。而炼狱大哥的选择,是守护身后的乘客,是一种纯粹的、不计后果的责任担当。前者是权衡,后者是信念。
萨沙的牺牲 vs. 炭治郎的浴血奋战: 萨沙的牺牲虽然令人心痛,但更多的是在战争的残酷下,一个鲜活生命的意外凋零,为和平的到来增添了血的代价。而炭治郎的每一次浴血奋战,以及他所经历的重伤,都是为了保护家人、朋友,以及将鬼的存在彻底清除,他的痛苦和坚持,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战”。

总而言之,《进击的巨人》用一种更为宏大、冷峻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在绝境中为生存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每一次牺牲都像一把刀,刻在观众心中。而《鬼灭之刃》则以细腻的情感,谱写了一曲关于守护与羁绊的悲歌,让每一个牺牲都如同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两者虽各有千秋,却都深刻地诠释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价值,以及那些为了守护而燃烧过的灵魂,所留下的永恒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4.3)

剧透慎入



————————

再更新(4.2)

炭治郎没死,但成了新鬼王

整一话充斥着浓浓的狗血味

这样看来,不论是炭治郎自杀/让别人杀了自己,还是被妹妹感化/自我感化/用回忆抵抗体内的鬼的意志/吃药或彼岸花复活成人/妹妹用特殊能力把哥哥复活成人,还是把其他角色都杀了/妹妹背着哥哥寻找变回原样的方法......

都很烂俗

而且炭治郎现在这样可尴尬了,死了也不是(如果死了,变鬼就显得很多此一举,除非鳄鱼能处理好,升华一下主题),变回来也不是(如果简简单单就变回来的话,是不是对其他已阵亡的角色太不尊重了点?)

现在看来,鳄鱼老师把角色当工具人的味越来越浓了。她要读者哭,就把角色画死,要读者癫狂,就整个炭治郎鬼化。合不合理是一回事,有没有必要就是另一回事了。

——————

更新(一点感言)

相比起鬼灭,巨人的角色牺牲得更自然、真实。它没有什么刻意的修饰,就这么像叙述故事的旁观者,告诉你,人在死前也不全是大无畏,人会害怕、会沮丧、会留恋生命..

这并不是光喊一句“啊啊啊我不想死啊”就可以体现出来的,因为事实上在逼近的死亡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发得出声音呢?

收缩的瞳孔、满是汗珠的额头、如溺水般的挣扎,与鬼哭狼嚎般(毁形象)的惨叫。“希琪现在在做什么呢..应该还在睡觉吧。好羡慕她.....”

没有哪个角色是真的在死前向观众哭诉“我不想死”,但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却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巨人打动人的地方,也是鬼灭所缺乏的。死的各个柱们,仿佛没有畏惧、没有疼痛感,面对死亡可以毫不犹豫地往前冲。

毫无疑问他们是英雄,我也知道鳄鱼这样写就是为了突出角色的英勇气概。但,不真实。我在看漫画的时候,感到极度的不真实,里面的角色都是那么好,那样完美,尽管有一两个不同于常人的“缺点”,这些“缺点”也是吸粉的(而且其实柱们就没有哪个是真的有让人感到不适的、不应该存在的缺点)。

他们笑着坦然面对死亡,相信自己死得其所,在天堂有家可归。强大,耀眼。导致我根本无法代入自己到角色中,除了人人都有的亲情与爱情友情以外,我很难对他们的其他事迹或言行产生代入感和共情。

这就是鬼灭与巨人能拉开差距的地方(当然还不止这个),至于哪个更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对现实的残酷感到疲倦,就想找点轻松欢快的来看,自然会欣赏鬼灭的温馨与理想化。有人希望能“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真实感”,自然会更欣赏巨人。

原回答————

同:

1,重要/人气角色该死就死,不会因粉丝而放生

2,重大战役会伴随一定的牺牲,并不会让主角团没有任何付出地获胜

3,在各自的粉丝眼里,许多牺牲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惨烈

————

异(重点)(剧透):

先看鬼灭中重要角色的牺牲,炎柱之死传承了炎柱的精神给炭治郎,对主角影响重大,也写了一波父子/兄弟情。

上三之死丰富了人物魅力,写了一波爱情

虫柱之死推动了情节发展(辅助杀上二),写了一波姐妹情

玄祢之死/霞柱之死都侧重于对兄弟情的描写

主公之死推动情节发展

岩柱之死可能是想写岩柱和那群孩子之间感人的情谊

蛇柱恋柱之死——爱情

——

再来看巨人(只选取相对重要的配角)

