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明治维新后,毛利、岛津这样的大名家族是怎么消亡的?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大名制度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在日本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大名家族,例如毛利家和岛津家,并没有“消亡”得那么简单粗暴,而是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型,他们原有的权力基础被瓦解,家族成员也以新的身份融入了新的日本社会。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节点和角度来细说:

1. 大名时代的落幕:废藩置县的直接冲击

明治维新最直接、最根本的改革之一就是“废藩置县”(1871年)。在此之前,日本是幕府将军统治下的封建社会,各地由大名掌管自己的领地(藩),拥有行政、军事、司法等权力。这些大名家族,如毛利家的长州藩、岛津家的萨摩藩,就是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

“废藩置县”的目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中央集权。明治政府认为,要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就必须打破藩阀,将全国的行政权力集中到天皇和中央政府手中。

藩的撤销: 曾经由大名统治的藩,被撤销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县”。长州藩变成了山口县,萨摩藩变成了鹿儿岛县。
大名身份的改变: 大名们失去了对领地的统治权,他们的“藩知事”职位也被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取代。原本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大名,摇身一变成了“族人”(后来称为华族),享受着国家的俸禄,但失去了原有的政治权力。

这就好比,一个过去拥有自己王国、自己军队的国王,突然被告知王国没了,军队归中央管,自己只能领一份国家津贴,成为了一个名誉性的“贵族”。这种改变,对那些世代为官、掌握实权的大家族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

2. 经济基础的瓦解:俸禄制与财产的变动

大名家族之所以能维持其影响力,除了政治权力,还在于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土地和农民的税收。废藩置县后,这种经济基础也被动摇了。

俸禄的给付: 虽然大名家族成员获得了“族人”的身份,并由国家按等级发放俸禄,但这种俸禄与他们过去从领地获得的收入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种俸禄是有条件的,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撑。
“族人金”(华族金): 在明治政府为了安抚原大名家族和旧公家,发行了“族人金”或“华族金”,也就是对这些旧贵族提供一定经济补偿。但这项补偿并非一成不变,后来也经历了一些调整,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购买力也相对下降。
土地的处理: 曾经属于藩的土地,以及大名家族自身的私有土地,在新的土地制度下,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家族成员可能仍然保留了一些土地,但与过去那种完全掌控的局面已不可同日而语。

经济基础的动摇,意味着这些家族难以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自身的财富来支撑其影响力,也难以再像过去那样,能够随意调动资源。

3. 政治权力的剥夺:从统治者到被统治者

废藩置县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改变,更是政治权力的转移。

失去统治权: 大名们从各自藩的实际统治者,变成了中央政府的臣民,他们的政治舞台被大大缩小。
家族成员的转型: 尽管如此,许多原大名家族的成员并没有彻底“消失”。他们积极适应新时代,利用自身的声望、人脉和教育,在新的政治体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例如,毛利家和岛津家都出了不少在明治政府担任重要职务的人物。 像毛利元德(长州藩末代藩主)曾担任贵族院议员,其家族成员在陆海军、外交、教育等领域都有任职。岛津家同样如此,岛津久光(萨摩藩前藩主)在明治维新初年曾是重要政治人物,他的家族成员也积极投身于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
成为“华族”: 许多原大名及其直系继承人被授予“华族”的身份。华族是明治时期新设立的贵族阶层,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例如可以进入贵族院(上议院),成为国家的政治参与者。但这与他们过去的“大名”身份相比,已经是一种被动的、被授予的权力,而非主动的统治。

4. 社会角色的转变:从领主到社会精英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名家族的生存之道也需要随之改变。

走向工商界: 一些家族后代选择进入新兴的工商业领域,利用家族的资金和人脉,成为企业家或公司的经营者。例如,一些藩的旧家臣或与家族关系密切的人,可能在家族的支持下,创办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投身教育与文化: 也有不少家族成员将精力投入到教育和文化事业中,成为学者、艺术家、慈善家等,以另一种方式维持家族的声望和影响力。
与新兴政治势力的融合: 随着自由民权运动和政党政治的发展,原大名家族的后代也积极参与到新的政治格局中,他们或加入某个政党,或自己组建政治团体,试图在新的时代继续发挥作用。

总结来说,毛利、岛津这样的大名家族并非在一夜之间“消亡”,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转型”过程:

政治上的“消亡”: 他们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掌握对领地的统治权的大名身份,随着废藩置县而彻底终结。
经济上的“削弱”: 过去赖以生存的封建经济基础被瓦解,经济实力受到削弱,但并非完全破产。
社会上的“转化”: 家族成员通过成为“华族”,或投身工商、教育、政治等领域,以新的身份和方式继续存在于日本社会。

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名家族,并没有因为明治维新而从历史上消失,他们的名字和影响力,而是以一种新的、更融入社会的方式延续了下来。你可以想象,他们的家族府邸可能变成了博物馆,他们的家族成员可能依然是社会的知名人士,他们只是不再是割据一方、拥有封建权力的“大名”了。这种转化,可以说是历史进程中,旧事物为了适应新时代而不得不采取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德川家康做了一件小事。