利威尔班之死,不推动情节也不饱满人物【经指正,利威尔班的死对艾伦成长的促进作用很大,为艾伦后期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伙伴做了铺垫】,主要就虐一虐利威尔,展现战局的悲壮与艰难

米凯班之死,平铺压抑惨烈的基调,丰富一下人物的性格,顺便推动情节发展

凯尼之死留下大金句,丰富凯尼与利威尔两个人物,顺便虐一下利威尔

埃尔文之死是个非常震撼人心的点,配合《白夜》中的选择,它极大地冲击了观众,而且让埃尔文与利威尔两个人的形象都饱满了很多,客观上来看也算是写出两个人的战友情了

萨沙之死,在全作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后续情节发展,并直接引出贾碧与卡娅的矛盾与和好,引发了“仇恨”这一话题的讨论

(其实巨人里面死得让我颇有感触的人还有很多,不过客观上来讲都不算什么重要角色,这里就不讲了)

———

烘托战局悲壮的作用两者都有,对比起来,鬼灭中人物的牺牲的作用更侧重于展现人物对某种重要关系的感情与释怀,从而打动读者。

简单来说,鬼灭中死人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读者感动,赚读者眼泪。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最容易打动人类了,而且只要人物死得合情合理,就没有任何问题。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鬼灭后期吸引人的点就是人设,很多粉丝都吃这一套,鬼灭剧情就图一乐,鬼灭粉还有几个不是人物粉?只要大家喜欢的角色死了,热度和讨论度就上来了

————

(3.31更新)在另一个地方看到 @我的队友四条狗丶 写的一段比较能表达我想法的话..

————

在剧情薄弱的基础上,死人成了鬼灭的最大爆点,也可以说是唯一爆点都不为过

表面上看鬼灭可以随意死那么多角色,似乎角色是为故事服务的,实则故事是为角色服务的

巨人就恰好相反,角色是为故事服务的,所以表面看两者死人都死得很干脆,实际上内在原因和目的根本不一样

鬼灭的角色牺牲时,十有八九伴随着回忆,让你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个角色此时此刻就是c位

且鬼灭中对某个角色塑造的高峰点一般在是ta死前(的回忆中),在此之前对角色的描写都非常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认为“刚粉上一个角色ta就死了”)

对比起来,巨人中的角色牺牲时,c位感是非常淡薄的,往往更让人留意的是随之而来的故事的发展或氛围的渲染。

而且巨人中角色死亡之际,极少有大段的回忆,有也往往是非常简练的,比如艾伦妈回忆温馨的家庭生活那一幕,团长的一幕举手,萨沙的“肉”与艾伦回想起萨沙初次分肉那一镜头

巨人的死亡对角色而言,与其说是塑造,不如说是升华,最典型例子如团长和凯尼,它让一个已经足够饱满的角色变得更加饱满,并且升华了人物

————

另外一个显著的不同就在于,鬼灭中角色的牺牲太过美好了,幸福得有些不真实

ta们一般死时总能释怀自己的心结/与自己重要的人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共同幸福生活(不管这是不是真的,总之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这样)/能说完自己大段遗言(炎蛇恋)

ta们的死总是伴随着笑/花/释然

巨人中人物的牺牲则没有煽情,而是真实得可怕

人物说死就死,哪有时间回忆和大段遗言(凯尼例外)?且死得一般干干脆脆,而且许多配角死前没有慷慨无畏,只有最真实的对死亡恐惧的丑态

强大如米凯,被巨人抓住时还会哭爹喊娘地求饶

米凯班里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在被巨人拍到楼内奄奄一息时捡到酒瓶,发现里面没酒时哭丧着骂了一声“是谁把酒喝完的?!”话还没说完便被巨人抓住装爆了头,说实话挺滑稽可笑的,但这份幽默却黑暗无比

重要及高人气如团长,在死前也没有拖拖拉拉,没说什么遗言,也没有任何回忆,仅有韩吉一句“他已经死了。”便使旁边碎碎念的利威尔沉默了。

高人气的萨沙死前,遗言只有一个“肉”字

艾伦妈在死前那句对孩子的“不要走”,马尔洛死前大义凛然消散后的后悔与恐惧又震撼了多少人?

————

题外话

很多人都认为鬼灭很虐,鳄鱼很狠毒。

鬼灭之所以让很多人觉得“虐”,无非是因为喜欢的角色死了。鬼灭的虐侧重于让读者伤心难过,或感动

巨人的虐则侧重于让读者压抑绝望,给予沉重哀伤的打击

一个是让人一把鼻涕一把泪、高声痛哭,另一个是让人喘不过气、失声凝噎

这个区别其实也近似于两者对于角色牺牲安排的区别了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谏山创对于角色塑造与角色死亡的把控是优于鳄鱼的

头铁不匿

user avatar

主要有两方面的不同,一是对于死亡的表现手法,二是角色死亡在剧情中的作用。

表现手法上,巨人中大多数的死亡是尽量地在「去诗意化」、「去戏剧化」的;剧情意义上,巨人中的重要角色之死,都会持久地对其他角色的塑造和后来的剧情发展造成影响。

巨人中很多死亡场景,本来可以充分地煽情,但是谏山却处理得极其平淡,就比如萨莎之死,被贾碧一枪打中要害,连句像样的遗言都没有,更别提心理活动和回忆杀了。玛利亚之墙夺还战里的埃尔文之死和阿明的暂时性死亡倒是很戏剧化,但考虑到这是马莱篇以前最后的剧情高潮,谏山在这方面也算是比较矜持了。

然而,平淡不意味着不重要。萨莎和团长的死亡都有着相似的作用,那就是推进了其他重要角色的成长,并将多条故事线收束到一起:

萨莎的死亡对于贾碧这个马莱篇才登场、评价非常有争议的角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杀死萨莎这件事让贾碧在与萨莎家人接触后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于艾尔迪亚人的看法,同时萨莎的死也间接导致了法尔科为保护贾碧而摄入了吉克的脊髓液,进行继承了颚巨。因此,可以说萨莎的死亡是贾碧和法尔科成长的催化剂。

埃尔文的死亡则让阿明的地位开始从一个出谋划策的「小智囊」逐步向团队的实际领导层转变,同时代替埃尔文活下来的他也在精神上背负了相当大的负担,不断将自己与之比较,质疑自己的价值。同时,阿明通过继承超大型巨人而得到了贝尔托特的记忆,进而对亚妮有了更深的情谊,对后来亚妮苏醒后的情节又有课一定的铺垫。因此,埃尔文之死则意味着调查兵团一众人的实际领导权向年轻世代转移,同时又将埃尔文、阿明、托尔贝特、亚妮四个人联系到了一起,为阿明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发掘空间。

相较之下,鬼灭在这两个方面都是相反的:鬼灭中的死亡是以一种「奇观」(spectacle)而呈现的,旨在让「角色死亡」这个事件本身给观众造成极其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而作为代价,鬼灭中的很多死亡都是没有长远意义的,角色在死亡后主要以回忆的方式被提及,随着故事的推进而逐渐淡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炎柱的死亡,以及各种鬼(比如妓夫太郎等),死的时候很煽情,但死了以后除了在回忆里露露脸以外作用实在有限。

不过,鬼灭的这种做法其实反而是各种剧作手法中最常见的,在漫画中尤其明显。像「奇观」这种呈现方式,在戏剧中最原本的含义是「(视觉上)壮大的场面」,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是剧作六要素中最次要的成分[1]。之所以这么类比,是因为鬼灭和很多少年漫画里,角色的死亡都追求的是一种「名场面」式的表现,角色在死前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辅以煽情的台词和来回穿插的回忆杀,再加上壮烈的牺牲场景,将角色的死亡变成了一场壮大的演出,其实就吸引观众来说,是非常有效率且好用的一种手法。

然而,很多情况下,这些奇观场景中的很多信息,对于故事的发展,其实并非是必需的。很多角色的内心独白和回忆,其实就故事本身来说,更类似一种抒情成分,当事人以外的人物可能都不会了解到这些信息,换言之,它们是「剧中人不需要知道,但观众需要了解」的信息。

而对于这些信息的「解说」(exposition),其实是很能反映作者在剧作方面的水平。根据David Howard & Edward Mabley[2]所言,解说的问题在于,它的意义仅作用于观众,而角色们在故事中并不一定需要这些信息。大部分的解说译本揭露的是角色们自身已经知晓的事情(他们的过去或者生活环境),但为了充分理解他们的故事和行动,我们也必须了解到这些信息。解说应该被谨慎地使用,因为它是一种叙事手段,而非戏剧手段。过度使用解说会让观众觉得乏味。