那就是,大名一律不得干政,啊不对

是,大名必须参觐交代。

因此大名有一半时间呆在江户,使得藩内权利逐渐由藩士掌握。

而且江户高昂的物价使得大名们债台高筑,尤其是萨摩这个又远 武士还多的外样都快资不抵债的那种,只能靠借钱和赖账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大名制度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在日本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大名家族,例如毛利家和岛津家,并没有“消亡”得那么简单粗暴,而是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型,他们原有的权力基础被瓦解,家族成员也以新的身份融入了新的日本社会。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节点和角度来细说:1. 大名时代的落幕:废.............
  • 回答
    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武家阶层来说,无疑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场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而在此过程中,曾经在日本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武士阶层,其生活方式和阶层地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地狱”,下降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复杂的转型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清朝能够在19世纪末踏上类似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道路,并最终成为与轴心国对立的力量,那么今天的世界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如果清朝强大了”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无数复杂的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这个“明治维.............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直至在甲午战争中击溃曾经的东方巨龙清朝,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策略使然,绝非偶然。首先,明治维新本身就是一场彻底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它并非简单地对旧制度进行修补,而是以“富国强兵”为核心,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天皇的权力得到重塑,成为国家改革的精神.............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是否就此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当时那些主导维新的人物是否能代表“资产阶级”,这个问题,其实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得多,需要我们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明治维新(1868年)后,日本确实走上了资本主义化的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毫无疑问的。维新派推翻了德.............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日本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有的社会结构。然而,认为它“惠及上千万农民”的说法,以及由此推断农民“不领情”进而举行大规模起义的逻辑,需要更细致的辨析。事实上,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生简单归因于明治维新“未惠及农民”的逻辑并不完全准确,农民起义的.............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将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推向了现代化的轨道。然而,在这看似翻天覆地的巨变之下,旧有的封建势力,尤其是那些手握大量土地的地主阶层,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更为隐蔽却同样深刻的方式,影响着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一、 土地改革前的“封建大地主”:权力与财富的继承者需要明确.............
  • 回答
    明治维新,这场深刻改变日本历史的伟大变革,确实在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 pragmatism。而谈到沙俄,虽然日本在维新初期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英法等西方强国,但不能否认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也确实从沙俄那里吸取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尽管这些学习并非全面和主导性的。要详细地探.............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国民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由多重因素潜移默化地塑造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江户时代,甚至是更早的时期。首先,封建体制下的等级秩序在塑造国民行为模式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武士阶层作为统治者,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如忠诚、荣誉、武艺、严于律己等,通.............
  • 回答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能够顺利完成削藩,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举措。这其中既有政治上的高明手腕,也离不开社会经济层面的深刻变革,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赢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他们深知,要建立一个统.............
  • 回答
    的确,从鸦片战争失败的1840年到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朝似乎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来“觉醒”。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时间差?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反应迟钝”,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鸦片战争的失败对清朝上层统治者而言,与其说是“亡国”之痛,.............
  • 回答
    .......
  • 回答
    要说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哪个“失败”哪个“成功”,这其中门道可深着呢。也不能一概而论,得看怎么衡量。不过,总体来看,日本明治维新给人的感觉确实更“成功”,而洋务运动则像是没能完全达到预期。这其中的原因,要从很多方面来掰扯。咱们先说说洋务运动。这事儿,大概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末期那会儿。当.............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之所以长期只允许与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并通过荷兰人了解欧洲世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是日本锁国政策下形成的一种特殊例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1. 基督教的传播与幕府的恐惧在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在日本进行传教活动。起初,基督教在日本.............
  • 回答
    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是“自上而下”发动的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维新运动的 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主要来自于封建统治阶层内部的改革派力量,而非广泛的社会民众自发组织的反抗运动。 这种“自上而下”的特征,体现在了这场变革的 酝酿、决策、执行 等各个关键环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
  • 回答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改革运动,它们在目标上有着相似之处,都旨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来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然而,一个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另一个却以失败告终。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改革的背景与外部环境的差异 明治维新(1868年起):.............
  • 回答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都是亚洲国家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为了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然而,这两场运动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浴火重生,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则依旧积贫积弱,步履维艰。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两句能够道尽。一、 改革的内在动力与目标清晰度日本明治维新,其最根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确实是很多中国人心中长久以来都想弄明白的。同样都是在近代化浪潮中,学习西方,但结果却是天差地别。日本的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东方强国,而我们的洋务运动,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未能挽救晚清的颓势,甚至被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要讲清楚这个原因,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
  • 回答
    安倍晋三之所以能成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任期最长的首相,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是政治手腕、时代机遇、国民情绪以及他本人执政理念的综合体现。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两次担任首相期间的轨迹,以及他所处的日本政治和社会环境。第一次任期:跌跌撞撞的开局与蛰伏安倍晋三的第一次首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