鬼灭在这方面的表现确实不算出色,因为鳄鱼对于剧中人物背景故事的揭示都非常依赖「回忆」和「内心独白」这种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说白了就是把泪点怼到读者脸上让读者哭。相较之下,谏山的做法更符合Howard和Mabley所推崇的,「解说与矛盾冲突相结合」。代表性的场景就是在贾碧对曾经被萨莎所救的卡娅表明萨莎是被自己所杀的时候,卡娅、萨莎的其他家人,以及对萨莎心存好感的马莱厨子尼柯洛等人的反应和台词,极好地发挥了对于萨莎的经历和背景的解释与说明,但这种解释是伴随着贾碧与卡娅之间的冲突中,以一种感情爆发的形式出现的,就显得更加自然、同时依旧感人,但又不会拖慢剧情的节奏。

当然,鬼灭的这种选择不一定就不如巨人,毕竟鬼灭和巨人的定位并不一样。鬼灭强调的是角色的个人魅力与战斗场面的热血,所以这种可以一次性完整呈现角色魅力、场面又壮观的「奇观式死亡」,其实是非常经济实惠的做法。而巨人本身也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对于死亡、战争的表现都非常追求写实,所以很适合使用这种去戏剧化的手法。

最后,安利一下自己的专栏,上文提及的关于「解说」的知识,可以在下面这篇文章中了解到:

参考

  1. ^ Aristotle: Poetics
  2. ^ Howard & Mabley: The tools of screenwritin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同样的血与泪,不同的告别:浅谈《进击的巨人》与《鬼灭之刃》的角色牺牲动漫作品中,角色的牺牲往往是推动剧情、深化主题的利器。在这一点上,《进击的巨人》(以下简称《巨人》)和《鬼灭之刃》(以下简称《鬼灭》)都堪称佼佼者,它们都用鲜活的生命为故事染上了浓墨重彩的悲怆。然而,细品之下,两者在角色牺牲的安排上.............
  • 回答
    好嘞,咱来好好唠唠《进击的巨人》和《鬼灭之刃》这两部现象级作品,看看它们各自有哪些让人爱不释手的地方,又有哪些地方可能没那么让人满意。咱先说《进击的巨人》。《进击的巨人》:人性的绝境与历史的沉重这玩意儿最绝的,就是它那股子“把人往死里逼”的劲儿。开局的时候,巨人横扫一切,人类简直就是它们盘子里的菜。.............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之所以要走向“灭世”,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邪恶”想法,而是整个故事的核心矛盾和人物命运纠葛的终极体现。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其复杂的世界观、历史背景以及角色们的动机。一、 历史的诅咒与帕拉迪岛的绝境故事的开端,人类在城墙内苟延残喘,对墙外的巨人感到恐惧。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了.............
  • 回答
    艾伦·耶格尔,这个曾经立誓要驱逐所有巨人、守护同胞的少年,最终选择了一条令人难以置信的道路——灭世。他的动机复杂而深刻,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挣扎,最终被他所继承的“进击的巨人”的力量以及对未来残酷现实的预见所驱使。故事的开端,艾伦的母亲被巨人吞噬,这份痛苦的记忆如影随形,成为了他复仇.............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也很能触及《进击的巨人》核心争议点之一。要说它“诱导观众同情侵略者”,我认为过于简单化了,但它确实在很多层面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善恶二元对立,并迫使观众去理解和审视那些站在“我们”对立面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时刻会产生同情,但这并不等同于“诱导同情侵略者”。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大结局是否“拉胯”,这绝对是一个能点燃粉丝群体争论的议题,而且答案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如果你问我,我会说,它不是一个能让所有人拍手叫好的完美句号,但说它“拉胯”也过于苛刻了,它更像是一个充满争议、令人复杂的收尾。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故事的脉络,以及它究竟触碰了.............
  • 回答
    说到《进击的巨人》后期艾伦的人设,这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争议点,也是让不少老粉心里五味杂陈的地方。要说“崩塌”二字,这未免有些绝对,但我承认,后期的艾伦确实和我们一开始认识的那个充满热血、想要守护朋友的艾伦,有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转变。我们先回顾一下最初的艾伦。他是个被母亲死亡、家园被巨人摧.............
  • 回答
    “烂尾”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进击的巨人》的结局更是引发了观众和评论家之间极其分化的讨论。将它称为日本漫画史上的“重大恶性事件”则需要更严谨的定义和论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什么是“重大恶性事件”在漫画史上的定义? 这不是一个官方的分类,但我们可以理解为那些对.............
  • 回答
    你问《进击的巨人》讲的是什么?这事儿可真说来话长,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完的。要我说,这故事的核心,其实就是困境中的挣扎与自由的追寻,以及在这过程中人性复杂的纠葛。咱们得从那个世界说起。想象一下,人类活在一个三面被高耸入云的巨墙围住的世界里。这些墙,名字叫玛利亚、罗塞、希娜,层层叠叠,保护着人类免受一.............
  • 回答
    “巨人”和“钢炼”,这两部作品的名字一摆出来,很多动漫迷心里都会有那么一点微妙的比较。说它们“接近”了,得看从哪个角度说了。如果从作品深度、主题的探讨,以及故事走向的意外性上来看,那确实是越来越有那股子味道了。一开始看“巨人”,大部分人应该是被那份绝望和血腥吸引的。巨大的、吃人的巨人,高耸的城墙,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甚至让无数观众在猜测结局的同时,也在反复咀嚼“自由”这个概念,绝非偶然。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煽情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以一种血淋淋、痛苦的方式被不断拷问、解构和重塑的。那么,进击的巨人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是什么?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含义,并.............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马莱政府在世界大会上发表的那份宣战公告,之所以能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正义宣言,而是建立在各国长期积累的利益、恐惧以及对马莱战略地位的判断之上。首先,理解“其他国家”的支持,必须先摆脱“谁更正义”的思维定势。在巨人世界的现实逻辑.............
  • 回答
    读者的身份认同和对作品的解读,常常会与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社会思潮产生有趣的共鸣或反差。在《进击的巨人》的读者群体中,“耶派”这个称呼的出现,以及它与“白左”这个标签之间是否存在相似之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耶派”在《进击的巨人》读者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耶派”很大程度.............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艾伦的厌恶,甚至可以说是强烈的讨厌。这种情感在《进击的巨人》的粉丝群体中其实并不罕见,毕竟艾伦这个人设在故事后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所做的决定也备受争议。要详细聊聊你为什么讨厌艾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角色早期形象与后期行为的巨大割裂感:很多人喜欢上艾伦,正是因为他早期.............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抛出了一个极其沉重且直击人性的议题:罪与罚是否能跨越世代传递?尤其是当罪是由一个族群的祖先所犯下时,后代是否真的有必要,或者说有义务,去承受那份沉重的代价?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民族的集体身份、.............
  • 回答
    进击的巨人139话,作为这部史诗级作品的终章,其争议之大至今仍未平息。很多粉丝认为,这一话未能承载起前面所有铺垫的厚重感,甚至可以说,它在关键之处,走向了一条让许多人失望的道路。那么,139话究竟错在哪里?我想从几个核心点来掰扯掰扯。首先,艾伦的动机和最终目的的模糊化,是对前期角色塑造的釜底抽薪。 .............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是否是“中长篇漫画最高开低走”的作品,这绝对是一个能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而且角度非常多。我个人觉得,说它“最高开低走”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确实,它在后期的一些处理上,让很多当初为它神魂颠倒的读者感到了失落和困惑,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说道说道。先来说说它“最高开”的部分,这几乎是毋庸置.............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自打它诞生之日起,就如同一个横空出世的巨人,在中国和海外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然而,就像所有伟大的故事一样,当它走向高潮,然后又不可避免地走向结局时,关于它口碑的讨论,在国内之外,同样从未停歇过。要说《进击的巨人》口碑是否仅仅在国内“跳水”,答案是明确的—— 并非如此,海外同样.............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最终话是否展露了谏山创的右翼倾向,以及是否会像《我的英雄学院》一样遭到抵制,这个问题确实在漫画和动画的爱好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右翼倾向”这个词在讨论ACG作品时,通常指向的是什么。在当代语境下,这常常与民族主.............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真的判了“严肃漫画”的死刑吗?这话,听着挺吓人,也挺刺激。但要说它一脚把“严肃漫画”踢进坟墓,我个人觉得,有点夸张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严肃漫画”。这玩意儿可不是指画风写实、故事沉重那么简单。在我看来,“严肃漫画”更像是一种对漫画艺术本身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不仅仅是讲个故事,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